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现代医学解读《黄帝内经》经络理论 王喜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9 14:5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对人体的结构论述是和现代解剖医学理论基本一致的,只不过由于古代没有现代的彩色成像和印刷技术,只能用纯文字形式叙述它的解剖理论。这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不直观、杂乱的客观问题。加之后来由于流失和不断收集整理补充,整篇更是处处存在重复更迭、凌乱不系统等现象,甚至有前后不一致的问题。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为后人学习和系统理解内经的解剖理论带来不便。内经在描述纪录人体解剖方法上与现代也有所不同,现代解剖医学更多地是按照人体九大功能系统进行归类描述。例如,对血管系统描述,现代医学是按照一棵树的结构形式进行描述;而内经则是按照主要血管伴随周围神经在人体内、外的规律性分布来描述其走行,并把这些血管按照与脏腑器官的连属关系进行归属。内经解剖理论把从三胚层演化为人胚,以及最终形成的人体固有神经和血管规律性分布进行梳理、剖析和纪录,所描述的主要血管和神经分布与现代解剖学完全一致,且更规律、更细致。尤其是在养生、防病和治病方面更原本、更具科学价值。中华祖先智慧地发现了人体神经、血管的分布规律,在落后的文字记录时代,用纯文字简洁地描述了人体主要血管伴行周围神经的分布规律,创造性地用经脉和经隧这一经典的人体结构形式论述解剖理论。更为神奇的是,古人用最简单的点和线,来直观描述主要血管的分布及走行,这是中华祖先智慧结晶的最完美体现。

人体分为头、颈、躯干(包括胸部、腹部、盆部和会阴)、上肢和下肢五个部分。头与躯干的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均由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和骨骼等共同构成腔或管,容纳并保护中枢神经、感觉器官、心血管和内脏器官等。四肢以骨骼为支架,肌跨越关节附着于骨。浅筋膜位于皮下包被全身各部,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图1A)。深筋膜包盖着肌,位于浅筋膜的深面,它包被体壁各部的肌和血管、神经等。深筋膜与肌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头部、躯干部,随肌的分层而分层分布;在四肢,深筋膜深入肌群之间,并附着于骨,构成肌间隔,它与骨膜共同构成骨筋膜鞘或筋膜间隙。它深入肌与肌之间包绕肌或肌群形成肌鞘;包裹血管和神经形成血管神经鞘;包裹腺体形成筋膜鞘或囊。
由于主要血管伴随神经都沿着筋膜间隙走行,并为其邻近的肌供血,这为我们理解内经的经隧和经脉打下了基础。一、内经疏通经络的理论与现代组织学是一致的
一、内经描述人体结构的智慧思路及经络的客观存在
我国古代有一篇著名文章《庖丁解牛》,它详细描述了庖丁在掌握了牛的固有肌体结构之后,顺着牛的筋膜间隙和各个骨关节囊间隙,熟练地对牛进行“游刃有余”地解剖。这样,既不破坏肌肉和内脏的完整性,也方便利落。内经对人体解剖的方法与庖丁解牛的方法同出一辙,也是顺着筋膜间隙对人体进行分层、分间隙解剖。深筋膜位于浅筋膜的深面,说明在体表深、浅筋膜是相互愈着的;在四肢和颈部,深筋膜深入肌群或肌之间,说明深筋膜是由体表的浅筋膜深面伸入到肌、肌群之间,并且与体表的深筋膜相互移行。这样,与浅筋膜愈着的深筋膜和深入到肌之间的深筋膜自然就围成一个通道,为包裹血管、神经和淋巴的代谢通道,即内经所定义的经隧;在头部、躯干部,血管是随肌的分层而分层分布的。
位于浅筋膜层的动、静脉不具有伴行关系,而位于深筋膜的动、静脉不仅伴行,而且血管与神经常被深筋膜包绕形成血管神经鞘。这些穿行在深筋膜围成的经隧中的血管,内经称之为脉。由于深静脉常比动脉管径粗、属支多,古人凭借直观的解剖所见,完成了人体主要血管伴随神经规律性分布的文字描述。发展到后来,用点和线的形式来系统描述人体主要血管的规律分布,即14大经脉及其经穴。
在解读内经经络理论之前,我们首先要论证经络的客观存在是什么。平日大家对中医所说的“把脉”、“切脉”都会众口一词地说是中医通过把持手腕动脉的搏动情况,来探知病人的身体状况或病情。但是一说到经脉、络脉和经络,却感到莫衷一是不知所云。一直以来学术界也对内经所阐述的经脉是否属客观存在持有怀疑态度。其实在内经中,对脉和经脉的定义非常准确,脉即为血管,经脉即是分布于人体的主要纵行血管。
“夫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一句话就指明脉是血之府,即为血管。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素问•平人气象论)。
即是说,常人每一呼一吸加上停顿间隔,伴随着动脉(脉)搏动5次。常人每分钟呼吸15次左右,伴随心脏跳动为75下左右。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肉里之脉令人腰痛……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素问•刺腰痛)。“肉里之脉”说明经脉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且是位于肌肉中间;“太阳正经出血”即是足太阳经脉出血,说明经脉即为血管。
“脉有阴阳,知阳知阴,知阴知阳。。。。。。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素问•阴阳别论篇)。血管分动脉和静脉,且深动、静脉常相伴而行,故为“知阳知阴,知阴知阳”。动脉是离开心向周围组织输送。血液的血管,为“至者”;静脉是运送周围组织的血液返回心的血管,为“去者”;动脉能摸到其搏动为阳,静脉不搏动为阴;静脉流速慢,动脉流速快。由于穿行于经隧中的动、静脉是相伴而行的。所以,经脉即为动、静脉合称;动脉即为阳脉;静脉即为阴脉。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灵枢•根结篇)
多数深动脉与静脉和神经伴行,并常被结缔组织包裹形成血管神经束。且在上肢自臂部以下、下肢自膝以下的伴行静脉均为2支(为偶);躯干部除肋间后静脉、肋下静脉和腰静脉以外,其他伴行静脉也都是2支;胸、腹的静脉大都为1支,唯有睾丸(卵巢)静脉为2支。这些都与内经中的论述完全相符。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到,内经所说的脉、经脉和络脉不仅是可见的客观存在,而且指明就是血管,丝毫没有含糊的措词。对血管的论述不仅准确,而且与现代医学一致。

A B
图1 筋膜间隙与经隧相对应关系
在体壁各部,深筋膜深入肌、肌群之间所形成的筋膜间隙就是内经定义的体壁经隧(图1A),其间走行的主要血管就是内经所讲的经脉;在体腔内,连接内脏器官的血管,走行于原肠腹、背系膜演化形成的各系膜或韧带中,这些系膜和韧带就为内经定义的体内经隧(图1B),其中走行的血管就为连接该器官的经脉。由此得知,内经把深筋膜或系膜(韧带)形成的包
绕血管和神经的结缔组织,并为血管、神经提供良好运行环境的筋膜间隙或系膜(韧带),通称为经隧;其内走行的主要血管称之为经脉。这样,内经按照各经隧中走行的经脉,把体内血管与体壁的血管进行连属,其中有12条经脉与内脏器官具有连属关系。这些主要经脉总和起来的分布,是与现代医学的血管和神经系统的分布完全一致。这就是“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地行走在经隧中的最恰当解读。
现代医学中的广义结缔组织包括固有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和淋巴。结缔组织在机体内分布广泛,具有连接、支持、营养、运输、防御、修复等多种功能。通常所说的结缔组织即指固有结缔组织,它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和网状组织。尤其是网状组织在体内不单独存在,而是构成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的支架,为血细胞发生和淋巴细胞发育提供了适宜的微环境。这里应该强调的是,既然骨、软骨、血液和淋巴及固有结缔组织同属结缔组织,那么它们就具有相同的属性,即在生物电、同位素、热传导以及其他方面具有相同特性。这样内经所阐述的经隧和经脉同属结缔组织,而与周围的肌肉组织有异,故位于“分肉之间”的经脉及其经隧自然与肌肉存在生物电等特性的差异。
深筋膜深入肌、肌群之间形成的筋膜间隙与浅筋膜在体表的愈着,就自然形成一个为其中的血管(淋巴)、神经提供代谢的通道。而内经所阐述的疏通经络的养生理论,就是疏通血管和神经所赖以生存的这些通道,其宗旨就是为血液和淋巴循环维持一个良好的代谢基础环境,继而使得神经系统得以正常发挥调节作用。这个基础代谢环境就是“代谢通道”,也就是内经定义的经隧。所以说,内经的养生理论完全是围绕如何顺应生命代谢需求而阐述的,它即原本但又极具科学性。人的生、老、病、死都归结为血液和淋巴循环代谢是否正常,代谢环境能否让神经的主导作用正常发挥,继而使神经系统所支配的各个器官运转正常。现代对内经经脉研究表明,各经脉在体壁和四肢上是顺着一条5mm左右的路线行走,具有同位素、低电阻特性,这也证实了深筋膜与其间行走的血管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同位素特质和生物电特性。经隧这也正是内经用最原始的解剖方法揭示了生命的原本及肌体形成过程和结果的智慧所在。
二、周围神经及血管的分布规律
1、神经、血管系统的节段性分布
脊椎动物胚胎早期,躯干的节段性结构很清楚,只有头部不易识别。分节主要来自中胚层。由中胚层演化来的器官,如中轴骨、肌肉、泌尿生殖系统、血管系统,均具有节段性。中胚层的分节,可认为是原始分节,并引起外胚层也呈现相应的节段性(如神经系统及皮肤),这可认为是次级分节。内胚层也有次级分节,但不十分明显。所以胚胎期的每一个节段性结构单位,即所谓体节,应包括骨节、肌节、皮肤节及相应的神经节;这种人体结构的基本形式,是按照身体纵轴从头到尾排列的;各节段的伸展呈横列位(图2)。于是胚胎期的每一脊髓节所发出的传出纤维,经过相应的前根,而至相应的肌节。同样,其接受的传入纤维是由相应的皮节,经相应的后根,传入脊髓同序的节段。中胚层及其衍化物,在胚胎期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细胞后来经过复杂的转移,肌节和皮节的节段性变得不易辨认。但有些器官虽然已转移至他处,却仍然保持其原始的神经节段分布关系。如从颈部肌节发生的膈,虽已转移至胸腔和腹腔之间,而膈神经仍然起于第4颈神经。总之,每一个脊髓节与某一节段的皮肤(皮节)和肌肉(肌节)以及内脏器官具有一定的神经支配对应关系(图3、4)。

图2 原始的神经节段性

图3 肌节 图4 肌的神经节段性支配与脊髓节段的关系

图5脊神经前支及伴行血管在躯干前壁的分布
2、胚胎期背动脉及其分支演化
胚胎期合并后的背动脉形成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骶正中动脉应为背动脉终支。两背动脉在未合并之前已有的分支,这些分支可分为三组:腹侧的内脏支、两侧的内脏支和两侧的体壁支(图6、7)。上述分支,在第5~7周内,发生以下演变:
•腹侧的内脏支:胚盘折卷成人胚后,数对卵黄动脉在中线处也彼此合并,并且数目逐渐减少。至胚长8mm时,只保留三条动脉,即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背动脉的腹侧脏支,除卵黄动脉外,在其头端还有食管动脉,在尾端有成对的脐动脉。
•两侧的内脏支:内脏支均由背动脉的两侧发出,主要分布于前肾、中肾和后肾。当中肾发育到高峰阶段,此组动脉可达20对,但中肾退化时,这组血管也逐渐退化消失,最后仅存数对成为肾上腺动脉、肾动脉和睾丸动脉(或卵巢动脉)等。
•两侧的体壁支:此组动脉数目最多,左右对称大约30对,且与体节相间排列,故又称节间动脉。此组动脉由背动脉发出后即分为背、腹两支。
背侧支 伴随脊神经后支和脊膜支至背部的组织和脊髓。颈部节间动脉的背侧支,在肋突的背侧进行纵向吻合,形成椎动脉。以下与脊神经后支名称一致起来,统称为节间动脉后支。
腹侧支 伸入体壁,伴行脊神经前支及其分支分布,途中也分出外侧皮支、前皮支,其末端与对侧的同名支吻合。相邻腹侧支的末端相互吻合形成胸廓内动脉、腹壁上动脉和腹壁下动脉。这一点很重要,节间动脉为伸入体壁肌的血管。这样,它所处的经隧就为体腔内胸、腹内筋膜与体壁肌之间的间隙。胸部为肋间肌间隙(与肋骨同层);腹部为腹横肌与腹内斜肌之间的间隙,这就是节间动脉的经隧。
节间动脉除在胸部与腹部永久保留形成肋间动脉和腰动脉外,其余大部分因演化改变较大而失去其规律性分布,形成分布于体壁的纵行、斜行以及环路血管,如上面提到的胸廓内动脉等纵行血管;肌膈动脉、旋髂深动脉等斜行血管、腹壁外侧动脉等等;由腰动脉、髂腰动脉和旋髂深动脉等吻合形成的环路血管。走行至四肢的锁骨下动脉、髂外动脉等。
这些分布于躯干体壁和四肢的动脉都是由节间动脉演化而成,并伴随脊神经的各分支规律性分布,这就是内经描述体壁的经脉与体腔内的经脉相互关联的血管。

图6 人胚背动脉及其分支的演化过程演示图

图7 人胚背动脉壁支的演变
三、内经对节间动脉伴随脊神经前、后支的描述
1、内经对体壁血管分布规律的描述
以上论述了分布于躯干体壁的动脉,尤其是在节间动脉经隧中演化形成的纵行、斜行或半环形血管(链),都是由节间动脉及其分支(后支、外侧皮支、前皮支)演化而来。由于节间动脉直接连接从心脏走出的主动脉,所以,这些纵行血管就与五脏六腑具有与生俱来的连接关系。在躯干体壁,与环状节间动脉相对而言,内经把这些纵行(包括斜行和环路),且位于节间动脉经隧中的主要血管称做经脉(经,即纵行之意)。这样,节间血管(节间动、静脉的总称)演化而成的经脉与原节间血管仍然保持近乎十字的交会关系,内经称之为“节之交”。这就为古人可以用最简单而又独特的点、线连接方式,来描述经脉走行与节间血管原有的交会关系奠定了基础,继而再描述经脉与脏腑的连属关系。例如,胸廓内动脉、腰升静脉与节间血管之间仍然保持的“节之交”关系。理解了纵行经脉与节间血管之间的关系,也就不难理解内经对经脉、络脉、孙脉、气穴和气府等名词的理解。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随意闲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灵枢•九针十二原)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灵枢•经脉篇)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篇)

图8 肋间神经和肋间动脉
既然,“节”“非皮肉筋骨也”,这里就不能把“节”理解为属于“皮肉筋骨”的人体各部位关节。那么,该理解成什么才能做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呢?我们只有按照以上所讲的经脉与节间血管的交会关系,才能轻易解读“节”、“节之间”和“节之交”的含义。
节 即做为脊椎动物的人,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节段性结构单位,即所谓体节,应包括骨节、肌节、皮肤节及相应的神经节和节间动脉同样具有节段分布的原始规律。这就理解了“所言节者,神气之所--随意闲行--出入也”的论述。神之所即指神经;气之所是指含有氧气的动脉
血管(图5、8)。
节之交 节间血管演化而成的经脉与原节间血管仍然保持近乎十字的交会关系,内经称之为“节之交”。例如,胸廓内动脉与肋间前动脉的关系;奇静脉、腰升静脉与肋间后静脉、腰静脉的关系等。由于伴行静脉一般比同名动脉粗,且常有两支静脉伴行动脉。所以,在内经中常用静脉的交会来描述节间血管与纵行经脉的吻合关系。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经脉位于节间动脉所在的肋间肌肌层,为里;络脉为经脉的“支而横者”。“支”是指伴行脊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和前皮支,节间动脉也分出的后支、外侧皮支和前皮支(以下统称为穿支)。这些穿支从内到外的穿经处,即为“绝道”。“支而横者”即为穿支穿出后又分为横行的旋前支(内)和旋后(外)支,并在外层肌皮中前、后相互吻合,形成浅层肌中的血管环路,并与深层肋间肌中的血管环相对应。按照动脉而言,深动脉穿出至浅层肌皮中复合(相吻合);依静脉而论,浅静脉经绝道注入深静脉。这就是络脉“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的最恰当解释。由于穿支能经大节之间的肋间肌,而穿出肋间肌之后分布于浅层肌皮中的络脉,则“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
这样,内经非常准确地定义了这些从内穿向外的后支、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即为经脉的支脉。支脉再分出横行的旋前、后支或旋内、外支,即为络脉。经脉为里(即肋间肌所在肌层,与肋骨同层),络脉在外(体壁的浅层肌中);经脉能经节之间(能穿经肋骨之间的肋间肌),络脉不能经节之间;络脉复合于浅层肌皮中,并常能在体表看到,而经脉在体壁深层不能看到。络脉的“别脉”称为孙脉,即络脉又分出的分支为孙脉。这样,位于肋间肌层的纵行血管称之为经脉;位于浅层肌中经脉的“支而横者”为络脉;络脉的细小分支称之为孙脉。
由于,节间动脉的穿支分布在体壁不同层的肌皮中,不同肌层的分布规律及供血区域基本一致。所形成的深、浅静脉在某处的汇集,其浅静脉经内外交通支注入到深静脉。所以,内经描述节间血管穿支在体壁内、外不同肌皮层形成的供血环路,不仅与神经伴行,而且和肌神经所具有的节段性分布也是一致的。
内经对气穴和气府的论述,指出了以上节间血管及其穿支、以及穿支的分支在体壁浅层肌的分布规律。“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灵枢•九针十二原);“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孙络之脉别经者,血盛而当泄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泄于中者十脉。”和“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素问•气穴论);各经脉“气所发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素问•气府论)。
内经把穿支起自节间动脉的分支处称为气府,如节间动脉后支、外侧皮支和前皮支的起始处。分出的穿支继而经绝道在浅层肌皮的穿出处为气穴。这样,内经也指出了节间动脉穿支的分支处与穿出处的区别和对应关系。即常人的气穴与气府相对应,都为三百六十五穴(会、处)。同时,也为后人用简单的点和线描述其经脉,及其经脉上的经穴奠定了基础。大部分的穿支在节间动脉的分支处同时穿出,这样,气府与气穴在体表标注为同一点。但也有不一致的,即穿支从节间动脉分出后,并未在原处穿出,而是行走至另一处才穿出。例如,在上肢,头静脉在锁骨下窝处穿锁胸筋膜注入腋静脉,类似于肋间浅静脉穿肋间肌后注入肋间后静脉,形成气府穴位于深层血管环路;而头静脉在胸大肌止端穿入深筋膜继续在三角肌和胸大肌间沟中行走,类似于浅静脉从浅层血管环穿入深层血管环的穿支在肋间肌中走行的过程一般。故此,头静脉穿入深筋膜处为气穴;而注入腋静脉处为气府穴,要加以区别。
国家颁布的强制性经穴标准GB12346—90《经穴部位》,以气穴、气府混用来标注经穴。这样,与内经“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和“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的论述都不符。也就是说,经穴图中出现重复标注经穴的现象。这自然与内经强调的“三百六十五会”不符。例如,上面提到的头静脉注入腋静脉的气府穴中府;同时,头静脉穿入深筋膜处的气穴天府。形成气穴与气府同时标注,造成与内经论述的不一致。
由于分布于躯干体壁的血管是分区域供血,内经把每一区域深肌层(大都为节间动脉所
在肌层)的纵行血管做为该区域的经脉。内经对经脉的命名,一是按其位置进行命名;二是按其与某一脏腑器官与生俱来的连属关系命名。例如,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是指位于脊椎两侧区域的纵行血管,而这些纵行血管通向下肢背区(阳面)且又与膀胱的供血血管相连属。所以,足太阳膀胱经,不仅指出了其位置,而且指出了其连属的脏腑器官。
经穴图描绘了分布于体壁的14条主要纵行血管,即14大经脉。其中12经脉与相应的内脏器官连属,而任脉和督脉做为独立经脉分别位于体壁前、后正中线上。每条经脉按照《素问•气府论》、《素问•气穴论》和内经其它有关篇章的论述,可以比较系统地把各个经脉及其经穴位置进行描绘和标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2 01:34 , Processed in 0.0740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