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594|回复: 5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不寐离魂奇症详 肝魂招纳有妙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1 20:4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不寐离魂奇症详   肝魂招纳有妙方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勇
不寐证临床多见,“离魂”案少,二者有关联。“离魂”证民间称“阴神”,多带有迷信色彩。笔者临床30年间,闻之虽多,亲见则少。参中医古籍《奇症汇》有载,接合临床实践,整理介绍,并予浅析,意在破除迷信,供同道参考。
《奇症汇》八卷,清代沈源编著。作者精河洛之机,周易之秘,通医易之理。搜历代医家所治奇症、怪症、难症,加以分类罗列,而以常理释之,阐天文,杼地理,行人事,旁及品类,名之以汇。对每一奇症的理、法、方、药分析精辟,对疑难病症的研究和治疗有极大价值。已由中医古籍出版社锌板影印出版。书中卷四•心神之三•离魂案,所载病人情形特异,有预知能力,现代精神疾病的妄想妄听妄语可喻,其描述为如下:
“金少游治徐太乙之女,年十六,许字巨族,而太乙日窘,女忧虑不食不寐,长卧目不瞑,太乙往郡城,售丝未归,女卧床上,自言自语曰:若许丝,止价四钱八分,不满五数,待者询其何以知之。答曰:予方随父入市也,太乙归,少游先问其价,太乙言其数,果效。少游云:此离魂病也,用人参、黄连、龙齿安魂等药平复。”
此案少女因婚姻问题,焦虑厌食不寐,日久心神失养,肝不藏魂而致离魂。医生以人参养元,黄连清心,龙齿镇心安魂魄,诸药合力而收奇效。
笔者上世纪80年代初遇一老妇,景氏,从关东迁回老家山东明水(章丘县),家人将其丈夫灵骨同时带回。因刚回家乡,数日应畴未将灵骨入土埋葬。老妇心忧思而不解,不食不寐,其子外出办事,老妇亦言随子外出办事,有时自悲自言,如丈夫生前语,家人恐慌,邀我诊视。察舌苔薄白,微腻,脉弦细。诊为魂不守舍(焦虑症)。告以尽早将其灵骨入土为安,以顺其心。方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酸枣仁等味,数剂而安。
前案少女忧思焦虑不食不寐,长卧目不瞑离魂而有预知,后案老妇亦因内心焦虑不食不寐而离魂而有妄语。此证在农村妇女常见,多是文化低,患有神精衰弱症或者精神分裂症差不多的状态,属于“阴神”的情景。它与《内经》所言有道之人可以“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内经•上古天真论》)动以天行,故神游宇宙;明察无外,故闻八荒。二者有阴阳,正邪、虚实的不同。所以中医者辨为“离魂病”,治在心肝,辅以心理疏导。
启示:从古至今,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个别落后的农村,有不少类似“阴神婆”被人们往往神化,其实许多是身患精神疾患症,或者因某些疾病将近危亡的时候,一些神经病,梦游症患者,随时也有类似这种出“阴神”的“离魂”现象。既是有些神经质的人练静动也会出现这种现象,往往是心理上潜意识影响,配合生理气机上行于脑神经引起的(中医肝魂,气机的关系),迷信的人多以驱邪、招魂等法治之。笔者认为出“阴神”这类现象,医学界应予关心研究,广大群众不应迷信和宣传。中医对离魂,失魂的招纳是有科学精神的。心不藏神,魂不藏肝多因肝血不足,然肝胆火郁,令魂不堪扰,出现精神失常之症,亦为临床所常见,临床证之,用柴胡加龙骨牡蛎加减有佳效。                      [/watermark]
5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2 17:02:5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不寐离魂奇症详 肝魂招纳有妙方

临床医生除了能够对一些躯体疾病排查以外,还必须对各种精神心理疾病有一定的了解,才不至于误诊、漏诊。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7年12月22日 06:50pm 时添加 -=-=-=-=-
2007-6-4转贴一些文章(一)

中医文化随笔65·魂魄

中医是怎样讲述魂魄的呢?
魂魄在中医里是没有迷信色彩的。什么是魂魄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什么是魂。它是一种物质,其本质是精气。《论衡·纪妖》:“魂者,精气也。”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精气,而是精气的外在变化形式和功用。《周易·系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它是如何变化的呢?《黄帝内经灵枢·本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它的表现是随着人体内的“神”而往来。《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可见,“魂”是“魄”的属于阳的功能。

     那么什么是“魄”呢?《说文》:“魄,阴神也。”可见它是人体的阴神。而由于“魂”是“魄”的属于阳的功能,而魂本身又是精气,《大戴礼记·曾子天圆》:“阳之精气曰神。”所以我们认为“魂”应该是阳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魄则是阴神,是由人的精气(形)所化趋向于属于“阴”的功能的神。《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其注:“形也,既生魄。”其疏:“附形之灵为魄。”《国语·晋语》:“魄,意之精也。”《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由此可见,作为人的“神”,属于阳的那部分功能的是“魂”,而属于“阴”的那部分功能的是“魄”。它们的本质都是物质,都是精气。魂魄神三者的关系是:“神”是本体(本性,参见《中医文化随笔63·本性》),魂魄为功用,其中阳神为魂,阴神为魄。《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魂魄不散,专意一神。”也就是说,所谓守神,就是守住神的本体(本性),魂魄的功用也归于本体中。

    中医认为魂魄藏于脏,《黄帝内经灵枢·经水》:“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其中“肝藏魂”(《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大意是说,肝脏可以使人承受疲劳,藏魂。同时认为“肺藏魄。”“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如何驾驭魂魄呢?首先就要调节保养好五脏,因为魂魄藏于脏。
其次,要注意调节精神。《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所以,要注意养神。《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大意是说,阳气中精华的部分养神,柔和的部分养筋。所以要注意人体内阳气的培养。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效法天德就可以培育阳气。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所以,要注意调节情绪,喜怒不节就会耗损阳气。
《黄帝内经灵枢·本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人心有所记忆,储存是为志意。所以,只有不断谦虚进步,变得越来越文明、越理智、越有自制力,才能使意志力不断得以提高,从而更好地驾御精神、收摄魂魄、合于四时气候、调和喜怒情绪。
loading...
5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2 17:00:3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不寐离魂奇症详 肝魂招纳有妙方

中医心理学站在自然与人文科学的交叉点
5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2:39:3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不寐离魂奇症详 肝魂招纳有妙方

心理影响药效


2007.12.19  5版  寻医问药:用药咨询     编辑:王建影
作者:张艳秋
  服用药物后所产生的治疗效果可分为生理效应和心理效应。药物
的生理效应是药物对机体的药理作用,即应用药物后,机体发生的一
系列变化和反应;而药物的心理效应是药物对患者心理的影响,即接
受药物治疗后,患者的心理体验(包含治疗时外界暗示所引起的心理
变化),从而导致疾病的恶化或好转。
  现代医学研究已经揭示了心理变化对药物疗效的影响及其机制。
悲观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分泌功能,进
而影响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削弱人体的抗病能力,药物的
效应自然就降低。然而乐观积极的情绪,可激活内分泌和潜在的免疫
功能,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功能增强,为治疗奠定良好
的基础,用药后疗效更好。
  临床实践证实,健康积极的心态的确可以增强药效,缓解躯体症
状。例如,患者在心理暗示下,可以提高痛阈,用很小剂量的止痛药
物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止痛效果,而且心理暗示还可以刺激大脑产生内
源性脑啡呔(一种具有止痛作用的物质)。临床研究中,不同患者服
用安慰剂,对缓解疼痛、咳嗽、眩晕、情绪不安,甚至感冒等症状的
有效率高达35%,而在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中疗效可达37%,消除骨关节
痛的有效率高达69%。由此可见,健康积极的心态对提高药物疗效,
促进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张艳秋


52
发表于 2007-12-18 22:40: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不寐离魂奇症详 肝魂招纳有妙方

你好!你分析的很有道理!支持!
5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17:53:5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不寐离魂奇症详 肝魂招纳有妙方

心身并治即在治身的同时,注意心理方面的治疗。志、意、心、身统一协调对健康很重要,这里转一贴:
科学研究表明,癌症的发生发展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心理状态可以致癌、治癌、防癌。讲究心理健康不仅能有效地预防癌症,还有利于癌症的消退。

打破癌症患者的心理枷锁


2007.12.14  4版  人文视线:心理导刊     编辑:王政清
作者:何裕民
  有一位细胞形态学专家痰里微微带着血色,他让学生涂张片子看
看。镜下的异样细胞让学生莫明其妙,因不便妄断便请导师过目。不
料,他的导师只是往显微镜里瞅了一眼,随着一阵惊恐便猝然倒地,
再也没有醒来。原来他看到的是癌细胞。这位形态学家的死因不仅是
恐惧,还有信念——当人和动物认定自己生还无望时,这种认定自己
必死无疑的信念有时也会造成死亡的悲剧。
  癌症是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大敌,“谈癌色变”并非夸张,不同
的人会对自己的厄运表现出不同的反应。科学研究表明,癌症的发生
发展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心理状态可以致癌、治
癌、防癌。讲究心理健康不仅能有效地预防癌症,还有利于癌症的消
退。
  不良情绪是癌细胞的活化剂
    在癌症的发病原因中,人们不仅发现有毒物质、遗传、免疫功能
及不良饮食卫生习惯与癌症密切相关,同时观察到个性特征和心理社
会因素对癌症的发生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国外有人提出癌症患者为C型行为模式的概念。其心理特征为不
善于宣泄和表达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反而过分压制自己的负性情
绪,尤其是竭力压抑原本应该发泄的愤怒情绪。患了恶性肿瘤的病人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从得知患
癌时的极为否认,继而悲观绝望、焦虑、害怕,以及抑郁等,这些不
良情绪严重影响着病情演变,在不良情绪状态下,通过心理—神经—
内分泌—免疫轴的作用,可促进转移癌细胞的发展,导致患者提前死
亡。这就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原来精神状态比较好,得知患有癌症后,
病情急转而下的原因所在。
  癌症的精神神经免疫学研究表明,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使抗癌症
细胞增殖,精神因素就是通过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而使癌症发生、发展
或抑制的。研究证实,神经系统可通过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
神经递质对免疫器官产生支配作用,积极的心理状态能使这种支配作
用增强,从而使抗体增多。而精神颓废的人,可使血液中的T淋巴细
胞减少,并抑制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作用,导致免疫力下降。因
此,减轻癌症病人的心理压力本身就是治疗,甚至是一种相当重要的
治疗。
  有人把不良情绪比做装满子弹的枪,任何微小的刺激就像扣动了
它的扳机。不良情绪是癌细胞的活化剂。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一切
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
的心境,如发愁、颓废、恐惧、贪求、怯懦……”
  俗话说:“百病皆生于气”,“万病源于心”。治病要治心,恶
劣的情绪,忧郁的精神状态,对人健康的损害甚至比病菌、病毒厉害
得多。情绪可以杀人,亦可以救人。良好的情绪犹如一剂心药,对癌
细胞有强大的杀伤力,是任何药物所不能代替的。
  简单劝说收效甚微
    就像失常的心理会成为致癌的前提一样,健康充实的心理则是战
胜癌症的重要条件。许多事实证明,一个决心战胜癌症的人,能够存
活和延长生命的机会要多得多。不过,有很多癌症病人一旦获悉自己
身患绝症,便不思饮食,悲观失望。当然,在危及生命的癌症面前,
建立足够的信心和保持异常的冷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问题的关键是
如何克服、纠正、消解肿瘤患者中普遍存在的劣性情结或情绪,让病
人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充分发挥机体的免疫功能。
  早期,人们采取了回避方法,隐瞒、虚报病情,尽可能让当事人
不知晓,美其名曰:保密性(保护性)医疗。然而,多数情况下,纸
终究是包不住火的。面对残酷且几乎无休止的放化疗,大多数人很快
就明白了一切。于是我们强调,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告知
(当事人)适当的部分。这比直截了当地和盘托出或一味地隐瞒,是
一种进步。但这并不能解开肿瘤患者真正的心理情结。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肿瘤临床医师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给予患者一
些善意的劝说,但却苍白无力。许多肿瘤患者很长一段时间内听到肿
瘤科、肿瘤医院、肿瘤医生就心惊肉跳,恐惧不安,呈明显的条件反
射。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本人也试图借助心身医学或心理疏导等方式
开导患者,疏解其不良情结,转移其注意焦点,不能说没有效果。但
面对日益增多的病人求治,这显然事倍功半,这次说得好好的,回去
以后他们又摆脱不了“癌魔”的阴影,复归于旧。
  显然,空洞的疏导犹如说教,对特别需要帮助的人无法起到振聋
发聩的作用。临床上特别需要帮助的是那些刚刚确诊了1~3个月的患
者,医生的疏导大多只有一时之效。我们的各种疏导形式,都有精心
安排的痕迹。患者一进入这一独特情境,马上就意识到这是作为受教
育者正在被安排接受教育。本能的认知和防卫机制,包括信息过滤机
制,在潜意识中就启动了。因此,很多情况下,临床肿瘤科医师的善
意疏导,常被患者们视为职业用语,只是一种安慰。而精心安排的讲
座、探访等,常被患者视为“作秀”。他们总认为这些只是精神上的“
止痛剂”、“麻醉剂”,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在这个过程中,临床医师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痛苦经历,又加上角
色的特殊性(病患的拯救者或治疗者),在病人的意识里,他往往站
在对立面,因此他的主导作用是有限的。
  圆桌诊疗是破解的钥匙
    有一次,一位中年乳腺癌患者的话深深触动了我。她告诉我:“
何教授,我不是不相信您,您说的话我全信,但又有什么用呢?您是
医师,您没生病。您在岸上,我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我一回到家,
想到自己的病,就没法摆脱”,“除非您让我看到活生生康复了的实
例,让我浮起这些阴影时就能和她们聊聊……”是啊,心理学研究表
明:人们在落难的时候,最希望得到的帮助不是其他,而是曾经有过
与他们同样经历,却已走出了苦海的人的指点和帮助。那时,我已有
不少患者群了,有的康复了多年,为什么不可以借助他们,以一种特
定的形式,让他们相互开导,相互帮助呢?心理学不是有集体治疗模
式吗?
  很快,我便付诸实施。所有求治者围着大圆桌排排坐,我依次问
诊,谁都可以提问,相互间也可以窃窃私语、相互交流。这一形式还
真管用,因为我的患者中,80%~90%是老患者,其中50%~60%是
康复了3~5年的,活得挺不错的。还没等到看病,新患者就会潜移默
化地“接受”了老患者的心理指导。“您这病不用担心,我来的时候
比您更糟,比您更灰心。一段时间治疗下来,您看,我不是恢复得很
好吗?”“我已经5年了”,“我已经8年了”……10多年的圆桌诊疗,
病人间相互鼓励、相互倾诉、相互支持。圆桌,成了一个特殊的学校。
有不少患友这样和我说,两三周来坐一坐,相互聊一聊,回去心情就
好多了,至少能心理坦荡10多天。
  圆桌诊疗,除了中医学诊疗法外,其实还融汇了现代心身医学的
许多有效疗法在内。至少,它比较好地贯彻了社会、心理、生物医学
模式,实施了心理治疗的倾听、支持、保证三原则;融合了集体治疗、
心理疏导、示范疗法、情境疗法、认知疗法、交友疗法等的精髓。因
此,现已成为我们与患者携手应对癌症的重要法宝之一。
  在实施过程中,也不是没有问题。有一个加拿大多伦多的上海籍
男性患者,不久前确诊为癌症,只做了手术,没法实施化疗。回到国
内,他找我诊治。看到这么多人围坐一桌,他悄悄对我提了个要求:
能否单独诊疗。因为在国外,病情绝对是个人最大的隐私。这种方法
公开讨论个人隐私,那是无法容忍的。我深表理解,同意单独诊疗。
不过我提了个建议:您和您妻子(正好陪同他求诊)不妨找个位置,
在后排坐下,静静地听,做个旁观者。他同意了,连续两次求诊,他
都认真地听别人的交流。第三次他提出,不需单独就诊了,他愿意坐
在大家中间,与别的患者交流。这个患者来时愁容满面,第一句话就
告诉我说:加拿大医师断定他的生命不超过6个月,我再作疏导、解
释均无济于事。在圆桌诊疗中,他结识了邱先生,一个与他同病种只
化疗过一次的患者,并已较健康地生活了5年。事实胜过了一箩筐的
说教。从那以后,他的脸上又绽放出笑容。
                      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会长何裕民


50
发表于 2007-12-16 17:22:3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不寐离魂奇症详 肝魂招纳有妙方

魂魄的病证与精神神经的异常表现相联系,其中最常见的是失魂证和落魄证。
失魂证,又称离魂证。《灵枢·本神》曰:“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灵枢·本神》又曰:“喜乐无极则伤魄。”可见失魂证是情志病,且以狂妄为主要证候。
落魄证,现今认为是因饥寒交迫,颠泊流离中所产生的各种病证。事实上古代中医所讲的落魄证是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精神分裂症。张仲景在《金匮》中有“邪哭使魂魄不安者,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之说,今归于中医内科学中之狂证。
魂魄作为中医神的概念之一,其内容众多,涉及情志、精神、脏腑、病理及治疗药物、方剂、针灸等,有待进一步探究。
49
发表于 2007-12-15 22:04:4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不寐离魂奇症详 肝魂招纳有妙方

    两位说得非常好,我非常赞同。我之所以在上面罗列一些概念,为的就是借一个名相,本意所指就是两位的那意思,仅为叙述方便,如果论述到什么地方觉得它不方便了,则扔之,所用也非现代心理学的定义。基于两位的意思,我想说明借用此名相的方便义,这主要是想区分前六识,因为要进入古人的思维中,学习古人留下的知识,我们现在所能借以进入古人的思维中,除了医案,还有就是文化脉络,其机理是相通的,医、道、易的认识论方法论是相通的,而佛、道的本质也是相通的,所以从认识论的关注面或关注点,来寻找意境、心法,当是重要的。请允许我继续用此名相,或混用此类名相。
    下面我想就 大千世界先生 所述作一个解释,诸般“意疗”起决定性作用的,必须是相合,例如有的病人对“劝说开导、破疑解惑”等,其所言道理都懂,但就是思想不开,这是住于六识而不能移,在显意识上,甚至他自己都能说出一大套劝人之词,然而,潜意识与之不应。以意导引或说导引其意,切机相应为法宗,能移而固为圆满,潜意识这种神识是纯朴的,导引是要符合其接受特点的,所谓“论裁志意,必有法则”,这法则究竟是什么呢?“意疗”法是通过显意识对潜意识作用,也有直接对潜意识作用的方法,例如气功,例如祝由,例如催眠术,例如药物,当显意识无以用之时,其潜意识还能觉,用必有的法则令其觉。
    “精神魂魄之亡存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针治必察意从,意者,无虑也,无虑者,合也。患合医意,医合回神的法则之意,深入浅出皆为此意。
    观“魂不守舍”、“神不守舍”、“志意迷乱”案之药意,均有“归经”、“固涩”之意。人参之意,当视肾精安危。
   
    王勇先生的“让人有意地去放松、入睡、改变情绪等等,几乎也是不可能的”。这牵涉到了修炼问题,如果能很容易,人们就不会有现在的诸般怀疑。修炼之法,尤以归一为心法之要,能生万法。有意地去放松,必以似放非放,似放以诱,非放以自然,无非在显、潜之间寻找沟通之法,大致规律皆不失“诱”,假→幻→真。
    记得在《与张建国先生聊天》帖中,与老山羊先生论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时,有一段文字:“先生言简意明,单就这个“放”字,至简至奥。手中放下、心中放下、灵魂深处放下,于所处之时放下,于立地之处放下,其易在“放”,其难也在“放””。
    王勇先生说:“中医不仅认识到了身心相关,而且还发现身心之间联系的途径、桥梁,找到了调节身心的具体的手段和方法”。
    是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中医注重临床之用,而其究竟之道尽在玄学,不在科学。
4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8:16: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不寐离魂奇症详 肝魂招纳有妙方

魂魄理论是中医脑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魂魄生于脑,藏于脏,表现于外。由于历史原因,魂魄理论一直未能阐明,影响了人们对脑的认识。
4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2 18:19:0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不寐离魂奇症详 肝魂招纳有妙方

有人研究认为:人类情绪、情感的变化是非理性的,很大程度上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像人无法用意识控制调节自己的心跳、胃肠蠕动、性器官勃起一样,让人有意
地去放松、入睡、改变情绪等等,几乎也是不可能的。现代医学称之为潜意识,植物神经系统,中医称之为心神、魂魄。中医不仅认识到了身心相关,而且还发现身心之间联系的途径、桥梁,找到了调节身心的具体的手段和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2 04:27 , Processed in 0.0847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