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48|回复: 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存废辩论赛-正方辩题:13、阴阳五行定义是什么?是内经的,还是教材的,还是自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11-23 16:3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反方先发言。
  所有未参予人员,请勿发帖干扰双方讨论。
  各位请
记住,是跟帖,不要使用点评发帖。

阴阳五行定义是什么?是内经的,还是教材的,还是自己理解的,证据在哪里?哪个依据正确?

论点:《内经》的定义是正确的、先进的,阴阳五行在中医学和未来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对《内经》的定义进行了曲解,把其内涵肢解到其它学说之中,又添加了不属于它的内容。反方鼓噪废除五行十余年,从来也没有给五行一个定义,总是在中医学没有应用五行的地方谈废除,在有应用的地方指鹿为马。

一、《内经》的定义:

论据:《素问·生气通天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颅囟经》:“小儿为纯阳之体”,《类经图翼》:“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一切常人,分阳不尽则不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翻译成现代语言,其定义就是:

    《内经》的阳就是主管活着的机制;阴就是主管死亡的机制。
    《内经》的五行就是阴阳主导下某些生理病理周期依照一定节律分出的五个(若干)阶段。天的运动过程是风热湿燥寒,地上植物生命过程是生长化收藏,人的生命过程是生长壮老已。

论证:论据中所表达的意思是,生为阳,长为阴,衰为阳,死为阴。长一岁阳则少一分,阴则多一分。
    如果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那么请看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指出,“生命赖负熵为生”。又说,生命有机体在不断地产生和增加其自身的熵,当熵趋近最大值时,就是死亡。
    阐述明白了阴阳在生命过程中的含义,就可以此阐述清楚《内经》阴阳的全部内容。后世道教把阴阳分为后天阴阳和先天阴阳,后天阴阳就是区别对待事物的方法,就是正负号;先天阴阳就是前面讨论的熵与负熵。在《内经》中,后天阴阳不是漫无边际区别对待任何事物的,而是主要区别对待先天阴阳的。在器官学说中,所谓的上为阳下为阴,是说人体“器官(内经概念的)”的熵与负熵的比值比较而言偏正还是偏负;藏象学说中,所谓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说人体时间的熵与负熵的比值比较而言偏正还是偏负;经络学说中,所谓的三阴三阳,是说人体空间的熵与负熵的比值比较而言偏正还是偏负。
   
    《内经》的五行,是把生理和病理周期分成五个阶段。还有分四个阶段的四象,分六个阶段的六节,统称为藏象。生理和病理的周期,从一天、一候、一气(节气)、一月、一气、一运、一季、一年、到一生当中呈现出一定的节律,都可分成若干个阶段。
    生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节律呢?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不难看出,《内经》说,这是因为先天阴阳(熵与负熵)的缘故。不同时段,天之阴阳随之变化,人的生理病理也随之变化。例如,随季节阴阳强弱的变化,人的脉象亦各有特征: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浮、冬脉沉。太过或不及皆为脉病。对于病人,一日之间旦、昼、夕、夜的阴阳强弱不同,人的真气也随之消长,表现为症状的轻重变化,即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结论:学过生物发育学,时间生物学,就会发现,生命科学正在朝向《内经》这个方向发展,研究生物发育、成长、衰老与死亡,及生物节律。

    举个具体的例子,p53。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在所有恶性肿瘤中,50%以上会出现该基因的突变。由这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protein)是一种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al factor),其控制着细胞周期的启动。许多有关细胞健康的信号向p53蛋白发送。关于是否开始细胞分裂就由这个蛋白决定。如果这个细胞受损,又不能得到修复,则p53蛋白将参与启动过程,使这个细胞在细胞凋亡(apoptosis)中死去。有p53缺陷的细胞没有这种控制,甚至在不利条件下继续分裂。像所有其它肿瘤抑制因子一样,p53基因在正常情况下对细胞分裂起着减慢或监视的作用。 细胞中抑制癌变的基因p53会判断DNA变异的程度,如果变异较小,这种基因就促使细胞自我修复,若DNA变异较大,p53就诱导细胞凋亡。
    若用《内经》的阴阳五行来认识p53,p53就是完成阴(主管死亡的机制)的基因。它使细胞有了正常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而不至于像肿瘤细胞一样,只处在“生”的阶段,而没有“长壮老已”的后续生命过程。如果深入研究的话,也许会发现,p53过分表达,就会使细胞早衰,对于治疗早衰性的各种疾病抑或有启迪。这仅仅是生命科学上的研究,至于临床,西医还没见到影呢,中医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特别提醒:此观点为正方原创思想,依托论坛保护知识产权)

二、中医教材的定义:

论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标示事物内在本质属性和性态特征的范踌,既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如明与暗、表与里、寒与热等等,又标示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如动与静、上与下、内与外、迟与数等等。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五行学说》: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中医学的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五行范畴与中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是标示着物质世界,不论自然还是生命都是物质形态的多样性统一;二是标示着一种中国整体思想中的一种多元结构联系的思维形态。多元结构联系的整体思维是中国古代相关性思维的典型形态之---中医学的五行概念,旨在说明人体结构的各个部分,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属医学科学中的哲学概念,与纯粹哲学概念不同。

论证:中医教材的阴阳五行概念,是对经典的误读和曲解。《内经》把阴阳分成五行,教材又把五合成了二。以现代中医所谓的肺阴虚为例,说明中教材错在哪儿了。
    肺阴虚证,又称肺阴亏损,是指肺脏的阴津亏损和阴虚火旺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于燥热之邪灼肺,或痨虫袭肺,或痰火内郁伤肺,或五志过极化火灼肺,以及久咳耗伤肺阴所致。
    燥为秋令主气,最易伤肺。燥邪为害,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形成阴津亏损的病变,表现出各种干涩的症状和体征,所谓“燥胜则干”,燥邪犯肺,使肺津受损,宣肃失职,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

    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所谓的肺阴虚就是经典五行中的燥、热两邪与肺相乘。再仔细辨析的话,也可发现“现代中医”所谓的肾阳虚的寒,就是经典五行中的寒邪与肾相乘;所谓的脾阳虚的湿,就是经典五行中的湿邪与脾相乘;所谓的肝阴亏虚肝阳上亢的风,就是经典五行中的风邪与肝相乘。五气与五脏分别相乘,清晰明了,简便易用。
可中医教材,李代桃僵,狸猫换太子,以诡辩的方式把经典中医的概念进行了偷换,把一个非常整齐划一的辨证体系,搞得支离破碎、丢三落四、矛盾重重、漏洞百出、驴唇对不上马嘴。

结论:反方提出中医要保留的阴阳,正是经典中医的五行。而真正的阴阳,反方和中医教材,连边还摸着呢。

三、反方鼓噪废除五行十余年,从来也没有给五行一个定义。总是在中医学没有应用五行的地方谈废除,在有应用的地方指鹿为马。

论据:反方在前面几个辩题中,应用五行的地方:
1.五气:风热湿燥寒。反方说是废除风邪(流动的空气)病因,但留下风的“病机”、病证和治法,依旧是应用风热湿燥寒辨证论治。
    反方废除的是病因,废除的不是五行。《内经》从来没有说过,流动的空气可致病,废也是废的中医教材胡说八道。在辨证论治的时候,彻底不用风热湿燥寒,那才是废除了五行。
2.脉象:春弦、夏洪、(长夏缓)、秋毛、冬实。
    反方不知四时五行是一回事,亦不知自己说的阴阳变化就是四时五行,四时五行是阴阳时间上的运动形式。
3.治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金水相生法、培土生金法、培土制水法、抑木扶土法、泻南补北法、佐金平木法。
    反方例举出来了,不知是否在临床上坚决不用。 参见第1.条,说是不用也是口是心非。
4.五藏:反方没有加上阴囊卵巢变六脏,加上胰腺变七脏。
    反方依旧在《内经》整体构建的理论体系中,谈五脏,并没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五行大义·四者论配藏府》:“藏府者,由五行六气而成也。藏则有五,禀自五行,为五性。府则有六,因乎六气,是曰六情。”
5.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消长,是阴阳对立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变化。转化即转换、变化,指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在自然界中,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就表现在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气候的变化、更替、运转不已等。
    反方不知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就是五行。对于时间来讲,阴阳就是上下半年,五行就是春夏(长夏)秋冬,对于气候来讲,阴阳就是寒暑,五行就是风暑湿燥寒。《五行大义·序》:“夫五行……本乎阴阳……周竟天地……故天有五度以垂象……凡二十四段,别而分之,合四十段。二十四者,节数之气总。四十者,五行之成数。”

论证:五行在辨证论治上有两点,一是,风热湿燥寒,只要不用生物因子、化学因子、物理因子讲病理,还用风热湿燥寒,就是在应用五行;二是,生长化收藏,只要还在用诸如春弦、夏洪、(长夏缓)、秋毛、冬实这样事物的节律性,就是在应用五行。两者都应用生克乘侮,即所谓的热者寒之之属,谈清热不谈退烧,就是在应用五行。
    阴阳五行是《内经》自洽构建理论体系的基础,就像一个建筑的蓝图。只要还用五脏六腑、六经十二经辨证,而不是按着西医的生理学病理学八大系统、身体结构诊治,就是在应用五行。
    也就是说,五行(六气)是阴阳的运动形式。把阴阳比作物质,五行藏象,就是物质的时间运动(或言运动的时间属性);六气经络就是物质的空间运动(或言运动的空间属性)。速度V=S/t,S就是经络,t就是藏象。没有五行(六气),阴阳就没有了运动,成了静止的了。
    至于反方和教材一再强调的五材、五德,还没讲六律等,都是阴阳五行学说在各自领域的应用,不是五行学说的本质,与中医学不搭界。

结论:反方对阴阳五行没有基本的认识,不了解阴阳五行在《内经》构建的理论体系中的应用。应用内涵,废除名称,实属荒唐。

    综上所述,《内经》的阴阳五行是正确的、先进的,触及了生命的本质,在医学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为生命科学指明了方向,可对生命本质深入研究予以启迪。把具有如此科学前瞻性的阴阳五行,从中医理论中废除,是对中医的犯罪。
    至于反中医的人,总是攻击中医研究者,是借着西方人的科学,为中医涂脂抹粉。这里可以告诫反中医的人,不是西方人的科学有多么牛掰,而是它晚于中医两千多年才刚刚萌芽了这种认知,达到中医境界尚需时日。
    中西医彼此取长补短,是医学之幸,科学之幸,人类之幸。妄自尊大,妄自菲薄,都是极端做法。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医之所以不能分享现代科技成果为自己带来进步,不能被纳入主流科学体系国际化,甚至不能被大多理性思维的人所接受,中医的本质没有被揭示出来是根本原因。

  请反方先发言。
  所有未参予人员,请勿发帖干扰双方讨论。
  各位请
记住,是跟帖,不要使用点评发帖。


30
发表于 2023-8-5 15:37:1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9
发表于 2023-8-5 15:20:4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8
发表于 2023-8-5 15:08:5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7
发表于 2023-8-5 15:05:4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6
发表于 2023-8-5 10:31: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黄中正 于 2023-8-5 11:26 编辑
“生命赖负熵为生”。又说,生命有机体在不断地产生和增加其自身的熵,当熵趋近最大值时,就是死亡。

这段话与人体科学无关,熵增原理不是重要原理,其背后的原理是势能最小原理,这主要是热力学原理并不成熟完美。用熵与负熵来解释阴阳错的离谱。
25
发表于 2023-8-5 09:41:45 | 只看该作者
《内经》的五行就是阴阳主导下某些生理病理周期依照一定节律分出的五个(若干)阶段。天的运动过程是风热湿燥寒,地上植物生命过程是生长化收藏,人的生命过程是生长壮老已。

这段对五行作用的说法是错误的,五行是控制阴阳转化过程中的五个重要因素,土是阴阳的载体,无土则无阴阳;火主管阳的输入,木主管阳的输出,金主管阳转阴,水主管阴转阳。药性中如果有其中一项功能,则定为该药的归经。
2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7 17:14:41 | 只看该作者
  根据辩论规则,我现在锁帖,请各位管理人员不要在此贴后面跟帖。等辩论赛结果发布之后,我们会放开所有正反方辩题帖子,到时,让大家自由讨论。
  同时,请正、反方和关注辩论赛的各位朋友耐心等待监督小组投票和点评最终结果出炉。
谢谢各位的支持。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5-11-26 16:22:37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11-26 11:09
仁海和李老师啊,李老师口口声声讲辩论规则,你们自己回头看看,从2楼开始,你们有一处是直面主题予以驳 ...

      阴阳五行定义是什么?是内经的,还是教材的,还是自己理解的,证据在哪里?哪个依据正确?————————————————————————————————————
        现回复如下:

一、 阴阳五行定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在贵方提出的辩题“5、阴阳五行之质6、阴阳五行之源  7、哲学的阴阳五行与内经的阴阳五行,8、阴阳五行的分类和关系”中,已经反复辩论了无数次。也在整个“五行存废”辩论赛中的全部26个分题中进行过无数次的争鸣,因此,已经没有继续争鸣的必要了。

       我认为阴阳五行定义继承于《内经》、再归纳于现代的《中医教材》,也肯定增加了每个人自己的不同见解,尽管有量与质的区别。

二、我方数度(有论坛公告、通知、全球中医药论坛QQ群、全球中医药论坛版主QQ群、并分别向受邀请人员专门二次送达邀请函件等形式)邀请在全球中医药论坛上的“挺五行学说的人士”来参与辩论的日期(11月25日24时)业已过期。故我方不再就贵方的辩题发表意见,望贵方见谅!谢谢!

三、因为本辩题为贵方所提出,所以,按规定我方有权提出终止辩论的请求。

       基于上述原因,我方郑重向论坛管理监督小组与参与“五行存废”辩论赛的“挺五行方”(正方)提出终止辩论的建议,至于本辩论赛所产生的结果与影响,任凭论坛管理监督小组裁决。

       借此,我方向参与“五行存废”辩论赛的“挺五行方”(正方)师长同仁,再次表达我方的敬意!向论坛“五行存废”辩论赛管理监督小组中的师长同仁,再次表达我方的感激之情!也向所有支持、关心“五行存废”辩论赛的师长同仁、中医爱好者、中医粉丝、网友们,再次表示衷心地感谢!

       祝大家感恩节快乐!!!

                                                             从中医理论中废除五行学说专业委员会
                                                                           2015年11月26日(感恩节)



22
发表于 2015-11-26 15:09:48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1-26 13:32
你们不在用风热湿燥寒辨证吗?你们有本事把哪味中药,哪个方剂的化学成分,对应生物因子、化学因子 ...

仁海和李老师啊,李老师口口声声讲辩论规则,你们自己回头看看,从2楼开始,你们有一处是直面主题予以驳斥的吗?
二位先生贴出这个无关主题的总结性发言,是想结束本辩题的辩论吗?
是的话,请再发一贴,建议锁帖;
不是的话,请来一次直面主题的发言。
21
发表于 2015-11-26 13:49: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11-26 10:10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1-26 09:43
(接上)                    第八、《伤寒论》“六经辨证” 改为“六病辨证”《伤寒论》在包含了《内经 ...

(接上)
       综上所述:中医的发展,首先应该从传统中医理论中废除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一系列错误理论,然后积极地吸收必要的西医精华与可被中医学所能利用的现代科技成果,为中医学的腾飞打下坚实而又必要的基础。

       以上是我方(废除五行学说方)——仁海中西医(于殿生)与llyyjj老师历经二个月有余的辩论结果,特向全球中医药论坛管理监督小组汇报。是非曲直敬请管委会诸位师长同仁定夺。谢谢!


       我和llyyjj先生谨借此,感谢论坛管理员举办了这场在中医发展史上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五行存废”辩论赛。管理员先生辛苦了!真诚地谢谢您!
       谨向参与辩论赛的“挺五行学说方”的下列人士表示非常地感谢!感谢各位的积极参与和鼎力支持!并表示我们对各位的真挚的敬意!
      一吐了之先生、杨鹏举先生、中西医融合观先生、杏园春先生、太白侠先生、董建军先生、高智海先生、大光明云先生(排名不分先后,以“全球中医药”发布的辩论赛公告所列为序)。

      谨向在场外鼎力支持我们的下列中西医师长、同仁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最美好地祝福!
      赵洪钧先生(建议去掉六淫中的风邪)、哲医先生(经络循行路线,相当于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不是有腔隙的管道,不能容纳“气”和“血”,没有运行“气”和“血”的功能,)、刘亦之先生(解剖学中脊神经支配图,再对比一下中医经络的背部内脏腧穴图,两个图有着惊人的相似。)、河间金栋先生(十二经脉是天人相应比附推演而来——解剖不能证实)、千秋雪先生、王锡民教授、萧铁先生、南京陈斌先生、罗鸿声先生、梁常兵先生、马文辉先生、杨金峰先生、再来先生、悉尼张有和先生、川耗子先生、岳毅科先生、gl0101先生、红莎草先生、何九公先生、无敌的烈士先生、王叔文先生(排名不分先后)。
       并谨向支持我们的但我方一时没有记起名字的朋友们,有“挺五行方”的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而给我们出谋画策的英雄们,在心中默默地支持我方的朋友们,默默观看辩论赛的中西医师长、同仁、中医爱好者、中医粉丝们、网友们,我们真诚地感谢你们!

       最后,向上面提到的所有朋友们表示最崇高的敬礼!我们爱你们大家!


                                                                                  执笔人:仁海中西医(于殿生)   审阅校对:llyyjj
                                                                                                                                  2015112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3 19:05 , Processed in 0.06194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