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66|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小说中医》第二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3-18 16:4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二回
  观方药测病情丝丝入扣
  治疾病如写真样样相似
  今天青禾在研究室整理病例,通过两星期的实习,对张老师所说的巧又有所领悟。
        “姑娘,张大夫今天上班了吗?”青禾抬头,见一个四十多岁的瘦高男人,提黑色大提包,  晃着长发站在门口。
        “张老师开会了去,可能一会儿回来。”青禾抬起头。
  “那--”,来人迟疑了一下,“我在这等他会儿?”
  “您请进来坐吧。”
  他进来坐在沙发上,细长的手指不住地敲着沙发扶手,节奏急促而紊乱,头也随着晃动,长发跟着摆动。
  晃了一会,他站起身,摸出一张处方递过来,说:“我是张大夫的朋友,姓吴,在省画院工作,这是我上月出去写生前张大夫开的方,你能不能给我抄一下?”
  青禾接过处方:“那么说你是画家了,我对画家素来敬佩。”
  吴画家连摆手道:“我只是胡写乱画,不切实际。张大夫治病救人,才值得敬佩。”
  青禾将处方看了一遍,说:“我以前也很想当画家,可是没能如愿。现在虽然学了医,却发现也能实现画家梦。你如果感兴趣,我想凭着这张药方为你的病画画像。”
  “我不说病情,你也不号脉,只看着药方说我的病?”吴画家颇感惊奇。
  “也不一定都说对”,青禾微笑,“我试着说,错了你纠正。”
  吴画家觉得青禾的唇型颇有个性,便说:“好,如果你说得对,我就给你画张速写。”
  “你主要的病是腹泻。精神紧张或生气时容易发生,腹泻前肠鸣腹痛,泻后就不痛了。可能近来早晨一起来就要腹泻。你还容易激动,心烦失眠。还有消化不良。可能还化验过大便,或作过别的检查,但是都没有问题。”青禾看着药方,一气说完。
  “哟,你神了呀!姑娘。”吴画家听着,不自觉站了起来,惊奇浮上脸,发于眼,等青禾一说完,便脱口而出,“说得都对,说得都对。”
  “什么都对呀,看你激动的。”随着话音,张老师进来了。
  吴画家说了刚才的事,末了叹道:“真是‘师高徒不矮’,“强将手下无弱兵’呀。”
  青禾微窘,说:“这主要是张老师‘画’病‘画’得象,你这病情和处方上的药都对应着呢,我只不过是照本宣科。”
  “就这也不简单。”吴画家说。
  “青禾”,张老师指指画家,“你可以比较详细地给画家先生批讲批讲。他虽然主攻中国画,对医道也颇感兴趣。另外呢,我也听听你是如何以方测证,这算是你实习中的一次随机小测验吧。”
  “如果这是考试的话,我已经作弊了。”青禾诡秘地一笑。
  “作弊?”吴画家一楞。
  “因为我并没有老老实实地仅从处方来推测。虽然没有诊脉,但咱见面说话了,这就等于进行望诊和闻诊。我是结合由此得到的信息,与处方互相印证,来勾画你的病情。”
  “既然见了病人,这也势必难免,”张老师释然道,“不过也表明你能将学到的东西及时恰当的运用,那你不妨也结合望诊和闻诊说。”
  “好。”青禾拿出作毕业答辨的劲头:“老师这个方子是痛泻要方与四神丸加减化裁。方中加了固肠止泻的诃子、乌梅,理气止痛的元胡,所以我推测主要是腹痛泄泻,兼有五更泻。西医与此对应的是肠易激综合征,由于本病属功能性疾病,所以我推测大便化验正常。虽然是功能性病变,但久泻伤正,阳气渐衰,所以我推测五更泻是后来出现。肠易激综合征多因精神压力而发病,常常伴随失眠、焦虑、抑郁,易激动等,我注意他时有叹息嗳气,坐下后手指不停地敲沙发扶手,头还常不自觉的微微晃动,又看到方中的疏肝的柴胡,佛手,所以推测他属于敏感,好激动的一类人,艺术家是正本病的高发人群。何况搞艺术的一般比较敏感,有点神经质。这类人容易肝气不舒,所以我说他容易激动,心烦失眠,方中的炒枣仁也印证了这一点。方中有焦三仙,结合形体消瘦,所以推测消化不良。”
        “最后我还得补充一点,我的推测过程参考了西医对此病的认识,也属于作弊--不过这也正如老师刚才所说:这也势必难免--因忘东西有时比记东西还难。”
  张老师微笑地点点头:“你给自己打多少分呢?”
  “勉强及格。”青禾似乎早有准备。
  “姑娘不必对自己这么苛刻。”吴画家说。
  “我必须排除作弊的因素。”青禾坚持。
  “好了,好了,青禾”,张老师笑笑:“我看你这是文章的反衬法。不说参考而偏说作弊,潜意识里是为了要强调你观察的仔细,和对西医的了解,对吧?”
  青禾朦胧的潜意识被张老师点明,粉面泛红,正如《素问》所描写的那样:“赤欲如白裹朱”。
  张老师转向吴画家:“写生回来了?看来你的病没有多大变化呀。”
  “是呀”,画家伸出手腕,“在外面熬汤药太麻烦了,这都有半个多月没吃药了。”
  张老师详察了舌脉,又问了病情,对青禾说:“病不变,方亦不变,原方照抄。”
  青禾抄过,张老师签字,递给吴画家。
  画家收起处方,拿过大提包,取出一个墨绿皮面速写本:“我刚才与姑娘口头签约,如果她病说的对,就给她画张速写--我这就履行条约。”
        他选了一个位置站定,对青禾凝神看了一会,就下笔了。
  三人这时都不说话,只听得炭笔与白纸的磨擦声忽高忽低,忽疾忽徐,忽停忽作,约半小时,画家长出一口气:“好了。”说着将本子靠壁竖在茶几上,退了几步,将长发向后一甩,眯着眼看,又忽上前,改动几笔。
  张老师看了看:“行,抓到了青禾机敏的特点,可以套用‘某某神情跃然纸上’这句俗话。可当莎剧之名--《一报还一报》。”
  青禾看看这幅速写,觉得口唇处刻意为之,好象自己家里那幅涂深色口红的黑白照片。
  “老师,我以前学过国画,觉得写真与治病还有几分相通呢。”青禾边看边说。
  “这古人早就有言在先”,张老师点点案上的《医部全录》,说:“元代的沧州翁在《诸医论》中评论宋代名医许叔微的医术‘如顾愷写神,神气有余,特不出于形似之外。’此言颇有见地。”
  吴画家听得画圣之画术可比作名医之医术,来了兴致:“张大夫,我来说写真,你们说治病,看二者有多少相通之处。”
  青禾更是兴奋,拿笔的手都有些颤抖:“我得把今天二位老师的妙论记下来,整理成论文。”
  张老师对青禾说:“你是医、画两栖人物,而我们是水岸两隔,有不懂之处,还得请你沟通、‘翻译’。另外,如果说得不对,你可以执中仲裁。”
  “老师取笑第子了。我医不足以愈病,画不能够赋形,两样都松,一事无成。”青禾一味的谦退。
  “好好,但愿等会儿你评论我们也象这样苛刻。”张老师转向画家:“请你先说吧。”
  “写真要先观察对象的轮廓,仔细了解五官特点。更要抓到被画对象的神。抓到神,画起来就可以一以贯之。”
  “中医诊病先要诊出患什么病,”张老师说。
  “这相当于看出对象的大致轮廓。”青禾插话。
  “对,不仅如此”,张老师接着说:“还要了解同一疾病在不同人身上的具体表现,因每个人体质等情况不尽相同,症状病机往往彼此差异,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同中求异,推出病机,辨出属于什么证--这证可能相当于你们所说的神。”
  “画家完成观察后,要根据对象的形神运笔,行笔或钩或皴,用墨或枯或润,赋彩或点或染,或浓或淡,不苟减亦不妄添,‘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不但力求外形逼真,更以追求神似作为最高境界,即画论中说的‘气韵生动’”。吴画家说起自己的专业,有点激动,长发随他头的晃动不停地摇摆。
  张老师的风格则与画家迥异,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所述之中阴阳和平之人,雍容谦和,侃侃而谈:“中医开方也如同为疾病画象。古人云:‘方者仿也,仿疾而立方。’与画论‘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或许属于不同行业的相同要求,或是同一要求的不同表达方式。所以中医开方与写真类似,总是精心选方遣药,其法或清或下或温或汗,其方或大或小或奇或偶,力求方药熨贴,恰合病情。不仅要兼顾各个症状,更要切合病机。那些不重病机,跟着症状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子,属于有药无方。”
  “这些药方好比有形无神的画了?”吴画家问。
  “对。只有那些配伍精当,切合病机的处方,欣赏起来,才会感到奕奕有神,体会到其中结构美、谐调美、韵律美。在这里,美的尺度对于二者是同样是适用的。”
  “听了你这高论,我似对画论,对中医的理解又深了一些。”吴画家刚说完,好象忽然又想起什么,接着又说:“那西医好象不存在这问题吧,开方可没你们这么麻烦。我家老太太、老爷子虽然都是高血压,我都看出来了,一个有痰,一个上火,但是西医给二人开的都是什么引,引达帕--对,寿比山片,连吃法都一样。”
  “这方面,中医与西医迥异其趣。”
  青禾刚才一阵狂记,刚要停下却又听张老师谈到中西医差异,忙又奋笔疾书。
  “西医常是根据群体统计诊疗疾病,统计的结果常是去异求同,抹去了特殊与偶然,注重的是共性。所以百人一方,或者万人一方,对于西医也是正常的,甚至是必须的。而中医详究穷辨各人特殊反应,并据此处方,结果必然是一人一方,万人万方。”
  “可以不可这样说”吴画家说:“如果用画像比,西医等于统一给类人画一个像,千人一面;而中医是为一个一个人分别画像,一人一样。”
  “所以从西医处方上只能病情的大致轮廓,而中医处方就可以从中看出更详细的信息。”青禾边写边说。
  “所以你就能凭处方勾画我的病情--尽管难免作了点作弊。”吴画家笑着接上。
  “通过中西医对比,可以看出:中医是更倾向于非标准化的个体医学,而西医是更倾向于标准化的群体医学--不要必须注意,这里所说的中西医差别,为了使你有鲜明的印象,是极而言之,有夸张的成分。事实上西医一直都有个体化用药,中医也引入了统计学处理。”张老师总结道。
  “因为中国画与中医都是非标准化的,所以医家的处方犹如画家作品,常常随个人的学派、性格等差别而表现出鲜明个人或学派的风格。”青禾想起第一天与张老师的谈话。
  “处方还有个人风格?这越说医画越相通了。”吴画家感到惊奇,长发晃到眼前,忙又用手掠开。
  “当然了,”青禾说:“风格可不只是艺术作品的专利。”
  “我这有个集子,”吴画家说着,从提包里拿出一本《历代中国画选(人物画分册)》递给青禾:“你看看这册子名家名画的风格,是不是与名医名方的风格对应。”
  青禾看看目录,翻到宋代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对张老师说:“这画的风格大概与仲景经方同类吧。”
  张老师见此画用笔劲利放纵,线条质朴简练,所绘李白形虽简略,而神气特足,将诗仙豪爽、傲岸的气概表现的淋漓尽致。点头说:“是,仲景经方,用药虽简,未必兼顾各症,但配伍精当,切合病机,抓到问题 的关键,药少而效宏。堪比此画。”
  “与这种大写意风格相对的是当代王叔晖的画风,这是她的代表作《西厢记》,工整细致,刻画入微,一丝不苟。”说着,青禾翻到其中的“听琴”那面。张老师看后说:“这一派的画近似于时方派,处方用药绵密细腻,轻灵纤巧--可见中医诊治疾病与其说是技术操作,无宁说是艺术创作;与无说是技术,不如说是艺术。古人‘医诚艺也’之言,不余欺也。”

2
 楼主| 发表于 2005-3-20 11:10:4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小说中医》第二回

在此处贴此回,谈画说医,有班门弄斧之嫌,敬请古月版主教正。
3
发表于 2005-3-21 11:43:2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小说中医》第二回

王叔晖《西厢记》听琴
   知白小说的医理、文理、意理、艺理——总之道理合乎医艺汇通逻辑,和我临床书画体会同感(我写了一些中医与书画意理汇通学术理论文章,因为待完善,所以一直未发表),望先生续写,以文学弘扬中医药文化!
4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10:51:2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小说中医》第二回

十分感谢版主贴图!
我处虽有李白行吟图,但缺少设备,难以上传。望版主能再贴。
此举给我一启示,凡涉及图者,能贴尽量贴,能配尽量配,文图并茂,方有利于中医之普及。
    我对画与医之体会浮浅零碎,不成系统,以小说形式表达,亦为藏拙之举,因此不必系统,不必太完善,或少或多,比较自由。
    期待着版主论画说医之大作。
5
发表于 2005-3-22 23:09:0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小说中医》第二回

补大的一张
6
发表于 2005-3-22 23:14: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小说中医》第二回

             关公
(发两幅不同的人物画,请先生借画说医!)
先生小说有道,我很喜欢,如果精益求精,可为巩固中医学生专业思想和素质教育的教材。
7
 楼主| 发表于 2005-3-23 00:19:3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小说中医》第二回

不论是作为普及读物,还是版主所希望的教材,拙作确实有待于精益求精,有网友已指出两处错误。我这里向他们表示感谢。我在前面题解说了,发于此的目的之一,就是敬请各位网友对拙作不吝赐教,虽一字一词之教,我亦当拜受其赐。
版主的短信已回复,请查收。
我的信箱:hxyhxhxyh@sina.com
8
发表于 2005-11-23 12:50:5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小说中医》第二回

美文!
望楼主能一写千里!
期待中!
9
发表于 2009-7-16 17:43:2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小说中医》第二回

好文,不能不顶。
10
发表于 2009-7-16 18:20:0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小说中医》第二回

    好,以文艺形式传播中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6 01:08 , Processed in 0.0539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