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8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皇城相府抄一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5 07: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4/15 08:05am 第 1 次编辑]

过如秋草蔓难尽
学似春冰积不高
             -----纪韵  题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15日 07:57am 时添加 -=-=-=-=-
  皇城相府景区位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这里枕山临水,依山而筑,城墙雄伟,雉堞林立,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群
  皇城相府是康熙朝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历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大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清代名相陈廷敬的府邸。她位于山西省阳城县的北留镇皇城村。
  皇城相府景区游览面积十万多平方米。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
  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建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布局讲究、雕刻精美。康熙御赐的“午亭山村”匾额及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至今保存完好。
  御书楼金碧辉煌,河山楼雄奇险峻,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藏兵洞奇妙无穷,南书院曲径通幽,西花园风景别致,紫芸阡御碑林立。纵观相府景区,历史人文底蕴厚重,造型独特,气象万千。
  明清两代,陈氏一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康熙皇帝对陈廷敬有“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的评价。乾隆皇帝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楹联,对陈廷敬及陈氏家族予以褒奖。
  全国政协委员、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中国文物协会理事兼山西文物局总工程师柴泽俊称皇城相府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实属罕见,是集官宦府第、文人故居与地方民居为一体的民清建筑群,是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建筑群分内城、外城两部份,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总面积36580平方米。内城始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八座,为明代建筑风格。尤其是七层百尺河山楼及附属建筑107间藏兵洞,是明代建筑中的珍品,也显示出古老古堡风格。
  整个皇城相府的建筑特征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古朴庄严、浑厚坚固。在河山楼内还有井、碾、磨,并有暗道直通城外,聚甲藏弩、护城保庄、抵御外侵。
  皇城相府的礼制建筑,也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丰厚而值得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外城城门外有高达8米的御书楼,康熙帝御赐的“午亭山村”石刻匾额及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至今保存完好。外城内有大小石牌坊两座,铭刻着“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功德。同时,保存完整的康熙帝在陈廷敬病重期间和病故后亲赐的御碑,表达了康熙对陈庭敬的敬重,是对陈廷敬生荣死贵的最好记录。这里,御碑之多、御书之富、保留之完整,为国内少见。
  专家介绍,整座建筑反映了明末社会状态及清初政治面貌和宗教信仰,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陈家从陈廷敬的祖父起兴盛五代,败落后,故居陆续住进了1000多户村民。自1998年5月以来,当地政府将村民迁出,并筹资2000万元对建筑群进行了修缮。同时,有关部门根据史书记载恢复了一些已经坍塌毁坏的建筑,并对环境进行了整治。皇城村已先后成功地举办了“名相陈廷敬暨皇城古建学研讨会”、“皇城相府首届文化艺术旅游节”。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15日 07:58am 时添加 -=-=-=-=-
陈 廷 敬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陈廷敬生平好学,诗、文、乐极备。他与清初散文家汪琬以文体相切磋,与著名诗人王士祯以诗唱和,“皆能得其深处,而面目各不相假”。他写的《晋国》一诗:“晋国强天下,秦兵限域中。兵车千乘合,血气万方同。紫塞连天险,黄河划地雄。虎狼休纵逸,父老愿从戎。”以回顾晋国昔时的强盛和山川的险要,歌颂了晋地人民同仇敌忾、保卫家园的爱国精神。
  由于陈廷敬很有才华,在任翰林院学士时,曾和掌院学士喇沙里、侍讲学士张英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表扬他们“每日进讲,启迪朕心,甚有裨益。”康熙曾特赐予他和喇沙里、张英三人貂皮各五十张,表里绸缎各二匹。
  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元月,陈廷敬被调任为吏部右侍郎,管理户部钱法。针对存在的问题,陈廷敬于八月上疏:“自古所铸钱币,时轻时重,过不上多长时间就又要重新改铸。现在,百姓最为不便的主要是钱价。过去,一两白银可兑铜钱一千,今则仅兑九百。造成师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私商熔化铜钱为铜,从中渔利。按说,销毁钱币,其罪至重,这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长久不能禁止,就因为私商能从中获取厚利。因为一两银子可买铜七斤,如果将一两银子兑成铜钱,则得一千,将这一千铜钱熔化,就得铜八斤十二两,从中获一斤十二两铜价。这些不法商人以此为盈利的捷径,使得市场上铜钱日趋减少。顺治十年时,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原本是为阻止私铸,但结果呢?私铸依旧时常发生。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再增加钱币的重量,而应改重为轻。如果这样,那私铸之风就会不禁自绝。”同时他还指出:“由于近年来产铜之地收税过重,致使铜矿开采寥寥无几。应当减少师税收,让百姓也来开采。开采的人多了,铜的产量自然就会增加。随着铜的增加,铜钱价值也自然会日趋稳定。”
  陈廷敬这一上疏,送至朝廷后,康熙很重视这个建议,很快就被采纳,并付诸实行。
  同年九月,陈廷敬升任左都御史。当时清廷内不少官员贪污受贿,腐化之风十分严重。陈廷敬深切痛恨。他于二十四年正月向朝廷上疏:“贪廉这两方面,是做一个合格官员的关键。然而奢俭这两者,又是造成贪廉的根由。要使官员清廉,就先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古时候,从衣冠、车马到服饰器用,办理婚丧大事,都要‘贱不得俞贵,小不得加大’。现在由于奢侈之风未除,以至贫穷的人办事节俭反受讥笑,富有的人铺张而无人反对,使得大家竞相奢侈,成为一种风气。于是,贪污求利,触犯法律的事就跟着多起来,而且日趋严重。”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好尚嗜欲之中于人心,犹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
  康熙帝接到陈廷敬的上疏,表示赞同,指出,今后“务须返朴还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务实,崇尚书俭至意”。
  当时,由于农民赋役苛重,加之水旱灾荒不断,人民生活十分困难。陈廷敬及时向朝廷反映了一些地区遭灾后的真实情况,并提出豁免钱粮税收的一些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
  为维护清廷的统治,陈廷敬又上疏说:“总督巡抚的职责在于考察和指导吏员,这样做才能使百姓长期安定下来,并不是让吏员只明察于理事,尽自己的职责就够了。孔子说过: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也。要使百姓不触犯条令,不如先行上之教。行上之教,就要首先师检查总督巡抚。这样巡抚可能会说:‘问题师是在于那些吏员。如果吏员清廉能干,不加派火耗税收,理事时就不会贪赃受贿,也不会搜括百姓,百姓也就不致于因触犯刑法而痛苦。’倘若官吏没有这样的能力,这就可以说是对上有罪。当然,也并不完全是官吏的罪过。上司清廉,则吏员自然不敢贪赃犯法,上司如贪赃不法,吏员虽然也想廉洁,然而却是不大容易办到的。凡是官吏加派火耗,贪赃受贿,搜刮百姓,他每天就忙碌于察言观色,逢迎上司,又哪里有工夫去行上之教呢?百姓看到吏员的所做所为,就会说:‘这样的人还能教导我吗?’管教不听,就用刑法。群吏这样做,是总督巡抚导致他们这样做的。所以,当今首要的是总督巡抚要人选合格。他们要不为利欲所动。自己身正,才能管好吏员,吏员也不必整日想着如何曲意逢迎、巴结上司,都留心为民办事。百姓就能够休养生息。”他还建议,应给督抚下一通令,凡保荐州府县官,必须考察他们有没有不法行为。对违犯者严加惩处,这就会起到以一儆百的作用。对于巡持总督的考察,则要看他是不是廉洁奉公,为群吏做出了榜样。
  陈廷敬的上疏,被朝廷采纳了,并根据他所提内容,规定了若干条文,下谕实行。
  过了一段时间,云南巡抚王继文以军饷为名,动支库银并私自贪污。陈廷敬以其溺职不忠,前后银数赢缩相悬,上疏弹劾。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他任工部尚书。同学士徐乾学奏进《鉴古辑览》,康熙认为这本辑览有参阅价值,决定留下来通读。他在工部尚书任内,还纂辑三朝《圣训》、《政治典训》、《方略》、《一统志》、《明史》等,陈廷敬并充总裁官。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调户部,又调吏部。第二年,他的亲戚因贪赃被劾罢,使他身受连累,对他打击较大。之后,他借口父年八十一岁,盼望相守为由,要求解任回乡。清廷答允陈廷敬的请求,免却了他在朝中的职务,但继续担任修书总裁官。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廷又起用陈廷敬为左都御史,直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皇帝下诏,命令张玉书、陈廷敬领导编纂一部大型字典。第二年,张玉书病逝,陈廷敬独任总裁官。这部大字典组织了三十多人的编辑班子,陈廷敬的儿子陈壮履也在其中。父子留名于一书,一时传为美谈。这部字典是在前人《字汇》和《正字通》的基础上增补充实而成的,共收四万七千多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收字最丰富的字典。后来定名为《康熙字典》。虽然字典问世时,陈廷敬已经去世,但他为编纂这部字典所付出的心血和作出的贡献,为后人所敬仰。
  陈廷敬一生著述很多,有《午亭文编》、《尊文阁集》、《河上集》、《杜律诗》、《老姥掌游记》、《三礼指要》、《说岩诗集》等。他的诗风格“清雅醇厚”,很得康熙皇帝的赞赏。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陈廷敬病危,康熙皇帝遣太医前往诊视。四月病卒,终年七十三岁,康熙率大臣侍卫奠洒,并令各部院满、汉大臣前往吊祭。康熙皇帝亲笔写了挽诗,赐祭葬典礼,十分隆重。谥曰文贞。

5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8:55:40 | 只看该作者

皇城相府抄一联

斗酒纵观廿四史
炉香静对十三经
             ------再抄一联
4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7:43:41 | 只看该作者

皇城相府抄一联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4/15 05:49pm 第 1 次编辑]

赐大学士陈廷敬诗并序
康熙
朕览《皇清文颖》内大学士陈廷敬作各体诗,清雅醇厚,非积字累句之初学所能
窥也。故作五言近体一律,以表风度。
横经召视草,
记事翼鸿毛。
礼义传家训,
清新授紫毫。
房姚比雅韵,
李杜并诗豪。
何似升平相,
开怀宫锦袍。
3
发表于 2009-4-15 10:40:18 | 只看该作者

皇城相府抄一联

晋地风光独秀,功臣名扬千秋!
2
发表于 2009-4-15 08:27:16 | 只看该作者

皇城相府抄一联

厚重的历史遗迹,奇特的人文景观。值得一游,一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6 21:01 , Processed in 0.0515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