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77|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 咳 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4 22:40: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咳 嗽

.
  咳嗽尽人皆知,但是咳与嗽的区别很少有人知道。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讲过:有声无痰的叫做咳,有痰无声的叫做嗽。老师也是言之有据,金刘河间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载:“欬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清朝名医陈飞霞在其著述的《幼幼集成》中沿用其说:“凡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
  虽然古今的老师都这么说,可我还是不以为然。咳嗽历来就是出声的,甚至用来代指人发言、说话、叫板。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恐怕边关透漏,殃及家人奔骤。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水浒传》第三十八回,戴宗骂宋江:“你这贼配军是我手里行货,轻咳嗽便是罪过!”咳嗽如果不出声,那也没必要加个口字边。
  单单拎出来,说嗽是无声的,更是荒谬。唱京戏的时候,老生出场前,为唤起观众注意,总是要痰嗽一声“嗯哼”,怎么嗽就是无声的呢?而说咳是有声无痰的则更是牵强,中医虽有干咳、燥咳等词形容无痰的咳,但《伤寒论》中“咳吐痈脓”、“咳吐涎沫”等说法比比皆是,怎么能说咳是无痰的呢?
  想明白咳嗽的意思,就得说说咽喉、气管和食道。咽喉上通口腔和鼻腔,下连气管和食道,是空气、饮食、唾液、痰涎出入的必经之路。当水或食物通过咽喉时,喉体上提,会厌便向后下倾倒,将喉的入口盖往,使饮食进入食道。当有气流通过时,会厌便自动立起,盖住食道口,使气流直接进入气管。
  通常人们用嘴吃饭,用鼻呼吸。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张口呼吸,通过鼻子喂食(鼻饲)。只要咽喉分得清,便无大碍。吃饭、饮水时谈笑、打闹,很容易把冷空气咽到胃里,出现腹胀疼痛,直到放屁排出才能缓解。同样,我们也会把水或食物呛到气管里面,这时候气管和支气管就会产生自动的排异反应,肺气上逆而咳,将异物排出。
  气管和支气管内壁上有一层黏膜,黏膜层有纤毛上皮细胞,每个细胞的表面有数百条纤毛。黏膜下层有大量的黏液腺和气管腺,不断地分泌少量黏液,覆盖在纤毛上皮表面,形成一层黏液膜,用来黏着吸入的尘粒或细菌,湿润、加温吸入的空气。黏膜上的纤毛不断向上摆动,将黏液向咽喉部输送。外部空气越脏、越冷,痰液分泌就越多,排痰就越频繁。痰液输送到接近咽喉的时候,就需要人咳一下,把痰排到咽喉,再吐出或咽下。
  纤毛运动是无声的、自动的,但是,如果黏膜表面的黏液过于黏稠、干燥,或分泌过多,都会妨碍纤毛的运动。另外,吸入有害气体,长期吸烟,或者吸入空气的温度过低,也会抑制纤毛运动,甚至引起细胞坏死,纤毛脱落。这时候就需要咳,也就是气管、支气管的大幅逆向运动,来排出气体或黏液了。直到有害气体或物质排出,纤毛恢复了自主运动,咳才会停止。
  食道是一条厚壁肌肉质的直管。食道的运动主要是食道环形肌自上而下,有顺序地收缩造成的一种蠕动。食道的内壁富有腺体,可以分泌黏液,以润滑食道,便于食物团的运行。但是,如果饮食过量、过于肥腻,贲门闭合,食道内的黏液过多,无路可走,人就会嗽一声,把痰搜刮上来,到了咽喉,再吐出去。有时嗽上来的痰会跑到气管里,引起呛咳,现代医学称之为胃食管反流性慢性咳嗽,其实这就是由嗽而咳。
  其实嗽有点儿像鱼鹰的捕食,吞下一条鱼又吐出来,只不过食物还没到胃里。《汉书》卷九十三《佞幸·邓通传》记载:“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上嗽吮之。”说的就是用嘴吸吮脓液,吸得过头到了食道,再嗽出来。
  所以咳是肺气上逆,嗽是食气上逆。反观刘河间的论述,尽管立论不对,但是结论是正确的,那就是咳是“肺气不清”,嗽是“脾湿痰动”。咳属于呼吸系统的问题,嗽属于消化系统的问题。两者虽然有密切的联系,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但是诊断定位还是要明确,因为治疗也是不同的。
  治咳必须分清顺逆,从咳的性质、音色、节律和咳的时间、诱发或加重因素来判断。一般的原则是因势利导,助肺排痰,不能一味地止咳、镇咳。就像治疗发烧不能一味地冰敷,有时需要吃药发汗一样。现代医学发明了许多抑制中枢神经的止咳药,里面含有可待因、右美沙芬,这些药物和止痛药一样,不是解除病痛,而是让人感觉不到病痛,久而久之还能让人成瘾。
  其他脏腑也会影响到肺导致咳,《素问·欬论篇》:“五藏六府皆令人欬,非独肺也。”临床比较常见的是心咳和肾咳。心咳是由于劳心过度,心火灼灼,克伐肺金。这种咳一般在激动、紧张时加重,以半声咳为主,夜间重,甚至伴有盗汗。肾咳以咳而遗尿、鼻头寒凉为特征,因命门无火,督脉不温,鼻子吸入的空气无法加热,刺激肺而产生。我的一个德国女学生2002年年初患肾咳,我给她用金匮肾气丸,症状开始缓解。正好苏有余先生来讲课,苏老师一听其咳声,就说这是肾咳,点按命门肾腧以后,咳声即变,次日就不咳了。
  治疗嗽的关键在于节饮食,消积滞。控制饮食摄入的速度,也很关键。治疗嗽的药物离不开半夏,它清降食道、胃内的寒痰,散冷结。《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这种咽中嗽不出来,咽不下去的痰,用半夏最合适。其他类似的经方还有半夏散及汤、小半夏汤、半夏泻心汤。另外,消化寒痰食积最好的方子,就是三子养亲汤,历来被用于治疗老年人的寒嗽,里面用了白芥子、苏子、莱菔子。我在《脍炙》一文中介绍了吃生鱼片时的作料,芥末、紫苏叶、萝卜丝,其功用与三子完全一样,这些都是中医的传统疗法。
  戏曲界有句行话叫做“饱吹饿唱”,大概是因为吃饱了气足能吹,饿的时候腹腔空,能共鸣,胃里也不会有痰上来糊嗓子,影响发声。

2
发表于 2009-12-5 08:07:57 | 只看该作者

[讨论] 咳 嗽

老师是中西医皆谈,很好。
不过,临床的中医发病机理好像还不是很清楚。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5 09:35:2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 咳 嗽

中医认为肺脏为娇脏,主一身之气,对外宣发,对内肃降。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皆赖其鼓动和调节。所以说,人活一口气,有气则生,气短则病,气绝则死!所以说肺为娇脏,是因为肺脏性喜清净,舒畅,但有一丝污浊和闭阻则出现症状。
咳嗽者,是由于肺气损害了正常的宣发功能,肺气失宣则发生咳嗽。凡由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中最为常见的病证之一,发病率甚高,咳嗽和发烧、疼痛等一样,是机体的自我保护反应。所以治疗咳嗽,不能单纯止咳,必须审证求因,从根本上治疗。
4
发表于 2009-12-5 09:41:09 | 只看该作者

[讨论] 咳 嗽

肺气失宣则发生咳嗽。这是教科书上的知识。
什么是肺气失宣?失宣必咳吗?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5 10:39:57 | 只看该作者

[讨论] 咳 嗽

下面引用由绿芸2009/12/05 09:41am 发表的内容:
肺气失宣则发生咳嗽。这是教科书上的知识。
什么是肺气失宣?失宣必咳吗?
西医认为:咳嗽是呼吸系统受到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防御性反射活动,有助于清除气道分泌物,因此咳嗽的本质是一种保护性反射。正常人极少咳嗽。无痰或痰量甚少的咳嗽,人们称之为干咳,常见于吸入有害气体、支气管哮喘以及一些焦虑状态。咳嗽伴有痰液排出则称为咳痰。痰是呼吸道炎症的产物,可刺激呼吸道黏膜而引起咳嗽,并可加重感染。严重且持续的咳嗽可造成呼吸道组织和功能的损害,并可引起全身多种并发症。

中医认为:肺主呼吸,吐故纳新;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肺主肃降,通调水道。肺吸入天气,吸收营气,汇合而成宗气,鼓动血脉,调达气机。所以咳嗽的发生,与外邪的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均有关。正如《医学三字经》所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咳嗽的病因,一是外感六淫之邪;二是脏腑之病气,均可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咳嗽,是机体自我调节,宣通毛孔和气道的生理反应和病理反射。在邪气没有完全清除的情况下,咳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的。
6
发表于 2009-12-6 08:41:31 | 只看该作者

[讨论] 咳 嗽

老师说:“中医认为:肺主呼吸,吐故纳新;”“肺吸入天气,吸收营气,汇合而成宗气”
这真是中医所认为吗?学生记得中医基础理论课本上说: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临床上见到呼多吸少之病人,责之余肾,见到吸多呼少的病人,责之余肺,不是吗?
老师说:“咳嗽,是机体自我调节,宣通毛孔和气道的生理反应和病理反射。”
咳嗽可用宣通毛孔?是全身性毛孔还是某个局部的毛孔?此话有依据吗?
“在邪气没有完全清除的情况下,咳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的。”
老师说的“邪气”指的是什么?胃肠胀气算“邪气”吗?腿脚肿胀之水湿停留导致的气机不畅出现的“滞气”算“邪气”吗?中暑之后,出现的“暑气”算“邪气”吗?如果这些算“邪气”,那么怎么没有出现“必须”的“咳嗽”?
老师说“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何谓“肺气不清”?“肃”是清肃、洁净、向下,而“宣”则是向上、向外,如果“失于宣肃”,则说明气不向上,亦不向下,或者说气之上下不足,那又何来“上逆”?更有,“迫气上逆”,是怎么个“迫”法?谁在“迫”?
望老师不吝赐教。谢。
7
发表于 2009-12-6 08:52:4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 咳 嗽

“肺吸入天气,吸收营气,汇合而成宗气,鼓动血脉,调达气机。”
存在于胸中之气为宗气,是气体内外交换的场所,张锡纯的“大气下陷”实为宗气下陷。
营气,是存在于血中之气。
体内脉外之气为卫气。
宗气、营气、卫气之间的关系好像不是老师所说的那样吧。
外界的空气进入人体,即老师说的“天气”,首先成宗气,因为首先要存于胸中,而胸中之气就是宗气,这是概念。中间何来“吸收营气”?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10:04:18 | 只看该作者

[讨论] 咳 嗽

宗气、营气、卫气之间的关系好像不是老师所说的那样吧。
----请问,你说这三者,是什么关系呢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10:10:14 | 只看该作者

[讨论] 咳 嗽

绿芸 老师,你说:“营气,是存在于血中之气”,那么请问,《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这话不对吗?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10:22:16 | 只看该作者

[讨论] 咳 嗽

肺主宣发、肃降。宣发者,向外,向上;肃降者,向里,向下。这有什么不对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7 03:18 , Processed in 0.0781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