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认为内毒素(热邪)本身就是中医药中的热邪是相当不合理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6-24 20:1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6-24 20:22 编辑

4)湿热缠绵难愈的另一病理机制认为是:肥甘饮食与细菌内毒素联合作用是导致温病湿热证的主要因素。一般认为肥甘饮食起“湿”的作用,内毒素起“热”的作用。人们早已知道,高密度脂蛋白对内毒素有中合和脱毒作用,有研究发现人工合成高密度脂蛋白能降低内毒素对多形核细胞的粘附活性,减少内毒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因子1、6、8(IL-1、IL-6、IL-8)等细胞因子的释放,

----------------
又有研究低密度脂蛋白也有中和内毒素病理活性的作用,但脂蛋白不能完全阻止革蓝阴性菌的感染和内毒素血症的病理进程。脂蛋白对内毒素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能可逆地、不完全地中和内毒素的病理活性,又能使内毒素的半衰期延长,清除减慢。动物实验观察到对照组单纯注射单次剂量内毒素(热邪)后病理反应剧烈,血液肿瘤坏死因子、IL-1的浓度剧增。
-------------
这只是实验中的非生理性免疫联级反应中的某些级的表现 。
认为内毒素(热邪)本身就是中医药中的热邪是相当不合理的。
内毒素由其非生理性的增加释放浓度影响的IL-1的非生理性增多,巨噬细胞受体的构象疲劳失活休息的信号受体结合酶的密度级数的增大及扩散影响改变了其它联级系的受体构象及相应的功能变化才是中医药中的湿或热。
而湿和热的联级系的酶密度级的增加与巨噬的密度级的叠加生成的离子信号才是之后的非生理性免疫反应的起源或根源物质。

==================================================================

实验组喂养肥甘食物造成高脂血症后,
再注射内毒素(湿热合邪),可能由于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中和作用,血中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因子浓度的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恢复较慢。这与湿热致病的认识一致。中医认为,
热邪为阳邪其性猛烈,湿邪为阴邪其性黏滞,两者相合,胶着难分,多滞留气分,缠绵难愈,不易发展到营血分。现代人营养状态比较好,血中的脂蛋白较高,所以湿性质的表现比较多见。
       (5)中医有内湿的理论,肥胖之具有内湿的性质,或者发胖的人多有湿热,湿邪为阴邪其性粘滞,久则生痰,痰与慢性炎症有关。现代研究证明肥胖、代谢综合征与炎症介质有关,与慢性炎症有关。
流行病学、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提示,肥胖和炎症的关系是代谢综合征共同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肥胖和有关的代谢病生理变化伴有慢性炎症反应,产生异常的细胞因子及激活炎症信号通路,
----------------
激活炎症信号通路,是激活非生理性免疫信号联级反应级。

==================================================================


与肥胖本身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疾病状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肥胖时炎症反应的重要特征在于它是被启动的、最初主要位于脂肪组织,其中白色脂肪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和炎症相关因子基因起着重要作用。

炎症指标可能用于代谢综合征的预测和诊断。对肥胖与炎症之间关系的新认识为防治代谢综合征提供了新的途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6 13:08 , Processed in 0.0452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