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496|回复: 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8-8 20:5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四川达县第五人民医院(四川635029)陈伟
我所走的中西结合之路的第一步是对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进行对照研究,以寻求能共同理解的客观基础。对对一些最基本的医学概念又特别是那些两种医学体系都涉及到的又都具有客观存在或本体的对象进行对照研究。如西医的解剖学和中医的脏腑学说比较研究。在这方面我采取选点深层钻研法,以中医的三焦为突破口寻求西医学的相应对照物。在资料的收集上力求全面深入,对资料的分析上力求客观、准确、公允。虽然这一研究的主要目的失败了,但却加深了对中西医学的认识。人是中西医学研究的共同对象,但作为学科研究的具体对象却不是同一对象,那怕是在宏观这一层次上也是各异,中医学所选择的是那些活的宏观整体上动态变化的现象,西医学所选择的是那些宏观的被分割的静止的及死亡的器官、系统等。显然没有同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就不可能有共同的语言及相应的理论体系,因此这种用中西医学各自的语言及其对象去注解对方也必然事与愿违。其失误的根源在于人们认为医学性质的亲缘关系和研究对象的统一性,其实中西医学之间的亲缘关系根本不复存在,更严重的是将研究对象的概念内涵置换了,即那种把哲学意义上的研究对象的普遍性(人)等同于科学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现象与器官)。
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仍然是中西医学是不可通约的,即是宏观层次上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的不统一所致。
沿着上面的思路我所走的中西医结合的第二步是想在微观领域里寻求中西医结合的共同基点。他基于这样一个想法,中西医学研究的共同对象是人体,也就一定能寻找一个共同的客观基础,即如果不在器官水平上总可能在细胞、分子、量子、夸克水平找到构筑中西医结合大厦之砖并和元气论达到共识。在这一时期我耗费了不少心血,成功之望不复存在。其实也犯了第一步时同样的错误,不同的是在微观而已。同时直觉和科学史、科学哲学也告诉我这无异于刻舟求剑,是南辕北辙,是一种战略性失误。既或我们用花上几百年所获得的全部微观领域知识也组建不成整体论的知识,至多只是近似而已,更何况中医学的建构基础侧重和基于现象之上的观念,西医学的建构基础侧重于和基于现象之下的客体。它们之间的差异在本质上是决定论与随机论、还原论与系统论、线性问题与非线性问题……道学与器学、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而且这种把活的整体分割为僵死个体的研究方式与生命科学的根本目的相去甚远。所以很多年来我就对以目前的实验医学水平进行中医学术的主体研究持慎重态度。如中西医病证结合研究中寻找所谓金指标问题我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西医的病是指一定时空域内有内在关联的一个病理性事件,而中医的证是指对机体正邪抗争态势的规范认识,其价值取向根本不一致,尽管它们都是人类对疾病的规范认识。但这里病是决定论的产物,证是随机论的产物,因而作为确认病的金指标就会对确认证显得无能为力。又如寻找脏本质问题。中医的脏是对人体功能态的一种分类和聚类集,而西医的脏则是指某一实体器官及其功能,一个务虚,一个务实,人们将来会不难发现当某一细胞群体的宏观主体功能近似中医某一脏时,也可能会发现这些细胞群体在分子层次上的某些功能属性又近似于中医的另一脏。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将会继续提供这方面的证明,如关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心钠素、内啡肽等的知识。这种决定论的对应方式将会使我们陷入这些悖论中而不能自拔,越来越丰富的微观领域知识带来的不是喜悦而是烦恼。因为我们的研究对象中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问题,不能把它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成是支持某一问题的铁证,特别是象生命科学这样的领域,决定论的方法只能使我们误入岐途,但作为一种认识方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作为进行这种科研活动的共同体成员也将成为中西医结合史上的一个学派而存在。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把这种科研活动方式看成是唯一的、最高的、永远的、主要的和不可超越的。实验科学确实是构筑西方科学的主要支柱之一,但也是可以超越的。比如狭义相对论就是根据最基本的事实和理想实验及两条公设构造的。这一方法特征与中医学十分相似,中医学,确实走了一条与数学和理论物理学还有系统论等相似的一条路。目前的中西医结合局面是由于人们执着于现有的中西医学知识,而它们都必然会发展,完全可能在这两门学科以外的其它学科领域内结合形成新的东西。中西医学互注结果只能是近似的,我的结论仍然是没有一致的研究对象和一致的研究方式其结论也必然不一致。目前的中西医结合主要趋势既或是十分成功的但所起的作用仍然是很有限的,因为这只能是中西医结合运动中的学派之一。
我所进行的第三步思路是中西医结合重新回到现象层次上同一对象展开研究。人们之所以忽略这一点是因为现象为大家所司空见惯,以为对现象的研究和理解已一览无佘。而且还基于这样一个观点,认为宏观现象是由微观本质决定的,这个微观本质又被理解为在分子、原子等层次上1+1=2这种关系。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现象是科研活动中不可超越的认识对象,中西医学也不例外。只有共同的研究对象中西医学方能结而合之。宏微间的本质关系也是一种系统关系。宏观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系统形为。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也限于当时的科研条件,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得中医只能就研究对象的整体行为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而传统文化又使中医学在现象这一层次上比其它科学学科走得更远,展开得更全面更深入,从而使中医学独具特色也得天独厚。因而钱学森教授认为中医学是一门唯象科学但并不因此就说明中医学较其它科学学科落后,比如热力学就是一门唯象科学。又如数学也是在现象层次上而没有深入到对象微观领域研究,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大家并没有因此而对这科学皇后有什么毁誉。中医学也正是这样侧重于形而上的研究,不过以理想的形象为主体手段,走了一条东方式的道路。中医学对宏观现象的认识和把握也暗合协同学关于决定系统行为的序参量也是在对象的宏观层次上这一观点。这使中医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及科研对象选择上都具有高层建瓴的战略优势,我们在微观领域里所获的全部知识最终都不能超越它,西方科学也越来越觉悟到这一点。所以中医学对疾病的诊治上独具特色也独具优势。部分人之所以认为这不科学和落后于时代是因为他们仅仅是站在西医学等某些学科角度上来看待的,总是偏颇认为指头不如探头,人脑不如电脑,其时我们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还远远不能胜任此职。中西医结合研究选择在现象层次上展开并不排斥继续在宏观方向发展的中医学和在微观方向发展的西医学,以道器发展方式的中西医学之间的关系将可能出现与热力学研究中一致的情形,即克劳修斯熵作为反映系统自发不可逆方向的宏观状态函数,而玻尔兹曼熵则揭示了由大量的具有随机性的微观粒子所组成的热力学系统的宏观特性与其微观粒子特性之间的联系。这种情形至少可为中西医结合提供另一条思路。当中西医结合以共同现象作为共同研究对象时,将面临的问题是对现象的选择、分类、解释、观测仪器、量纲、数学形式,理论价值取向等新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中西医学两门学科所能胜任的。  
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我们不得不对中西医结合再度进行重新审视。一、中西医结合不仅仅是两门学科之间的事,从战略高度看它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对应研究,是东西方两种科学的对应研究。这是因为西医学植根于西方科学、文化之中,中医学植根于东方科学、文化之中。在中医学的文化观提法上有一种偏见即谓中医学为传统医学且相对现代医学而言。其实文化不仅具有时间特征而且还有空间特征,如东西方文化提法就是一种地缘文化分类。从文化的时间角而言世界各国的传统医学居于从属位置,中医学也曾爱到影响,但中医学却居于其它传统医学的首位,更为重要的是中医学的主体部分即其中最基本的科学原理和实用技术并不因其文化的时代特征而落后于时代,相反它超越了时代,其根源在于中国文化中超越时空的理性和心悟。我们从文化的空间角度看,中医学带着浓郁的地缘文化特征,所以很自然地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之为东方医学,真是一语道破天机,这一提法除了反应中医学的文化本质特征之外,它还明确表明中医学与西医学对应的、对等的、对立的一门医学学科这一内涵,确立了中医学的战略地位,从而也为中西医结合指明了方向。二、中西医结合是两种不同的研究对象的结合研究。东西方文化和科学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是基于“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这一分岭。说具体一点中西医学是在宏观现象上出现分岐,中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上的主观理念方向发展,西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下的客观本体方向发展。两者可偏重但不能偏废,应交互为用,取长补短,合二为一为是。三、中西医结合是两种不同思维的结合研究。中医学侧重于形象思维,西医学侧重于抽象思维,二者是互补的,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二者彳亍而行,其思维机制决定对研究对象的破译。四、中西医结合是两种语言的结合研究。西医学及其它科学学科使用的是抽象语言这是没有疑义的。我把截然不同于西方科学的中医学语言特色称之为形象语言。这是因为中医学的主体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与之相对应的表征这种思维的最佳语言形式是形象语言而不是抽象语言(表征逻辑思维的主要语言形式)。中医学的研究对象偏重于那些动态变化的宏观整体现象。而对这些状态的描述形象语言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一是大众化易于交流,二是其思想内涵通过这些形象便于领悟,三是科研中的定性定量内涵也通过了对形象语言的规范而规范了,四是保持了意蕴的完整性和全息性。中医学的人文科学特征也是促成中医形象语言的因素。中国科学家们解决了科研活动中形象思维的语言形式问题。一部使人费解的中医学就是一部用形象语言体系表述的一门学科。这是中医学院对人类最杰出的贡献之一。五中西医结合是理想实验与实验室实验的结合研究。以理性观念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中医学离开了理想实验寸步难行,同样以可感知客体为对象的实验医学离开了实验室实验也是寸步难行的。相对论的成功提供了这两种实验相结合的科研方式。六中西医结合必须开辟第二战场。这也是一门多学科研究,将会在数学、物理学、横向科学、思维科学、语言学、文化学、科学哲学等领域展开,而不局限在中西医两学科之内。只有这样双方才会产生质变形成统一的医学模式而侪身于世界文化。七中西医结合必须是大协同作战。如技术领域的参与,社会的参与,国际社会的参与等等。
中西医学结合研究任重而道远,其目的与路线尚未明确,现在多是主观臆定,但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42
发表于 2005-10-19 22:39:4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殊途同归,中西医将来必然要走到一起的,这是由他们的共同目的所决定的,实际上中西医现在都处在一个交点上,一方面中医是要不要现代化,要不要把现代科技融入中医药的问题;另一方面,西医面临着诸多解决不了,化学药品对人类健康存在着潜在的不可预计的危害问题.中医的全面考虑+西医的准确快捷,这就是将来的医药.
41
发表于 2005-10-19 11:06:4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今早看到这话提的讨论气氛,使我心情好多了。因好长时间这论坛以处在混乱的状态!
我认真的从头到此看了一遍,其实大家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思路不够全面清晰。
想“中西医结合思维”。第一应先明确中医、西医的现实本质。第二认清后就能作出比较。第三比较后就能有机的结合。
所以问题是处在对中医、西医现实本质的正确认识之上。
对这两者的本质认识争议随处可见。但焦点最终无非就是他们的正确性(科学性)、完善性、先进性的与否。
对中医自身来说中医的基本理论的本质都说不清楚,这个“结”没有解开,其他的任何问题就无从谈起。这才是最主要的。反过来中医要生存,又必须继承“暂时没有头绪的理论”。
中医理论是几千年遗留的文明,时至今日已是面目全非。而在此时、此境、此态之下。不说那些想扼杀中医的人,就那些想为中医出谋献策的人大多都因“不明实质”而帮倒忙。从而又出现新的内部矛盾,造成恶性循环。
要证明中医理论的现实正确性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1。是阴阳哲学理论的正确性证明 2。是中医各基础理论的正确性证明。
这是要靠具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完成的。
即使在理论上能证明中医理论的现实正确性,还要面对现实许许多多的困难。但为了中医、为了真理、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这些困难都不是阻挡的理由。
40
发表于 2005-10-6 13:47:1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其实阴阳,五行,阴阳是有形可察的,先生没有发现而已。细心品道,其形自现。不是我说话老气横秋,其实然也!
39
 楼主| 发表于 2005-8-29 12:41:4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下面引用由gonmai2005/08/29 05:48am 发表的内容:
我对陈先生的不认同点是在于把中医理论定位于"主观理念"的范畴内。把中医理论定位于"主观理念范畴",而把西医定位于客观理念范畴,其结果不是把中医理论看成了唯心的吗?
前面巳有两条引文专门作复,而先生却似有勉强之意,恕不再作复。即我始终强调中医理论是建立在“现象”或“对象”之上的理念,并谓中西医各有偏重但不偏废,我想这种措词应该是比较明确的!
38
 楼主| 发表于 2005-8-29 12:24:3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下面引用由gonmai2005/08/29 05:48am 发表的内容:
数学是客观自然的抽象表达。所有数学过程和形式都有客观实体的存在。把数学说成是"主观理念的范畴"是极错误的。数学与中医学是两个不同客观范畴的知识体系,两者难有相同平面的可比。我对陈先生的不认 ...
当数学形成一定规模后,它可以通过其逻辑关系而不是从现实世界再创造出新的数学形式来,以至于常有这种情形,在相当久的一个时段内,我们还没能找到与这种数学形式相对应的客观存在,我们这时说它是主观理念则是更真实的反映这一事实,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不应是从哲学角度的臆断。这种情形与中医学也很相似,比如气、阴阳、五行等我们就很难定其“客观实体的存在”。
37
发表于 2005-8-29 05:48:4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数学是客观自然的抽象表达。所有数学过程和形式都有客观实体的存在。把数学说成是"主观理念的范畴"是极错误的。数学与中医学是两个不同客观范畴的知识体系,两者难有相同平面的可比。我对陈先生的不认同点是在于把中医理论定位于"主观理念"的范畴内。把中医理论定位于"主观理念范畴",而把西医定位于客观理念范畴,其结果不是把中医理论看成了唯心的吗?
36
 楼主| 发表于 2005-8-29 01:43:3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只要自然科学在发展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恩格斯).
35
 楼主| 发表于 2005-8-29 01:28:4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如果说数学是科学的话,有相当多的数学内容是无法或难以找到其产生的原型基础的,它们更多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结果,或者说是主观理念的范畴。中医学也与此相似,它在现象的基础上展开理论思维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模型体系,并在应对未来现象中虚拟现实…从而实现东方科学中独特的格物致知形式。如果说哲学是在科学的基础上产生的话,那就应该是对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如果它不能包揽这一切,那么应该修正的是哲学而不是让科学去适合哲学。中医学的理念体系为何没滑向唯心主义,这是因为其始终都与实践紧密联系并接受实践的修正与检验,真正体现了“三个统一”的科学特征。
34
发表于 2005-8-28 22:58:0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哲学与自然科学两者是不能等同、不能互代的。从本原上,是先有了自然科学,并有了众多的量后,才有哲学的产生。所以哲学是自然科学量多后的次生。自然科学是自然存在的知识体系;而哲学则不是具体事物的知识体系,而是对众多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概括,是世界观、方法论。丰富的哲学知识有利彻底认识自然对象的本质(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支配),但哲学是不能代替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众多的中医人没有区别两者的根本差别而陷于古代文化、哲学观念的束缚不能自拨,没有认识到中医理论的自然科学主体本质,这确是可悲的!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中医理论更多、更本质的是对客观存在的复写、反映、摄影,而不是哲学的范式。摆脱哲学范式的束缚吧!寻求中医理论的客观形式吧!
主观理念无论如何是不适宜中医理论主体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 20:18 , Processed in 0.1022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