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寄居于人体胃肠道的微生物菌群人体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胃肠道菌群。胃肠道菌群种类繁多,可达数百种乃至1000多种,数量可达数十万亿乃至100万亿之多。
人体的肠道微生物在系统发育地位上基本分属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梭杆菌门等6大门,90%以上肠道菌属于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而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要优势菌群。
胃肠道中的微生物菌群一般分成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这三个大类。人体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在胃肠道中构成了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各种细菌都有其一定范围的生存部位,并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群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维持着一种生态平衡。
人类与微生物之间的动态平衡称为微生态平衡,研究表明,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和宿主人体之间存在着诸多微妙的相互作用关系。影响肠道微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有4个方面:人体自身因素(肠道变化)、人所处的环境因素、饮食因素及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因素。正常情况下,人体胃肠道微生物菌群之间、微生物菌群和宿主之间处于健康的平衡状态,保障人体各项生命活动能够高效、正常进行。
(2)饮食偏好及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等因素可导致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及移位饮食因素是影响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的最关键因素。人体摄取的食物中不仅含有脂肪、糖、蛋白质,还含有维生素、无机盐等其他营养物质,除了人体自身分泌的各种脂肪消化酶、淀粉酶、蛋白质降解酶、电解质离子等参与消化吸收代谢过程外,胃肠道众多的微生物菌群也以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为反应底物不断进行降解和吸收,从而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过程。
长期对某种食物的饮食偏好以及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可导致人体胃肠道微生物菌群以某种或者某几种营养物质为反应底物不断进行代谢和而共同消化,从而引起某种或某几种胃肠道微生物菌群过量繁殖而导致胃肠道微生物菌群数量和规模增多,进而导致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且移位的现象。
胃肠道内有益菌和有害菌的数量失衡会打破正常的微生物菌群平衡状态,同时会引起机体消化紊乱、人体被动吸收过多等基础与代谢不平衡症状出现。
(3)人体应激反应及应激源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这些刺激因素称为“应激源”,“应激源”包括创伤、手术、失血、中毒、缺氧、饥饿、胃肠道微生物代谢紊乱等。
应激反应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和心理的(行为的)两部分,前者如应急反应、心血管反应、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激活等,后者如情绪反应、自我防御反应等。
应激反应状态中,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会产生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活化为特征的全身性反应。在应激条件下,高度活化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机体的代谢会产生强烈而持续的影响作用。应激反应使得人体的血糖升高,以保障大脑、红细胞等组织细胞的供能。同时使脂肪动员增加,此时血浆中游离的脂肪酸含量升高,成为心肌、骨骼肌、肾脏等组织的主要能量来源。同时应激反应对机体蛋白质代谢、微量元素的代谢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适当强度的应激反应对人有积极意义,但持续高负荷的应激对代谢产生的负面影响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就会导致机体应激损伤的产生。
长期累积的应激损伤会引起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出现紊乱现象,尤其是寄居人体胃肠道相生相伴的微生物菌群过度繁殖引起的菌群“失衡与移位”这一主要“应激源”。
高脂饮食偏好及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等因素会导致胃肠道中以脂质物质为反应底物的微生物菌群数量增加而渐至失衡与移位状态,该部分菌群将通过分泌相关激素、神经递质等传导因子来刺激人这一机体摄入更多的油脂类食物或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从而引发机体脂肪代谢过剩,持续正脂代谢过程,导致体内脂肪堆积现象。因此说,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及移位是脂肪代谢紊乱之“应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