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6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3条 2020,2,10已复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 10:0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2-10 09:23 编辑

第13条
【原文】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词解】
  卧不着席:平卧背不能贴近席子,形容背反张之甚。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痉病邪入阳明之里的证治。
【释义】
  表证失于开泄,邪气内传,郁于阳明,热盛灼筋,亦致痉病。胸满是里热壅盛,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齘齿,为热甚耗灼津液,筋脉失于濡养,以致拘挛而出现的症状。卧不着席,即背反张之甚;齘齿,即口噤之甚,为牙关紧闭严重时上下齿紧切作声的现象,病势较邪在太阳之表更为严重,故以大承气汤通腑泄热,急下存阴。
  文中未言燥实之证,而径用大承气汤者,意在直攻阳明之热,非下阳明之实,其为泄热存阴可知。
【参考】
  吴谦《医宗金鉴》:“此申痉病入里,以明其治也。痉病而更胸满,里气壅也;卧不着席,反张甚也;脚挛急,劲急甚也;必齘齿,牙紧甚也。此皆阳明热盛灼筋,筋急而甚之象,故以大承气汤直攻其热,非攻阳明之实也。其曰可与,非尽言其可与,有慎重之意。”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5:07:05 | 只看该作者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3条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2-10 03:05 编辑

第7条痉病已经有三种情况:
    1,太阳病刚痉与柔痉,感冒引起的虚性脑膜刺激征;
    2,水电解质紊乱引起的肌肉跳动;
    3,典型的脑炎、脑膜炎表现。
     第4种情况:病毒性脑炎脑膜炎。
     本条是第5种情况。病势较邪在太阳之表更为严重,故以大承气汤通腑泄热,急下存阴。伴有麻痹性肠梗阻,或者MODS,使用大承气汤阻断肠原性感染移位。所以,本条的实质是:典型的脑炎、脑膜炎同时伴有胸满(可能存在麻痹性肠梗阻)表现;其他脑实质病变同时伴有胸满(可能存在麻痹性肠梗阻)表现;或者肠梗阻同时伴发脑损伤。
   本条一般不会单独使用大承气汤,病情一般比较复杂。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5:13:54 | 只看该作者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3条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2-10 03:11 编辑

痉,指痉挛抽搐性病症。仲景对其论述共有28条。其中《金匮要略•痉湿喝》(以下简称《痉》)专篇中计13条,《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1条;《伤寒论》(以下简称《伤》)除第87条与之重复外,另有14条论瞤动、动惕、振摇、强直等均与痉病相关。
《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
  《灵枢•热病》:“风痉身反折。”《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骱齿,可与大承气汤”。
  《 景岳全书•痉证》:“痉之为病,强直反张病也。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伤筋”;“痉之为病,即《内经》之病也,以作痉,盖传写之误耳。其证脊背反张,头摇口噤,戴眼项强,四肢拘急,或见身热足寒,恶寒面赤之类皆是也”
  《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
  《温病条辨•湿痉或问》:“俗名痉为惊风,原有急慢二条。所谓急者,一感即痉,先痉而后病。所谓慢者,病久而致痉者也”;“以卒得痉病而论,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邪皆得风而人。以久病致痉而论,其强直背反瘛疯之状,皆肝风内动为之也。似风之一字,可以包得诸痉。要知痉者筋病也,知痉之为筋病,思过半也”。
       《温病条辨•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六淫致痉,实证也;产妇亡血,病久致痉,风家误下,温病误汗,疮家发汗者,虚痉也。风寒、风湿致痉者,寒证也;风温、风热、风暑、燥火致痉者,热痉也。”

       这些论述,都是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痉”、”痉病“的拓展与创新。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5:17:07 | 只看该作者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3条

     西医惊厥与中医痉厥:
    西医惊厥是指全身任何骨骼肌的不自主单次或连续强烈收缩。惊厥属于不自主运动中的全身性痉挛,在感染性疾病中出现不自主运动和惊厥常常与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意识模糊、昏迷、谵妄同时出现。
   中医痉厥:痉指抽搐,又称动风;厥指神志不清,四肢厥冷。痉与厥常常同时出现,故临床上多痉厥并称。痉厥又有虚实之分:①实风内动:表现抽搐急剧、频繁有力、如见手足搐溺、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牙关紧闭,两目上视等。
    实风内动与西医的惊厥一致。实风内动总由热极而生风,常常与高热、昏迷等意识障碍同时出现。②虚风内动表现为抽搐徐缓无力,如见手足徐徐搐溺,手指蠕动,口角颤动,心中瞻瞻悸动,并见低热,消瘦,神疲,口干舌燥等。虚风内动多出现于温病后期,为热邪深入下焦,耗伤阴精,筋失精濡,心失水济所致。西医惊厥(不包含意识障碍)与中医痉厥(含有昏迷的意思)的概念不完全一致,如果惊厥与昏迷相组合,神昏与痉厥相组合,二者的含义基本相同。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6:18:29 | 只看该作者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3条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9-20 22:21 编辑

      《金匮要略》中的痉指的是一个综合征,其临床表现是一组症候群。在当时是常见病,多发病,急症,因此,首先讨论他。是中医痉病的根,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动风,俗称抽筋,又称痉,指肌肉抽搐,由于痉与厥常常同时出现,故临床上多痉厥并称。厥指神志不清、四肢逆冷,所以动风与肌肉不自主运动一致。
   实风内动,表现抽搐急剧、频繁有力、如见手足搐溺、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牙关紧闭,两目上视等。实风内动与西医的惊厥一致。实风内动总由热极而生风,常常与高热、昏迷等意识障碍同时出现。由阳明气分热盛引动肝风者用犀羚白虎汤由肺经热盛引动肝风者用桑菊饮加钩藤、鲜石菖蒲等。以上两种情况多见于卫气阶段,由于高热引动肝风,邪热一撤肝风自息,不可用平肝息风法,特别是小儿,这与西医对于小儿高热惊厥的认识是一致的由肝经热胜引动肝风者代表方如羚角钩藤汤;心营热盛引动肝风者用羚羊镇痉汤,若同时伴有昏迷谵语者可与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同用。后两种情况见于脑膜炎或脑炎。至于气血两燔,症见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糊,视物昏瞀,四肢或抽搐、或厥逆,或发斑出血,这一组症状是典型的中毒性脑病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此时往往多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表现,见于各种严重感染的极期,这是清瘟败毒饮的适应症。中医有卫分高热动风、气热动风证、营热动风证、血热动风等证的区别,分别与西医感冒高热惊厥(多见于幼儿)、感染病急性期惊厥(如脑炎、脑膜炎、肺炎引起的惊厥)、MODS引起的中毒性脑病、颅内高压症相对应。
    虚风内动表现为抽搐徐缓无力,如见手足徐徐搐溺,手指蠕动,口角颤动,心中瞻瞻悸动,并见低热,消瘦,神疲,口干舌燥等。虚风内动多出现于温病后期,为热邪深入下焦,耗伤阴精,筋失精濡,心失水济所致。这是因为在严重感染过程中,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过程中由于持续高代谢和耗能途径异常,机体通过大量分解蛋白质获取能量。机体的蛋白库是骨骼肌,因此蛋白的消耗主要是动用肌蛋白,又由于外周难以利用芬香氨基酸(肌蛋白的分解产物),因此被消耗的主要是支链氨基酸,而芳香族氨基酸则被蓄积,后者形成伪神经介质进一步导致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加之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钙血症、低镁血症等,这样就形成了外感热病后期包括虚风内动在内的诸阴虚证。代表方如大定风珠、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三甲复脉汤等。
    另有筋肉(润)动,指局部肌肉跳动抽挚,出现于伤寒、温病者,多因汗、吐、下法使用不当导致诸阳虚证,出现脚挛急(腓肠肌痉挛);脐下悸(腹直肌痉挛);心下悸,欲得按者(心率紊乱)等,都与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状态一致。可称为阳虚动风。
6
发表于 2009-1-13 16:20:56 | 只看该作者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3条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1/13 03:17pm 发表的内容:
①实风内动:表现抽搐急剧、频繁有力、如见手足搐溺、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牙关紧闭,两目上视等。
   实风内动与西医的惊厥一致。实风内动总由热极而生风,常常与高热、昏迷等意识障碍同时出现。②虚风内动表现为抽搐徐缓无力,如见手足徐徐搐溺,手指蠕动,口角颤动,心中瞻瞻悸动,并见低热,消瘦,神疲,口干舌燥等。虚风内动多出现于温病后期,为热邪深入下焦,耗伤阴精,筋失精濡,心失水济所致。
从症状描述上去分析,实风内动似可见于西医的急性脑炎、脑膜炎(细菌性、病毒性、结核性等)、破伤风、脑出血等病急性发作阶段,共性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变;而虚风内动,似可见于慢性脑炎、脑膜炎(如慢性结核性脑膜炎)、脑瘫、V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等、帕金森氏综合症等病,其共性似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病变。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6:39:35 | 只看该作者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3条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9-20 22:22 编辑

    1  实风内动  中医有卫分高热动风、气热动风证、营热动风证、血热动风等证的区别,分别与西医感冒高热惊厥(多见于幼儿)、感染病急性期惊厥(如脑炎、脑膜炎、肺炎引起的惊厥)、MODS引起的中毒性脑病、颅内高压症相对应。
    2  虚风内动:(1)阴虚动风:多出现于温病后期诸阴虚证
                (2)阳虚动风:出现于伤寒、温病者,多因汗、吐、下法使用不当导致诸阳虚证。
8
发表于 2009-1-14 13:22:23 | 只看该作者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3条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1/13 04:39pm 发表的内容:
1  实风内动  中医有卫分高热动风、气热动风证、营热动风证、血热动风等证的区别,分别与西医感冒高热惊厥(多见于幼儿)、感染病急性期惊厥(如脑炎、脑膜炎、肺炎引起的惊厥)、MODS引起的中毒性脑病、颅内高压症相对应。
   2  虚风内动:(1)阴虚动风:多出现于温病后期诸阴虚证
               (2)阳虚动风:出现于伤寒、温病者,多因汗、吐、下法使用不当导致诸阳虚证。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1/13 04:18pm 发表的内容:
  虚风内动表现为抽搐徐缓无力,如见手足徐徐搐溺,手指蠕动,口角颤动,心中瞻瞻悸动,并见低热,消瘦,神疲,口干舌燥等。虚风内动多出现于温病后期,为热邪深入下焦,耗伤阴精,筋失精濡,心失水济所致。这是因为在严重感染过程中,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过程中由于持续高代谢和耗能途径异常,机体通过大量分解蛋白质获取能量。机体的蛋白库是骨骼肌,因此蛋白的消耗主要是动用肌蛋白,又由于外周难以利用芬香氨基酸(肌蛋白的分解产物),因此被消耗的主要是支链氨基酸,而芳香族氨基酸则被蓄积,后者形成伪神经介质进一步导致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加之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钙血症、低镁血症等,这样就形成了外感热病后期包括虚风内动在内的诸阴虚证。代表方如大定风珠、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三甲复脉汤等。
   另有筋肉(润)动,指局部肌肉跳动抽挚,出现于伤寒、温病者,多因汗、吐、下法使用不当导致诸阳虚证,出现脚挛急(腓肠肌痉挛);脐下悸(腹直肌痉挛);心下悸,欲得按者(心率紊乱)等,都与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状态一致。可称为阳虚动风。
如果探讨的是“伤寒、温热病”中的“实风内动、虚风内动”,同意李先生的上述结论。
9
发表于 2009-1-14 13:27:08 | 只看该作者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3条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1/13 04:20pm 发表的内容:
从症状描述上去分析,实风内动似可见于西医的急性脑炎、脑膜炎(细菌性、病毒性、结核性等)、破伤风、脑出血等病急性发作阶段,共性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变;而虚风内动,似可见于慢性脑炎、脑膜炎(如慢性结核性脑膜炎)、脑瘫、V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等、帕金森氏综合症等病,其共性似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病变。
上述分析,包含了“内伤杂病”中的一些“实风内动、虚风内动”。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15:43:21 | 只看该作者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3条

谢谢关注,谢谢指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28 00:51 , Processed in 0.0599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