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74|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养生堂讲座的一个小纰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13 00:05: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午做饭的时候,抽空看了一段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抽空看的,就一小段,没看完。发现一个小小的纰漏。提出来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个纰漏能说明什么?

节目好像是讲脾胃病与虚损的问题的,这位北中医教授讲到琼玉膏(人参、地黄、白茯苓、白蜜)。讲琼玉膏的功用,组方分析、适应病机,头头是道,都正确。
后面说到,该膏药做出来就和白色的玉一样,所以命名琼玉膏。这算一个纰漏。

刚才网上搜出来又看了一下,教授还讲到:蜂蜜白的就是高级的。这算半个纰漏。

就这一点小小纰漏,大家如何看待?请发表高见。


前面讲病、证及辨证论治,讲到确实很好,不愧教授水平。可是,这个纰漏的出现,让我心里很不安。真的,只能用“不安”这个词来形容。

我不知道养生堂的期数是怎么编的,网上搜出来的时候,标着:20130312.好像是以播出的时间为编号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7
发表于 2014-3-31 09:45:26 | 只看该作者
administrator 发表于 2014-3-30 09:00
  李老师,我怎么解释我的本意呢!

  一句话,拿我们对中医学负责任且严谨的态度来挑这些中医名人的 ...

又一例:

养生堂2013-12-20
20131220 养生堂 柳长华讲服食,阿胶,孙思邈,丹药,长寿《跟着古人学养生—2》

柳长华(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在讲到唐代皇帝服食仙丹时,说唐太宗服食仙丹后达到高寿.这纯粹是一种误导。柳长华原话:"根据这个资治通鉴和新唐书、旧唐书的记载:这些皇帝服食,唐太宗是高寿,活到高寿"
关于唐太宗的死因,有种种说法,一般比较通用的说法是因患痢疾而死,也有史家考证李世民的真正死因乃是服食丹药所致,唐太宗“服胡僧药,遂致暴疾不救”。亦有认为李世民在贞观19年征高丽之战中因中箭受重伤,久治不 愈,加之乱食丹药导致身体更加虚弱,遂于三年另八个月之后终于驾崩了。不论如何, 唐太宗终年51年。高寿即长寿,指年纪很大,60岁以下都不属高寿。

点评

人年五十不为夭,唐太宗如果寿51岁的话,勉强躲过了夭折。  发表于 2014-3-31 10:52
26
发表于 2014-3-30 17:00:39 | 只看该作者
  李老师,我怎么解释我的本意呢!

  一句话,拿我们对中医学负责任且严谨的态度来挑这些中医名人的错误,谁让TA们是名人呢?TA们既然要公开给大家普及养生知识,那么TA们就有责任保证自己讲的是正确的(也可能是我太理想化了哦)否则,TA们就不该祸害中医,误导善良民众!

  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资金
和人力投入,就尽我们自己所能,哪天坐下来打开电脑看到某集节目中某个错误就挑出来,给大家讲个明白就可以了,李老师、罗先生、杏林童子、梁院长等等各位朋友也不要有太多的负担,咱们尽力而为吧,先谢谢各位了
25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00:00:05 | 只看该作者
administrator 发表于 2014-3-25 00:30
  李老师,您好,您把我上一帖子的意思,大处放小,小处放大了!呵呵~

  实际我的本意只是想鼓励 ...

管理先生,就我看到的错误,不是一个态度严谨不严谨的问题。


怎么说呢?琼玉膏的例子,可以说是不严谨。曲教授的内容,就我看到的,几乎全是戏说。用“不严谨”是说不过去的。用一句成语叫“欺人太甚”。


欺,是轻蔑的意思。人,是中医学。这位是把中医学当做随意创作、戏说的对象了。


养生堂视频看起来太慢,终于在网上找到一篇文字内容。我另一帖发出,请大家讨论。
24
发表于 2014-3-28 14:03:14 | 只看该作者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3-13 08:22
我也看了这期节目,是《养生堂》2014-3-12.除了李老师指出之外,在节目中,倪诚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 ...


呵呵!清代吴谦主编的《医宗金鉴》成了东汉末年张仲景的著作了,这叫吴冠张戴!
23
发表于 2014-3-28 07:41:16 | 只看该作者
那教授是中医界的赵括!

点评

纸上谈兵,会贻害中医。  发表于 2014-3-30 00:00
人民群众不认中医专家、学者,教授,只看好有防治疾病真技术的医生。  发表于 2014-3-28 16:24
22
发表于 2014-3-25 00:30:18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3-24 17:03
管理先生此言,是怕挑错者自己看错,用自己的错误去挑别人的错,岂不是错成一锅粥了?呵呵。理解。

...

  李老师,您好,您把我上一帖子的意思,大处放小,小处放大了!呵呵~

  实际我的本意只是想鼓励大家都来挑这些普及养生节目的错,不希望这些讲师们在某些问题上再继续误导大众了,只是希望TA们能以严谨的态度来面对热衷与中医药的善良百姓们,不要再扯中医药的后腿了!

点评

管理先生,就我看到的错误,不是一个态度严谨不严谨的问题。 怎么说呢?琼玉膏的例子,可以说是不严谨。曲教授的内容,就我看到的,几乎全是戏说。用“不严谨”是说不过去的。用一句成语叫“欺人太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3-30 00:00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4 17:03:54 | 只看该作者
administrator 发表于 2014-3-24 15:17
个人观点:

  作为利用著名电视平台积极向普通大众推广健康养生知识的那些讲师们,只要登上了影响力非 ...

管理先生此言,是怕挑错者自己看错,用自己的错误去挑别人的错,岂不是错成一锅粥了?呵呵。理解。

再认真一点议论上面那个琼玉膏的例子:

教授讲琼玉膏的功效、用法,没有听出来错误。要求再严格点,教授应该举出琼玉膏应用的例子或数据。不过这是普及型的节目,可以不这么要求。
我提到的那个纰漏,从教授的学术水平角度上讲,好像不能算错误。如果就事论事,纰漏暴露出来的问题,仅仅是教授没有煎过有地黄的药。

如果不就事论事,这个纰漏暴露出,许多中医学者对中医中药的学习局限于纸上谈兵。放在过去(如建国前),一个中医大夫不认识中药,是无法想象的。肯定大家把他归入江湖骗子中。

中医的理论,和实践脱离,这个现象古人就发现了,就批判过,所谓文字医就是指这种人。现在多了一种形式,可以称为“演讲医”。
“演讲医”大概古代也有,这几年几乎发展到了极致。我见到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曲黎敏教授的演讲。她的演讲我也没有看完,但在这个论坛里举出的例子,几乎是句句错误。这个错,挑不胜挑。

曲教授的错误,是她个人的事。需要中医界思考的是:如何对待这个错误?许多中医容忍这个错误,可能有个原因,是这种“演讲医”盛行,给中医造成了一种虚假的繁荣。
中医应该更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中医会出现这种错误?而且是从古至今不停地出现。
20
发表于 2014-3-24 15:17:30 | 只看该作者
个人观点:

  作为利用著名电视平台积极向普通大众推广健康养生知识的那些讲师们,只要登上了影响力非常大的平台开讲就不能讲错,否则TA们就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对不起广大民众,而且负面影响极大。

  作为普通中医药从业人员,
我们可能不具备那么全面的知识、没有机会去著名电视平台开讲,但我们应该目标做到:只要挑TA们的错,就要百分百的准确。

点评

管理先生此言,是怕挑错者自己看错,用自己的错误去挑别人的错,岂不是错成一锅粥了?呵呵。理解。 再认真一点议论上面那个琼玉膏的例子: 教授讲琼玉膏的功效、用法,没有听出来错误。要求再严格点,教授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3-24 17:03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22:06:2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教授没有见过琼玉膏,没有熬过膏药,却能把琼玉膏的功用讲的头头是道,所讲的内容,在我听来,没有听出什么错误。

西医大夫大部分不知道药物的生产过程,也不碍他们用药。

这两件事能不能相互比照,我不好判断,请大家发表意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1 11:17 , Processed in 0.05893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