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症与治(第二版)--欢迎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25 19:1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症与治(第二版)

阴、阳――形、行之化源。阴生形,阳施行。
身――毛、皮、肉、筋、骨、经、脉之合。阴、阳之居。
经、脉――阴、阳之道;气、血之道。
腠,经络之户;阳宣之户。
症相繁数,症相数仿。症缘各异,观症虑缘。
症缘:阴消,阳消,阳亢,郁,湿,瘀。
脉相
阴消:脉相见细。
阳消:脉相见弱。
阳亢:脉相见数。
湿: 脉相见滑。
瘀: 脉相见弦。
治缘:
消予补之;亢予泄之;郁予行之;湿予泄之;瘀予化之。
五味药效纲目
甘味补阴。甘味补气。
苦味泄阳。苦味泄湿。
咸味化坚。咸味化瘀。
辛味行郁。辛味开腠。辛味舒经。
酸味敛经。酸味敛脉。酸味敛腠。
四气施效纲目
四气者,寒、热、温、平。
寒气敛经,寒气敛脉,寒气敛腠。
温气舒经,温气舒脉,温气开腠。
症相
瘀:症似阴消。然脉相见弦,舌质见暗。
湿:症见吐、泻、口中腥臭。
阳郁:症见发热,肢体胀痛。

瘀缘
瘀缘阴消,血凝于脉,血凝无行。
症见形裂(此形裂非缘外伤或外力所致之形裂),或形效见消,或二症并见,缘形无阴养;症见形蚀,缘阴郁无行。
瘀缘致症,治则,补阴,化瘀。
阳亢
阳亢,或缘阴消,或缘阳增。治亦有别。阴消之阳亢(阴消之阳亢,脉相细数),治予补阴;阳增之阳亢(阳增之阳亢,脉相洪数),治予泄阳。
伤寒症缘
  伤寒者,症或发热,或吐,或泻,或肢体胀痛,或数症并见。缘腠闭,阳无宣户,阳郁无宣,阳聚经络,或兼湿宿经络。治则,开腠宣阳,或兼予泄阳,泄湿。
  湿似胶,俱郁阴阳。湿宿经络,至症数相。湿宿经络,滋补助淫。
  阳郁者,治则,首予行郁;无阳郁者,若湿宿经络,治则,首予泄湿。
  血溢脉道,缘脉无敛。治则,敛脉。

  阴、阳无行,积聚经、脉,谓之郁。阴无行,阴积经、脉,谓之阴郁;阳无行,阳积经、脉,谓之阳郁。治各有别,治其缘。

附方:消露饮
方药:藿香20g 陈皮10g 白茯苓20g 法夏15g 生枳实20g 厚朴20g 桔梗15g 生甘草6g  生白术20g 紫苏叶10g
用法:每日一剂。每剂煎服三次,热水煎服,浓煎。于餐前半小时空腹饮用。
适应证:阳郁证,湿证。
适应症:发热,吐,泻,口中腥臭等,或缘湿宿经络,或缘阳郁经络所致之症;或缘湿宿经络、阳郁经络二缘并致之症。
用药注意事项:
1,方药中的紫苏叶不宜使用紫苏梗代效;
2,方药中的生枳实不宜使用炒枳实代效;方药中的生白术不宜使用炒白术代效。
3,方药中的厚朴,见议使用生厚朴或姜制厚朴。
4,孕妇慎用。
5,服药期间忌食:酸、甜、鸡、蛋、奶、牛、生冷食物。
6,服药期间可能出现腹泻。
7,此方功效行散甚烈。连续服用最长时间不宜超过七日。若连续服药七日后仍需继续使用此方药治疗者,须间隔数日再续服,预防持久服药致伤经脉。
8,需要使用此方药治疗时,见议不增加和不减少方药的配伍,不增加和不减少每味方药的剂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3 17:03 , Processed in 0.0456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