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89|回复: 4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多一冷堂闲话【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7 20:5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多一冷堂闲话【原创】

开白     
             三多者,多读书,多临证,多思考之谓也.一冷者, 冷板凳之谓.以之名堂,警己也,示人也.诚
         事国医者,欲立足当今而做铁杆 ,非此无捷径可攀.且有标准:三多,终一生之事,须持之以恒.一
         冷,要有十年之志.此绝非妄语吓君,亦逾知命叟之感.夫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之欲,亦不
         欲强之于人.可以一笑哂之,是为开白小序。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2月07日 08:54pm 时添加 -=-=-=-=-
三多一冷堂闲话【1】

<1>
                   古人作学问,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长见识也.万卷书,颇吓人,且古今典籍.汗牛充栋,初学者如扁舟入海,茫茫莫知其径,故有书目之学诞.开书目,要看站在何等层次,高点要求,由博返约,先开眼界,立方法.再回本专业返约.国医为国学丛中奇葩,今下国学热起,何种典籍代表国学?纷纭其说.愚意习国医者,六经<易>览,兼及<诗>,长藻饰.四书,<语><孟>须览.诸子百家,<吕览><淮南><庄><列>须览.而<老子>尤常咏诵.览,非精读.他如<山海><水经>,也不妨一阅.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2月07日 08:55pm 时添加 -=-=-=-=-
三多一冷堂闲话【2】

廿五史中,历代经籍,艺文志,应泛览,四库总目提要,手头必备.现代有华东师大版<智者阅读>一种,黄秀文编,网罗中外名报名刊名家之推荐书目,其中国学部分,可醒君目.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2月22日 01:40am 时添加 -=-=-=-=-
补白:近日街上红火,老渔独坐冷凳,敲打字盘,开了些书目,陆续登坛,请搜<勤斋藏书书目>,谨告!
45
 楼主| 发表于 2009-6-26 01:18:31 | 只看该作者

三多一冷堂闲话【原创】

***** 版主模式 *****

<a href=topic.cgi?forum=75&topic=39>该贴子已被管理员转移,请点击这里查看</a>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23:02:25 | 只看该作者

三多一冷堂闲话【原创】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5/03 11:04pm 第 1 次编辑]

三多一冷堂闲话【原创】【49】
   
孙曼之先生云:
   
以下是我今天在伤寒论坛关于伤寒方剂能否治疗温病问题的一则回复:
    在温病学派产生以前,医家对于温热病的治疗与伤寒病的治疗不加区分,都是应用苦寒配伍辛温或辛温配伍辛凉的方法进行治疗。先生所问的问题就是这种情况。在温病学产生以后,温病学家们一般都认为,温热病初期虽然也有畏寒无汗头痛体痛等与伤寒病相似的症状,但实际上温热病很快就会转化为热证表现,它们的病机不同,使用温热药物只会造成邪热炽盛加重病情的结局。我的认识,这种看法是有根据的因而也是正确的。虽然有一些古代医家的著作也有应用这一类方剂治愈温病初期的记载,我认为,那不过是因为患者体质较好或病程短暂没有受到损耗的缘故,并不能够证明这种治疗方法是正确的。
        在温病学的治疗原则中,春温初起即可应用苦寒或辛凉药物,而风温初起则不可应用苦寒药物,否则可以引起苦寒化燥的后果。在我学习中医的初期,曾经遇到一例经过应用小柴胡汤高烧不退的小儿,经辩证属于风温初起,即予银翘散原方,只服一煎后,当夜汗出,次日烧退。从此印象深刻,益知苦寒并非退热唯一的选择,温病学家们的清轻宣散法往往效捷功宏,要在辩证准确而已。
        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温病学的用药方法与伤寒学家的主张往往不同,而温病学兴起于中医史上清代临床医家人才辈出的、人口密集的富庶的江南地区,这个学派的产生是临床经验日益丰富而且诊疗需求远大于相对贫困的北方,因此它们的理论与实践不可以轻视,盲目的否定温病学知识是不可取的。
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
却波渔翁曰:
   中医理论贴近自然,相对稳定性强,革新周期长,但也是变化的,温病学理论就是“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一个范例。但《伤寒论》汇集先民万年(恐非个位数)成果,故温病从一开始就稚弱不敢言匹,只称羽翼其说也。其灵动机变,轻重腾挪,顾护阴液多多,实有可师可法。

  死守严防《伤寒》阵地,成一学派可已,维一生计可已。前不愿见古人,后不欲视来者,执矣!
43
发表于 2008-4-16 17:28:54 | 只看该作者

三多一冷堂闲话【原创】

论世间趣事,
盼当今雄风!
42
 楼主| 发表于 2008-4-16 16:54:27 | 只看该作者

三多一冷堂闲话【原创】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4/16 04:56pm 第 1 次编辑]

三多一冷堂闲话【原创】【48】
渔翁注:十六年前,潘师来并讲学于母校(山西省中医学校),余亦受组织此事的王师邀,返回一别十七载的故地听课并忝列陪酒,学毕,近水楼台,请潘师在其著《周易参同契通析》题签,先生挥笔而就八字“怀精抱神,归根返元”。今又见潘师新论,吟成一首:记潘启明师


语通中西达雅信,
身若古道仙风人,
《参同》契析横空世,
湖湘唱罢坐关东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4-12 08:53:49 | 只看该作者

三多一冷堂闲话【原创】

三多一冷堂闲话【47】

有人撰文云:读唐诗需用陕西话  普通话读唐诗牛头不对马嘴
胡想联篇:
读宋诗要用开封话?
读元曲要用????
读红楼梦要用南京话?+北京话?
读论语要用山东话?
读主席诗词要用湖南话?-----“泪飞顿作倾盆雨”(湘音wu)
看《本草纲目》要懂湖北话?
读《伤寒论》要懂南阳方言-----【《伤寒论》南阳方言举隅】
。。。。。。。。
看来光学英语不行。呵呵!
40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13:22:37 | 只看该作者

三多一冷堂闲话【原创】

三多一冷堂闲话【46】

古有《勿药元诠》是借助功法修炼以愈病强身也。然病实有可自愈者,二十年前遇一例,下颌部一肿物如核桃,硬如骨,服中药两副,其肿不动丝毫。大医院欲取样查,本人不同意。过一月询之,答曰:素兴不治,竟自渐消。上月余又遇一例,病相似,县医院嘱输液,病家来商中医,如前法告之,今询之,言已自消。
39
 楼主| 发表于 2008-3-18 16:25:49 | 只看该作者

三多一冷堂闲话【原创】

三多一冷堂闲话【原创】【45】
昔在黄帝,。。。。。成而登天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狥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以上文字,也见于《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原文略有差异。
       《史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狥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近有研究初步证实,黄帝实有其人,史公记载应非虚构。长期以来。疑古学派及西方实证主义学派对中华文化造成的重大影响应逐步廓清,神话学派影响亦应一并清算!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3月18日 04:26pm 时添加 -=-=-=-=-
郭霭春先生认为:上文“昔在”以下二十四字,不是《素问》原文,疑为王冰所增。唐代崇奉道家,在高宗上元元年(公元六百七十四年),曾有“王公以下皆习老子”的诏令。王冰任过太仆令的官职,他是表示过要执行这一政令的,所以在次注《素问》是,他就袭用了《大戴记。五帝德篇》的成语,给黄帝粉饰上极美的赞词;又在《上古天真论》注里引了九次老子。。。。。实际上这二十四字与医理没有任何联系。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3月18日 04:29pm 时添加 -=-=-=-=-
渔翁曰:学习黄帝内经也要“解放思想”。如对人类文明史,华夏文明史的估量。必须“走出疑古时代”,排除“神化说”造成的虚化历史影响,紧密结合最新考古发现及考古新思维。
38
 楼主| 发表于 2008-3-18 16:22:18 | 只看该作者

三多一冷堂闲话【原创】

三多一冷堂闲话【原创】【44】

疏风-----一个“疏”字,道尽皮毛万千微妙!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22:26:22 | 只看该作者

三多一冷堂闲话【原创】

三多一冷堂闲话【原创】[43]
有谈“火神热”“附子雄”之文,想到该冷静思考一番了。。。。。。
伤寒,温病不可割断;阴兮,阳兮,不可偏废;药轻,药重,视病而施;盲目仿效,万万不得!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3月17日 00:16am 时添加 -=-=-=-=-
   有人在http://www.zhongyimingjia.com/vi ... &authorid=19246
       发文批评现在火神断章取义,强立新说,言辞颇为偏激:“不知诸牛(火神)是为了哗众取崇?还是唯我独占鳌头?还是只会此一招?别的没学?难道天下无阴虚之病?尽是阳虚?现已有人受其害,如此下去,流害必将无穷!用治了一个阳虚病人的方,不管何病均用之,不论何病,都归结到阳虚。什么潜阳,阳生阴长,皆是断章取义!偏!偏!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6 09:04 , Processed in 0.1257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