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忠《丁甘仁传》后记【辑自亚马逊。书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9-3 06:4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忠《丁甘仁传》后记【渔翁辑自亚马逊。书介】
后记
大约2004年冬,我被安排到了一个新工作岗位,即专职从事市中医药学会工作。之前,我一直从事西医,有着30年的医龄。
中医或者说中医行政工作,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既没有激情,也没有挑战,即便如此,我还是要感谢这个岗位,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中医的人和事。这种机缘与巧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改变了我,也得以展示人生的另一种价值。
从那一刻起,我与中医结下了“缘”,可以静下心来,有足够的时间去看书。古人日:“近朱者赤。”这期间,我对中医面貌有了大致的了解,览读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等等中医经典,结识了一些古今中医人物,如张仲景、孙思邈、叶天士及裘沛然、朱良春、席德治等等。第一次知道孟河四大家,亦对一些学派、学术有了肤浅的认识。渐渐地,由量变到质变,我忽然发现了一些过去从来不知道的东西,那就是中医魅力和承载的人文内涵。
阅读之余,掩卷沉思,久而久之,心开始悸动不安起来,尤其是在这个“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寒冷”季节,中医的“春天”在哪里?职业的敏感,责任的驱使,感觉到有种强烈的难以抑制的欲望——创作。
说实话,写这部传记,目的性太强,又似乎带有一些情绪和针对性,那就是,迄今,书架上还没有一部关于中医人物传记的出现(至少我没有看到),与其他洋洋大观之比较,中医方面几乎是空白,难道他们“不值得写”?或者“没什么可写”?心中不免有几许愤然。众所周知,神农,以尝百草救生灵;岐黄初萌,中医崛起,无疑是中华传统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而我们惟缺的是一种敬畏之情和一颗虔诚之心,难道不是吗?!
作为中医文化积淀深厚,孟河医派发轫地的常州;作为孟河四家——丁甘仁的同乡故里,除了骄傲、自豪、感动,还有内疚、遗憾、思考。前辈传承的中医精髓,给我们留下丰厚的遗产,我们在敬畏之余,除了学术上,似乎还欠缺些什么,那就是没有一人能为他们树碑立传(指文艺类),这是中医人的遗憾,更是常州人的遗憾,加之“废止中医”的悖论日趋嚣狂等原因,更激起我创作热情,这就是我创作《丁甘仁传》的初衷。
在我看来,“传”是很难写的文体,而创作又是如此艰难,难在没有他(丁甘仁)的历史资料(或者说很少),同时,自己与传主之间隔了一个时代,对他的生活既缺乏具体的认识,又缺乏感性的体验,加之本人从未学过中医,势必给传记的真实性带来影响。即便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出了本《名医摇篮》里有他的一些情况,也最多是一些抽象的年谱和他后期办学的经过,不足以串连他一生的内容。所以在很长时间里,迟迟没有动笔,总感觉到准备不充分,酝酿不成熟。
于是,我只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和在一定范围内去寻觅、收集。在那些日子里,图书馆抑或书市,节假日成了我必然的去处。一个面包、一瓶矿泉水伴我在书山文海里游弋,用最原始的方法,去抠挖哪怕一丁点蛛丝马迹或只言片语;另一方面,以快餐式饕餮中医典籍,汲取、恶补必需之元素。
多次往返于杭州、上海、苏州、孟河,冒寒暑,忍风雨,来去匆匆,沿着传主的生命轨迹去探寻。多少次与老乡交流谈心,如浪人一般一遍遍乞讨岁月的残羹,索取仅存的历史信息;长久徘徊于时过境迁、人非、物非的街头;领略前辈沐浴过的风雨;感受曾经的沧桑和烟云。就这样如痴如醉,来来回回走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夕阳西下暮色压顶。
2006年,一个隆冬的午后,在飘飞于江南的那一场雪之中。我只身前往孟河嘉山,去丁公的坟冢拜谒。纵然山路崎岖,阡陌难寻,这苦恋般的心结,仿佛与我前世有缘。一束菊花、一腔热忱、一个深深的鞠躬,带去一个时代的敬仰与问候,面对一丘黄土、一地枯草、一方冰冷的石碑,不顾山坳寥旷、冷瑟,久久伫立于凛冽的风中,默默凝视,用心灵去倾诉、去交流、去感悟。看着孑然静默、阴阳两隔的丁公,抖一抖身上的积雪,仰望空蒙的苍穹,潸然泪下,一声叹息:“归来兮!”道出创作的艰辛与困惑,又觉不忍去搅动那份永恒的宁静与安详。其实,只要到这里就足够了,一切疑问都会得到释然,也会读懂所有的历史与细节,更会得到丁公的庇佑,这或许就是禅悟吧?孟河医派传人、开拓者——丁甘仁,在近代中医史上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得益于以教学为载体,最有效、最直接地传承了中医国粹,无疑是孟河医派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一生大部分处于清末,他身上的时代特征是鲜明的,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波澜人生,也没有引人入胜的传奇经历,但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对事业的执著精神,给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实,作为本书作者而言,虽写的是丁甘仁,却同样是怀着对无数中医前辈的敬仰之情,更是对博大精深中医文化的崇拜,使我自然而然地以一种后来者的虔诚之心,去尽可能还原他的历史形象,让后人解读一个世纪前的医人生涯。写这部作品,看似一种偶然,其实也是一种必然。多年来,我一直试图挖掘自己的文学潜质并结合自身的职业,写一部中医人物传记的作品,偶然的机遇,恰当的时间,都契合于必然之中,亦了却我久蓄于心的夙愿。看过《丁甘仁传》初稿的人,褒贬有之,见仁见智。他们大多是业内人士或最有发言权的人。乃如,上海中医药大学谢建群(党委书记),张如青、潘朝曦等教授;丁甘仁四世孙丁一谔先生;丁氏姻亲席德治前辈;南通市道恒长寿研究所丁恒山所长;常州孟河医学研究学者(市中医药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夏亭先生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夏亭先生为本传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照片;丁氏姻亲席德治老前辈,耄耋之年的他还为本传欣然题跋,这些均令我甚为感动。那些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给了我许多建议和第一手资料,尤其是那些在稿子上的批注和提出的宝贵意见,给予我很大启发,使我在困顿中有了醍醐灌顶、峰回路转的感觉。当然,对那些谁也说不清的人和事,没有必要刻意去考证或质疑,从文学创作角度来说,只要符合人物基本特征和历史规律,没有原则性出入亦不违背逻辑的话,是可以被“激活”的,难怪乎席德治老先生看后,在书跋中说“……本文以章回小说形式,既是传略,又是传奇,手法独特新颖。”我想,与其在争论中被岁月湮灭,不如在创作中复活。所以本传手法技巧上,更多倾注于创作性,或称之为“传记小说”也未尝不可!当然,本传的主轴,在“大事”上,以正史为基础,野史作补充,在“小事”上,则遵循历史逻辑,发挥艺术想象。由于手头资料有限,仍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未被挖掘。感叹今去古已远,遗珠之恨,恐怕难见天日,也成为永远的遗憾。创作中,深感困难重重,心身疲惫,曾有放弃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咬牙挺过来了。在反复推敲,数易其稿之后,才有了现在的样子。丑媳妇早晚要见公婆,自感丑得不得了,羞于见人,不知“公婆”(读者)能否认可,我一直忐忑不安。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所以,舛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丁氏后人或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斧正赐教,并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经过两年多的创作,这部20余万字的《丁甘仁传》,终于在2007年夏完成了。原本想写得更长些,包涵内容更广些、更丰富些,实在是江郎才尽,文思枯竭,加上素材匮乏,只好就此作罢!当键盘敲下最后一个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交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付梓。在我看来,惟有他们是这部书最理想的归属,倘若丁公在天有灵,亦是如此,似乎有种“完璧归赵”非她莫属的感觉。天遂人愿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在第一时间爽朗应允,欣然接受。至此,我有种如释重负之感,多年的心血倾注其中,总算没有白费。当然,“传”还不成熟,总觉笔力不够,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推敲。即便如此,至少目前《丁甘仁传》的问世,使中医人物在书架上有了立锥之地,欣慰看到孟河医派人物,亦能走出学术跻身于文学传记行列,也算填补了为“中医人”树碑立传的空白,为此而感到自豪。就我而言,也算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或者说笨鸟先飞,从此希望能看到更多更好的中医人物文学作品问世。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常州市卫生局朱雄华局长、蔡忠新副局长和中医药学会领导,以及不少朋友、同仁的鼓励和帮助。尤其是,我单位——常州市中医院院长张琪女士,在百忙中为本传作序,使该书增色不少,除此之外,还为本书出版提供了帮助。如果没有众人支持和帮助,本传的完成、出版是很难预料的。不得不带一笔的是,还要感谢我的妻子,当我伏案夜深,为我续茶煲羹,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凡此种种,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
杨忠 2007年10月于常州
2
发表于 2013-9-3 21:31:1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转载,也感谢《丁甘仁传》作者杨忠先生的辛勤劳动!希望能早日拜读这本传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5 20:09 , Processed in 0.08060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