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00|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风病“中风”病因学说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9-15 15:2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风病中风病因学说探讨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摘要 中风病是以外受风邪命名的内科疾病,其病因学说是否与外受“风邪”有关?经检阅历代医籍发现,在历代医家中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唐宋以前的“外风”学说与金元以后的“内风”理论,时至清代的医家,由于西学渐进则参以西说,提出“内风脑病”学说。实际上“风邪”是外感病邪之统称,代表自然界气候的异常变化,可以成为中风病的诱发因素之一,对于某些中风病患者来说可能与之有关。
关键词 中风病;中风病因学说;风邪
中风病是以病因命名的内科疾病,即感受风邪、中风而已,至今一直沿用。是否与中风有关,历代医家的观点不一。在《内经》理论指导下,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进一步探讨和发挥,就病因学说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1];至明清及近代一些医家,师承前哲,并折衷中西医学而倡导内风脑病说,实为近代医家对中风病的重大贡献[2]。近代学者多认为,中风病皆由内因所致[3]。兹不揣浅陋,探讨如下。

43
发表于 2017-10-31 06:08:5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陈斌先生把《中西医融合观续》中的相关内容发表出来。请批评指正。
42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0 22:21:40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9-15 16:17
实际上“中风病的形成,有原始病因和诱发因素。原始病因有情志不调,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素体阳诱发因 ...

今天将这个帖子又重发了一次。
41
发表于 2016-9-18 02:06:17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7 01:41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
  ...

脑血管疾病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主要是在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加上血液成分及/或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1.血管壁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约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之)、动脉炎(风湿、结核、钩端螺旋体、梅毒等)、先天性异常(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外伤、中毒、肿瘤等。
2.血液成分改变               
(1)血液粘稠度增高。如高血脂症、高血糖症、高蛋白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瘤等。
(2)凝血机制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应用抗凝剂、弥漫住血管内凝血等。此外,妊娠、产后、手术后及服用避孕药等可造成易凝状态。
3、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病(约占非栓塞性脑血管病的55~75%)、低血压、心脏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冠心病、心房纤颤、传导阻滞)等。
4、其他  血管外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大血管邻近的病变(如颈椎病、肿瘤等)压迫,影响供血不全,颅外形成的各种栓子等。

一一善!

血液流变学改变可放在哪个位置?可否独立成列?
40
发表于 2016-9-17 21:55:03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7 09:29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

《金匮要略》中的“中风”是一个病名,是形容疾病的的变化很快,如同风性善变。病因是邪!而不是风。
---------------------------------------------------------
这句话,前一半本来准备加分的,后一半又不对了。病因是邪,这话说了和没说一样啊?

39
发表于 2016-9-17 10:31:23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7 01:58
据此可知,中风病与外受风邪无关。

   结合西医知识,脑血管意外与季节,气候变化也有一定关系,是一个诱发因素。
38
 楼主| 发表于 2016-9-17 09:58:07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5 15:47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22-2008)
1.1概述中风病是在 ...

据此可知,中风病与外受风邪无关。
37
发表于 2016-9-17 09:55:41 | 只看该作者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3条: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词解】
瘾疹:即风疹类疾病,由邪气闭于肌表,故时发时止。
入中:指邪气内传,伤于脏腑。
        解读:本条可分两段解释,从开头至卫迟则为中风为第一段,论中风的病机;寸口主表亦主营卫。如寸口脉见迟而缓,则迟脉属寒,缓为荣卫气血不足。荣卫不足,表气不固,故易为风邪所中,产生中风。
       第二段,从“邪气中经”以下为第二段。风寒之邪,乘营卫气血之虚而入侵,病重者可发为中风,与上条同。病轻者可发生风疹,身体奇痒。瘾疹身痒是风邪外泄表现,非坏事。如正气不足,无力抗邪,邪不外泄,反向内传,影响及心肺,使胸中气机不利,此时会出现胸闷,短气(是心肺中风为病也)等症。
       历代对“风”的论述颇多。早在《内经》中就有“风论”专篇,对风邪的性质、致病特点和病理变化,甚至预防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详细论述了太阳中风的证治,《金匮要略》又提到风邪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临床表现。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将中风分为偏枯、风痱、风懿、风痹四类,使中风病分类更为具体。金元时期的刘河间、李东垣都曾明确指出中风病并非均由外感风邪所致,也可由劳逸不当,情志所扰等因素引起。明代张景岳在此基础上将由内而生的风定为“非风”,以资同外风鉴别。同期戴原礼、王肯堂将外感风邪而病者称为真中风,由内而生者称为类中风。清代叶天士结合临床经验,创立了“镇肝熄风”这一内风的治疗大法,从而使风证在症、因、脉、治各个方面都有了明确的概念和划分。
     前已论及瘾疹与过敏性荨麻疹是一个证态,与荨麻疹病机相类似的、出现胸闷短气表现的疾病,最常见的就是过敏性哮喘。
      中风与脑血管病是一个证态;瘾疹与荨麻疹是一个证态;心肺中风与支气管哮喘是一个证态;太阳中风与轻型感冒是一个证态。这是中医的几种风证,此处举例几种风证以资相互鉴别。
36
发表于 2016-9-17 09:52: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6-9-17 05:53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9-15 12:38
中风病辨证中出现某些与风相关的证候,其实已经与外在的风(气候)无关,是机体内某些特定的病理过程或状态的 ...

       这些特定的病理过程或状态,其在症状表现上,具有某些象"风"一样变化的特征,如病变发展快,症状复杂多变(风性主动,善行数变)。
——————————————————————————————————
      非风,而象“风”、类似“风”。

      这才是之所以将脑血管意外称之为“中风”的根本原因。赞!
35
发表于 2016-9-17 09:51:48 | 只看该作者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论证,我们才可以说,中风与脑血管意外基本上是一致的!
      问题到这里是不是完全解决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痰浊瘀血西医是什么意思??能不能与血管壁变化,血粘稠度……概念相对应?这个问题,在《中西医融合观续》中也已经解决了!

        李老师,慢慢绕,绕到了病因上来了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29 10:39 , Processed in 0.05856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