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071|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承中医】刘世峰:中医药现代化不能轻易否定中医思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6-7 07:2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21-6-7 02:09 编辑

黄煌“中医药现代化的几点思考”一文,获益匪浅,但对该文“与玄学绝交”观点不敢完全苟同。
黄煌在文中说:“中医的当务之急,是与玄学绝交,尽快沿着自然科学的轨道运行。不要再强调"医者意也",不要强调追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不要轻信内观、自省、顿悟及特异功能”。其实黄煌这里所说的“玄学”基本上都是中医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中医“比类取象”方法的具体体现。
“比类取象”方法的提出最早见于《素问·示从容论》,“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比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中医药学本身就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而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故又称为技艺。皋永利认为中医学具有文化和自然科学双重属性,王振华博士认为,中医是通过“比类取象”的方式实现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感性与理性合一即悟性,悟性(又称悟、领悟、顿悟、觉悟、体验、体悟)是一种全身心的协调、统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既可以用心"看",也可以用感官、身体"思"(体验、体悟),身与心感性与理性的界限模糊、融为一体,其具体运行方式就是比类取象”。(《博士看中医》)
我们要实现中医现代化,要发展中医,必须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这在中医界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而“比类取象”是中医思维的基本特性,我们不能为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就简单地认为它是“玄学”,对其轻易否定。按照黄煌的逻辑,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叶天士《温热论》的卫气营血辨证也应该是玄学了,因为这些都无法实证,都充满着中医的思维特色,是不是也要远离?还有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张景岳的“阳气为身之大宝"、“人身只此一息真阳”等,是不是也应该加以否定?如果这样,中医药可能现代化了,但是中医也就已经不复存在了。因此笔者认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不但不能轻易否定中医思维,而且应该加强学习和临床实践,努力培养中医思维。中医“比类取象”思维方式,除了保留在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医著中外,也大量体现在中医医案、医话中,是我们培养中医思维很好的教材,我们应予以重视,加强学习和研究。
“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客观存在,不容否定。古人云:大匠示人规矩,不能示人以巧。这个巧就是机巧、技巧,就是艺术。这种机巧、艺术很大程度上就“只可意会,不能言传”,需要自己去亲历实践,去感悟。也就是说,不管中医药方书汗牛充栋也好,不管你学富五车也好,著书者都不能尽述其意,学习者也就不可能尽得其传。因此,你就不能指望通过书本学习就能掌握中医技艺,将书本知识用于治病,非但不能十全,甚至常动手便错,故又有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之说。所以现在学习中医又提倡借鉴师承教育方式跟师学习,希望学生通过老师的“心传口授”、“耳提面命”得到“真传”,提高诊治疾病能力。
以中医内科教材为例,我常对学生说,不管你内科书背得有多熟,一上临床就用不上。但是教材也只能这样编,而且编书的都是中医专家、大师。《中医内科学》对于每一个病从定义到病因、病机,临床分型治疗,以及加减变化都尽行了详细论述,可以说无所不包。在临床上却基本用不上,为什么呢?因为中医有很多东西都“只可意会,不能言传”,都需要临场发挥,并且每一个病人都不可能按照书本上去生病。
这就是中医非常强调个体化动态治疗的原因,也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中医治病讲“三因制宜”,特别是因人制宜,就带有很大的模糊性,病人的大小,胖瘦,正气的强弱等,都没有硬性标准,全靠医生自己去感受,根据病情辨证用药。又因为疾病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同时存在着较大个体差异,中医治病的特色和优势就是辨证论治,因此针对性强,同时随意性也大,很难规范,也就是说辨证加减变化灵活,实质上就包含着“医者,意也”之含义。即中医医师根据所学的知识、临床经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情以意“度”之,随证灵活用药。正是因为临床病人病情千变万化,中医师在临床上诊治疾病不得根据病情灵活应对,因此很难重复验证。
笔者认为,真正的中医思维,虽然很难把握,但他除中医经典和历代中医医著外,大都通过中医医案、医话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认真学习中医医话、医案,对于我们培养中医诊病思维无疑有很大帮助。比如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这些医案基本上能够真实反映其诊疗思维和用药经验,但该书却从来没有出现过用某固定方治愈某病几十例的记载,而我们也只能借鉴叶天士中医诊病思维和用药经验,掌握如久痛入络,活血化瘀法,以及胃阴亏虚,养阴益胃法等,而不是照搬他的治病方药。
综上可见,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不是说就可以轻易否定“比类取象”、“医者意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中医思维方法,并且错误地认为它们是“玄学”与之绝交,而是要继承发扬中医思维特色优势,用中医思维诊病,用现代语言诠释中医,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点评

中西医学临床诊治的本质区别 The Intrinsic Qual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发表于 2021-6-8 20:49
支持黄煌教授,方证对应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 卓著疗效是中医千年不败的依据,医学有规律,不要玄学。  发表于 2021-6-8 20:45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1-6-7 07:46:05 | 只看该作者
黄煌在文中说:“中医的当务之急,是与玄学绝交,尽快沿着自然科学的轨道运行。不要再强调"医者意也",不要强调追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不要轻信内观、自省、顿悟及特异功能”。其实黄煌这里所说的“玄学”基本上都是中医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中医“比类取象”方法的具体体现。

一一"中医的基本思维方式",其具体定义、内涵是什么?是"内观、自省、顿悟、特异功能"吗?“比类取象"方法,是中医(特有)的,还是中国古代哲学领域的范畴?
3
发表于 2021-6-7 08:21: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1-6-7 08:30 编辑

这就是中医非常强调个体化动态治疗的原因,也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中医治病讲“三因制宜”,特别是因人制宜,就带有很大的模糊性,病人的大小,胖瘦,正气的强弱等,都没有硬性标准,全靠医生自己去感受,根据病情辨证用药。又因为疾病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同时存在着较大个体差异,中医治病的特色和优势就是辨证论治,因此针对性强,同时随意性也大,很难规范,也就是说辨证加减变化灵活,实质上就包含着“医者,意也”之含义。即中医医师根据所学的知识、临床经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情以意“度”之,随证灵活用药。正是因为临床病人病情千变万化,中医师在临床上诊治疾病不得根据病情灵活应对,因此很难重复验证。


辨症组方的灵活性就是不同症状的数学组合。
中药药性的数学组合。
组合可至千上万种。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21-6-7 08:44:1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药现代化不能轻易否定中医思维

一一黄煌先生大力倡导方证对应,方证对应是不是属于"中医思维"呢?
5
发表于 2021-6-7 09:15:18 | 只看该作者
又因为疾病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同时存在着较大个体差异,中医治病的特色和优势就是辨证论治,因此针对性强,同时随意性也大,很难规范,也就是说辨证加减变化灵活,实质上就包含着“医者,意也”之含义。即中医医师根据所学的知识、临床经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情以意“度”之,随证灵活用药。正是因为临床病人病情千变万化,中医师在临床上诊治疾病不得根据病情灵活应对,因此很难重复验证。

一一辨证论治的灵活性与规范性,并不是必然冲突的。灵活性强调的是证候的相互关联、演变发展、分化组合;规范性强调的是单个证候的内涵、表现、治法及方药。就单个证候而言,其诊治用药,具有重复性与规律性,所谓方随法出,法随证立。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
发表于 2021-6-7 09:44:46 | 只看该作者
黄煌“中医药现代化的几点思考”此文没读过,不过从对它的“异议”来看,应该代表中医内部支持中医现代化的正能量。希望有人可拿到论坛来转载一下?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7
发表于 2021-6-7 10:03:5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药现代化的几点思考一一经方论坛


中医药学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中医药学术观点。汉唐时代,是中医的经验化时期,中医药学的精气神无不积聚于此时;金元时期,各家学说纷纭杂至,是中医的杂学化时期。不同时代的中医,其内容不一样,思路也不一样。所以,讲中医,不能离开具体的内容;讲中医药现代化,更不能笼而统之谈现代化。


  与玄学绝交


  就目前中医药的发展现状来说,最需要的是科学精神。世间的学问未必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真学问必然是从看得见摸得着开始的。中医的当务之急,是与玄学绝交,尽快沿着自然科学的轨道运行。不要再强调“医者意也”,不要强调追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不要轻信内观、自省、顿悟及特异功能,中医药的临床技术以及理论肯定离不开前人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尽管阴阳五行不可捉摸,但中医主要是用药、用方、用针、用灸看病的,而不是用概念、用术语、用意念、用心诚看病的。中医药不是巫术,也不是宗教。《周易》蕴含着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与古医学也有相通之处,但欲为中医,不读易经可以,但不读《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万万不行的!所以,当今的中医界,也不要过分强调医易同源。还是让年轻人多专注于临床,专注于医疗技术,专注于研究古代医学经典为好。


  科学的方法是四海皆宜


  讲中医药现代化,就是希望中医药不排斥现代科技,包括不能排斥现代医学。上个世纪就有人用塞里的“应激学说”去解释《伤寒论》,用控制论、系统论来解释中医理论,有别开生面的感觉。循证医学是从国外传入我国的新兴学科,现代就用于中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评价,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其严谨性让人折服。现代的数理统计方法,如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数据挖掘等,在中药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上大有用武之地。还有,现代医学关于疾病的认识,也照样可以帮助中医药提高疗效,因为古代中医的识症,就包括辨病,将辨证与辨病分开的观点,不符合历史经验和临床实际。


  吸收与借鉴现代科技,不能盲从


  由于思维角度、认识方法及手段的不同,中医药与现代医学之间在认识人体和防治疾病的观念和方法上还是有许多不同点的。有人说,西医是治“人的病”,中医是治“病的人”。这句话虽不全面,但也提示了中医的优势在于重视整体,重视个体差异。所以,要尊重中医药的临床事实,不能因为现代医学理论不能解释而轻易否定。


  中医药人士要有自信


  不因古而卑,不因土而卑,不因中而卑,不因廉便而卑。中国人用天然药物数千年,亲身尝试,经验弥足珍贵,古有何卑?中医药与各地风土人情紧密相连,其治疗方法,不外是喝汤针灸拔罐,人人从小见之,在乡间行之,可谓土,但贴近生活,是生活的医学,是生活的智慧,土又何卑?当今世界,东西文化平分天下,不能论高下优劣。中西医学也各有短长,当今来中国学习中药针灸的外国人数千上万,中医药已经走出国门,与现代医学一样能造福当今人类,中又何卑?中药价廉、针灸推拿简便,这本是了不起的优势,有助于解决当今国人看病贵之难题。


  临床实践是检验中医药理论的惟一标准


  中医药虽有文化的性质,但说到底,中医药是防病治病的一门技术。看病就要在临床上见功夫。立足临床,是中医药所有问题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要以临床疗效折服世人,要以临床实战训练学生,要以临床成果考核医生,要以临床事实创新理论,要以临床经典训示后人,要以临床效益评估论文。一切从临床出发,临床实践才是检验中医药理论的惟一标准。


  做中医难,难在用药


  做中医难,难在用药;用中药难,难在没有规范,特别是现代社会能够接受的规范。在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讲中医药现代化、中药现代化都是没有意义的。剂型做得再精美,服用再方便,都是没有意义的。做医生的都熟悉患者在医生面前所说的话,只要有效,我什么都肯吃。用药规范,就是要保证有效,保证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定中药的应用规范,成为中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


  中医药要走近大众


  首先要让大众听得懂。中医药的名词术语往往让人似懂非懂。中成药的说明书就应该好好改一改。比如小柴胡冲剂,用于“胸胁苦满、往来寒热”,不要说是老百姓,恐怕大多数医药人员都看不懂。再如附子理中丸,本是千年名方,但其说明书上“脘腹冷痛、肢冷便溏”,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当然也谈不上正确使用。


  其次,要让大众信得过。中药及其制剂一定要有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评价。许多中药的疗效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光靠传说往往不能让绝大多数的现代人接受。


  再次,要让大众用得上,也就是要使中医药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要方便、快捷、经济、环保、卫生,要符合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理念。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8
发表于 2021-6-7 13:45:50 | 只看该作者
田贺评论(一):
我对黄煌老师虽未接触过本人,但关注他的观点也久了。他认为,仲景体现中医医学时代,注重实用。后世朝代,由于受到不同时期社会思想形态的影响,分别是中医的哲学、文学时代等等。
乍一听,好像有理,而且还有论据,比如清朝医学界写诗多,医论医案文学色彩浓厚等等。后来我逐渐发现,他这种说法与之相应的,是他只提经方,漠视温病学及古代诸多名家的名方和医学思想。黄煌不用中医很多成熟的成套的理论,将经方与所谓的体质辨识以及西医的东西联接。其经方论坛之下,有一些原本经方基础较好的人参与了,那无好的中医基础的人,学了黄氏经方后也没见得有一两个水平合格的。
黄煌是一种现象,体现了中医在近现代进程中,传承断代后,没有健全中医功底的人,片面的拿起伤寒论,承接古代伤寒温病等流派间门户之见的表皮外衣,相互呼应且成了一定声势。扶阳运动等也是如此。
其实,中医临床三大辨证体系,先有六经辨证体系,后有温病辨证体系。脏腑辨证体系从金匮,到孙思邈、钱乙等医家不断有模式的发展,后代医家不断根据内经的藏象学说等理论渊源,结合临床进行构建,集体创造出了成熟精密的脏腑辨证体系。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9
发表于 2021-6-7 13:46:39 | 只看该作者
田贺评论(二):
中医学术,岂是汉唐以后无发展?至于说理论和医案的哲学色彩、文学色彩,时代风气和理论形态并未影响中医历史脉络上,那些名家的学术贡献。翻开方剂学教材,里面选入的方剂,除了经方外,其他方剂,多数何尝不是也很好?每一个证型的概括以及方剂的拟定,都是大量临床和理论研究总结的结果,比如补中益气汤中气下陷的病机,比如四神丸标本兼治的配伍特点。
“黄煌现象”还折射出中医教育的不理想,古代的好东西多,但没能用一种符合实践特点的方式来整理,学习后就觉得杂乱,觉得无用。于是最后开展临床,就扔了教材,社会上学个黄煌或者扶阳派来用。
然而无论如何,民国以及新中国建国前后那阵子的大量名家,他们大多从小熟读中医经典和大量古代名家著作,能背诵大量中医的核心内容。中医的东西,在他们那里继承的最正宗系统。
觉得自己有聪明才智的青年中医,想把中医学好,就去以这些名家为榜样吧。当下流行的某些碎片化的“派别”,在中等水平层次里都不算好的。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10
发表于 2021-6-7 14:32:31 | 只看该作者
年轻人学习中医就是要像田贺版主,充满急性,认真学习,认真交流心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实干中成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2 20:47 , Processed in 0.05714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