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22|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引:张其成先生论中医现代化悖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11 20:3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中医现代化悖论
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 博士后)
  
     20世纪对中医学来说,真是一个多事之秋。先是有20年代末国民党政府通过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之障碍案”,后是有50年代对中医的排斥、歧视,60、70年代关于中医阴阳五行存废的论争,继而有80年代以来对中医是不是科学、中医如何现代化的追问。的确经过百年的风风雨雨,中医是到了该彻底反省、认真总结的时候了。
    近年来,提的最响的口号是“中医现代化”。可是对如何现代化,却是见仁见智,争议不决。比较多的研究者认为:中医的现代化就是与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接轨,以客观、规范、定量、精确为基本要求,将中医的概念、理论作客观化、定量化转移,采用实验、实证、分析的方法,开展中医学的“实质”研究、“物质基础”研究,以及在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使中医气、阴阳、脏腑、经络、证等抽象概念可以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语言进行阐释和翻译,从而使中医成为一门物质基础明确、实验指标客观、数据精确、标准具体的科学。简言之,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科学化。对这种观点已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并正引发一场论争。
    本文认为中医现代化问题已构成一个悖论,那就是中医学要现代化就要科学化,就要丢弃自己的特色;而不现代化在现代科学技术面前又难以保持自己的特色。20世纪末的中医就处于这种两难的尴尬境地。
-、中医到底是不是科学?
    中医现代化——中医科学化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认为中医不科学,因为不科学,所以才要科学化。中医到底是不是科学?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科学”。
    关于“科学”的界定,已出现很多种定义,有人认为科学就是对宇宙万事万物规律的探讨,有人认为科学就是分科的学问,有人认为科学就必须满足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和实验检验这三个要求。应该说上述第一种观点是宽泛的意义,第三种观点是严格的意义。
    就严格意义的“科学”而言,在17世纪以前,不仅中国没有,西方也没有。严格意义的科学是在欧洲由16-17世纪那场“科学革命”形成的。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承认中国古代有科学,但认为它不是理论性的科学而是经验性的准科学或前科学。董光壁认为李约瑟并没能发现中国古代科学不同于现代科学的理论特征。他在研究了西方与中国的科学技术史之后,指出中国传统科学在秦汉时期以阴阳五行学说和气论为哲学基础,数学、天学、地学、农学、医学五大学科各自形成自己的科学范式,并且联合开辟了宇宙图象之历法摸式、数学模式和物理模式之先河。其后传统科学的积累以其三次高峰展示自己的心路历程和行为轨迹。结论是中国不仅有科学而是似乎也可以说有理论科学,不过它的特征不是公理论而是模型论的。东西方传统科学差异的总源头是生成论与构成论的不同。东方以生成论为主流,于是形成中国传统科学的功能的、代数的、模型论特征;西方以构成论为主流,于是形成西方传统科学的结构的、几何的、公理论的特征。①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科学唯一沿用至今的学科,它集中体现了功能的、代数的、模型论科学的特征。我们应该敢于承认中医并不是严格意义的科学,即不是现代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因为它不能数学描述,不能实验室检验。这是客观事实,没必要遮遮掩掩,从理论特征上说,中医还不是一种结构的、几何的、公理论的科学,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医却是-种宽泛意义的科学,是一种模型论科学。
    模型论科学把理论看作一簇与经验同构的模型,用模型化方法表达理论,用“同构”概念来说明理论与客观对象之间的数学关系和物理关系。模型的优势在于,除部分地包括对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外,还可以包含许多非实在因素对应的结构。模型是理论的一种逻辑演算形式,是一种理论化了的理论形式,其中的命题不一定要看成真的,但在它们的集合中必须是可逻辑推论的。运用模型可以从原始观察陈述出发,推论出尚未观察到的一些有关的命题,而这些推论的结果又可以成为新的初始命题,由此不断地去寻找越来越多的可观察性质。①
    “模型论的科学理论”是科学哲学的一个新观念,用这个新观念来审视中医学,我们可以自然地得出中医学是科学棗是模型论科学的结论。
二、中医学建构的核心方法
    中医学采用模型的方法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了模型论科学。有学者认为模型的方法也是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②实际上两者采用的“模型’是不同的,中医学、中国传统科学采用的模型是思维模型,而现代科学采用的模型是物质模型。
    所谓“模型”是指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是对原型进行模拟所形成的特定样态,模型可分为物质模型与思维模型两大类。
    物质模型是以某种速度、形式相似、人造或自然的模型实体去再现原型,物质模型是摸拟实验赖以进行的物质手段,思维模型是人们在头脑中创造出来的,并且运用它在思维中进行逻辑推理、数学演算和“思想实验”,可分为形象的(唯象的)模型和符号的(标志性的)模型,前者是以理想的或想象的形态去近似地反映客体,后者是借助于专门的符号、线条,并按一定的形式组合起来去描述客体。
    现代西方生命科学主要采用物质形式的模型,如动物模型,以模型(动物)和原型(人)之间的生理过程、病理过程、心理过程的某些相似为基础进行摸拟。
    中国传统医学,从《内经》开始采用思维形式的模型法(而不采用物质模型法),其思维模型主要有:阴阳模型、五行模型、干支模型、河洛卦象数理模型,可统称为“象数符号模型”。而以阴阳五行为最基础模型,它是中医及整个中国传统科学建构的基础。这个思维模型是定性化的,并不用以表量,虽然也能进行简单的运算,但不是作为严格的量的依据,而是提供定性和推论的依据。③
三、中医理论(概念)研究的误区
    中医学概念如阴阳、气、脏腑、藏象、经络、证,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医现代化所面临的第一道难关。按照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科学概念不应该是抽象的、歧义的、模糊的,而应该有确切的、固定的、清晰的内涵。而中医理论概念却不符合这一要求,所以要以实证实验、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些概念的“物质基础”,于是近年来这种以寻找“物质基础”为目的的中医科研课题全面铺开,并很容易获得各种科研基金的资助,与此同时,那些非实证、实验研究的课题则难以立项。
    然而那些对中医概念、中医理论进行现代阐释、科学研究的成果,却不容乐观。它给中医理论思维造成了一种新的混乱,给中医学制造了另一个悖论棗那就是以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实证、实验方法既能证实中医概念的科学性,又能证实中医概念的非科学性。从而陷入中医科学研究二律背反的学术怪圈。
    让我们来审视一下中医核心概念“脏腑”(“藏象”)现代研究的思路和结论。
  “脏腑”的现代研究,主要采用与西医解剖组织相对照的思路,将“藏象”看成是藏之于内的实质性脏器,不少研究将中医的心肝脾肺肾等同于西医的这五种脏器,如心被看成心脏,脾被看成是消化系统的器官,心包络被看成是心包膜,命门被看成是肾脏、是肾上腺皮质、是内分泌系统,三焦被看成是网膜或淋巴系统……将中医五脏关系理解为西医脏器间的关系,如肝与胆相表里就是“肝脏”与“胆囊”的解剖位置互为表里、两者功能互为联系;肝肾同源的缘由就是肝病患者具有骨性肾虚证表现,血钙、血磷及相关激素下降……
    目前有关藏象的实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心:对心气虚实质研究,从血液流变学、血浆cAMP(环核苷酸)含量,心肌图等方面与心气虚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心气虚患者淋巴细胞内cAMp含量提高,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机理之一。
    肝:对肝阳上亢所致肝病的研究,选用神经系统、内分泌、血管紧张素、分子生物学、血液流变等40项实验指标研究,认为其生理病理基础是外周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偏亢。揭示肝与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神经一体液调节素有密切关系。
脾:研究结果表明微量元素锌、铜是脾的物质基础,在脾虚失运(脾主运化)、脾主肌肉模型中,酶分泌下降,活性降低;揭示脾与植物神经、垂体—肾上腺皮质、免疫、消化系统及三大物质代谢有关。
    肾:肾与神经、内分泌、免疫有密切关系,肾阳虚证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紊乱的特征。
    肺:肺气虚患者微循环血液流变量值及微血管传导值有改变,说明肺气是调节微循环物质之一。
    然而在脏腑研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心主神明、心阳虚、心与小肠相表里、肝藏血、肝主疏泄、脾阴虚、肾主纳气、肾主耳、肾主骨生髓、肺主宣发又主肃降,等等,均没有很好的解释。
    这种研究的结果使中医界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一些人因为脏腑的某些方面在解剖组织学、生理学上找到了物质结构,于是喜形于色,赞叹古人的伟大,中医的科学!另一些人因为脏腑的某些方面找不到物质结构,于是妄自菲薄,甚至怒斥中医根本没有科学性!中医界成了理论思维最为混乱的领域之一。
四、如何走出“悖论”的怪圈?
    本世纪的中医研究者应该而且能够为2l世纪的中医研究指出一条出路,以尽快走出中医现代化悖论的怪圈。笔者仅提出两点看法,以供专家讨论。
  1、认清中医概念不是物质实体,而是关系实在。
   上述寻找物质基础的中医科研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就是中医的气、阴阳、脏腑、经络、证是一种物质结构。这种观点我认为是不正确的。中医概念不是物质实体,而是关系实在。
    实体是西方哲学最核心的范畴,以原子论为代表的希腊自然哲学,将某种具体的物质实体作为世界的本原、万物的始基。可以说重视实体物质的原子论、结构论是西方哲学的主流之一。然而到了近现代,西方哲学、西方科学出现了一股从物质实体论到关系实在论的思潮。爱因斯坦定域性的破坏,玻尔量子力学的再解释,时间与实在关系的论争,标志物质实在观的变革;物质的非物质化,“场”概念的提出,能量和质量、潜存和实存关系的表明,标志实体原则的扬弃;怀特海过程哲学、拉兹洛系统哲学以机体系统和结构不变等概念取代物质实体,胡塞尔、海德格尔现象学,从“聚集”义上界说“物”;人本主义诸流派将物质概念心理化,等等,标志当代西方哲学对物质的两种勾消。④
    关系实在论是以现代科学、数学(包括几何学)和逻辑学的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与东方传统思想背景也有着深刻的联系。与西方式的实体思维和实体逻辑相反,东方特别是中国古代就形成了以关系,即事物的相关性和相对性为中心的思想方法。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代表作《易经》就鲜明地显示了这一特点。《易经》认为,一切现象都可以凭借阴和阳这二元的组合来说明(分别用符号一一和一表示)。阴是消极性,在逻辑上是否定的,阳是积极性,是肯定。一切现象必须具有消极面和积极面,一切判断也必须具有否定和肯定(二值)。不过,应当强调,阴阳都并非实体,也并非事物所固有的本质。它们表示的正是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例如,男是阳,女是阴,这是相对于男和女这组关系而言的。如果对于双亲来说,男就成了阴,而对于子来说,母则成为阳。也就是说,阴和阳都不是一元谓词,而是从开始就作为二元谓词。④
    中医学的概念是对关系实在的描述,而不是对物质实体的描述。如“气”是指生命运动的本源,生命运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阴阳五行”则是“气”的表达模型,代表相反相成的运动方式及其物质运动内部的关系;“脏腑”表示生命活动的五种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而绝不是仅指组织器官;“经络”是生命运动走向及其调控、转换过程的路径……
    按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不可通约性原则”,中医学和西医学的概念范畴属于不同的范式,对应着不同的世界,没有同样的指称。因而那种寻找物质基础的藏象研究、经络研究很可能以失败而告终。
  2.从非线性科学中获得启示,从中医自身规律出发寻求发展。
    目前中医科研借助的科学方法大多属于线性科学的方法,对近年来正在兴起的非线性科学尚无较多认识。
    线性和非线性本来是数学名词。所谓线性是指量与量之间的正比关系,用直角坐标形象地画出来,是一根直线。在线性系统中,部分之和等于整体,描述线性系统的方程遵从叠加原理,即方程的不同解加起来仍然是解。非线性则指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叠加原理失败,非线性方程的两个解之和不再是方程的解。非线性物理现象表现为从规则运动向不规则运动的转化和跃变,参量的极微小变化在一些关节上可引起系统运动形式的定性改变,可以促使空间规则性结构的形成和维持(如孤子、涡旋、突变面等)。
    近20年来非线性科学在探求非线性现象的普遍规律、发展处理它们的普适方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相干结构的孤子揭示了非线性作用引起的惊人的有序性;确定性系统的混纯使人们看到了普遍存在于自然界而人们多年来视而不见的一种运动形式;分形和分维的研究把人们从线、面、体的常规几何观念中解放出来,而面对更为多样而真实的自然;自组织现象和图形生成反映非线性地耦合到一起的大量单元和子系统中由于有序和混饨竞争而形成的时空组织或时空过程。③
    线性科学混纯研究对于认知生命现象可能具有根本性的启发作用。非线性科学的系统性、自组织性、自相似性原理与中医的整体全息观念较为一致。当然作这种分析的目的不是比附,比附是没有出路的。以此论证中医的高明更是毫无意义的病态行为。我只是想说非线性科学或许给中医的发展会有某种启示作用。
    中医最终应当也只能按照中医本身规律发展。中医和西医各有优劣,我认为中医优势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的精神层面、整体层面、动态层面的总体认识以及功能调整上,而西医的优势则体现在生命的物质层面、个体层面、静态层面的具体分析以及实质治疗上。就目前情况而言“中西医结合”还相当困难,中医的当务之急不是去设法求证自己是否科学,不是去用线性科学的方法寻找自己的物质基础,而是要集中精力、认认真真地去考虑一下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然后怎样去发扬这个优势,再也不要(实际上也不可能)处处与西医争短长、全面与西医相抗衡,否则,很可能下个世纪就再也没有中医了。
  参考文献
  ①董光壁,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四大难题的思考。易学与科学1998;3(2):2-4
  ②孙小礼,模型棗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哲学研究1993;(2):20一26
  ③张其成,生命的“二体三用”模型,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24-27
  ④罗嘉昌,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2)
  ⑤来健等,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科学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3):127-145

26
匿名  发表于 2005-7-14 09:02:49

转引:张其成先生论中医现代化悖论

向所有钻研中医的人士致敬!!!
25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08:50:04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张其成先生论中医现代化悖论

自然行事就是了,刻意去做反而不好
刘博士看病看衣服颜色是一方面,这样当然不能治好病,有谁说我看你穿的衣服颜色就知道你生了什么病,这定会让人当傻瓜.衣服颜色只是外在的一个信号信息
刘博士也好,张博士也好,还有那个汉唐中医倪海厦,还有现在的邓铁涛等等
去看看他们怎么用经方
去看看他们的疗效,这些真正的中医是不是会让现在的西医汗颜?
所以现在的中医缺少的是真中医,是学中医的人不行了,行医的中医师不行了,但并不说明中医本身不行了
在经典的中医里,去找找中医究竟是怎么个样子,这样就能清楚的认识中医了
24
匿名  发表于 2005-7-14 08:38:56

转引:张其成先生论中医现代化悖论

下面引用由舒增源2005/07/13 11:28am 发表的内容:
答曰:张博士后从事中医文化研究,已不是专职医生.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于中医的理解,对于中医现状的关切
本人可推荐你去找一个与张博士后基本持相同观点的,走中医传统路线,经典路线的名气更大一点的人物:刘力红博士.
张博士后也是个写家啊?
刘博士看病据说得看病人穿的衣服的颜色,要是找刘博士看病,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好呢?
论坛上高人挺多的,给出出主意吧?!
23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08:36:27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张其成先生论中医现代化悖论

愿王不留行先生在学术上多多赐教
22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08:35:37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张其成先生论中医现代化悖论

           为“中西医结合”正名——开拓中医走向自主发展之路(三)
   笔者以为,目前的中西医结合事业已给中医带来深重灾难,“中西医结合”工作必须停止,“中西医结合”专业术语必须更正!
   中西医不该结合而且也不能结合.
   不该结合,是因为结合的后果导致了中医严重的西医化倾向,中医失去了自己主体的位置.现在所谓的中医现代化、中医科学化正是中医被严重西化后的附带产品,这样的现代化、科学化已把中医的研究工作引向了深重误区与危机.
   不能结合,是因为从哲学上说,所谓的结合,其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两者彼此的理论可以互相解释,可以互相融合,简言之,就是通过你的理论体系可以用于解释我的理论体系,反之亦然.在这一点上,中西医永远办不到.
   中医讲究的是从人体外在的现象层面,通过对现象的大量总结从而得出规律,然后再通过气、阴阳的普适性,以此来解释人体的内在机制,将这些外在的现象比附于人体某个脏器所行使的特征,从而确定了这个脏器的功能,因此中医的五脏不是从解剖刀下从实验室里得出的脏器,其功能的边界是不清晰的,更类同于一个个模型,但对外在的现象的把握则是全面的,见微即可知卓,根本原因就在这里;西医则不同,而且正好相反,西医是通过确立这个细胞、组织、器官等,然后运用解剖方法实验手段来论证出它的功能,一旦确立这些功能就可以知道这些功能与人体外在的哪些现象有关,因此,西医的脏器就是解剖的脏器,其功能是确定的,边界是清晰的,但它对生命外在现象的把握则是不全面的.
   一句话,中西医在人体生命的研究过程中,中医是从现象来确定物质基础,西医是通过物质基础来确定外在现象,这样两个不同顺序所确定出来的中医的物质基础多半是带有功能性的模型化的特征的,西医所确定出来的外在现象则是不全面的
   为什么这样说?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中医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把握就好比你坐在一辆火车上,看远处草原上一群马在奔跑,这个场景我们可以很容易很直观把握住这群马的整体情况,总体特征,多么壮观,多么雄伟,但细节上我们把握不住,我们坐在火车上确实不知道、看不清哪一匹马的尾巴有多长,毛有多长,嘴巴有多大;西医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把握就好比你现在下了火车,亲自走进了这块草原,来到这群马儿的中间,确实这下你可以看清知道这匹马的尾巴有多长,那匹马的嘴巴有多大,但是,你却再也不能看到那整体马儿在奔跑的壮观,雄伟.中西医的不同,优劣点通过这个比方我想应该可以清晰可见了吧
   为什么不能结合?这是因为你一个人不可能既坐在火车上,又跑到马群中去同时观看这个场景,除非你是在不同时段看了这个又看那个,但这已经不再是结合了,结合必须是你在任何时段都可以同时观看到这两个不同场面.这是必须清楚的基本东西.
   所以现在的真正的中医现代化不是要你跳下火车,去马儿丛中看具体的细节的东西,这样你是完全在遵照西医的思维,这样做中医就会失去自己的主体位置,不可避免地被西化.正确的做法是,你还得老老实实坐在这辆火车上,要把现代科学技术唯我所用,比如拿一个望远镜过来,这样你既可以看到整体,也可以看到细节局部了,而且你位子没变,时间也没变.关键一点,就是你坚持了中医的主体地位,你坐在火车上,所以你就真正发展了中医.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但,里面涉及的内容真是太多太多了
   笔者的老师曾经对我说过:中西医只有在理论上能够相互通约,中西医才能结合,否则任何打着中西医幌子的招牌都不是真正的结合,都是自欺欺人的行为!医院的所谓中西医结合也好,科研的所谓中西医结合也罢,都只是在手段工具的操作层面上,比如你在临床上既可以用西药,也可以用中药,但能说这是中西医结合吗?
   看看眼下的现状吧,可以这么说,中西医搞了近百年结果一项成果都没有,中医反而日渐萎缩日渐苍凉日渐疲软,究竟谁之罪?谁之过?!
   鉴于中西医结合给中医带来的深重灾难,鉴于中西医两种不同范式不可通约的理论体系,鉴于中西医学在技术层面上依然可相互配合,提高疗效,现笔者特此公示:
   中西医结合应该更名为中西医配合
   走中医自主发展之路,不要再折腾中医了!
21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08:33:53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张其成先生论中医现代化悖论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5/07/14 06:44am 发表的内容:
最近论坛气象大改观,不错不错!
至于中医西医理论如何结合,营卫学说的研究应该是个可行的思路,这个观点我已经在文章中说过好多次了,如有时间可以与大家探讨!!中西医并不是不能结合,可是思路要对,走错了 ...
中西医为什么不能结合——开拓中医走向自主发展之路(五)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问题,笔者与南京陈斌先生已有过几次争论
   争论的结果是,陈君以为:中西医本质的区别在于病症诊治思维、诊治模式的区别,西医是病因诊治模式(辨病论治),中医是病理诊治模式(辨证论治)
   对此笔者提出了一个反问:这是中西医的本质区别吗?
   笔者以为:这应该是中西医在诊治疾病时在技术层面上的差别,而不是中西医的本质区别.笔者并不否认中西医在技术层面上可以相互配合.中西医的本质区别就其发生学而言,中医对于人体生命的理解是生成论,系统论,西医是原子论,还原论.中医基础理论的建构大厦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西医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到近代是文艺复兴的思潮,就具体而言,中医的本质理论是气、是阴阳、是五行、是藏象等等,西医是系统、器官、神经、组织、细胞、分子等等.
   之后,笔者问了陈君一个问题:你怎样把这些东西通约起来,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你怎样把中医的肝脏与西医的肝脏统一起来?怎样把中医的阴阳与西医的东西联系起来?
   陈君的回答是:“中医之五脏,心肝脾肺肾,不是五个相应的器官,是对机体的功能系统所做的概括和分类,是五个子功能系统的概念.“肝”是指“肝”系统,涵盖了西医神经系统中的情绪过程和植物神经的调节功能,中医用“肝”这一概念来概括反映之。
   笔者对此的回答是:就中医之五脏的观点是基本支持陈君的,支持的原因是因为中医的五脏确非解剖的五赃,但同时以为陈君对中医的五脏认识还是不够全面的
   笔者以为:与中医之肝直接相关的组织器官是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视器、视觉传导路、本体觉传导路、前庭系统、蜗器、听觉传导路、运动传导路,支配肝、胆、胃、食管、脾曲结肠、胰腺、肺、胸膜的内脏感觉神经。另外,与支配生殖系统的神经也有一定联系。显然,中医之肝,并不等于西医的肝脏,不是脏器实体,而是指代一种功能系统,中医的心、脾、肺、肾、气血、经络等亦是一种“超解剖”的功能系统。
   但是,能说中医的肝脏就是西医的这些组织器官吗?这里只能说相关,但不能说就是.这是因为,如果你认为中医之肝就是这些组织器官,那么你把这些组织器官整合起来,能整合出什么肝阳上亢,肝主疏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东西吗?那么这里边什么是肝的体阴,肝的阳气?事实上中医的肝脏只能在中医的这一套理论体系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得到体现,在中医体系里,肝主疏泄,肝藏血,体阴用阳,这本身就是无须证明的事实存在,可是当你换成了在西医范畴里面,你就无法完全解释清楚,而只能说明一些相关的东西,皮毛的东西.
   然后笔者又举一个例子:以中医藏府学说中的“命门”为例,它确实是一个玄妙的只可意会的“生命之门”;既具有暖脾、温胃、纳肺气的功能,又是人体元气的根本,元阳的发源地;命门之火既不是越旺越好,也不是越弱越佳,它只宜适中,不足、偏亢均是病态。如此庞杂的内涵将这个概念撑得亦实亦虚,也非实非虚……由此看来,‘命门’这个词具有十分强烈的象征意义。能‘出入命门’不仅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也是一个中医研究的前提。
   于此涉及出了一个问题:倘以你论断出的中医五脏与西医相关的这些脏器,用这些脏器组合在一起,那么怎样来证明:中医的生命模式:心火下降、肾水上济;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的阴阳自和的开放状态。心火是通过哪些西医的脏器来下降的?肾水是通过什么样的脏器组织来进行上济的?是通过你的这些所谓的“涵盖了西医泌尿系统中的肾分泌重吸收功能,和内分泌系统中的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的功能”来上济的吗?这样是不是很可笑.
   当笔者问及如何用西医的知识来解释中医的气血阴阳津液神时,两者如何通约时陈君的回答是: 中医部分精、气之实质 :
   先天之精——内分泌激素,如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等;
   后天之精——营养物质和氧气,营养物质包括葡萄糖、脂肪、氨基酸、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维生素等;
   元气——ATP ,三羧酸循环而产生;
   宗气——氧气 ;
   营气——血液中营养生化物质,包括血糖、血脂肪酸、血氨基酸等 ;
   卫气——血液中白细胞及其它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抗体、淋巴因子等免疫功能,可能还有交感神经的支配功能;
   气为血之帅——意为推动血液运行的是“气”。推动血液运行的在西医上究竟是什么呢?应当是心脏的泵血功能和周围血管的博动,而这一切又依赖于能量ATP的推动;
   血为气之母——心脏与血管的博动的能量ATP又是哪里来的呢?自然是从血液中来的,来自血液中的营养生化物质和氧气,故曰血为气之母;
   气能摄血——应是指的血液中的血小板、凝血因子、尚包括在交感神经支配下的血管收缩功能,共同构成了血液的止血、凝血功能;
   心气——可以把它理解为心的生理功能;
   肝气——似乎可以把它理解为人的情绪系统和植物神经调节系统的功能;
   脾气——可以把它理解为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肺气——可以把它理解为肺的生理功能;
   肾气——可以把它理解为肾的分泌排泄和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功能。

   对于这样的认识,笔者真的很无奈,因为这也反映出目前部分中医界人士现在对于中医学的曲解,以西解中的局面依然盛行.
   于此笔者严正地回答道:
   这样等同?可以等同吗?
   别说陈君你可以去拿诺贝尔奖了,别人搞了一辈子的东西,你现在都论证出了
   快去告诉邓铁涛老前辈、裘沛然老前辈、何任老前辈等等,说你已经知道气的实质、阴阳的实质、藏象的实质了,等着他们给你表扬,给你带小红花吧
   你说中医的精、气、阴阳、藏象与这些物质相关本人确实赞成
   但是中医的精、气、阴阳怎么就是这些东西了?
   本人真很不明白你对真正的中医、真正的传统文化懂得多少?请别在自己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说这些论断好吗?
   如果你的这些论断是正确的,本人恭喜你将成为中国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人物
   问题是不对
   当中医界开始反思以前所做的实证研究是何等错误时,你却依然执迷不悟
   本人真很想知道你身边所接触的是些什么事物,学的是什么知识
   这样的大错误怎么能犯?在下实在不忍心你居然是这样认识中医的
   如果是这样,本人在这个学术观点上和你已没必要再争论下去,到此为止吧
   不仅仅是失望,寒从中来悲从中来啊!!!


   说到底当你用西医的东西,解剖的东西,实验室里的东西来验证中医的气血津液等等,只能得出一个相关性结论,比如以前说什么CAMP、GAMP ,恐怕把他们等同于阴阳学说定被人笑话,说什么矛盾对立同一就是阴阳学说则更是无理取闹.拿相关性的东西去结合这怎行?有些哲学常识的人都应该清楚这一点吧可以这么说论证到最后,中医的气血津液神等等概念都只能说是与西医学的某些东西相关但在中医范畴里面气血津液神就是气血津液神,没必要来怎样论证.照样可以用于人体来治病,这是中西医不同的学科属性所决定的.
   所以论证出一个相关性没什么用,中西医还是无法结合.中医只能走自主发展之路!

   这些都是中医学的一些基本常识.学习中医的人,坚持中医的人,都应该好好弄明白中医学的一些经典理论,好好弄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经典命题.这样才能对中医说真话,做真事,对中医有一个合理准确的交代!

中西医的真正关系是中西医不能结合,但可以相互利用,也就是技术层面上的配合,这样有助于临床的疗效
20
发表于 2005-7-14 06:44:21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张其成先生论中医现代化悖论

下面引用由舒增源2005/07/13 09:02am 发表的内容:
看看 南京陈斌 先生你自己的文章,王不留行先生的文章,大家都说到了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要利用现代医学成果壮大中医发展中医,这一点本人举双手赞成,但是再分析,你们所说的中西医这一些关系,其实最多只是在诊治疾病时怎样把中西医两者的优势发挥出来、补充起来、配合起来,但确实没涉及到中医核心的理论与西医的理论具体的结合,比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六经模式等等,这一些东西怎么能够与西医的东西相结合呢?
最近论坛气象大改观,不错不错!
至于中医西医理论如何结合,营卫学说的研究应该是个可行的思路,这个观点我已经在文章中说过好多次了,如有时间可以与大家探讨!!中西医并不是不能结合,可是思路要对,走错了路,当然会失败了
19
发表于 2005-7-13 20:28:16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张其成先生论中医现代化悖论

现在的中医教育培养出的基本上都是一群屠夫!庸医都不如
最典型的就是不会用中医看病,再次替中医教育担心
18
发表于 2005-7-13 20:26:14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张其成先生论中医现代化悖论

下面引用由暖暖冰2005/07/13 06:21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专业的不应考英语而应该考汉语。
汉语都不精通还考英语干什么呢
太有道理了呀,说出了我的心声啊!
现在的什么中医硕士、博士光会什么做实验,讲什么ABC,问他一些古汉语就基本一窍不通了
中医教育失败啊失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6 06:22 , Processed in 0.05608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