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654|回复: 5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病案讨论》慢性结肠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5-29 22:1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病案讨论》慢性结肠炎
一妇,四十余。十多年前,因在坐月子期间,吃了冷猪油倭物,造成肠道的毛病,经常腹泻。据云,大便能成形的时侯少,经常是软便。并且有时侯,是成稀状,有时一日数次。颜色多为黑色,有时成绿色。有时带浓状物,黄色则少见。有时成腐臭味,有时则为酸味。有时腹中一痛就要大便,有时腹中一响就要大便。不定时。往往在劳动过度后发作,有时因情志变化也复发,有时饮食不恰当,也复发。多因食蛋类复发。头昏,有空感。腰骶部长期疼痛。曾患过腰椎间盘突出。
查体,面色不华,懒言少语,动则头晕。舌上无苔,质与唇均淡白。双脉缓而无力。畏冷,尤其是腹部。脚踝部微肿。
曾用过不少中药及西药,土霉素,利特灵,氟派酸,泻利停等,均用过。只要药一停,就会再泻。有时在服用期间,也会照泻不误。
我个人分析为,是肾虚寒泻。
如是就用赤石脂合禹余粮各一斤。研末泡服,每次各十克,每日三次。
在此,敬请同道出出主意。如何进一步用药?
2
发表于 2004-5-30 13:33:11 | 只看该作者

《病案讨论》慢性结肠炎?

“颜色多为黑色,有时成绿色。有时带浓状物,黄色则少见。有时成腐臭味,有时则为酸味。有时腹中一痛就要大便,有时腹中一响就要大便。”----水色与木色多见,唯少见黄色,是太阴脾土自衰,可以太少合治。
脾肾虚寒之泻常见青黑色,实脾则肝不来乘,故初可不必兼治肝。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以为可与桃花汤合附子理中汤。
服桂版主首诊方,泻当能减。如利止苔生,食纳好,上方可量稍重。如利止而仍是无苔舌白,则但以微量缓缓图之。

3
发表于 2004-5-30 15:34:43 | 只看该作者

《病案讨论》慢性结肠炎?

有风,不当纯用收涩。加独活,乌药。
4
发表于 2004-5-31 12:31:11 | 只看该作者

《病案讨论》慢性结肠炎?

温阳益气,佐以理气消积.
5
 楼主| 发表于 2004-5-31 14:09:25 | 只看该作者

《病案讨论》慢性结肠炎?

病人今天来说,那种稀软便,有所好转.但发现便函中带有浓状物.
鉴于此,即嘱其加用香连丸,每日三次,每次六克.
6
发表于 2004-5-31 21:46:16 | 只看该作者

《病案讨论》慢性结肠炎?

蜡巴丸合温阳益气养阴方   泻后痛减为实   头昏,有空感。腰骶部长期疼痛。面色不华,懒言少语,动则头晕。舌上无苔,质与唇均淡白。双脉缓而无力。畏冷,尤其是腹部。脚踝部微肿。为久泄伤阴耗气
7
发表于 2004-6-4 10:52:45 | 只看该作者

《病案讨论》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 是不是过敏性肠炎?
8
发表于 2004-6-4 10:53:41 | 只看该作者

《病案讨论》慢性结肠炎?

本病(IBS)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以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并伴有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异常改变可解释的临床症状。大致可分为: A、腹泻型;B、便秘型;C、腹泻便秘交替型;D、腹痛型。在西方国家占胃肠病门诊的50%。患者年龄多在20—50岁,女性多见(女∶男约2—5∶1),有家族聚集化倾向。中国人出现“IBS”症状比率与国外相仿。过去称此综合征为: 过敏性结肠炎、粘液性结肠炎、结肠痉挛、结肠功能紊乱等,以上名称现已被废弃。
   
9
发表于 2004-6-4 10:56:26 | 只看该作者

《病案讨论》慢性结肠炎?

[这个贴子最后由薄涛在 2004/06/04 12:28pm 第 2 次编辑]

[病因病理]
    过敏性结肠炎系指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运动功能改变、X线和内窥镜检查未发现器质性改变。一般认为可能与高级神经功能失调有关,部分病例也可能是变态反应在结肠的表现。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因尚不明确,找不到任何解剖学的原因.情绪因素,饮食,药物或激素均可促发或加重这种高张力的胃肠道运动.有些患者有焦虑症,尤其是恐惧症,成年抑郁症和躯体症状化障碍.然而,应激和情绪困扰并不总是伴有症状的发作和反复.有些IBS患者表现有一种有获得性的异常病理行为,比如,他们倾向于将精神上的困扰表达为消化道的主诉.在IBS患者中,小肠和乙状结肠的环形肌和纵行肌对动力异常特别敏感.近端小肠似乎对食物和拟副交感神经药物具有高度反应性.在IBS患者的小肠转运变化多端,而且肠转运时间的变化通常与症状无关联.乙状结肠管腔内压力测定显示功能性便秘可以发生在结肠袋状分节运动呈高反应性时(如收缩的频率和幅度增加),相反,腹泻与运动功能降低有关.
  IBS患者常常发生粘液过度分泌,这与粘膜损伤无关,其原因不明,但与胆碱能神经活动性过高有关.
  与患者对肠腔内正常量和质的气体存在时很易感到疼痛一样.IBS的疼痛似乎由小肠平滑肌异常强度的收缩引起或由对小肠肠腔扩张过度敏感引起.可能也存在对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的高敏感性.然而,激素的波动与临床症状并不一致.摄入食物热卡的增加可提高肌电图活动和胃活动的幅度和频率.脂肪的摄入可能造成动力高峰延迟出现,这种现象在IBS患者更明显.月经最初几天可能引起短暂前列腺素E2 升高,导致疼痛和腹泻加重.这并非雌激素或孕激素所致,而是为前列腺素释放所致.
[临床表现]  
    为腹部不适或长期反复发作腹痛,腹痛部位多在左下腹,一般为持续性钝痛,可持续数分钟到数日不等。在排便、排气后可暂时得到缓解。还可有些头痛、乏力、失眠、心悸、出汗等神经血管不稳定症状以及嗳气症 (物神经系统不平衡的表现).
(((饭后立即腹泻,吃一顿泻一次,稍有受凉或吃东西不当心就发作,时而腹泻时而便秘,腹泻为水样,便秘时粘液较多,有时腹胀有便意而上厕所又无大便 .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肠道激惹综合征可分为以下三型:
  (1)肠道激惹综合征以结肠运动障碍为主的较多见,其腹痛位置含糊,多诉在中腹或下腹。由于降结肠或乙状结肠痉挛,患者有阵发性肠绞痛,主要位于左下腹,痛时可扪及痉挛的肠曲。高位或过长的结肠脾曲痉挛所致的疼痛,主要位于左肋缘下腋前线附近,可放射至胸骨下及左上臂,称为脾曲综合征,诊断应在排除食管裂孔疝及心绞痛以后才能做出。肠道激惹综合征的腹痛发作和持续时间虽不很规则,但多数在早餐后发作,提示胃结肠反射亢进,熟睡时极少见。一般因进食或冷饮而加重,在排便、排气及灌肠通便后减轻。腹痛常伴排便次数增加、排便不畅感和腹胀,粪便可稀可干,结肠持续痉挛时,推进性蠕动减弱,则引起痛性便秘。这一情况可称为痉挛性结肠。
  (2)以结肠分泌功能障碍为主的病例少见。患者腹痛不明显,但有经常或间歇性腹泻,粪呈糊状,含大量粘液,有时粪质很少,粪便镜检大致正常。这种类型也称粘液性腹泻。
  (3)上述两型的混合型,其便秘与腹泻不规则地间歇交替出现。                     ((
10
发表于 2004-6-4 11:19:44 | 只看该作者

《病案讨论》慢性结肠炎?

[这个贴子最后由薄涛在 2004/06/04 12:27pm 第 1 次编辑]

诊断
  IBS的诊断是根据大便特征,疼痛时间和特点,并通过体检和常规诊断性检验排除其他疾病后方能确立.标准化的IBS诊断标准已被确定.IBS罗马标准包括排便后缓解的腹痛,大便频度或性质的改变,腹胀或粘液.诊断的关键是病史的有效获取,应注意直接地,非强制性地对现有症状,病史,过去治疗史,家族史,家庭成员的关系,药物和饮食史进行描述.患者对私人问题的解释和患者总体情绪状态也是同样重要的.医患关系的好坏是决定诊断和治疗效果的关键.
  在体检时,IBS患者一般呈亚健康状态.腹部触诊可有压痛,尤其是左下腹,有时可能有压痛的乙状结肠.所有患者都需进行肛指检查,对女性应作盆腔检查.
  应作大便隐血检查(最好为期三天连续进行).若无相关的旅游或症状(如发热,血性腹泻,严重腹泻的急性发作)的支持,极少需进行常规虫卵或寄生虫检查或大便培养.
应进行纤维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伸入和注入空气经常会诱发肠痉挛和疼痛.IBS患者的粘膜和血管常正常.在慢性腹泻患者,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妇女中,粘膜活检可排除是显微镜下的结肠炎,其有两种类型:胶原性结肠类,三色染色显示粘膜下胶原沉积;淋巴细胞性结肠炎,粘膜淋巴细胞数增加.这些患者的平均年龄是60~65岁,女性多见.与IBS相同,表现为非血性水样腹泻,可通过直肠粘膜活检进行诊断.
  实验室检查,应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血沉;6或12项生化谱,其中包括血清淀粉酶,尿液分析和促甲状腺激素测定.应根据患者基本病史,体检,年龄,随访评估的结果选作腹部声像学检查,钡剂灌肠,食管胃十二指肠或结肠镜.然而,这些检查只有当损伤轻和花费少的检查显示异常时才进行.
  对IBS诊断不应排除对伴发疾病的怀疑.症状变化可能提示着另一种疾病的存在,例如疼痛的定位,形式和强度的改变,大便习惯,便秘或腹泻的改变,或者反之亦然,并且新的症状或主诉(如夜间腹泻)可能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他需要检查的症状包括粪便中混有新鲜血液,体重减轻,十分严重的腹痛或异常的腹部胀,脂肪泻或明显恶白的粪便,发热或寒战,持续性呕吐,呕血,促使患者从熟睡中醒来的症状(如疼痛或急于排便)或症状持续性恶化.40岁以上患者比年轻者更易夹杂器质性疾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8 20:45 , Processed in 0.05488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