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方治病刍议 吕志杰
治病之要,方不在大小,药不在多少,对证则灵。单方治病,精一不杂,方证相对,切合病情,故有效验。下面,把单药治病应了解和注重的几个方面作一简要探讨。
1 单方治病的涵义单方与单药有所不同。单味药治病在中药“七情”中称之为“单行”(中药七情理论最早记载于《本经·序录》)。而单方之“单”乃简单之义,既非单了之单,又不排除单一的可能性。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单方论》对单方治病的涵义作了如下论述:“单方者,药不过一二味,治不过一二症,而其效则甚捷;用而不中,亦能害人,即世所谓海上方者是也。其源起于本草。盖古之圣人,辨药物之性,则必著其功用,如逐风、逐寒、解毒、定痛之类,凡人所患之症,止一二端,则以一药治之,药专则力厚,自有奇效。若病兼数症,则必合数药而成方。而后世药品日增,单方日多,有效有不效矣。若夫外内之感,其中自有传变之道,虚实之殊,久暂之别,深浅之分,及夫人性各殊,天时各异,此非守经达权者,不能治。若皆以单方治之,则药性专而无制,偏而不醇,有利必有害。故医者不可以此尝试,此经方之所以为贵也。然参考以广识见,且为急救之备,或为专攻之法,是亦不可不知者也。”徐氏上述表明,单方是指采用简单的一二味药而治疗简单的病证,如此“专攻之法”,方与病证相对,“自有奇效”。若病证较为复杂,“则必合数药而成方。……此经方之所以为贵也。”
2 单方与复方的关系历史地看,上古治病,始于单味药或单方。进而在单方治病的过程中发现,将数味药合在一起治疗比较复杂的病情,其疗效优于单方,这就是复方的由来。中医治病从单方过渡到复方,这是经验的丰富,科学的发展,历史的必然。但应特别注意,不要因此就否定了单方的实际用途,必须以历史、辨证的眼光看待单方与复方的关系。客观地讲,在一般情况下,临证对于病证单纯者,则应以单方治之;病证复杂者,则应以复方治之。在特殊情况下,对于复杂的病证亦可以酌情采用单方治之,即以单方小剂,或先治其标,或先治其本,先解决主要矛盾,再各个击破。其间奇巧之法,用药之妙,全在临证变通,师古善变也。
3 目前应纠正的一种倾向综上所述可知,单方治病精一不杂,方证相对,其效甚捷,不可偏废也。但是,目前却存在着一种不良倾向,即方子开的越来越大,十几味药是常事,几十味的处方也不足为奇。好象方子越大越能治病,其实不然。究其缘由,则正如张景岳所批评的那样:“今之医者,凡遇一证,便若观海望洋,茫无定见,则势有不得不为杂乱而用广络原野之术。盖其意谓虚而补之,则恐补之有害,而复制之以消;意谓实而消之,又恐消之为害,而复制之以补。其有最可哂者,则每以不寒不热、兼补兼泻之剂,确然投之,极称稳当,此何以补其偏而救其弊乎?又有以治风、治火、治痰、治食之剂兼而用之,甚称周备,此何以从其本而从其标乎?若此者,所谓以药治药尚未遑,又安望其及于病耶?即使偶愈,亦不知其补之之力、攻之之功也;使其不愈,亦不知其补之为害、消之为害也。是以白头圭匕而庸庸没齿者,其咎在于无定见,而用治之不精也。”(《景岳全书·传忠录·论治篇》)历史是一面镜子,古代有“广络原野之术”的庸医,当今之医者如何?应引以为戒。
笔者曾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之252首经方的组方药味数作过统计,结果:1、2、3味药者97方,占38%;4、5、6味药者101方,占40%;7、8、9味药者42方,占17%;10~25味药者12方,占5%。而对某中医院处方随机抽取252方的统计结果:1、2、3味药者2方,占1%;4、5、6味药者12方,占5%;7、8、9味药者32方,占13%;10~25味药者185方,占73%;25味药以上者21方,占8%。二者比较,是多么大的反差!这难道不值得中医界同仁深思、觉悟、纠正吗?
笔者用经方芍药甘草汤治血不养筋之“脚挛急”;泽泻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苓桂术甘汤治其人胸膈寒冷;桂枝汤治太阳中风证,以及用时方左金丸治肝水吞反酸;连苏饮(黄连、苏叶)治湿热呕吐等,都取得良效。谁说单方药少不能治病?未得其术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