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930|回复: 5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什么是科学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3-18 11:1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科学的方法说明中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的疗效。
      什么是科学方法?四气五味,辨证论治是不是科学方法?请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科委解释一下!!
       也请教网友们解答。
       谢谢先生赐教。
40
发表于 2021-3-28 18:33: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1-3-28 18:39 编辑

实际不论病毒细菌或内毒素激活的都是生理反应,或是免疫生理反应,生理反应并不会直接或必然要产生病理反应,免疫生理反应并不会直接或必然要产生病理免疫反应。
病理学相关理论假说与中药假说一样很多并不是实际的病理反应,虽然病理学是根据微观或人体微观做的科学猜测,很多科学猜测也同样没有逻辑性正确性可言。
而生理反应变成病理反应的原因条件,病理学并不很清楚,就是生理反应过强的物质扩散要首先在中药症状生理系统对症状生理系统结构或构象产生化学变化或改变。
及中药症状生理系统另一方向的物质扩散联合生成病理信号,才能真真正激活病理反应,或病理性的加强生理反应,不是生理性的加强生理反应,,才是病理过强而不是生理过强。
39
发表于 2021-3-28 18:31:28 | 只看该作者
际不论病毒细菌或内毒素激活的都是生理反应,或是免疫生理反应,生理反应并不会直接或必然要产生病理反应,免疫生理反应并不会直接或必然要产生病理免疫反应。
病理学相关理论假说与中药假说一样很多并不是实际的病理反应,虽然病理学是根据微观或人体微观做的科学猜测,很多科学猜测也同样没有逻辑性正确性可言。
而生理反应变成病理反应的原因条件,病理学并不很清楚,就是生理反应过强的物质扩散要首先在中药症状生理系统对症状生理系统结构或构象产生化学变化或改变。
及中药症状生理系统另一方向的物质扩散联合生成病理信号,才能真真正激活病理反应,或病理性的加强生理反应,才是病理过强而不是生理过强。
38
发表于 2021-3-25 13:03: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1-3-25 13:05 编辑

拟杆菌纲的种类很多生活在人或者动物的肠道中,有些时候成为病原菌。在粪便中,以细胞数目计,拟杆菌属(Bacteroides)是主要微生物种类。
中文名拟杆菌门属拟杆菌属存    在人或者动物的肠道中成    为病原菌
黄杆菌纲主要存在于水生环境中,也会在食物中存在。多数黄杆菌纲细菌对人无害,但脑膜脓毒性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meningosepticum)可引起新生儿脑膜炎。黄杆菌纲还有一些嗜冷类群。
鞘脂杆菌纲重要类群为噬胞菌属(Cytophaga),在海洋细菌中占有较大比例,可以降解纤维素。
37
发表于 2021-3-25 12:58:37 | 只看该作者
菌种代表编辑
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杆菌为代表。大肠杆菌为兼气性菌种,一般生存于肠道中及厌氧的环境中。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特征为有一层outer memberane 与阳性菌种不同。截至2011年对大肠杆菌的研究很多,除了它是一般食物中是否有被污染的指标外,很多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皆需要使用到大肠杆菌当作实验宿主。
除了大肠杆菌外,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布氏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摩拉)菌、不动杆菌属、耶尔森菌属、嗜肺军团菌、百日咳杆菌、副百日咳杆菌、志贺菌属、巴斯德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性杆菌、类志贺吡邻单胞菌等也是革兰氏阴性菌
36
发表于 2021-3-25 12:56: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1-3-25 13:01 编辑

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及移位是脂肪代谢紊乱之“应激源”

(1)寄居于人体胃肠道的微生物菌群
人体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胃肠道菌群。胃肠道菌群种类繁多,可达数百种乃至1000多种,数量可达数十万亿乃至100万亿之多。
人体的肠道微生物在系统发育地位上基本分属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梭杆菌门等6大门,90%以上肠道菌属于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而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要优势菌群。
胃肠道中的微生物菌群一般分成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这三个大类。人体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在胃肠道中构成了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各种细菌都有其一定范围的生存部位,并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群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维持着一种生态平衡。
人类与微生物之间的动态平衡称为微生态平衡,研究表明,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和宿主人体之间存在着诸多微妙的相互作用关系。影响肠道微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有4个方面:人体自身因素(肠道变化)、人所处的环境因素、饮食因素及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因素。正常情况下,人体胃肠道微生物菌群之间、微生物菌群和宿主之间处于健康的平衡状态,保障人体各项生命活动能够高效、正常进行。
(2)饮食偏好及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等因素可导致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及移位
饮食因素是影响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的最关键因素。人体摄取的食物中不仅含有脂肪、糖、蛋白质,还含有维生素、无机盐等其他营养物质,除了人体自身分泌的各种脂肪消化酶、淀粉酶、蛋白质降解酶、电解质离子等参与消化吸收代谢过程外,胃肠道众多的微生物菌群也以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为反应底物不断进行降解和吸收,从而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过程。
长期对某种食物的饮食偏好以及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可导致人体胃肠道微生物菌群以某种或者某几种营养物质为反应底物不断进行代谢和而共同消化,从而引起某种或某几种胃肠道微生物菌群过量繁殖而导致胃肠道微生物菌群数量和规模增多,进而导致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且移位的现象。
胃肠道内有益菌和有害菌的数量失衡会打破正常的微生物菌群平衡状态,同时会引起机体消化紊乱、人体被动吸收过多等基础与代谢不平衡症状出现。
(3)人体应激反应及应激源
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这些刺激因素称为“应激源”,“应激源”包括创伤、手术、失血、中毒、缺氧、饥饿、胃肠道微生物代谢紊乱等。
应激反应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和心理的(行为的)两部分,前者如应急反应、心血管反应、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激活等,后者如情绪反应、自我防御反应等。
应激反应状态中,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会产生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活化为特征的全身性反应。在应激条件下,高度活化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机体的代谢会产生强烈而持续的影响作用。应激反应使得人体的血糖升高,以保障大脑、红细胞等组织细胞的供能。同时使脂肪动员增加,此时血浆中游离的脂肪酸含量升高,成为心肌、骨骼肌、肾脏等组织的主要能量来源。同时应激反应对机体蛋白质代谢、微量元素的代谢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适当强度的应激反应对人有积极意义,但持续高负荷的应激对代谢产生的负面影响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就会导致机体应激损伤的产生。
长期累积的应激损伤会引起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出现紊乱现象,尤其是寄居人体胃肠道相生相伴的微生物菌群过度繁殖引起的菌群“失衡与移位”这一主要“应激源”。
高脂饮食偏好及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等因素会导致胃肠道中以脂质物质为反应底物的微生物菌群数量增加而渐至失衡与移位状态,该部分菌群将通过分泌相关激素、神经递质等传导因子来刺激人这一机体摄入更多的油脂类食物或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从而引发机体脂肪代谢过剩,持续正脂代谢过程,导致体内脂肪堆积现象。因此说,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及移位是脂肪代谢紊乱之“应激源”。

35
 楼主| 发表于 2021-3-25 06:58:10 | 只看该作者
        新冠病毒性肺炎二次感染的危害
                         =-======================
       二次感染,感染了什么?有什么证据?没有下文!这种没头没脑的忽悠,没有实际的临床意义。
       如果新冠肺炎发展到多器官功能衰竭,疾病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另外一个病理状态,与原来的病因、病原体没有关系。
       如同卫气营血传变一样,到了营血分,与原来的病因风寒暑湿燥火就没有关系了,辨证论治是另外一套。
34
发表于 2021-3-24 18:43:36 | 只看该作者
新冠病毒性肺炎二次感染的危害
Date: 2020-03-12 10:06:07

       目前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并发症,主要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和脓毒症危及患者生命。而这些急、危重症的形成,是由于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菌群失衡移位引发内毒素血症的主要原因。因细菌内毒素的生物活性、毒性是使微循环小动脉和前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使回心血容量不足,导致休克,危及患者生命。故新冠病毒感染,和并发的细菌感染需及时监测血液内毒素,方可赢得快速抢救时机,挽救患者生命。
33
发表于 2021-3-24 18:42:19 | 只看该作者
内毒素
革兰氏阴性菌,(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的菌体中存在的毒性物质的总称。是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由菌体裂解后释出的毒素,又称之为“热原”。单位Eu/ml。其化学成分有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其毒性成分主要为类脂质A。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各种细菌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内毒素耐热而稳定,抗原性弱。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无中和作用,形成抗毒素,经甲醛处理不能成为类毒素。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

内毒素不是蛋白质,因此非常耐热。在100℃的高温下加热1小时也不会被破坏,只有在160℃的温度下加热2到4个小时,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加温煮沸30分钟才能破坏它的生物活性。与外毒素不同之处在于:内毒素不能被稀甲醛溶液脱去毒性成为类毒素;把内毒素注射到机体内虽可产生一定量的特异免疫产物(称为抗体),但这种抗体抵消内毒素毒性的作用微弱。

毒性反应
内毒素脂多糖分子由菌体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构成。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组分。不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脂质A结构基本相似。因此,凡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虽菌种不一,其内毒素导致的毒性效应大致类同。这些毒性反应主要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2
发表于 2021-3-24 18:36: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3 09:58 , Processed in 0.05819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