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7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伤寒论》中的时间医学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3 00:5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BSALE[100]LBSALE
    时间医学,亦称时间治疗学,是在现代人体生物钟学说兴起之后建立的。它主要是研究时间对人体生理、病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以及时间与发病、诊断、预防、治疗的关系。纵观《伤寒论》的三百九十七条原文,论及时间者达百余条,其中有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都是时间医学的范畴,初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在观察病理变化上重视时间
    时间医学认为,时间是病理变化的过程,时间对病理变化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注重病理变化中的时间特点,对分析疾病的病变特点有着重要作用。《伤寒论》恰很注重病理变化上的时间特点。如:
    (一)、以时间来帮助观察疾病的传变与否
  《伤寒论》中六经病证的传变,是有一定的时间性的。注病理变化中的时间特点和长短,结合其它方面,可以判断疾病传变与否。如太阳病伤寒证的第二或三日,是传变之期,若过二至二天后不见阳明、少阳证,就是表明虽到传变之期,而未传变,仍可从太阳治之。阳明病见证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如果发热于“日晡”时盛,或“六七日”或“五六日”不大便,或是不大便“五六日”,伴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则是经证变为腑证。在观察少阴、厥阴病的病理变化中,注意时间性更为重要,如少阴病得之“五六日”,见自利而渴者,是病仍在少阴;若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即见口燥咽干者,此为伏热在里,灼伤肾阴,如不急下,易致肾阴枯竭;或少阴病得之“六七日”,见腹胀不大便,亦是邪从热化伤津之象,亦宜急下;或少阴病得之“八九日”,不应发热,而见一身尽热,亦是寒邪化热,病由阴转阳。这些“日”数在观察疾病是否变化时值得注意。
    (二)、重视疾病自愈在时间上的特点
    疾病的发生是人体正气与病邪做斗争的过程。如人体正气战胜病邪,疾病就可以自愈。《伤寒论》里提到的“当愈”、“欲解”即是指此。无论某些疾病是能自行“当愈”、或是“欲解”,都是有一时间过程或大约时间规律的。如“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胶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这几条揭示了六经之气在一日内有一个旺盛时间,六经的各种病证,如能自愈,多见于它的
经气旺盛的时间内。因本经之气旺盛之时,易助正气促本经病证自愈。至于这几条是否能指导临床,现在大多认为“存疑待考”,但决不意味着可以轻易否定,值得继续研究。在三阴病里,以时间来帮助判断疾病是否能自愈是有临床意义的。如少阴病虽至“七八日”,出现下利,而脉由紧变微,手足反温,这是邪气去,下利必自愈。或少阴病,恶寒而踡,伴“时时”自烦,欲去衣被者,亦是阳气欲复之象。还有的厥阴病,如厥热的“日”数相应,象“厥五日,热亦五日”,或厥少热多的“热四日,厥反三日”,均是厥阴病向愈的特征,在观察时的关键是要注意、热的时间是相应或是少热多的时间特点。
    (三)、以时间来帮助判断疾病的预后
    病变的不同见证出现在不同时间阶段可以帮助判断疾病预后,如伤寒“四五日”时,是病邪传变之期,若见腹痛,转气下趋少腹,为欲作自利之征。厥阴病,发热逆至“七日”而下利,为难治之候。少阴病,脉微细,至“五六日”而见自利,复加烦躁不得卧,是阴盛阳脱,正不胜邪的危候,少阴病,如“六七日”时出现息高,是肾气下绝,肺气上脱之征。这些对疾病预后的判断是注意时间特点的。
    二、在治疗上一重视时间
    这主要是针对急证病人而言。一般病证在做出诊断后,用药的迟早对疗效的影响不很大,但对急证病人来讲,时间就是生命,抓住有效的时间进行争分夺秒的抢救,是治疗成功的保证之一。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是很注重这点的。如阳明病的三急下证和少阴病的三急下证都强调急下之。还有少阴病,阳气大虚出现脉沉者,也强调“急温之”,这里的“急”字,就是示人要刻不容缓地抓紧时间进行治疗。
    三、在用药上十重视时间
    时间医学认为,研究时间对治疗用药的关系,对保证和促进医疗效果是有重要作用的。在《伤寒沦》中强调和重视这方面的内容也是很多的。
    (—)、煎药上的时间观
    为了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根据药物的不同特性和质地,在煎药的时间上和有失煎、后下的不同。在《伤寒论》中是很讲究这一点的。先煎,主要是将某些药物先下单独煎、使其煎的时间比较长一些,这主要是针对质地较重和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物。《伤寒论》中强调需先煎的药物有:麻黄、葛根、茯苓、蜀漆、瓜蒌、茵陈、大枣、栀子、生姜、大黄、枳实、厚朴、粳米这12味,但也只是限于某些特定的方剂中的某些药物需先煎。后下,是指将某些药物后下,以使其煎的时间短—些,以保证某些药效的发挥。如大承气汤煎服时,方中的大黄宜后下,以使其更好地发挥攻下作用。还有桂枝人参汤在煎服时,方中的桂枝宜后,以使其能更好地发挥行阳解表的作用。
    (二)、服药上的时间观
    选择服药的适当时间,对发挥药效的作用,也是要的。伤寒论》中主要有平旦服、饭前服、昼夜服这二种服药时间。平旦服:即空腹服,是便于药速行。如十枣汤宜平旦时服,以便迅速发挥峻下利水的作用。饭前服:是便于药效吸收。如桃核承气汤,乌梅丸均强调宜饭前服。昼夜服:是指昼夜各服若干次,以保持药效持续。可分为顿服,日—服、日二服、日三服、日四服、日五服或皮一服、夜二服或昼三夜二服等服法,主要是使次服药时间保持一定间歇,从保证药效持续。《伤寒论》中的大部分剂是采用昼夜服法。
    (二)、药后观察病情的时间观
    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发生效力的时间有短的不同,故用药根据不同的方药,而观察的时间长短别,在《伤寒论》中对些方剂使用后的观察是很讲究这一点的。如桂枝汤服强调,服巳“须”,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又不汗“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仲景强调服法中的“须”、“一时许”、“小促其间”、“半”、“一日—夜”、“周时”,都是指的不同时间概念。在—个方剂的服法中,仲景强调了这么多的时间概念,可见仲景是很视药后观察病情的时间观念的。
2
匿名  发表于 2005-12-3 07:31:21

[转帖]《伤寒论》中的时间医学研究

good
3
发表于 2005-12-4 18:54:3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伤寒论》中的时间医学研究

professor己注册两次,那个王八独子改成了-* “未注册 *-
4
发表于 2005-12-4 19:34:5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伤寒论》中的时间医学研究

我不给你,你还狠吗
5
发表于 2005-12-4 19:59:0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伤寒论》中的时间医学研究

[这个贴子最后由7011在 2005/12/04 08:02pm 第 1 次编辑]

  [color=#DC143C]区区 200元 论坛货币,小意思。我慷慨解囊,将其公布于众:
   时间医学,亦称时间治疗学,是在现代人体生物钟学说兴起之后建立的。它主要是研究时间对人体生理、病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以及时间与发病、诊断、预防、治疗的关系。纵观《伤寒论》的三百九十七条原文,论及时间者达百余条,其中有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都是时间医学的范畴,初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在观察病理变化上重视时间
   时间医学认为,时间是病理变化的过程,时间对病理变化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注重病理变化中的时间特点,对分析疾病的病变特点有着重要作用。《伤寒论》恰很注重病理变化上的时间特点。如:
   (一)、以时间来帮助观察疾病的传变与否
  《伤寒论》中六经病证的传变,是有一定的时间性的。注病理变化中的时间特点和长短,结合其它方面,可以判断疾病传变与否。如太阳病伤寒证的第二或三日,是传变之期,若过二至二天后不见阳明、少阳证,就是表明虽到传变之期,而未传变,仍可从太阳治之。阳明病见证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如果发热于“日晡”时盛,或“六七日”或“五六日”不大便,或是不大便“五六日”,伴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则是经证变为腑证。在观察少阴、厥阴病的病理变化中,注意时间性更为重要,如少阴病得之“五六日”,见自利而渴者,是病仍在少阴;若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即见口燥咽干者,此为伏热在里,灼伤肾阴,如不急下,易致肾阴枯竭;或少阴病得之“六七日”,见腹胀不大便,亦是邪从热化伤津之象,亦宜急下;或少阴病得之“八九日”,不应发热,而见一身尽热,亦是寒邪化热,病由阴转阳。这些“日”数在观察疾病是否变化时值得注意。
   (二)、重视疾病自愈在时间上的特点
   疾病的发生是人体正气与病邪做斗争的过程。如人体正气战胜病邪,疾病就可以自愈。《伤寒论》里提到的“当愈”、“欲解”即是指此。无论某些疾病是能自行“当愈”、或是“欲解”,都是有一时间过程或大约时间规律的。如“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胶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这几条揭示了六经之气在一日内有一个旺盛时间,六经的各种病证,如能自愈,多见于它的
经气旺盛的时间内。因本经之气旺盛之时,易助正气促本经病证自愈。至于这几条是否能指导临床,现在大多认为“存疑待考”,但决不意味着可以轻易否定,值得继续研究。在三阴病里,以时间来帮助判断疾病是否能自愈是有临床意义的。如少阴病虽至“七八日”,出现下利,而脉由紧变微,手足反温,这是邪气去,下利必自愈。或少阴病,恶寒而踡,伴“时时”自烦,欲去衣被者,亦是阳气欲复之象。还有的厥阴病,如厥热的“日”数相应,象“厥五日,热亦五日”,或厥少热多的“热四日,厥反三日”,均是厥阴病向愈的特征,在观察时的关键是要注意、热的时间是相应或是少热多的时间特点。
   (三)、以时间来帮助判断疾病的预后
   病变的不同见证出现在不同时间阶段可以帮助判断疾病预后,如伤寒“四五日”时,是病邪传变之期,若见腹痛,转气下趋少腹,为欲作自利之征。厥阴病,发热逆至“七日”而下利,为难治之候。少阴病,脉微细,至“五六日”而见自利,复加烦躁不得卧,是阴盛阳脱,正不胜邪的危候,少阴病,如“六七日”时出现息高,是肾气下绝,肺气上脱之征。这些对疾病预后的判断是注意时间特点的。
   二、在治疗上一重视时间
   这主要是针对急证病人而言。一般病证在做出诊断后,用药的迟早对疗效的影响不很大,但对急证病人来讲,时间就是生命,抓住有效的时间进行争分夺秒的抢救,是治疗成功的保证之一。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是很注重这点的。如阳明病的三急下证和少阴病的三急下证都强调急下之。还有少阴病,阳气大虚出现脉沉者,也强调“急温之”,这里的“急”字,就是示人要刻不容缓地抓紧时间进行治疗。
   三、在用药上十重视时间
   时间医学认为,研究时间对治疗用药的关系,对保证和促进医疗效果是有重要作用的。在《伤寒沦》中强调和重视这方面的内容也是很多的。
   (—)、煎药上的时间观
   为了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根据药物的不同特性和质地,在煎药的时间上和有失煎、后下的不同。在《伤寒论》中是很讲究这一点的。先煎,主要是将某些药物先下单独煎、使其煎的时间比较长一些,这主要是针对质地较重和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物。《伤寒论》中强调需先煎的药物有:麻黄、葛根、茯苓、蜀漆、瓜蒌、茵陈、大枣、栀子、生姜、大黄、枳实、厚朴、粳米这12味,但也只是限于某些特定的方剂中的某些药物需先煎。后下,是指将某些药物后下,以使其煎的时间短—些,以保证某些药效的发挥。如大承气汤煎服时,方中的大黄宜后下,以使其更好地发挥攻下作用。还有桂枝人参汤在煎服时,方中的桂枝宜后,以使其能更好地发挥行阳解表的作用。
   (二)、服药上的时间观
   选择服药的适当时间,对发挥药效的作用,也是要的。伤寒论》中主要有平旦服、饭前服、昼夜服这二种服药时间。平旦服:即空腹服,是便于药速行。如十枣汤宜平旦时服,以便迅速发挥峻下利水的作用。饭前服:是便于药效吸收。如桃核承气汤,乌梅丸均强调宜饭前服。昼夜服:是指昼夜各服若干次,以保持药效持续。可分为顿服,日—服、日二服、日三服、日四服、日五服或皮一服、夜二服或昼三夜二服等服法,主要是使次服药时间保持一定间歇,从保证药效持续。《伤寒论》中的大部分剂是采用昼夜服法。
   (二)、药后观察病情的时间观
   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发生效力的时间有短的不同,故用药根据不同的方药,而观察的时间长短别,在《伤寒论》中对些方剂使用后的观察是很讲究这一点的。如桂枝汤服强调,服巳“须”,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又不汗“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仲景强调服法中的“须”、“一时许”、“小促其间”、“半”、“一日—夜”、“周时”,都是指的不同时间概念。在—个方剂的服法中,仲景强调了这么多的时间概念,可见仲景是很视药后观察病情的时间观念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6 06:27 , Processed in 0.06270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