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8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从科学的角度不可能理解中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19 16:04: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从科学的角度不可能理解中医
??作者:王世保
??
??面对中医,现代西医学界和生物科学界的一些人士力图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中医理论。当用西医和相关科学理论对中医理论的阐释行为遭到中医学界有关人士批判和质疑时,他们就认为批判者是在持着一种中医不可知论。如果中医真的象这些唯科学人士所言不可知,那么中医就不可能被掌握,我们因此就要问:众多的中医学家依靠的是什么理论来给病人进行有效的治疗?中医理论又是靠什么来传承和发展了几千年?由此看来,中医不可知,只能是说“从科学的角度不可能去认识和理解中医”。
??事实上,“从科学的角度不可能去认识和理解中医” 本不是一种什么难理解的判断,但是对科学的盲目信仰已经导致这些唯科学主义者只能用一种单一的认知方式去狭隘地认识和理解他们所面对的所有对象,这就决定了任何那些不能纳入他们自我意识的概念框架里的事物在他们看来都是不可知的。不是中医理论不可知,而是他们自我意识里的科学理论使得他们排斥中医理论继而阻碍了他们去用中医的元理论框架去理解中医理论。科学主义已经造成了这些唯科学人士对那些非科学理论产生了严重的智障。
??一、中医是处在科学认知边界之外的元认知体系
??我们知道中医成熟于两千年以前的中国文化中,而西医和生物科学兴起于五百年前的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它们本是两种在元理论框架、研究的实体、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都具有本质性差异的元认知体系。既是处在同一逻辑层次上的两种不同的元认知体系,就必然具有不可互释性和不可通约性,这是它们各自独立存在的前提。因此,科学理论没有去认知中医理论和统一中医理论的能力与资格。
??科学不能认识中医理论,恰说明了科学作为认识自然的一种认知体系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和认知边界。这种认知边界决定了科学在现有认识的事物之外还有两种未知事物,一种是处在科学边界之内可以被认识但需要科学理论进一步发展的,一种则是处在科学边界之外却永远不可能被发展的科学所认识的。要认识后面一种事物需要一种完全不同于科学的元理论框架、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认知体系,比如中医就是。中医正是通过认识那些完全处在科学认知边界之外的事物而使得自己的元理论框架、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与科学具有本质性的差异,这正是科学不能认识中医的根源所在。
??科学不能认识中医理论也否定了那些中医生理学、中药药理学和中药化学等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它们是在唯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指导下发展出来的理论怪胎,它们都是伪科学。它们虽然打着中医的旗号,展示出来的却完全是西医和现代科学理论的一种牵强附会的组合,因此这些伪科学与中医中药无关。这些在唯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指导下发展出来的伪科学已经严重地浪费了我国医疗科研领域里的人财物力,并把中医中药的发展一向了歧途。
??比如在中药新药开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领域,中医中药理论本身就具有对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保证,但是我们的最高国家医药管理部门却站在唯科学的角度愚蠢地要求这种中医自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用西医理论毫无意义地再去重复验证一遍,逼迫那些研究人员拿耗子、狗、猫等去做药理实验和毒理实验,然后又在临床上用西医的循证方法去做所谓的具有重复安全和有效的五期临床实验。这些研究不仅荼毒了生灵,也大大地提高了中药新药开发的成本和延长了研制周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它们是需要割掉的附在中药新药开发身上的多余的尾巴和赘疣。
??二、科学人士要理解中医必须使自己的自我意识纳入与中医同质的理论框架
??理论之间的相互理解是需要有一个前提的,就是能够相互理解的理论必须是同质的。它们需要具有相同的元理论框架、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才能保证一种理论在另一种理论的概念体系里得到有效的的一致性的推演,这就是理论之间的相互理解。
??正是因为中医是与科学完全不同的一种元认知体系,所以那些自我意识里只有科学理论的科学主义人士的确是不能理解中医的,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根本就没有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要理解中医理论必须要掌握中医的原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只有有了这个基础,中医在他们的自我意识里才是可知的。
??中医理论是在中国固有文化中生发出来的,它与其他中国固有文化理论是同质的,所以中医理论在所属的中国固有文化中是可以被理解的,它们之间具有内在推演的一致性。一个只有科学知识的人士是不可能认知中医的,他只能永远游离在中以之外的科学理论里。要想理解中医理论 ,还需要掌握中国的固有文化知识,从中国固有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中医理论。
??但是那些对中医理论感兴趣的科学人士并不是去主动地学习中国固有文化知识,而是竭力想把中医理论转化成与他们的自我意识中存在的科学理论同质的理论,这就是他们正在大力开展的所谓的阐释中医理论科学内涵的工作。既然中医和科学理论是不同质的两种元认知体系,具有差异性的不可互释和不可通约性,那么这种阐释工作注定是没有根基和不可能成功的。
??中医和科学的发展史将会证明,那些西医和科学界的人士要想理解中医理论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不折不扣地去学习和掌握中国固有文化知识和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和科学的发展永远是两条不会相交的轨迹。[/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8-7-19 16:06:5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科学的角度不可能理解中医

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
3
发表于 2008-7-19 17:33:0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科学的角度不可能理解中医

      中医学二千多年的临床实践,客观地反映了整体和个体医学,在疾病诊疗中的可行性,为人类临床医学提供了切合实际、解除病痛的独特医学体系,也为我们如何科学地建立『整体医学/个体医学』提供了范例。
    所谓〝科学〞,就是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相关规律。说中医不科学者,是他们自己的思维不科学。
4
发表于 2008-7-19 17:39:1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科学的角度不可能理解中医

下面引用由悉尼张有和2008/07/19 07:33pm 发表的内容:
说中医不科学者,是他们自己的思维不科学。
自愿脱离于科学轨道之外的中医除外。
5
发表于 2008-7-19 19:13: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科学的角度不可能理解中医

    人的生理和病理并不依中医和西医而不同!客观标准只有一个,谁解读的符合客观谁就正确!
  人类在探索一个问题时,往往由于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看法;片面性就由此而来。为了更全面的反映客观实际,就要综合归纳。
  人类在探索疾病的任务远未完成,需要互相借鉴、取别人长而补自己的短,那种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思想是要不得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
发表于 2008-7-19 19:54: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科学的角度不可能理解中医

现代科学是在实验室里反复实验发展起来,而中医学是中国千百年医疗实践在古代哲学指导下发展而成。所以后者的理论体系是不能到实验室去实验和验证的。把一些中药和方剂拿去研究,或者还可,结论不一致也不能就说中医不科学。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代科学的结论不也需要实践验证吗?[DISABLELBCODE]
7
发表于 2008-7-19 20:35:0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科学的角度不可能理解中医

中医的发展需要借助科学的力量.
8
发表于 2008-7-19 21:29: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科学的角度不可能理解中医

在中药新药开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领域,中医中药理论本身就具有对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保证,但是我们的最高国家医药管理部门却站在唯科学的角度愚蠢地要求这种中医自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用西医理论毫无意义地再去重复验证一遍、、、、、
重复性验证还是有必要的,因为要证明一种药物对一种疾病的效果;不重复性验证怎么办?
9
发表于 2008-7-21 03:58:3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科学的角度不可能理解中医

    3楼悉尼张有和所说的,其立足点就是:“所谓〝科学〞,就是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相关规律”。本来,其所谓“说中医不科学者,是他们自己的思维不科学”是对的,因为科学不代表“正确的标准”,但由于其立足点不实,后面的话就是自欺欺人了。
    我们考察所有的科学现象,可以得出:所谓“科学”,是反映符合“人类理性”的客观事物和相关规律的学说。
    所谓“人类理性”,就是人类显意识的逻辑认知能力,这种能力是排斥了诸如“感悟”、“内证”、“取象类比”、“灵感”、……。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李白醉酒吟诗,用这种认知能力是无法理解的。
    为什么科学实验要忽略一些“次要”因素,仅研究那些“主要”因素呢?这就是“人类理性”的需求,那些所谓“次要”因素,“人类理性”是不能掌握的,所以予以忽略。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这些被忽略的因素将会影响效果,所以人们要依靠“经验数据”对“理论数据”加以修正。
    在一些纯理论的研究范围内,这个问题不太突出,因为检验规则是人力私智;在应用领域,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因为检验规则是实际效果。随着人们对理性的审美,科学主义泛滥成灾,偏要强求自然来苟合于理性,把科学当作检验一切的标准,实践着笛卡尔的“用理性重新审视一切”的妄论。
    综上所述,悉尼张有和的立足点其意不实,所谓“科学地建立『整体医学/个体医学』”,可以使科学或西医学有所进步,对中医学来说没有什么意义。
    楼主所言基本赞同,只是对“中医是处在科学认知边界之外的元认知体系”有点疑问,我的体会是:中医理论既有科学性又有非科学性,是包含“科学认知边界之内、外的元认知体系”。
    科学认知边界是其唯理性所限,实事求是——实事,限于理性内的实事;所求之是也是限于理性内的是,使其固步自封地落入“反映符合人类理性的客观事物和相关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追求与自然妙合,所谓“道可道,非常道”,真谛从来就不会显现在文字相、语言相上,所谓“文以载道”仅是以文字相、语言相载那“可道之道”,“常道”还需通过感悟才能求得,感悟,是心主神明的层次,而不是脑主显意识的层次。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眼耳鼻舌身意乃脑主显意识的层次,显意识无妄则心主神明,显意识持妄则神明黯淡。有道是: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精气之极也。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无不重“悟性”。中国武术也有“上乘武功是靠悟出来的”之说;中医要靠其理论在临床中感悟才能得其真谛;庞涓与孙膑同师于鬼谷子,庞却以其强大败于孙,盖因实际感悟之异也;中国艺术追求神似,也因悟而所及也;……。
    认知妙合于自然——中国传统文化;
    自然苟合于理性——西方科学文化。
    大自然并不受人类的理性所左右。
    人类的科学,固步自封到执迷于理性的程度,在抛却朴素认识论的迷途中失去了人类认识的根,人们正在重复笛卡尔的错误,因为科学没有认识到人类具有法、我两执的缺陷,总是徘徊在法、我两执的认知限制下堆砌“理性”的海市蜃楼。
    所以,说中医是科学的,是没有认识到科学的根本缺陷,必然不能认识中医的整体,思维是否科学并不重要,认知妙合于自然才是重要的。
10
发表于 2008-7-21 07:31:3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科学的角度不可能理解中医

.    科学的定义众说纷纭,是因为各人使用的参考系不同!例如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去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站在匀速行驶的车厢中的人,放手落下一个小球,车上的人看到小球垂直自由下落,地面上的人看小球呈抛物线运动。再如以地球为参考系人造卫星在一个近乎圆形的轨道上绕地球运动;而以太阳为参考系,卫星的轨道呈波纹形。参考系不同,对同一现象的描述不同,甚至相反,这就是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科学本不是医学讨论的内容,但是,科学主义与唯物主义击中了中医的软肋,中医没有还手之力。中医是卡在唯物主义与科学主义咽喉中的一拐硬骨头,是唯物主义与科学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拐点!只有把科学搞清楚了,才能明白中西医的关系.我们讨论科学真是力不从心,实在是没有办法,才勉强讨论科学!
     科学这个概念从娘胎里出来就与资本主义有着血肉灵的密切关系!中国的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科学是政治家手里的一张王牌!科学没有国界,是造福人类的,科学是自由的,科学与政治无关的等,是资产阶级为了推销剩余淘汰产品,积累利润制造的的谎言!科学是工具,我们也需要这个工具,是为了抵抗,不再受骗!
     自从近代科学诞生之后,西方科学的任何一个发现,在中国理学中都能够找到答案!但是,中国在科学中没有任何发现!西方人非常惊奇,我们经过千辛万苦得出的结论为什么在中国那里已经有了?中国人十分懊丧,我们祖先说的话没有人相信,为什么外国人说了全世界都相信,我们为什么不能发现?
     中医是卡在科学主义,唯物主义咽喉中的一块硬骨头,科学主义与唯物主义在战胜了宗教与唯心主义之后所向无敌,战无不胜,一路飙升,在全世界几乎占领了所有理论技术阵地;在中国与中医较量,中医也是节节败退,但是中医以其独特的魅力,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这是奇迹!中医向全世界宣布:西方科学不是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唯一方法,西医是科学能够治病,中医无论是否科学,他同样能够治病,而且中医是不同于西方科学的另类理论,彻底打破了人们对于西方科学的迷信!现代社会出现的生态失衡,大气变暖,环境破坏以及人类的心理问题都与科学异常发展有关,全世界对于科学进行反思,与中国固有理论相吻合,中医理论中的精髓再次显现,给于科学主义与唯物主义以沉重打击!标志着科学主义与唯物主义将走向失败!这是未来世界的潮流!不要小看了这次中西医之争!
     科学的定义有几十种.采用不同的参考系,科学的定义不同.如果以系统知识为标准(参考系)中医,近代西医,现代医学都是科学.如果以自然科学为参考系,按照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标准,不仅中医不是科学,西医及现代医学也不完全是科学,因为医学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
    无论科学的定义怎么下,无论科学的定义是什么,无论中医是否科学,都否定不了中医是研究疾病的本质,也否定不了中医的疗效,他是有别于自然科学的认知体系!
    所以,作者的题目改为"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不可能理解中医"就完全正确了!_
    结论:1    中医是处在自然科学认知边界之外的元认知体系D
         2    科学人士要理解中医必须使自己的自我意识纳入与中医同质的理论框架';0i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 00:09 , Processed in 0.05433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