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295|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手抄本医书的用药经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14 17:2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手抄本医书的用药经验
一、 十二经引经药
心 经:热证:黄连; 寒证:细辛
小肠经:热证:黄柏; 寒证:藁本
膀胱经:寒证:羌活
肾 经:热证:知母; 寒证:桂枝、肉桂、细辛 ; 偏寒证:独活
肺 经:寒证:葱白、白芷 ; 寒热证:升麻、桔梗
大肠经:热证:石膏; 寒证:白芷 ; 寒热证:升麻
脾 经:偏热证:白芍; 寒证:苍术 ; 偏寒证:葛根; 寒热证:升麻
胃 经:热证:石膏; 寒证:白芷 ; 偏寒证:葛根; 寒热证:升麻
心包经:偏热证:柴胡、牡丹皮
三焦经:热证:地骨皮;偏热证:柴胡、连翘;寒证:附子;偏寒证:青皮;
肝 经:寒证:吴萸、川芎; 偏热证:柴胡; 偏寒证:青皮;
胆 经:偏热证:柴胡; 偏寒证:青皮;。
二、 四时用药
春季--薄荷、荆芥
夏季--香薷、生姜
长夏--人参、白术
秋季--白芍、乌梅
冬季--黄芩、知母
三 、六淫各证用药
(一)风
1风证--防风 荆芥
2风热--薄荷 双花
3风寒--羌活 薄荷
4风湿--羌活 白芷
(二)寒
1寒证--生姜 葱白
2实寒--麻黄 桂枝
(三)暑
1暑邪--西瓜 荷叶
2暑冷--香薷 薄荷
3暑风--荆芥穗 薄荷
4暑湿--通草 薏米
5暑热--石膏 黄连
6暑泻--厚朴 扁豆
(四)湿
1湿邪--猪苓 泽泻
2寒湿--官桂 茯苓 猪苓
3湿热--滑石 石膏
4风湿--防风 萆薢
(五)燥
1燥邪--黄芩 生地
2暑燥--乌梅 麦冬
3燥渴--天花粉 生石膏
4燥干--沙参 冰糖
(六)火
1火邪--黄芩 黄连 黄柏
2气分火--石膏 知母
3血分火--丹皮 石膏
4三焦火--栀子 黄芩
5心火--牛黄 犀角 黄连
6肝火--龙胆草 栀子
7胆火--龙胆草 栀子
8肺火--桑叶 生石膏
9胃火--生石膏 黄连
10小肠火--木通 生地
11大肠火--大黄 元明粉
12脾火--石斛 胡黄连
13肾火--知母 黄柏
14膀胱火--滑石 木通
四、 头部用药
六经头痛须用川芎加引经药
1太阳经头痛:羌活 蔓荆子
2阳明经头痛:白芷
3少阳经头痛:柴胡
4太阴经头痛:苍术 半夏
5少阴经头痛:细辛 独活
6厥阴经头痛:吴茱萸
7普通头痛:荆芥穗 薄荷
8巅顶头痛:藁本 蔓荆子 吴茱萸
9左偏头痛:柴胡 荆芥穗 薄荷
10右偏头痛:川芎 黄芩 荆芥穗 薄荷
11头角痛:柴胡 川芎
12头中痛:川芎
13头面肿:附子 白鲜皮
14头眩:泽兰叶 川芎 天麻
15后脑痛:细辛
16颈项痛:独活
五、 眉目用药
1眉棱骨痛:羌活 半夏 白芷 黄芩
2目疼:菊花 玄参 茺蔚子
3目干:生地 元参
4目翳:蛇蜕 蝉蜕 木贼
5目障:蛴螬 密蒙花 谷精草
6目疮:白蒺藜 细辛
7目赤:红花 赤芍
8目暗:熟地 石决明
9赤眼爆发:防风 黄连
10胞轮震颤:当归 川芎 薄荷
11目珠夜痛:夏枯草
12眼肿:大黄 荆芥
六 、鼻病用药
1鼻病:辛夷 黄芩
2鼻塞:辛夷花 薄荷 丝瓜谈 细辛
3鼻渊:苍耳子 茯苓
4鼻中生疮:黄芩
七 、耳病用药
1耳疮:龙胆草 薄荷
2耳脓:龙胆 木通 车前子
3耳鸣:龙胆草 苦丁茶
4耳疳:雄黄 牛黄 白矾




点评

简单明了,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7-1-2 12:23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5
发表于 2017-1-4 11:12:14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7-1-4 06:24
谢谢李老师和杏林老师的回复。一方面,我觉得用药经验很宝贵,毕竟治病的道理最后要归结到用药上。但另一方 ...

您说的这是个难题,关于中医发展工作,经常提到继承、发掘,就是因为存在这个问题。珍珠与泥沙混杂,而且挑出来还会再混起来。
比如,张仲景的方本来就是精心挑选的,后来越添越多,不断有人挑,不断有人添,呵呵,不知道何时是个头!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1-4 07:04:37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7-1-3 22:24
谢谢李老师和杏林老师的回复。一方面,我觉得用药经验很宝贵,毕竟治病的道理最后要归结到用药上。但另一方 ...

您说得很对!
13
发表于 2017-1-4 06:24:3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李老师和杏林老师的回复。一方面,我觉得用药经验很宝贵,毕竟治病的道理最后要归结到用药上。但另一方面,从学习的角度看,这种传抄方法效率其实很低。中间有些用药经验我就很怀疑,譬如说耳鸣那个;李老师也指出有些药似乎是用五行思维形而下出来的。如果没有临床价值甚至是负价值,那岂不是等于把珍珠和坭砂混在一起?然后大家最后拿病家做试错实验,而且不断重复,这就是中医学习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中医很需要有个机制把这些零散的知识进行一些必要的筛选,再把它整合到辨病->辨证->选方->加减这个大框架之下,这才可以提高效率。

点评

您说的这是个难题,关于中医发展工作,经常提到继承、发掘,就是因为存在这个问题。珍珠与泥沙混杂,而且挑出来还会再混起来。 比如,张仲景的方本来就是精心挑选的,后来越添越多,不断有人挑,不断有人添,呵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4 11:12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1-3 21:56: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17-1-3 23:04 编辑
萧铁 发表于 2017-1-2 22:00
没细看,只看了头和尾几个,就看到最后面一组的这个:
> 3耳鸣:龙胆草 苦丁茶
请教一下各位:

谢谢朋友关注!这个手抄本的用药经验,有好几个版本,最早出现在2009年的爱爱医论坛上,但内容简短,2010年又出现在网易博客和谐健康悬壶济世的日志,此翁转载自:真诚交往: 手抄本医书的用药经验
内容除了没有本帖中的十二经引经外其余基本相同。笔者2014年在另一个论坛转发了这个帖子,当时也没有十二经引经药,前不久有朋友们翻出这个陈年老帖,要求笔者补充十二经引经药,我补充后才转发到本论坛的。其中多数用药经验是很好的,但临床应用仍须斟酌择用。
11
发表于 2017-1-3 20:55:18 | 只看该作者
前面十二经引经药,可能是张元素《珍珠囊》里的中间六经头痛,是李东垣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


  风中六腑(手足不遂,先发其表,羌活、防风为君,随证加药。然后行经养血,当归、秦艽、独活之类,随经用之。)

风中五脏(耳聋目瞀,先疏其里,三化汤。然后行经,独活、防风、柴胡、白芷、川芎随经用之。)

破伤中风(脉浮在表,汗之;脉沉在里,下之。背搐,羌活、防风;前搐,升麻、白芷;两旁搐,柴胡、防风;右搐,加白芷。)

伤风恶风(防风为君,麻黄、甘草佐之。)

伤寒恶寒(麻黄为君,防风、甘草佐之。)

六经头痛(须用川芎。加引经药:太阳,蔓荆;阳明,白芷;太阴,半夏;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藁本。)

风湿身痛(羌活。)

嗌痛颔肿(黄芩、鼠粘子、甘草、桔梗。)

肢节肿痛(羌活。)

眼暴赤肿(防风、芩、连泻火,当归佐。酒煎服。)

眼久昏暗(熟地、当归为君,羌、防为臣,甘草、甘菊之类佐之。)

风热牙疼(喜冷恶热,生地、当归、升麻、黄连、牡丹皮、防风。)

肾虚牙疼(桔梗、升麻、细辛、吴茱萸。)

风湿诸病(须用羌活、白术。)

风冷诸病(须用川乌。)

一切痰饮(须用半夏。风加南星,热加黄芩,湿加白术、陈皮,寒,加干姜。)

风热诸病(须用荆芥、薄荷。)

诸咳嗽病(五味为君。痰,用半夏;喘,加阿胶佐之;不拘有热无热,少加黄芩;春,加川芎、芍药;夏,加栀子、知母;秋,加防风;冬,加麻黄、桂枝之类。)

诸嗽有痰(半夏、白术、五味、防风、枳壳、甘草。)

咳嗽无痰(五味、杏仁、贝母、生姜、防风。)

有声有痰(半夏、白术、五味、防风。)

寒喘痰急(麻黄、杏仁。)

热喘咳嗽(桑白皮、黄芩、诃子。)

水饮湿喘(白矾、皂荚、葶苈。)

………………
这些内容,有的已经成为临床用药的成熟经验,有的属于套用五行、引经理论的用药,主观推测的成分大,临床应用很少。
这位作者把几本书的内容收集整理,也是个认真学习的。

10
发表于 2017-1-3 16:53:12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7-1-3 16:21
做笔记当然是用了功,但笔记不注明出处则不能不说是个美中不足的地方,从提高学术水平的角度看更是个值得 ...

呵呵。一般学习者注意不到这些。这内容可能不是一本书的。
9
发表于 2017-1-3 16:21:33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7-1-3 15:07
看语言,这是现代学习者的笔记,找作者可能找不到,找原始出处还是好找的,只是比较分散。作者做了归纳, ...

做笔记当然是用了功,但笔记不注明出处则不能不说是个美中不足的地方,从提高学术水平的角度看更是个值得提倡的好习惯。



点评

呵呵。一般学习者注意不到这些。这内容可能不是一本书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3 16:53
8
发表于 2017-1-3 15:07: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7-1-3 15:11 编辑
萧铁 发表于 2017-1-3 06:00
没细看,只看了头和尾几个,就看到最后面一组的这个:
> 3耳鸣:龙胆草 苦丁茶
请教一下各位:

看语言,这是现代学习者的笔记,找作者可能找不到,找原始出处还是好找的,只是比较分散。作者做了归纳,还是用了功的。

点评

做笔记当然是用了功,但笔记不注明出处则不能不说是个美中不足的地方,从提高学术水平的角度看更是个值得提倡的好习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3 16:21
7
发表于 2017-1-3 15:06:17 | 只看该作者
这些内容,应该是现代某学习中医者的读书摘抄笔记,在古医籍里都有,后世也有不少引用的,一部分是李东垣著作中的,明清医家多引用。现代的中医教材在《方剂学》等书中也有相近的内容。这位作者收集、摘抄、归纳,学习用功,学习方法也得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5 15:42 , Processed in 0.06736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