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11|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非遗传人:“山东琴派”传人张晔先生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25 20:4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新网山东频道济南3月2日特稿(作者  心斋)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早在唐中期,齐鲁派古琴就是全国五大流派之一。诸城琴派在艺术风格上则以继承虞山派“清微淡远”琴风,在清末成为中国古琴知名流派中重要的一脉。德音琴社是20世纪国内第一个古琴组织,由山东诸城派第三代琴家王心葵于1910年发起,于1915年率其弟子詹澂秋、詹静秋等创建于济南大明湖畔。张晔先生是建国后德音琴社健在的三位成员之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痴迷于传统文化艺术。尤其钟情于古琴和书法。学书可以法帖为师,而学古琴却是需拜师指授,才能入门。
       济南张晔先生为山东琴派古琴大师詹澂秋弟子,是济南学者张亦轩之女,早年跟随古琴大师詹澄秋习琴,曾为齐鲁书社古籍整理特约编辑,精通文史书画戏曲古器物之学,学识渊博,知行合一。

  我们如约拜谒张先生。老师年逾古稀气象清雅,她微笑着让坐斟茶时,我环顾四壁,小小的两室一厅,陈设简单,但十分古朴。一张明式老方桌横陈一床古琴,一只慵懒的猞猁毛老猫卧于琴旁,两把老红木椅子。桌旁墙壁上还悬一床琴,一幅古香古色的工笔仕女图挂于琴侧,高高的书籍报刊摞列于沙发一侧。刻着缠枝莲瓣的西式橱柜上放着一台很大的液晶平板电视,为老屋增添一丝现代气息。花猫见我看它,怕人似的匿到暗处去了,嘴里断续地嘤鸣,声音柔弱悠长。

  张先生端坐琴凳与我相对喧叙。拿出了她手抄的琴谱给我们讲解古琴知识,她用小楷抄在泛黄的元书纸上,散发着悠悠古韵,她写的字楷法工整,含蓄古雅。中国的琴谱是世界上独有的专为古琴发明的“减字谱”,是用汉字部首拼合在一起显示古琴演奏法的特有字符,我们一个字也不认识。我们聊了一会儿,请她抚琴一曲。她略一沉吟,抚了一曲诸城派传统琴曲《长门怨》……那独特娴熟的手法、幽咽悠扬的琴音从她那细长的指间流出,令我们神往不已。先生扼要讲解了学习古琴需要具备的条件和注意的问题,然后拿出一本复印的《古琴初阶》送给我们要我好好读。她说:这书是老一代琴人沈草农、査阜西、张子谦在五六十年代编著出版的,简要,很实用,后来讲述学习古琴的书没有这本简明扼要。张老师的温文儒雅里蕴含着严谨方正。

  张老师的简陋的房间墙壁经常挂着书法绘画作品,这次又换了一张书法作品悬于壁上,这次是山东艺专音乐科古筝教师金灼南先生的书法,张老师说金先生擅长古筝、诗词、书法。银髯飘拂,古意盎然,是山艺音乐系的创始人之一。我又问前几天那幅有很多题跋的工笔仕女画是谁画的,老师说是他的表哥王风年先生画的。画上题跋是任晓麓先生写的诗。任晓麓、王风年这两个名字对于喜欢书画的人来说都不陌生,这都是自上个世纪至今、山东乃至全国书画界享有高度声誉的老一代艺术大家。任先生曾在1978年的全国群众书法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济南的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等许多名胜都有任先生的题字,张老师手录的古琴谱题签也是任先生用不同书体题写的。
      张老师抚琴的手法与网络视频上那些琴家的不同,吟猱进复出音清微圆润,她是跟琴家詹澂秋先生学习的琴法,詹先生是风靡清末民初的诸城派琴家王心葵先生最为倚重的弟子,王心葵先生1909年从曰本习西乐六载回来后,时局纷乱,遂不问国事,或闭户鸣琴,或南游吴楚,北历燕赵,遍访琴人。1913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在致教育部函文中写道:“山东诸城王露为中国音乐家第一“。受好友章太炎之劝,王心葵先生于1915年在济南大明湖畔发起20世纪第一个古琴组织成立德音琴社,开馆授徒,詹澄秋等为其高足。1919年再受章太炎举荐,应校长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国乐导师,参与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个音乐研究机构“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教授古琴与琵琶,从学甚众,造诣较深者,有陕西张友鹤、湖北杨心如、浙江章铁民、康白情诸贤。王心葵先生之诸城古琴学派,声振于时。先生亦精律吕、作曲,长古文辞,所著之书有《玉鹤轩琴谱》八卷,录入30曲。写有《秋水山房诗抄》两卷,《斫桐集》、《琴律三准说》、《玉鹤轩琴学摘要》、《中西音乐归一说》、《音乐泛论》、《玉鹤轩琵琶谱》四卷。王心葵先生于1921年去世后,詹澄秋先生继承老师衣钵,荷起德音琴社的重担,又予以发扬光大,著有《梅云馆琴谱》、《和平正音》、《琴歌集》、《瑟谱》,在古琴弹奏上有出蓝之誉,在艺术风格上继承了“虞山派”“清微淡远”的琴风。

  詹澄秋先生与张晔先生的父亲为莫逆之交,两家离得近,常相过从。张晔先生1961年拜詹先生为师,詹先生非常喜欢这位饱读诗书修养全面的女弟子,1938年出生的张晔先生成为济南古琴研究会年轻的会员。她在鉴别古琴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曾对济南斫琴家张培宏设计制作的古琴提出改进意见,受到济南琴人的喜爱和乐用,成为济南古琴乐器发展史上的奇葩。

  如今年逾古稀的她秉承了清正自律的家风和师风,教学古琴却不收学费,对古琴爱好者一律热忱相待。每有学生在老师家学琴时,她一直坐在学生身边,弹到不会的地方,她会话语轻柔耐心地指点,以鼓励为主,从无疾言厉色,如春风化雨,行不言之教,让学生于不经意处感受学问和艺术的博雅严正。






  为光大琴学,足不出户的张晔先生年逾古稀仍破例应邀出席为她专门举办的古琴清音雅集专场,并应邀担任了潭西琴社社长、诸城派古琴研究会名誉社长、东方老子文化艺术研究院顾问。年岁渐老,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詹先生教给他的山东古琴派的这些曲目传承下去。她说:“詹老师传给我的琴艺琴曲,我有责任把它们传下去,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要靠优秀的年轻人来继承和发扬。”
2
发表于 2013-7-25 20:52:31 | 只看该作者
琴,令人神往之!
3
发表于 2013-7-25 22:10:21 | 只看该作者
灵异就是灵异啊,涉猎广泛啊
4
 楼主| 发表于 2013-7-25 22:14:07 | 只看该作者
古琴长江以北只有诸城派,就在山东,已经是“非遗”。就在4月份,在济南搞了一个拜师仪式,诸城派又有六位入室弟子。
5
 楼主| 发表于 2013-7-25 22:18:03 | 只看该作者
潭西琴社揭牌暨张晔收徒仪式在五龙潭贤清榭举行
山东 商报消息 (记者 张金菊) 鱼跃潭清,琴动心声。昨天上午,东方老子文化艺术研究院和山东文典艺术有限公司创办的潭西琴社揭牌仪式暨张晔收徒仪式昨日在济南五龙潭公园贤清榭举行。年逾古稀的张晔先生年轻时师从诸城派古琴大师詹澄秋,并曾是德音琴社济南和古琴研究会成员。昨天的收徒仪式上,由张晔先生担任社长的潭西琴社也正是揭牌成立。泉城五龙潭畔,又多一处弘扬传统文化的雅集之所。
张晔先生生于1938年,其父张亦轩先生是济南著名学者和收藏家。张晔先生自幼耳濡目染,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尤其1在碑帖书画鉴赏方面造诣颇深。她与古琴的缘分,也始于家庭的影响。张亦轩先生与詹澄秋先生志趣相投是为莫逆之交,张晔先生于1961年拜詹澄秋先生为师。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为诸城派第四代传人,詹澄秋先生继承先师王心葵衣钵,不仅得王先生真传琴艺精湛,并致力于发扬诸城派古琴。读诗书修养全面的张晔先生深得詹澄秋喜爱,常伴先生左右的她习得诸城派古琴的真奥,当代著名琴家成公亮、茅毅也曾到济与张先生交流琴艺。同时张晔先生还被南京艺术学院与诸城市政府联合成立的诸城琴学研究会聘为名誉会长潭西琴社借清代名士桂馥“潭西精舍”和周永年“贤清榭”之名,意在延续文脉,传承古风。此前潭西琴社已举办过五次雅集,而此次揭牌仪式也正式宣布潭西琴社的成立。年逾古稀的张晔先生也应邀担任潭西琴社社长,并举行收徒仪式,为传承山东派古琴倾尽全力。收徒仪式上,张晔先生演奏了诸城派名曲《长门怨》,吟猱进复行云流水之间,尽显古琴魅力。张先生在现场表示:“我会将老师所教受给我的毫不保留传授给我的弟子,希望他们能好好学习,更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古琴。”随后,潭西琴社副社长张培宏、张晔先生弟子刘东平、王倚天也演奏了各自的拿手曲目。多位济南文化和艺术界名流也应邀出席此次活动,在泉水低鸣、惠风和畅中感受古典的雅韵。
“诸城派”古琴大师张晔济南五龙潭收徒,六名年轻古琴学生依次向老师奉茶,(刘东平、孙显荣、李修然、王倚天、李松媛、李璐)成为“诸城派”古琴大师张晔的入室弟子。
6
 楼主| 发表于 2013-7-25 22:19:58 | 只看该作者
古琴传说-古琴的起源
古琴,亦称七弦琴,或丝桐、绿绮等,因缚弦七根又称“七弦琴”。古琴体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形狭长。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徽”。唐朝诗人刘长卿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则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关于古琴历史的长短众说不一,有说伏羲神农削桐为古琴,绳丝为弦,有说起源于更早的巴比伦文化,但都无从定论。从汉代开始已经有文献记载古琴的创制者分别为伏羲(汉《古琴操》、《宋史-乐志》)、神农(汉-桓谭《新论》、汉《说文解字》、汉《风俗通义》)及帝舜(汉《尚书》、汉《礼记-乐记》、汉《史记-乐书》)。至今较早出土的古琴为战国初期曾侯乙墓中的十弦古琴和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七弦古琴。前者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而后者距今则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
伏羲
从整个人类乐器历史的发展来看,最早出现的乐器为发出不是和谐音响的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而在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作为音乐的乐字写为「乐」,是以丝弦张附在木器上象形,可以猜测当时不以磬或埙之类的最早出现的击、吹器物来代表「乐」,而是以弦乐器来表示,可能是因弦乐器表现出来比较符合当时「乐」的性能。由此也可知道古琴瑟之类的弦乐器在中国出现时代之早。远古时代先民以弓箭射猎生活,弓箭的弹射发出悦耳之声,乃有由生活之器物──弓箭,逐渐转化为乐器──古琴瑟之趋势。
随著万物有灵观念之产生,各种图腾逐渐被神化而演化为部落民族的保护神,而在农业畜牧业出现後,人们既崇拜又害怕於影响社会生产的自然力或自然现象,因而它们被神化和人格化,被赋予神性与神职,并渐形成了祭祀自然神之仪式,乃有自然崇拜文化之产生,於是三皇五帝以及诸神都是创造乐器或发明乐律的音乐家。关於古琴的起源或创造者的传说就有以下几种:伏羲造古琴说。「伏羲作瑟,伏羲作古琴」(《世本.作篇》)伏羲是太阳神,传说伏羲创造了瑟,瑟之五十弦裂为二十五弦,「裂一为二」蕴含生殖之意;《吕氏春秋.古乐篇》:「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在这段记载中,我们看到了五弦的古琴(瑟)之功能是驱阳气而来阴气,使万物可以生长;神农作古琴,神农是南方之神,南方在夏天,蚕长而吐丝可制成弦,故南方与丝类乐器相配应。大古琴叫离,南方正对应离卦,故南方──神农──古琴瑟乃相对应。因此史籍记载神农作古琴的例子非常的多,例如《世本?作篇》:神农作古琴。神农氏古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文武增二弦,曰:少宫、少商。《桓谭新论》:「神农氏继而王天下,於是始削桐为古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知。」黄帝改古琴说,在《史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种说法与伏羲的将五十弦瑟裂为二之说相同,黄帝居於四方之神之中心,在自然文化崇拜下,当也有如此说法。而其他的尧、舜当然也是古琴瑟之创造者。这些不同的说法,其真实性并不重要,然而却强调出这乐器所蕴涵的自然文化图腾崇拜之意义与功能。
《诗经》中记述“古琴”的诗句很多:“椅桐梓漆,爰伐古琴瑟。”(《定之方中》)“古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鸡鸣》)“我有嘉宾,鼓瑟鼓古琴。”(《鹿鸣》)等。《乐记》里也记有:“撞巨钟、击鸣鼓、弹古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舜作五弦之古琴。”及《战国策》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古琴,”等。这些记述除了说明“古琴”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之外,还说明了它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已有了相当范围的影响和应用。公元前433年战国曾侯乙墓的出土“古琴”,其整体的结构形制,面板、底板、岳山、弦轸、雁足及缚弦的方法,这些基本结构都与今天还能见到的唐、宋以来的传统古琴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古琴身较短,仅有67厘米,缚古琴弦十根,古琴面上刻有方圆形线条浅槽①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古琴”,缚弦七根,体长82.4厘米,形制与曾侯乙墓的出土“古琴”一样,属同一种乐器,古琴面虽仍有浅槽形痕,然从古琴的内侧侧边,离古琴尾全长的三分一处(约五度按音的位置)磨损的痕迹分析,有可能增加了五度音的按音演奏。这两张出土“古琴”与现存唐代以来的古琴,不论在结构形制还是演奏方法,都是同出一源,一脉相承。它们作为古琴的前身,并发展成唐宋以来的古琴,是符合乐器发展从简到繁、从多形到定形的逻辑轨迹的。《诗经》等文献记载与出土“古琴”的实物,其年代相近可以说是文实相符,所以古琴有着近三千年的历史的说法是确凿可信的。
古琴,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乐器之一。弹弦乐器。古代称古琴、瑶古琴。现代称古琴、七弦古琴。在中国古代文献《诗经》、《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都有记载。在东周时,各国乐官多精通古琴艺,如楚国钟义、晋国师旷等。孔子古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即有弹古琴诵诗的内容。汉魏以来的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弹古琴著称。唐代李峤、李欣、李白、韩愈、白居易、张枯等诗人,为弹古琴写下了不朽的诗句。宋徽宗赵佶热爱古琴艺,曾广搜天下名古琴藏于特设的“万古琴堂”。南宋末年以来,随着古琴演奏艺术的发展,由于演奏风格、师承渊源、所据传谱的不同,形成众多的古琴派,各有卓越的古琴家和古琴曲。著名古琴派有浙派、虞山派、广陵派。近代有浦城派、泛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岭南派等。
古琴制作工艺也有悠久的历史,制古琴名家辈出。唐代、仅四川雷氏家族就有雷霄、雷威、雷珏、雷迅等十余人。还有张越、郭亮、李勉等高手。给后世留下不少精品。宋代名家有朱仁济、卫中正和金道,元代有朱致远、严古清、明代有祝公望、张敬修等。  
古琴整体是一扁长形音箱,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面板又称古琴面,是一块长形木板,表面呈拱形,古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古琴尾为椭圆形,在项、腰处两旁有月牙形或呈方折凹人。底板又称古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木料下半部挖出古琴的腹腔。底板开两个出音孔,称龙池、凤沼,腰中近边处设两个足孔,上安两足,称颂足。面、底板胶合成古琴身,在古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构成与古琴腹相隔的空间,叫作舌穴。面板背部设音梁,又称项实。古琴腹中有两个音柱,称天柱和地柱。弦轴又称古琴珍,多为圆形或瓜棱形,中空(穿弦用),古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古琴轸上。古琴弦用丝制缠弦。岳山镶嵌于面板首部,也开有穿弦孔。底板上有四个古琴脚,古琴首部两个叫凫掌,古琴尾部两个叫焦尾下贴,起垫平古琴身的作用。面板上嵌有十三个螺钿或玉石制作的徽,用以标记音位。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主要是依古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古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古琴,古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
演奏时,将古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古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技音一百四十七个。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
7
 楼主| 发表于 2013-7-25 22:21:11 | 只看该作者
古琴价格-为什么古琴那么贵呢?
古琴价格为什么那么贵呢,我来解释为什么古琴价格那么“贵”,如果一床古琴按古代的古琴价格标准斫制,不可能便宜。一是材料难得;二是耗费时日。
先说简单的——耗费时日,找到良材后,要斫制,面底板合后,通常固定一个月,稳定防止变形。然后上灰胎。上完灰胎后,放置一年最好,少也要1个月,然后打磨、上大漆。擦一遍大漆,要放在荫室中一天,才能干燥上第2遍。大漆要擦30遍以上,就是30天,擦50遍就是2个月。一床古琴,最快也要6-9个月为其生产周期。要是求精、求好,周期就要适当延长,最少一年。这也是为什么古琴适合规模生产,也传世古琴多成批斫制的原因。
古琴价格之材料难得,放在最后说,再谈谈古琴价格。如果粗制滥造,不在讨论之列。以唐代为例,四川雷氏家庭所斫古琴,在当时就要100-300两黄金!只能是皇室、高等级贵族才能消费得起!当时100两黄金是什么概念?查一下食货志就知道,当时100两黄金,到今天,买下一个省的房地产都有余。200年前,价值24美元的玻璃珠买下曼哈顿,按复利,现在可以买下整个纽约。现在一术雷氏唐古琴流传至今已过1500年,而拍卖价格不超过1千万,贵吗?应该说是极便宜才对。
古琴价格之好的古琴不会用坏,还是越用越好。详见以前的回答。坏的古琴价格,有2个问题,一是误导你的审美,让你分不出音质的好坏;二是50年左右声音会塌了。不过50年也够一个人用一辈子了吧。所以,差的古琴,不能买还在前者。后者不是问题。音质何为达标?最好的古琴要求九德俱全。新古琴至少也要音准(这是基本的),清松脆滑中,音色以松透最难,也是最好的品质。一德都没有,也可以符合音准,这种古琴能弹吗?可以当练习古琴,便宜的3千、好的1-2万。根据经济实力选择吧。过万的古琴,如果不是老材,基本上不要买。
如果用老材,还是值得的。二手新古琴通常会便宜些。也可向古琴馆租,等真正懂了辨别优劣才出手也是一个选择。 古琴价格之材料贵,主要是老材少,大漆贵而有毒。COPY一下在下旧文,大致可解释良材的问题:
古琴价格之古法斫古琴,对古琴材古琴价格要求非常苛刻,由于生态及环境的破坏,最重要的材料——符合斫古琴的木材或极匮乏,或受到保护,难以采用。因古琴古琴材的差异性,古人对古琴材及音韵总结有“四善”(苍、松、脆、滑)和“九德”(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之说。古琴音色各俱千秋,是古琴音乐魅力之一。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说“以古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古琴古琴材通常以梧桐木为主,面桐底梓最为常见,此外尚有旬木、漆木、松木、荔枝木、伽陀罗木、杉木、楸木等皆可做为古琴材。《诗经.定方之中》载:“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古琴瑟”。以桐梓为古琴材历史悠久。但是,由于环境、生态的原因,梧桐特别是成材的梧桐极为稀少。而且,“古琴虽用桐,然须多年木性都尽,声始发越。”斫古琴所用以旧材为好,旧材更是难得。 古琴价格之 以杉木斫古琴,也比较常见,《梦溪笔谈》载:“尝见越人陶道真蓄一张越古琴,传云古冢败棺杉木也,声极劲挺” 。唐张越用杉木斫古琴此可为一旁证。杉木为常绿乔木。木质轻柔,纹理平直细密,森色微白或淡黄,不翘不裂。大致分为油杉(黄杉、钱杉)、灰杉(糠杉、芒杉、泡杉)、线杉(柔叶杉)三类。唐古琴“飞泉”、南宋“松雪”等等,所见多有。但是,如《梦溪笔谈》所载,杉木也是以生长年份长且经长期老化才适应斫古琴。生长年份长的杉木虽然目前还比较多,但是,多数在禁止砍伐的保护区。民间斫古琴欲求适合的古琴材几无可能。 古琴髹漆所用为大漆,又称国漆,由于成本高昂,擦漆技艺本身也流传不广濒于失传,所以,当代斫古琴或者是用化学漆,或者是虽用大漆而工艺相当粗糙,与古琴髹漆工艺之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古琴价格之古琴艺术诸多审美情趣之一,就是古琴作为“器”,有其独特之美,是斫古琴工艺的重要成果。简单说来,古琴作为器物之美,有考究的古琴材之美、大漆工艺及断弦之美、丝弦的音色之美和古琴的“十友”等。
古琴价格之古琴象天地万物,古琴价格之斫古琴选材,自然也有阴阳之说。古琴面与古琴底,都是以分别属阳与属阴的两种木材斫制而成。桐木属阳,置于上,斫成古琴面。梓木属阴,置于下,斫成古琴底。就木质而言,桐木松软,制作古琴面能使古琴的音色更美。而梓木坚硬,制作古琴底能使古琴坚牢不易变形。自古斫古琴以桐梓为材,是有道理的。但古琴材也并非非桐梓不可。自唐朝以来,斫古琴大师们也在不断发现除桐梓以外的良材。依《琅嬛记》所述,“雷威制古琴不必皆桐,每于大风雪中独往峨嵋,择松杉之优者伐而斫古琴,妙过于桐。”宋朝还出现了所谓“纯阳古琴”,即面底皆桐之古琴。据说:“取其暮夜阴雨之际,声不沉默”。斫古琴重良材,亦重古材。因为古材松朽,制古琴更能使音韵松古清脆。若“古良材”,则更为难得。如《洞天清录》所说:“古材最难得,过于精金美玉。”可见,若古良材所斫之古琴,是何等珍贵。由于自古斫古琴,必重良材。所以,名家古琴,虽过千百年,而越弹声越妙。
古琴价格之唐古琴表面之漆,为黑色或栗子壳色。漆下的灰胎都是纯鹿角灰。其漆层既坚固又有松隙,既利于保护古琴器,又利于共振,使音色更美。而其灰胎下,则用葛布自下而包裹,以防面底粘合之处开裂。北宋晚期,出现了八宝灰,如满天繁星,精美异常。由于制作精良,古琴可越千年而逾美。同时,古琴表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所形成的各种断纹。主要的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龟纹断等。断纹,不仅是古代文物的佐证,同样也使古琴更加美观,又使古琴的声音更加松透古雅,音色更妙。 丝弦的特点在于韵长味厚、苍古圆润,所谓“音柔而意刚”。古琴还有精致的配件,包括:岳山、承露、冠角、龙龈、龈托、雁足、古琴徽、古琴轸。有时古琴额上也镶有大块宝石。一般来说,岳山、承露、冠角、龙龈、龈托都是用美观的高档硬木制成,如:紫檀木、花梨木等。古琴徽一般由玉、金、螺钿等制成,镶于古琴面。雁足与古琴轸的用料主要包括:象牙、玉、犀角、珐琅、牛角、牛骨、紫檀木、花梨木等。此外,古琴有十友之说:冰弦、宝轸、轸函、玉足、绒、古琴荐、替指、锦囊、古琴床和古琴匣。
古琴价格之宋人朱长文在《古琴史》中写道:“古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良质与善斫,就是指以上这些古琴的形、质之美。它构成古琴艺术重要的审美情趣与内涵,是古琴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是古琴艺术存在、延续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合乎古法要求的材料匮乏而昂贵,当代斫古琴利用现代技术创造了较多的“替代品”。泡桐代替梧桐,50-100年之后,不但古琴“正音”不出,反而会垮朽不堪弹奏;火烧代替古琴材的自然老化,徒有老材之表,而无其“松透”之实,用放大镜观察,木材纤维已断,音质燥而劣;化学漆代替大漆,不美观,不耐用,音色也死;化学胶代替大漆等胶合面、底板和护轸,声音不松透,而且过于结实,使护轸的保护功能降低。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一部分出于降低成品的目的,一部分出于对传统斫古琴工艺不理解,绝大多数未能提高古琴的品质,可称现代技术的流弊。

点评

了解古琴开眼界,,,,,偶还没摸过琴呢 琴缘何时到??? 高度关注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27 11:17
8
发表于 2013-7-27 11:17:38 | 只看该作者
灵异怪医 发表于 2013-7-25 14:21
古琴价格-为什么古琴那么贵呢?
古琴价格为什么那么贵呢,我来解释为什么古琴价格那么“贵”,如果一床古 ...

了解古琴开眼界,,,,,偶还没摸过琴呢

琴缘何时到???   高度关注中
9
 楼主| 发表于 2013-7-27 13:15:57 | 只看该作者
很快就到了

点评

呀,奇哉怪也。灵异就是灵异哈!!! 中午时分,我确实与本地一个琴师联系上了。 他不建议我急着买琴,先租琴,150元一个月。想学琴,面谈。 现在下雨,偶计划明日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27 13:58
10
发表于 2013-7-27 13:58:45 | 只看该作者

呀,奇哉怪也。灵异就是灵异哈!!!

中午时分,我确实与本地一个琴师联系上了。

他不建议我急着买琴,先租琴,150元一个月。想学琴,面谈。

现在下雨,偶计划明日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5 15:18 , Processed in 0.0649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