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53|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匮要略》讨论 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1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14 07:38: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13 00:13 编辑

第1条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词解】
  上工:指高明的医生。
  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
  四季脾旺:脾属土,土寄旺于四季,故云四季脾旺。可以理解为一那四季脾脏之气都很旺盛
   伤:这里是指制约的意思。
   虚虚实实:虚者补之,补其不足;实者泻之,损其有余是正确的。不能违背经旨,虚证用泻法,实证用补法,反其道而行谓之虚虚实实,是错误的。
【释义】
  本条从人体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出发,论述杂病的治疗法则。从五行生克制化关系来说明脏腑在生理情况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在病理情况下,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首先本条含有“既病防传,先治未病之脏”思想。脏腑病变传变的规律是:“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素问•玉机真脏论》)。肝木能克伐脾土,如见肝实之病,应认识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要注意调补脾脏,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的蔓延。传变有虚实之分,肝实则传,肝虚则不传;脾虚受传,脾实则不受传。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其肝,就是缺乏整体观的治法,就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上工不但知肝实必传脾虚之病,而且知肝虚不传脾,虚反受肺邪之病,故治肝虚、脾虚之病,则用酸入肝,以补已病之肝,用焦苦入心,以助不病之心,用甘入脾,以益不实之脾。使火生土,使土制水,水弱则火旺,火旺则制金,金被制则木不受邪,而肝病自愈矣。此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化生不病之理,隔二、隔三之治,故曰: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然肝虚则用此法,若肝实则不用此法也。
  其次,指出治病当分虚实,并举肝病为例来说明。肝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这是肝虚的治法。酸入肝,补之以本味;焦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所以助用焦苦;甘味之药能够调和中气,《难经•十四难》:“损其肝者缓其中”,所以益用甘味之药。至于肝实病证,便须泻肝顾脾,上法就不适用。
  对“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十七句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衍文,非仲景原文;一种解释是仲景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从多个脏腑进行治疗,以达到纠正肝虚的目的,这里的“伤”字,不能作伤害解,而应作制约来理解。
  本条最后引用经文,强调杂病虚实异治原则。虚者补之,补其不足;实者泻之,损其有余。不能违背经旨,虚证用泻法,实证用补法,反其道而行,肝病如此,其他诸脏以此类推。

19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0:06:00 | 只看该作者
        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于传变途径不同,治疗原则也不同。传变途径不同是因为二者的病因不同,感受病因的脏腑经络不同。伤寒论的风寒署湿燥火,称为外邪;而《金匮要略》中的风寒署湿燥火不属于外邪,称为:内风、内寒、内热、内燥、内湿、内火。外界的风寒署湿燥火也可以引起经络脏腑的病变,但是比较少见。
       外邪的西医解释是:外邪是异常的外界气候与病原体的综合体,病原体是外邪的载体(在《中西医融合观》里,有详细的解释)。在《金匮要略中》,外界的风寒署湿燥火仅仅是物理因素致病。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9-7 18:06:14 | 只看该作者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这是《金匮要略》这本书的导论,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金匮要略》与《伤寒论》原来是一本书,作者是张仲景。所以,学习,讨论《金匮要略》一定要与《伤寒论》相互参照,贯通一致,不能出现矛盾。
      先后,是秩序、传变的秩序。《伤寒论》是六经传变;《金匮要略》是脏腑经络传变,经---络;腑----藏。经络---脏腑。这是一般规律,显然与六经传变不同。第一条:……见肝之病当先实脾……,阐明脏与脏之间按照五行传变,具体的告诉读者,与六经传变不同。
17
发表于 2018-9-4 22:03:14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4-21 15:10
"上工治未病"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另 ...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内经中没有这个思想,是张仲景的创新。

实际上这句话与《难经》有关,请参看《七十七难》,非张仲景的创新!这是王叔和在撰次整理《伤寒杂病论》时,据《难经》经文而附益增补的。






点评

谢谢先生赐教。  发表于 2018-9-7 17:35
16
发表于 2018-9-4 21:54:23 | 只看该作者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金栋按:这第一自然段,其内容与《难经·七十七难》相同。请看《难·七十七难》经文。

《七十七难》说:“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勿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二者对看,意义相同,具体文字略有出入。应该说《金匮》作了文字处理,或整理修改。


以《伤寒杂病论·原序》为据,《原序》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这个《八十一难》当是《难经》无疑。而《金匮》此篇第一自然段文字,当源于《七十七难》无疑。

有学者考证,并据《康平伤寒论》,《原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錄,并平脉辨证”这23个字,非仲景原序,而是后人沾益者,即王叔和在撰次整理时增益的。如此说来,《金匮》此篇第一自然段文字,当是王叔和增益的。此其一。

《金匮》载方262首,但并未见用五行相克说这段话去指导这些方剂,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未融入这262首方剂中,即与之无关。《金匮》这个总论或导论之文,与具体方剂无关。此其二。

有学者认为,以本书内容形式律之,凡是问答体部分非仲景原文,是后人的追加论述。此其三。

15
发表于 2018-9-3 10:25:34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9-2 21:58
【 治未病】,到【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再到【预防为主】,运用的是取象比类,不是科学实验,也不是 ...

就拿圆周运动来说,圆周运动有向心力离心力切割线运动规律,取象比类,运动轨迹是圆周运动,那么就具有向心力离心力切割线运动规律,做圆周运动就是科学实验,可以发现有向心力离心力切割线运动规律,取象比类是科学实验延伸。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9-3 05:58:51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08-8-15 01:48
"治未病';思想,后来发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由一种治疗方针演变为卫生工作的指 ...

    【 治未病】,到【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再到【预防为主】,运用的是取象比类,不是科学实验,也不是形式逻辑。

点评

就拿圆周运动来说,圆周运动有向心力离心力切割线运动规律,取象比类,运动轨迹是圆周运动,那么就具有向心力离心力切割线运动规律,做圆周运动就是科学实验,可以发现有向心力离心力切割线运动规律,取象比类是科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9-3 10:25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9-2 17:29:31 | 只看该作者
只要加的对,未尝不可。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10:53:06 | 只看该作者
    有人认为这一条是王叔和加进去的。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4-24 07:10: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4-23 23:12 编辑

      张元素,字洁古,金之易州(河北省易县军士村,今水口村)人,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1131?~1234?年),。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6 23:30 , Processed in 0.0553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