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wangmengy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09-10-20 20:14:46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邓铁涛对重症肌无力的认识与辨证论治
2008-09-20 14:32:15 来源: 中国医药学报  显示次数:141   编辑:   进入论坛
重症肌无力为当今难治之病, 中医学无此 病名,故历代医著未见有较完整而系统的论述。 邓铁涛老师自1986年承担本病之 七五”攻关 课题以来,与课题组成员,在临床疗效与实验 研究等方面均取得可喜的成绩,1991年获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科技成果一等奖。兹试将 邓师对此病的认识与辨证论治的经验总结如 下。 探究病机 西医认为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 传递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特征 为受累肌肉极易疲劳,经休息后可部分恢复;全 身肌肉均可受累,以眼肌最常见;呼吸肌受累 则出现肌无力危象, 可危及生命 前人称眼睑 下垂为睑废(《目经大成》),称复视为视岐 (《内经》),四肢无力称痿证(《证治准绳》), 吞咽困难称噎证(《脉因证治》),呼吸困难归 为大气下陷(《医学衷中参西录》).但皆缺乏 系统论述和比较好的治法。
1.病本在于脾胃 邓师对本病之研究,首 先探究其病机。不论西医所述之各种类型眼肌 型、延髓肌型、脊髓肌型、全身型,都以有关 之肌肉无力为突出的表现。肌肉在五脏属脾所 主,脾为生化之源,脾虚则生化无权,气血不 足,致肌肉无力。因此认为本病之根在于脾胃。 但国内学者近年对本病之分型,主张分脾气虚、 脾肾阳虚、脾肾阴虚、肝血不足等, 邓师则认 为“治病必求其本”,必须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 兼顾其他次要矛盾,才能取得理想之效果。他 指导课题组成员首先从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证候 特点研究入手.分析了233侧重症肌无力58个 症状的出现率发现,其中眼睑下垂,四肢无力, 纳差,便溏.舌淡红、胖、边有齿印、苔薄白, 脉细弱等出现率显著高于其他症状。经统计学 处理,脾气虚型与其他3型的差异非常显著 (P<0.001),从而提供了较详细可靠的四诊资 料,说明重症肌无力以睥胃气虚表现为主。课 题组成员还对31例本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进 行了唾液淀粉酶活性负荷试验和木糖吸收试验 的同步观察,结果表明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脾虚 证是有确切病理学基础的,进而支持了本病以 脾胃气虚为主的认识。结合长期的临床体会,邓 师认为在本病的形成与发展中,睥胃的病变是 主要矛盾,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脾胃虚损,五脏相关邓师在长期临床 治疗的反馈信息中,体会到本病缠绵难愈,易 于再发,故认为本病不是一般的脾胃气虚,而 是由虚致损的虚损病。《金匮翼·虚劳统论》云: “虚劳一日虚损,盖积劳成虚,积虚成弱,积弱 成损也。虚者空虚之谓,损者破散之谓。虚犹 可补,损则罕有复完者矣。”这是疾病发展到形 体与功能都受到严重损害的概括。因睥主肌肉, 脾胃虚损故导致肌肉失养,表现为眼睑下垂,四 肢乏力或萎软。邓师还指出本病尚可损及五脏, 易向纵深发展;伤肝则肝血不足,肝窍失养而 致复视、斜视;肾为胃关,伤肾则致吞咽困难; 若损及肺肾,可致扬音不清以至气息断续、危 在顷刻{若伤及心血则致心悸、失眠。 掌握规律 据以上认识,可以认为本病以脾胃虚损为 根本,气虚下陷而发病,五脏相关,损及精血。 1.病名诊断邓师认为本病中医病名应为 “脾胃虚损”病,在此前提下,独见眼睑下垂者 属 睑废”; 四肢痿软无力者属 痿证”;呼吸 困难、危在顷刻者属 大气下陷”。 2.辨证分型分型不必过杂,应抓住主证,兼顾五脏。
正如前面所述,其主证为脾胃虚损, 证见眼睑下垂,四肢倦怠乏力,吞咽困难,纳 差便溏,少气懒言,舌胖嫩、齿印,苔薄白或 浊厚,脉虚大或弱。若见全身无力较甚,畏寒 肢玲,说话不清,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或完各 不化,舌胖嫩而淡,脉沉弱者为兼脾肾阳虚。若 兼视朦不清, 口干咽痛,寐少多梦,舌偏红而 瘦,苔剥或少苔无苔,脉细弱或细数者为兼肝 肾阴虚。若兼复视、凝视、斜视,肌肉瘦削,舌 嫩红而瘦薄,脉细弱,月经不调或闭经者为兼 肝肾精血不足。此外,尚有兼痰、兼湿、兼外 邪等,临床时应多加详察。
3.治法方药邓师认为,应抓住脾胃虚损 这个主要矛盾,顾及五脏兼证, 旨在打破脾胃 虚损这一中心病理环节,使其他次要矛盾迎刃 而解。故立“重补脾胃,益气升陷,兼治五 脏”为治疗大法。并以强肌健力饮一方统治,随 证加减。强肌健力饮为邓师自拟方,由黄芪、五 爪龙、党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 甘草组成。功能补脾益气,强肌健力。
方中重 用黄芪,甘温大补脾气,以作君药 五爪龙粤 人称之为 南芪 ,与黄芪南北呼应,功能补脾 益肺,生气而不助火,与党参、白术同助黄芪, 加强补气之功;因血为气母,故用当归以养血 生气,与上3药共助黄芪以为臣。脾虚气陷,故 用升麻、柴胡司升阳举陷之职;脾虚失运,且 重用补气之品.则须防气滞,故用陈皮以反佐, 达理气消滞之的,与升柴共为佐药,甘草和中, 调和诸药,任使药之职。本方源于李东垣之补 中益气汤,但又有异于原方,东垣用药偏轻,意 在升发脾阳, 以达补益中气,健运脾胃。
邓师 之强肌健力饮中参芪术之用量较大,针对脾胃 虚损而设,虽只增五爪龙一味,其益气强肌之 力倍增。 随证加减:复视斜视者,可加首乌以养肝 血,或加枸杞子、山萸肉同补肝肾。抬颈无力 或腰脊酸软者,加枸杞子、狗脊以补肾壮骨,腰 酸,夜尿多者,加杜仲、桑螵蛸固肾缩泉。畏 寒肢冷者加巴戟天、淫革藿以温壮肾阳。吞咽 困难者,以枳壳易陈皮,加桔梗一升一降,以 调气机。口干、舌苔花剥者,加石斛以养胃阴。 舌苔白厚或白浊,加获苓、苡仁以化湿。咳嗽 多痰者,加紫苑、百部、橘络以化痰。夜寐多 梦,心烦失眠者,加熟枣仁、夜交藤养心宁神。
邓师还强调, 因虚损难复,故本病缠绵难 愈,容易反复,亦易再发,治疗不要随便更弦 换辙,即使临床治愈后,还需坚持服中药二年 左右,方能根治。这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 义。此外,对于原巳使用激素及抗胆碱酯酶药 物者,中药显效即开始逐渐减量乃至停用,使 患者摆脱对西药的依赖,促使病向痊愈。 临床验证 遵循邓师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我们 从1991年至今,用通信办法治疗重症肌无力患 者(有复诊病历,服药1月以上者)126例,其 中男性68倒,女性58例f年龄最小者2岁,最 大者7l岁;病史最短不足1月,最长达3O余 年。属眼肌型及少年型48例,全身型78例 (其中胸腺切除者12例,曾出现呼吸危象及气 管切开者7例12人次);合并胸腺增生或胸腺 瘤者8例(其中1例病理报告为低度恶性肿 瘤);合并甲亢者7例,高血压6例,糖尿病3 例;冠心病、陈旧性脑梗塞、胃癌、血小板减 少、胆囊炎、胃下垂、类风湿关节炎、肾结石、 癫痫、淋巴结核、前列腺肿大等各1例。 治疗结果:临床治愈7例(临床症状和体 征完全缓解,停用一切西药或以最小剂量维持, 能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显效93例(临床 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中西药减量1/2以上,生 活自理,能坚持学习和较轻工作);好转17例 (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原来并用西药减量 1/4以上}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改善);无效9例 (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变或恶化)。总有效率为 92.8 。
病例介绍如下。 例1 淡某,女,2岁。患儿于1990年8月 15日左眼睑出现下垂,6天后右眼睑亦下垂。翌 日在湖北宜昌地区医院检查,新斯的明试验阳 性。9月2日在湖北医学院检查,头颅CT、胸片 邓铁涛对重症肌无力的认识与辨证论治邓中光等 未发现异常。诊断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予强 的松、吡啶斯的明治疗。9月20日出现吞咽、咀 嚼困难,哭声嘶哑,行走乏力易跌。9月24日在 湖北医学院住院治疗,诊断为全身型重症肌无 力。后转当地省中医院住院1月余,病情有所好 转,但眼睑仍下垂;晨起未服西药时活动、吃饭 仍较困难,有时甚至颈软头倾,一直用强的松 5mg/日、吡啶斯的明20mg/次.每天3次维持。 1991年3月1日家长来信,要求函诊治疗。遂 予强肌健力饮,酌加枸杞子、首乌、鸡血藤,并嘱 每天1剂,复渣共煎3次,日服3次。经上述治 疗1月后,患儿肌力增强,症状明显好转,双眼 裂平视可增大至0.8一1.0cm,但午后稍差,强 的松已停服,吡啶斯的明减至每日20rag。2月 后,患儿眼裂渐趋正常,尤其晨起在未服西药 前,下地走路、玩耍、吃早餐都如常人。脸有华 色,二便正常,惟活动剧烈时仍显疲乏之象,继 续服药治疗。1991年9月17日开始停用一切 西药,症状完全消失,生活如常。1992年初停服 中药3月,此期间曾患感冒、泄泻、痢疾,均未诱 发肌无力。为防复发,其家长遵嘱继续令服上方 巩固疗效,追踪至今,病无复发。
例2 胡某,女,23岁,未婚,护士。主 诉周身软弱无力,吞咽困难,上眼睑下垂,复 视9月,关节疼痛4年。患者于1987年患类风 湿关节炎。1990年12月上旬自觉四肢无力,极 易疲劳.不能梳头穿衣,下蹲无力站起, 咀嚼 无力,上眼睦下垂,复视。于25日在新疆库尔 勒市273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检查新斯的 明试验两次均为阳性,肌肉疲劳试验阳性,肌 力3—4级;胸部CT未见胸腺瘤,心、肝、脾、 肾B超检查均未见异常,Ts、L 检查正常。
诊 断为:① 全身型重症肌无力;② 类风湿性关节 炎(缓解期)。rl服新斯的明,每天3次,每次 15rag及中药煎剂(药物未详)等。治疗3月,肌 力仅有轻度增强。来信要求函诊治疗。信中附 有该院中医诊查之舌、脉象:舌红少苔,脉尺 沉寸弱。辨证为气阴两虚,脾肾不足.予强肌 健力饮,选加紫河车、石斛、生地、枸杞子、首 乌、茯苓、山萸肉等2、3味随证加减。每天1 剂,服药20天后,能自己梳头,下蹲能立起; 仍服吡啶斯的明每天3次,每次l片。服药4月 后生活完全自理,吡啶斯的明减量一半。1992 年4月患者已恢复上班,吡啶斯的明只服原来 的I/3量 7月31日起已完全停服吡啶斯的 明,上班半年,病无反复, 生活如常人。嘱其 继续服中药巩固治疗。
例3 荣某某,男,7l岁,离休干部。患 者于1989年11月因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全 身肌肉无力在开滦矿务局总医院确诊为重症肌 无力、陈旧性脑梗塞、脑萎缩并住院治疗。1990 年7月发展为呼吸肌无力,连续两次出现呼吸、 心跳骤停。经西医抢救,气管切开、输血等病 情缓解。于1990年l1月24日出现黄疸,肝功 异常,HBs 阳性,诊为急性黄疽型肝炎。经中 西医治疗后肝功基本正常。肌无力症状靠呼吸 机及吡啶斯的明(早90 ,午9Omg,晚75mg, 0时75mg)维持。1991年3月派人来穗索方。遂 予强肌健力饮加巴戟天、枸杞子、吉林参(另 炖兑服)。每天l剂。1月后,颈肌无力情况明 显改善,但咀嚼及吞咽仍费力,进食时呛咳。以 后数月参考每次复信该院中医的舌诊、脉诊,在 原方基础上,曾选加浙贝母、茯苓、首乌、苡 仁、枳壳、鸡血藤、淫羊藿等药2、3昧加减治 疗。1991年l2月20日该院中医科主任来信告 知,患者病情稳定,全身状况及肌力逐渐恢复, 能自行走5Om左右,每天坚持户外活动1小时 以上。1992年4月14日拔除气管插管。7月9 日该院来函告知,患者体重增加,食欲好,四 肢肌力增强,每天户外活动3小时左右, 自行 走2OOm距离。现仍继续通信治疗。 按:上述126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全部由 继承人用信诊方式治疗。经临床验证,可以认 为邓师对本病的病机认识确实能够指导临床. 其治疗经验是可以重复的.疗效是较高的。
  
92
发表于 2009-10-21 21:05:27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邓铁涛为看不起病、住不起院的九亿以上人民进言,引起了绞尽脑汁从患者身上“揩油”的“阔大夫”的不满————于是*声**有之————却没有一个狺敢与邓铁涛在中医学术上进行交锋————真是一群**;请继续阅读邓铁涛老中医的学术经验——————————
邓铁涛调脾护心法治疗心悸的经验
2008-09-20 14:29:26 来源: 辽宁中医杂志  显示次数:143   编辑:周文斌等   进入论坛
摘要:总结邓铁涛调脾护心法治疗心悸(心律失常)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调脾护心法治疗心悸,认为心悸是一个本 虚标实之证,正虚(心气虚和心阴虚)是本病的内因,痰与瘀是本病继发因素。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心悸病机的 四个主要环节。
一般来说心悸以气虚(阳虚)而兼痰浊者为多见,当疾病到了中后期,或心肌梗死的患者,则以心阳(阴) 虚兼血瘀或兼痰瘀为多见。治疗上,强调以心脾相关、痰瘀相关理论作指导,临床上运用调脾护心、补气除痰法治疗心 悸.每获良效。
关键词:调脾护心法;心悸;中医药疗法;邓铁涛
中图分类号:R249;R25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719(2005)08—0758—03
古代医家对心悸病机有精确的论述,如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认为“ C,-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虚也,二 者饮也”;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 所致。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在继承历代医家学术 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数十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悸是一 个本虚标实之证,正虚(心气虚和心阴虚)是本病的内 因,痰与瘀是本病继发因素。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构 成了心悸病机的四个主要环节。一般来说心悸以气虚 (阳虚)而兼痰浊者为多见,当疾病到了中后期,或心肌 梗死的患者,则以心阳(阴)虚兼血瘀或兼痰瘀为多见。 在本病的治疗上,邓老强调以心脾相关、痰瘀相关理论 作指导,临床上运用调脾护心、补气除痰法 台疗心悸, 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对心悸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心脾相关论 气血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诸脏腑间 相互协调的作用,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其功能的失调可对气血运行造成直接影响。心主血 脉,血行脉中,虽由心气推动,但究其动力则在于宗气 所为。“荣气不能自动,心藉宗气之力以运之。”宗气的 充沛则赖于脾胃的功能正常。日:“五谷 入于胃也,其糟粕、滓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 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若脾胃失调,运 化无权,则宗气匮乏,推动无力,轻则血运不畅,重则 “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心脉滞涩不通,则胸 闷、胸痛、憋气等症随之而起。心血的充盈是维持正常 血液循环的基础,但心血却又靠脾胃的供给。
日:“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总统于心。”唐容 川也说:“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 化而赤,是之谓血。”正常情况下,胃纳脾运,心血充盈, 在宗气的推动下运行全身,若脾胃功能失职,化源不 足,血不养心,必致心脉不利,从而出现惊悸、怔忡以至 胸痹、心痛等病证。 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脏清阳之气主升,脾气 一升,则肝气随之而升发,肾水随之气化,脾气升而水 收稿日期:2005—02—24 作者简介:周文斌(1969一),男,广西桂林人,主治医师。
学士,主攻方 向: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谷精微转于肺脏而敷布周身;胃的浊阴之气主降,胃气 降则糟粕得以下行,胃气降则肺气可以随之肃降,心火 随之下潜,心肾得以相交。脾胃居于中央以运四旁。 脾胃与心脏密切相关,脾胃经脉和心脏直接相联系,经 脉上通于心。脾之支脉注心中,胃之大络出于左乳下, 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足太阴之筋散于胸中,手太阳小 肠经络抵胃属小肠,经络的连属是脾胃与心息息相关 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脾胃转输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升 清降浊,与心相联系。脾胃健,则心之气血充盛,心火 下交,肾水上升,气机iN Jl~.。
脾脏居于中央,其升降功 能是人体气机活动的枢纽,如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 火之下降,肾水之上升,无不需要脾胃的配合。脾胃又 为后天之本,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有赖于脾胃化生的 水谷精微的营养,因此。脾胃病变可影响其他脏腑而共 同导致心悸的发生。结合心悸患者的临床特点,脾胃 失调除直接影响心脏之外,多是涉及到肝、肾两脏。 “木赖土而荣”,脾胃气机不利,可致肝之疏泄失职,加 重影响气血紊乱,临床上多见于心悸的早期;“土能制 水”,肾精又靠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故脾胃不健,运化 无权,久之可波及到肾,不但加重了原来的病情,又可 产生新的病变,临床上多见于心悸的后期。
总之,在脾 胃失调的基础上继发的脏腑功能失常,更加重了整体 气血阴阳的失衡,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对心悸造成影响。 1.2 痰瘀相关邓老对数百例心悸病人作调查发现, 大多数患者都有心悸气短、胸闷、善太息、精神欠佳、舌 质胖嫩、舌边见齿印、脉弱或虚大等气虚的证候;或同 时兼有舌苔浊腻、脉滑或弦及肢体困倦、胸郁痛或有压 迫感等痰浊的外候。故此,邓老认为广东人体质较之 北方人略有不同,岭南土卑地薄,气候潮湿,心悸以气 虚痰浊型多见。从病因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 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膏粱厚味在食品中 的比重不断增加,过嗜茶酒,肥甘无度之人随处可见。 但是膏粱之品消化不易;肥甘之物助湿生痰;过嗜茶酒 则水湿停蕴。随着冰箱冰柜的普及,各种冷饮凉食,已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品,然生冷寒凉之物, 刺激肠胃,困遏脾阳,过嗜之极易导致中土失踺,脾阳 不运。
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的生活节律加快,饮食失 节,饥饱无常之人增多。然而“脾立信”,“食贵有节”,有节制、节律地进食,能使脾胃保持“更虚更实”的生理 状态。饮食自倍或过度饥饿及餐次餐时无规律,都能损 伤脾胃。使运化失司。脾胃损伤,一方面使气血津液生 化乏源,中气衰弱则心气亦因之不足,心气不足则无力 推动血运。致脉道迟滞不畅,气虚不能自护则心悸动而 不宁。气虚日久,可致心阳虚弱,阳虚则寒邪易乘;津 血不足则不能上奉心脉。使心血虚少,久则脉络瘀阻。 另一方面。脾主运化,脾胃损伤则运化迟滞, 因蕴生 湿。湿浊弥漫,上蒙胸阳致胸阳不展,心悸胸闷、气短乃 作,湿浊凝聚为痰,痰浊上犯,阻滞胸阳,闭涩心脉则心 悸胸痹疼痛乃生。患者多因恣食膏粱厚味,劳逸不当, 忧思伤脾,使正气虚耗,或年老体衰,脏气亏虚致脾胃 运化失司。
聚湿成痰,形成气虚痰浊,可见“心痛者,脉 不通”,不单是血瘀为患。而痰浊闭塞也是其主要的病 理机制。故此,邓老提出“痰瘀相关”论,认为痰是瘀的 初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邓老还认为气 滞可导致血瘀,气虚亦可致瘀。现代血流动力学认为 血液的推动力对流速流量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与 中医所说的气的作用很相似。
这就从另一角度提示我 们,治瘀可通过益气行血之法加以解决,寓通瘀于补气 之中。 2 治疗方法着重调脾护心益气除痰 邓老认为,心阴心阳亏损内虚是心悸的内因,为 本,痰与瘀构成心悸的继发病因,为标。痰与瘀在辨证 上属实,故心悸是标实而本虚之证。痰瘀相关是心悸 的重要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依据。心悸以本虚,心 虚为主,以全身之虚、五脏六腑功能不足和失调为背 景。就心气虚而言,则与脾的关系甚大,心气虚,主要 表现其主血脉的功能低下.而要提高其功能.则有赖于 气与血对心的濡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 主升运,能升腾清阳,从根本上起到益气养心之效.故 邓老强调补益心气重在健脾。
此外,脾胃健运.则湿不 聚,痰难成,亦为除痰打下基础。除痰法在治心悸的过 程中,是一种通法,是针对标实而设的,通过除痰可以 通阳,有利于心阳的恢复,这又有寓补于通之意。补法 与通法是治疗心悸不可分割的两大原则.临床使用先 通后补,或先补后通,通多补少,或补多通少,或一通一 补,通补兼施,均应根据心悸的各个类型。视具体情况 权衡而定。
2.1 冠心病心悸邓老认为冠心病心律失常为本虚 标实之证,以心阴心阳虚为本,以痰瘀闭阻为标,广东 地处南方潮湿之地,以心气(阳)虚兼痰者多见,气为血 帅,心气不足,则血脉运行失调。兼以痰瘀扰心。故心中 怵惕,导致早搏等心律失常。方药:温胆汤去生姜加党 参,药用:橘红6g,法半夏log,茯苓12g,甘草5g,枳壳 6g,竹茹lOg,党参24g,丹参12g。珍珠层粉lOg。功 能:益气安心,化痰行瘀。主治:心律失常属气虚痰瘀 者,证见:心悸动,气短,胸闷,善太息,精神差,舌质胖 嫩,舌边见齿印,脉弱或虚大,或同时兼有舌苔浊腻、脉 滑或弦。 方中用党参补气扶正,半夏降逆化痰为君;竹茹化 痰除烦宁心为臣;橘红理气化痰、降逆消痞,茯苓健脾 渗湿,丹参活血化瘀,枳壳宽中又不破气伤正,珍珠层 粉安神宁心,共为佐;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益气安 心、化痰行瘀之功。 · 759 · 气虚甚加黄芪、白术或吉林参;偏虚寒去竹茹加桂 枝或桂心;兼瘀加失笑散或三七末;心阴虚兼痰以生脉 散合温胆汤;兼瘀加红花或三七末之类;以上两类型兼 有高血压者,选加草决明、钩藤、牛膝或川I芎、赭石、杜 仲;兼高脂血症者,酌加草决明、山楂、何首乌、布楂叶 之属;若心阴阳虚兼瘀或痰者,酌情合并使用上述方剂 加减化裁;心梗合并心律失常者,多属痰瘀闭阻而兼 虚,当以治标为主,加养心安神之品随证加减。
2.2 风心病心悸邓老认为风心病以心之阳气(或兼 心阴)亏虚为本,血瘀、风、痰湿为标;心病为本,他脏 (脾肾肝肺)之病为标。慢性风心病以阴阳两虚和瘀者 多见,心之阴阳气血亏虚,瘀阻心脉,心失所养,故见悸 动不宁。治疗宜标本同治,攻补兼施.更需要调理脾 胃,调脾护心,益气除痰祛瘀。方以炙甘草汤加减,药 用:炙甘草12g,党参15g,干地黄30g,桂枝9g,阿胶 6g,麦冬、胡麻仁各lOg,大枣5g,珍珠层粉、蒲黄、五灵 脂各lOg。功能:双补气血,养心安神,化瘀通脉。主 治:风心病阴阳俱虚夹瘀之心悸,证见:心悸动,体赢气 短,面色黧黑,精神差,舌质胖嫩,舌边见齿印.脉弱或 虚大或结代。 炙甘草、党参、大枣益气以补 C,-脾.调脾护心,地 黄、麦冬、阿胶、胡麻仁甘润滋阴养心补血,桂枝通阳复 脉,珍珠层粉养心安神,蒲黄、五灵脂化瘀通脉,共奏双 补气血,养心安神,化瘀通脉之功。
3 病案举例 雷某,女,40岁,1997年7月1 日入院。心慌心 跳,胸前区郁闷半月,5月1日因受凉感冒,头痛鼻塞. 自服康泰克等,上述症状消失,但仍有咽部不适。至半 个月前因过度劳累后始出现心慌心跳.胸前区郁闷不 适,EKG 示:“偶发室性早搏”,服用心血康、肌苷等.症 状未见缓解。3天后至空军总医院行动态心电图示: “频发单纯性早博”,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经予抗病毒 口服液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遂来我院求诊而收入 院。自述胸闷,心慌心跳,时作时止,疲倦乏力,眠差, 纳一般,二便调,舌淡黯边有齿印,苔少脉结代。体格 检查:神清,疲倦,对答切题,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 湿罗音,心界不大,心率66次/分,律欠齐。可闻及早搏 2~ 3次/分,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理化检查:血常规、 ASO、ESR 均正常。彩色心脏BUS超声:各房室腔均 不大,各心瓣膜形态及活动尚可。左室心肌心尖部内膜 两处增厚,回声增强,有瘢痕形成,运动减弱。超声诊 断:心肌炎改变。ECT:静态心肌显像示,L-肌前壁病 变。既往史:有风湿性关节炎史20年,经治疗病情稳 定;有慢性咽喉炎史多年,经治常复发;有青霉素、链霉 素、海鲜等过敏史。平素工作劳累。 邓老查房。四诊合参。其临床特点为:患者中年妇 女,奔波劳累,神清,面色晦滞,准头欠光泽,疲倦乏力, 心悸胸闷时作时止,纳一般,眠差,口干。二便调,舌淡 黯边有齿印,苔少脉结代。
诊断:中医:心悸(气阴两 虚,痰瘀内阻);西医:心肌炎,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 搏。 病机分析:患者体虚久病,加之工作劳累,耗伤心 脾气阴,致气阴虚损,心脉涩滞,心神失养;且气虚津血 运行乏力,变生痰瘀,阻滞心脉,加重心神失养.而发为 心悸。中气不足,清阳不振,无以上养,故面色晦滞,准 头欠光泽而口干;舌淡黯边有齿印,苔少脉结代皆气阴 两虚、痰瘀内阻之征象。 第一阶段:扶正祛邪,治以补益气阴、养心安神为 主,佐以祛瘀通脉,方以炙甘草汤加减,配合中成药宁 心宝、生脉液、滋心阴口服液、灯盏花索片(按制剂说明 剂量用药)治疗。药用:炙甘草30g,生地20g,麦冬 15g,阿胶(烊)9g,桂枝12g,党参30g,麻仁(打)20g,大 枣6枚,生姜9g。水煎服,日1剂,共服5天。 第二阶段:(1999年7月5 日)。经上述治疗,精 神好转,偶有心慌心跳胸闷,纳眠可,无口干,二便调, 舌淡黯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涩。查体:心率81次/分, 律欠齐,可闻早搏1~ 2次/分。
EKG 示:大致正常。 气阴已复,痰瘀渐显,治法以益气养阴,豁痰祛瘀通脉 为法,原方去生姜,加法半夏、茯苓、丹参、桃仁,加强豁 痰祛瘀通脉之力,药用:炙甘草30g,生地20g,麦冬 15g,阿胶(烊)9g,桂枝12g,党参30g,麻仁(打)20g,大 枣6枚,法半夏12g,茯苓30g,丹参20g,桃仁12g。水 煎服,日1剂,共服4天。 第三阶段:(1999年7月9 日)。精神好,心慌心 跳胸闷偶作,纳、眠尚可,二便调,舌淡黯苔稍腻脉细 涩。心率78次/分,律欠齐,可闻及早搏1~2次/分, 上药养阴太过,痰瘀更明显,当改予益气踺脾涤痰祛瘀 通脉为主,药用:竹茹lOg,枳壳、橘红各6g,茯苓15g, 法半夏lOg,太子参30g,白术15g,田七末(冲)3g,火 麻仁(打)24g,炙甘草lOg,五爪龙30g,丹参20g。水 煎服。患者守方服20天,诸症消失,纳、眠可,二便调, 舌淡红苔薄脉细,心率80次/分,律齐,24h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偶发室性早搏,仅见原发室早4次,出 院。 按 心肌炎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表现为,心慌心 跳,难以自止,伴胸闷。当属中医学之“心悸”范围。
“伤 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原文 117条)。在中,炙甘草汤用以治气血不足、 心阴阳虚之脉结代,心动悸证,与本例辨证相符,故加 以援用。方中以炙甘草甘温补脾益气,通经脉,利血气 为主药,配人参大枣牢I、益中气,化生气血,并配桂枝、生 姜辛甘通阳复脉。又配阿胶、生地、麦冬、麻仁以滋阴 养血。使得阴阳得平,脉复而悸自止。但服药病未能 痊愈,邓老认为乃因其除气阴虚外,当兼痰瘀之实邪, 且滋阴助痰有助邪之嫌,故阴复后,则将治法改为益气 涤痰祛瘀为主。邓老认为广东省地处岭南,气候潮湿, 极易聚湿生痰,加之当今社会转型,工作生活习惯改 变,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升高,日夜生活规律打破, 且多恣食膏粱厚味,劳逸不当,忧思多虑,事不从心,使 气阴虚耗,或早衰,脏气亏虚,痰浊内蕴,闭塞脉络,气 滞血瘀。故痰为瘀之初,瘀为痰之果,痰瘀交结,使病 情缠绵。
因此,痰是心疾之病理基础,而脾是生痰之 源,是心疾的关键环节。若脾胃健运,湿不聚,痰难成, 瘀不生,气血生化源源不绝,心脉充盈,气血流畅,心神 自安。故邓老冶心疾重在益气健脾除痰,痰去瘀除。
用温胆汤加减,意在益气健脾涤痰祛瘀,使邪去,胸中 清阳得以正位,心神得养而神自安。从而获得良好疗 效。但仍保留有炙甘草汤之意(太子参、火麻仁、炙甘 草),以助脉复,且防再伤阴。
93
发表于 2009-10-22 18:39:52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邓铁涛辨治冠心病经验中医理论介绍
2008-09-20 14:27:39 来源: Chinese Journal  显示次数:154   编辑:张健等   进入论坛
笔者1996年购得《邓铁涛医集》,如获至宝,受益匪浅。 舌苔厚浊或腻,脉弦滑或兼结代者为痰阻;舌有瘀斑或全 现结合自 的学习心得将其治疗冠心病经验总结如F。 舌紫红而润,少苔。脉涩或促、结代者为瘀闭;若两者合并则为
1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痰瘀闭阻。此证可并见于上述3型, 论因痰因瘀。心绞痛都较 冠心病的病因可归纳为劳逸不当,恣食膏粱厚味,或七情 严重,或痛有定处, 般瘀的疼痛比痰的疼痛为甚。 内伤。是否患病则决定 正气之盛衰,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 瘀证为主,一般用失笑散加冰片(蒲黄2份,五灵脂2份, 干”。正气虚则上述因素才起作用。正气虚包括五脏之虚,但本 冰片1份)1.5~3 g。更辨其阴虚阳虚,加减用药。痰证为主时, 病是 51~I1亏虚,心阴受损,以致“心痹者,脉/f 通”,痰痹阻心 以温胆汤份量加倍,按阳虚加减用药,阴虚者可去法半夏加天 络而成“冠心病”。心与五脏关系非常密切,如高血压心脏病, 花粉、全瓜篓。若血脂高者,呵在上述辨证治疗基础上选加何 往往先有肝阳亢盛,再影响到心:而肝病有先山肾阴虚哀,水不 首乌、草决明或I.h楂。何首乌益阴养血,适用于偏阴虚者;草 涵木所致;此外,与命门亦有关系,如证见休克、阳气衰竭、脉 决明能平盯,适用于兼高血压偏阳亢者;山植能活血消导,适用 微欲绝,则不仅足心阳衰,命门之火也衰;肿为相傅之官,主治 于兼痰瘀者。但邓老强调,药物治疗是不够全面的,在一般情况 节,为心主血脉之助;脾为生痰之源,所以,冠心病痰阻之证与 F还应考虑综合疗法。 脾的关系亦很密切
3 典型病例 2 分型论治 患者,男,47岁,2004年8月10同初诊。{诉:3年前,心
2.1 心阳虚(兼痰或瘀) 前区感心悸、心闷、间歇发作针刺样疼痛,偶有压迫感,跑步或 证见胸闷、心悸、气虚,面色苍白或黯滞少华,畏寒,肢冷, 上楼梯心痛、心慌、气急感加重。现病史:2004年5月初,上 睡眠不宁,自汗,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胖嫩,苔白润,脉虚 述症状发作较频,活动则气促咳痰胸闷,四肢无力,饮食减退, 或缓滑或结代,甚则阴肢厥冷,脉微细或脉微欲绝。 睡眠梦多。查:T 37.0℃,BP 120/60~flg,HR 49次/min, 治疗一般用温胆汤加党参(竹茹9 g,枳壳4.5 g,橘红4 g, 心尖区或闻及I级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ST段异 法半夏9 g,茯苓12 g,党参15 g,甘草4.5 g)。此方对于期前 常。x线示:两肺纹理增多,心影略有扩大。肝功能正常,腹部 收缩而舌苔白厚、脉结者,也有一定效果。若心阳虚而兼瘀者, B超无异常。血常规正常。舌黯红,苔厚腻微黄,脉迟弦。诊断: 用 君 汤加失笑散1.5~3 g冲服:若阳虚而心动过缓者, 冠心病 辨汪为胸痹、痰瘀闭阻型。治以化痰通瘀、芳香化浊。 用补中益气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若阳气虚衰,四肢厥冷, 以温胆汤加昧:太子参30 g,北沙参20 g,茯苓12 g,法半夏 脉微细或脉微欲绝者,选用独参汤、参附汤或四逆加人参汤(参 6 g,橘红4.5 g,炙什草2 g,竹茹10 g,枳实6 g,合欢花10 g, 用吉林参、高丽参或西洋参),选加除痰和祛瘀药。 夜交藤30 g,丹参10 g,毛冬青20 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2.2 心阴虚(兼痰或瘀) 同时用中号三棱针于双侧曲泽刺血,出黑紫色血块80 mL;又 证见心悸、心痛憋气或夜间较显著,夜尿多,腰痛腿软,舌 刺双侧足_二里和点剌大椎、内关,出血约30 mL,且每穴均拔火 质嫩红,苔薄白或无苔,脉细数 促,或细涩而结。 罐。治疗后第3天,患者自述心【}J舒畅,胸闷、心悸、气急、针 临证一般用生脉散(太子参18 g,麦冬9 g,五昧子9 g)为 刺样痛全部消退,饮食增加,心率增至75次/min。 主方,心动过速可加玉竹、柏子仁、丹参:期前收缩脉促者加 4 结语 珍珠层粉(冲服)L 5 g;心阴虚兼痰者,宜用生脉散加瓜篓、薤 邓老认为,痰与瘀者是滓液之病变,两者异中有同,津液成 白;兼瘀者加毛冬青或三七末(冲服)1.5 g。 痰的病理形式表现为津液“停滞不前”、“凝聚集结”、“败浊不
2.3 阴阳两虚(兼痰或瘀) 清”。研究显示,血浆比粘度、三酰甘油、B一脂蛋白和血沉方 证见口干,耳鸣,眩晕,夜睡小宁,盗汗。苔薄白或无苔,脉 程K值的异常增高是心血管痰证患者较突出的血液流变学改 细数而促,或细涩。本型既有心阴虚证,又有心阳虚证,同时兼 变 痰证患者血液流动性降低及聚集性增高的血液流变性改变 有痰或瘀。
作为血的病理状态,符合中医血瘀概念。痰和瘀分别是津液和 临证用温胆汤合生脉散,或四君子汤合生脉散,或用炙甘草 血的病理改变所形成,故痰证患者血液流变性改变所包含的津 汤[炙甘草9 g,党参15 g,生地黄15 g,阿胶(烊)6 g,桂枝9 g, 液和血的病理状况便反映了“痰中挟瘀”和“痰可致瘀”的现 麦冬9 g,火麻仁9 g,大枣4枚,生姜3片]加减。 象,提示对心血L管病痰证的治疗应重视痰瘀同治。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10月22日 06:43pm 时添加 -=-=-=-=-
本文错字颇多,请参考原著研读!
94
发表于 2009-10-31 17:50:27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如此好帖,居然无人顶,可惜了!
95
发表于 2009-11-2 19:39:31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理论学术论著整理 研究 五脏相关,首见于邓铁涛教授1961年《广东中 医》第4期“研究整理中医学遗产”一文:“以研究五 行学说为例,我们可以定两种题目:① 五脏相关学 说;② 五行学说的局限性。”
邓铁涛教授认为选择前 者比较好,可以把中医学精华部分提炼出来,合理解 释神经与五行在机体内谁起主导作用的问题。 1962年11月16日。邓铁涛教授在《光明日报》 发表“中医五行学说的辩证法因素”,认为中医的五 行学说,主要落实于藏象学说。脏腑配五行这一抽 象概念,是经过无数医疗实践而提炼出来的。
1963年邓铁涛教授在《广东中医》第3期发表 “什么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的谈话,针对当时有人 认为“阴阳五行是玄学”说:中医学有其独特的中心 思想,这就是阴阳五行学说,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生 克关系有循环论和机械论倾向,但中医的五脏相生 相克内容就不然。未来的明天中医学与现代自然科 学结合之后,将会起到质的变化,可能不再用五行这 一名称。这是邓铁涛教授提出要用现代语言表述古 代中医理论的观点。 1975年邓铁涛教授“再论中医五行学说的辩证 法因素”(载《学说探讨与临证》1983年广东科技出 版社出版),指出中医五行生克,实质是脏腑组织器 官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体内各个调节系统促进和抑 制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指导临床、临床凝练理论 的角度。探讨具体病种五脏之间关系。 1988年邓铁涛教授在《广州中医学院学报》第2 期发表“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
弘扬中医五 行科学内核,舍弃五行循环机械模式,解决中医五行 名实不符、内容与形式不统一的矛盾,并回答了什么 是五脏相关:指在人体大系统中,心、肝、脾、肺、肾及 其相应的等组织器官,分别组成五个脏腑系统,在本 脏腑系统内部、脏腑系统与脏腑系统之间、脏腑系统 与自然界社会之间,存在着多维联系。筒而言之曰 — — 五脏相关。
可见,邓铁涛教授是经过长期研究五行学说之 后得出五脏相关的结论。
2 五脏相关理论古代学术源流的探讨与梳理 “五脏系统相互关联”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特 征之一,古已有之。如“五脏相通”(《内经》)、“五脏 病论”(汉·张仲景)、“五行互含”(敦煌遗书《辅行 诀》)、“五脏旁通”(唐·孙思邈)、“五运主病”(金·刘 完素)、“五脏穿凿”(明·李梃)、“五行互藏”(明·张介 宾)、“五脏互相关涉”(清·何梦瑶)等,举隅以说明。
2.1 五脏相通 经考证与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词义最接近、 最早期的文献,是《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相通, 移皆有次。”五脏之气何以相通并有次序输移?古人 借助五行学说作以下解释:①通过相互资生、相互制 约体现脏气相通输移,所谓肝生筋。筋生心,心生血, 血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肾生 骨髓,髓生肝等;② 通过相乘相侮推理病气相通传变 模式,所谓每脏之病有五,一脏有五脏之传,五五二 十五变;③ 通过脏腑相合相应体现五脏之气相通,所 谓脏腑各有相合,是为一表一里;④ 通过气机升降出 入体现五脏之气相通,所谓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 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左右者,阴 阳之道路也。
2.2 五行互含 敦煌古医籍考释发现,《张仲景五脏论》有甲、 乙、丙、丁四种版本。五脏论是古代以脏腑学说为中 心撰写的医书总称,张仲景以脏腑论杂病,故把“脏 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列卷首。《张仲景五脏论· 甲本》:“天有五星。地有五岳,运有五行,人有五脏。 所以肝为将军。脾为大夫,心为帝王,肺为丞相,肾为 列女。肝与胆合,脾与胃通,小肠连心,大肠连肺,膀 胱合肾。”上述文献经考证虽为六朝末叶之产物,但 反映了自汉代至晋唐时期医家,对五脏所主病证与 天地四时及人体各组织器官相关联系的认识。
2.3 五脏旁通与五脏穿凿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五脏旁通是脏与腑的另 一种对应关系。周易有旁通卦,考五脏旁通说,始见 《孙氏思邈五脏旁通明鉴图》。日·丹波元胤《中国医 +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05CB23502) 记载唐宋时期已有“五脏旁通”的著述,但均亡 佚。迄至明代,李梃提出“五脏穿凿论”解释五脏旁通 说。李梃《医学入门·卷一脏腑》:“五脏穿凿论曰:心 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汤为主;胆病战栗癫狂, 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 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 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 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 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 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 合一之妙也。”
五脏旁通,是明清医家根据临床经验 对五脏关系的理论补充,尤其是心与胆相通,治心宜 先温胆,胆通则心自安,至今仍有效指导临床。 上述研究表明,古代医家为了体现“五脏系统相 互关联”的思想,曾借用了哲学中的阴阳学说、五行 学说来进行说理。但随着医学学术的发展,抽象的 哲学观念已不能完全反映具体的实践经验。因此, 我们在梳理中医五行学说以及其他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应超越古代“假哲理以言医道”的思维方式,建 立从医学角度体现五脏关联性的应用理论模型。
3 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的应用基础研究
3.1 五脏相关理论科学内涵 可以用“三个层次”表述:① 五脏系统内部的关 联,即五脏的功能系统观;② 系统之间的关联,即五 脏之间的联系观;③ 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联,即天人 合一的整体观。这是邓铁涛教授的学术思想。
3.1.1 五脏的功能系统观 即人体可分为肝、 心、脾、肺、肾五脏机能子系统,五脏系统呈多层级功 能结构,构成一个多维联系的立体网络。这样一个 多层级功能结构体现了中医学对人体系统复杂性的 认识,也隐含着对五脏功能子系统的非线性特征的 启示。因此,对肝、心、脾、肺、肾五脏机能子系统中 任何一子系统的研究,都可以认为是属于五脏相关 的范畴,如脾主肌肉、肾主骨研究。对多发性肌炎动 物模型肌酶谱检测及其肌细胞组织与它脏器组织病 理改变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多发性肌炎病位在 脾,除肌酶谱异常升高外,还合并间质性肺炎或其他 脏器的损害。对骨质疏松症虚证的五脏相关性进行 探讨,结果63名经腰椎骨密度检测确诊骨质疏松症 虚证患者,仅有9.5% (6/63)为单肾虚的单脏证, 90.5%(59/63)为肾虚合并它脏虚证的多脏证,腰椎 骨密度值越低,涉及病变的脏腑越多。
3.1.2 五脏之间的联系观 即脏与脏系统之 间的联系,以最基本的两两相关为单元,按数学排列 与组合公式:五脏之间可以发生的两两关系应有10 种,发生三脏关联系也有10种,四脏关系有5种。 见下图式: r2 一一 三!一 一5‘4‘3‘ 二!一lI、 一 2 1(5—2)!一2·1·3·2·1一 两两相关模式有:脾肾相关、心肾相关、肝肾相 关、心脾相关、心肺相关、肝脾相关、肺肾相关、脾肺 相关、心肝相关、肺肝相关。 ,、3 5 1 5·4‘3。2 1 , 一 3 1(5—3)!一3·2·1·2·1一 三脏相关模式有:肺脾肾相关、肝心脾相关、肝 心肺相关、肝心肾相关、肝脾肺相关、肝脾肾相关、肝 肺肾相关、心脾肺相关、心脾肾相关、心肺肾相关。 = 4 1(5—4)!一4·3·2·1·1 =5 四脏相关模式有:肝心脾肺相关、肝心脾肾相 关、心脾肺肾相关、肝心肺肾相关、肝肺脾肾相关。 课题组重点对两两相关模式“心脾相关”、“脾肾 相关”、“肝脾相关”、“肺脾相关”进行研究。如心脾 相关,以冠心病心衰为载体,对广东省中医院413例 住院心衰患者,采取前瞻性调查方式进行信息采集 (临床病例直接观察法)。结果所有心衰患者病位均 在心占100% ,涉及两脏以上占97.8% ,其中涉及心 脾两脏378例( 91.5%),涉及心肾两脏184 例 (44.5%),涉及心肺两脏131例(31.7%),涉及心肝 两脏27例(6.5%);涉及三脏以上163例占39.5%, 其中涉及心脾肾三脏86例占20.8% ,涉及心肺肾三 脏51例占12.3% ,涉及心肺脾三脏42例占10.2%, 涉及四脏以上24例占5.8% ,涉及五脏8例占 2.2% ,说明疾病相关性客观存在。
3.1.3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五脏相关不仅是 指“小五行”脏腑系统,同时也包括“大五行”的天人 相应。课题组对10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与100例健 康人在构建PRO量表理论模型进行比较研究,经由 专家重要性评分、离散度分析、因子分析、逐步回归 分析、判别分析和内部一致性分析等方法,筛选出条 目52条,组成正式MG.QOL量表,包括除药物干预 以外的其他因素,如外界环境、社会环境、精神心理 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统计分析T值=10.695(P< 0.001),结果有明显差异性。
3.2 五脏相关理论对重大疑难疾病防治指导 邓铁涛教授指导课题组对冠心病、心衰、重症肌 无力、阻塞性肺气肿、肝硬化、骨质疏松症、小儿紫癜 等7个病种1925例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信息采 集,根据不同病种建立数据库。
3.2.1 心脾相关理论诊治心血管疾病信息采 集 对广东省中医院住院的319例经冠脉造影确诊 为冠心病胸痹心痛患者进行临床调研。结果三证相 兼者共150例占47.0% ,两证相兼者122例占 38.2%,其他47例占14.7% 。胸痹心痛患者证候中 气虚占比例最大,占87.1% ,其次为血瘀和痰浊,分 别为79.9%和78.7% 。胸痹心痛的证候要素以血 瘀、气虚和痰浊为最多见,而在实际辨证分型中,此 三者多共存而成组合证:心脾气虚、痰瘀阻络证。冠 心病的病机以心、脾为定位脏腑,气虚为本,痰浊和心脾相关理论指导下创立的调脾护心法 与除痰化瘀法综合运用,是当代防治冠心病的诊疗 方法之一。
3.2.2 脾肾相关相关理论诊治肌肉疾病信息 采集 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2例“重 症肌无力证候流行病学信息采集表”住院患者回顾 性调查资料的收集,采用双人双录方法进行数据计 算机处理和分析。结果五脏受累13例,为总例数的 6.13% ;四脏受累50例,达23.58% ;三脏受累96 例,达45.28% ;两脏受累43例,达20.28% ;脾脏单 独受累10例,仅占4.72%。重症肌无力治疗至今仍 然为世界性难题,危象抢救是难中之最,在“脾胃虚 损,五脏相关”理论指导下,成功抢救重症肌无力危 象患者85例。
3.2.3 肺脾相关理论诊治呼吸疾病信息采集 阻塞性肺气肿(COPD),基于描述性统计、四诊样 本聚类分析、脏腑变量聚类分析等方法的结果,对 266例急性加重期患者调研,显示出肺脾关系最为 密切,其次为肺肾,肺脾肾之间常相互影响,肺心之 间的相关程度在肺脾、肺肾、肺肝之后;对234例 COPD稳定期患者调研,脏腑相关程度显示出“肺脾 同病,肺脾相关、涉及肾脏”以及“虚实夹杂,本虚以 肺脾气虚为主,标实以痰瘀为主”的病机特点。 临床证候信息采集表明,疾病在发生、发展的过 程中,不仅是两两相关,而是三脏甚至多脏系统之间 相关,有一证与多脏相关,一病与多脏相关。病情越 重,证侯组合越复杂,涉及病变的脏腑也越多。现行 临床辨证标准主要是基于单脏证的主要证候表现, 并不反映疾病往往以多脏证为主时,相关证候的组 合排列规律及其辨证诊断价值。
3.3 实验研究为五脏相关理论提供佐证
3.3.1 “脾虚及肾”病理形态学实验研究 用 动态相关的理论指导实验,改变了过去单脏器“肾的 研究”、“脾胃研究”的模式。脾虚动物模型的制备, 各组动物体内脾脏、肾脏、胸腺、肝脏等组织DNA和 蛋白质含量变化的测定及强肌健力口服液对上述指 标变化的实验。结果提示,DNA、RNA、蛋白质、E2、T 等可能是脾肾相关的物质基础之一,强肌健力口服 液能使脾虚小鼠所致脾、肾受损的组织结构得以修 复,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共形成9篇学术 论文公开发表,其中“强肌健力口服液对脾虚小鼠 RNA合成的影响”一文已被荷兰《医学文摘》 (exeerpta medica database”embase)收录,为开展重症 肌无力脾肾虚损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做好前期 准备工作。
3.3.2 脾肾相关理论在干细胞(核受体转录因 子)的研究 探讨强肌健力提取物影响骨髓间充质 干细胞(MSCs)增殖和分化的核受体机制,将强肌健 力饮原药材用递增极性溶剂分步提取,所得提取物 筛选活性有效组分,以Mr丌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活力 为筛选强肌健力口服液促MSC增殖有效成分的药 理学指标。结果不同化学组分对MSC增殖作用各 异,强肌健力口服液乙酸乙酯部位促进MSC增殖作 用,诱导MSCs向成肌细胞分化,以浓度依赖方式促 进MSCsS期细胞增高,视黄酸受体(RAR)及维生素 D受体(VDR)为强肌健力口服液的药理靶点。
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神经 元细胞转化,也可向成肌细胞、肌腱细胞转化。提出 MSCs是脾肾相关细胞层次表达的存在形式的假说。
4 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研究前景
4.1 与传统五行学说比较 继承五行学说合理内核,创新五脏相关理论,这 是它们的辨证关系。五行属于哲学范畴各行业均可 引用,而五脏相关仅属于医学理论适合于中医;两者 在学术发展进程中逐渐发生主客互易并带有哲学性 质的五行观念,与中医五脏的对应始终是有限度的。 中医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观、诊治观随实践不断丰 富,最终在五行与五脏这一对关系中,逐渐发生变异 以五脏配五行,这就是实践对理论的反作用。因此, 五脏相关是对传统五行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4.2 与中基教材藏象学说脏腑病机比较 中基教材藏象学说与脏腑病机,其理论来源有 临床观察、哲理推导、取类比附和易理丹道等不同成 分,而五脏相关是建立在临床、实验研究基础上,解 决中医理论阐释多源的问题,实际上是对现代中基 教材内容的细化与补充。邓铁涛教授认为,五脏的 关系,不是依靠书斋里五行相生相克推导出来的关 系,而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 医应用理论两大理论范畴。中基教材属于中医基础 理论范畴,而五脏相关属于中医应用理论的一部分, 它介于基础与临床之间,横跨了两个层次即理论层 次与实践层次,研究的对象有其具体性和特殊性,因 此能够发挥其他理论学说难以发挥的独特作用和学 术魅力。
4.3 五脏相关理论研究的前瞻性 邓铁涛教授多次强调要把研究放在世界医学的 平台上,21世纪医学发展面临诸多新的考验,人类 疾病谱的改变,生态环境的破坏,老年社会的到来, 社会各阶层对医疗保健的不同需求。医学发展需要 整体系统关联的理念,而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的提出 以及解释与研究,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它将引领 中医理论基础的研究走到学术前沿。
  
96
发表于 2009-11-7 22:21:21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邓铁涛的医疗经验暂发到此,至今无人来此反驳,只会在角落里“叫几声”————也太胆小了嘛!
97
发表于 2009-11-11 18:07:48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用焦氏尪痺汤治疗类风湿的临床观察
2008-10-12 20:37:43 来源: Modern Rehabilitation Vol  显示次数:650   编辑:孙希圣,王学英   进入论坛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RA)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疾病.以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肿大变形等为主症.届中医学的历节风、虺痒、顽痒等范畴。从1987年以来,笔者运用中日友好医院教授焦树德老师虺痒沥治疗RA43例.收到良好的康复教果,现报道如下。
1 病例选择
按RA诊断标准,43例患者中.37例为典型RA.6例为肯定RA。各关节变形者32例,男性19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4l7岁(17一70岁)平均病程51年(3个月~23年)。
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治疗前皆用过布洛芬、紊昔生等抗炎药.35例曾经用过皮质激素治疗(1个月一l2年)。虺痒汤开始治疗时,仍保持原有治疗方案,待临床症状缓解后.逐渐撤掉激索。
2.1 尪痺汤组成
川断15g.补骨脂l2,附子6g,熟地15g,桂枝IOg,骨碎补10g.淫羊藿12g.独活lOg.麻黄5g,伸筋草20g,赤白芍各10g,防风l。g.桧节15g.炙山甲log.透骨草12g,牛夕12g,苍术10g.知母l0g.灵仙12g.此为基本方,根据证候寒热辨证加减。
2.2 服法及疗程
每日一剂.水煎成500毫升,早晚分服。1个月为1疗程。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与3个疗程结束后,分别作下列指标测定:晨僵时间(分),跑l5米时间.握力.关节疼痛数与程度(0—3),关节肿胀数与程度(0—3).关节功能分级,血沉,类风湿因子(RF),骨关节x线片改变等检查。
4 疗效判断
疗教判断为5级:
(1) 完全缓解:
晨僵消失,握力达到280mmHg以上或增加l0o%,跑l5米时间少于8秒或缩短4秒以上,关节功能改善1级或达到l级,血沉正常,RF阴转;
(2) 基本缓解:
晨缰缩短80%上,握力达到200mmHg以上或增加80%,跑15米时间缩短3秒,关节疼痛数、关节压痛与肿I伥数和积分减少50%上.关节功能改善1级以上或达到1级.血沉降低.RF阴转或无变化;
(3) 明显进步:
晨僵时间、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与压痛数和积分碱步80%以上,,跑15米时间缩短2秒.血沉下降,关节功能改善l级上;
(4) 进步:
上述指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未达到明显进步指标{{5J无变化。
5 结果
治疗后各项临床指标皆有显著改善者(P<0Ol或<005);血沉与RF显著下降者(P值分别<0Ol<005);507个关节治疗前后x缱片列比,201个无变化.306十骨关节破坏有改善。三个疗程结束后完全缓解者l9例,基本缓解者I4侧,明显进步者7例,进步者3例,无无变化病例。缓解显效率为72o9%总有教率为l0o%。约62%的患者治疗1疗程后症状开始改善.34例长期服激素的患者撤掉激素6体会根据43例资料分析.
笔者认为RA中医病因属肝肾亏损,感受外邪或风寒湿、或风湿热.经络痹阻,日久关节肿大畸形,功能丧失或碱退运用焦树德老师的虺痒沥为基本方.补肝肾,强筋壮骨.化瘀通络。有热象者减麻黄、附子、桂枝剂.加知I母、黄柏、忍冬藤、桑枝、地骨皮等;伤者加生地;癣重者加制乳没、红花。对患者康复作用良好.大部分患者服药一疗程原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三个疗程结柬后改为散剂或丸荆巩固,随访未见复发。
98
发表于 2009-11-11 22:18:51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正是一些持有中医师证,而不懂中医理论知识,一心为了骗钱,又不认真学习研究中医知识的“合法”假中医严重阻碍了中医的发展。
把中医师证当成是护身符、铁饭碗,它们借中医、中西医之名公开欺骗。
一问到专业知识什么都不懂。这样能治好病人的疾病吗?
不能。
99
发表于 2009-11-11 23:31:50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下面引用由和氏璧2009/11/11 10:18pm 发表的内容:
正是一些持有中医师证,而不懂中医理论知识,一心为了骗钱,又不认真学习研究中医知识的“合法”假中医严重阻碍了中医的发展。
把中医师证当成是护身符、铁饭碗,它们借中医、中西医之名公开欺骗。
一问到专业知 ...
那“证”是花钱买来的,你也信!
去看看那个“仁丹论坛”————不就在推销卖什么“性**”假药的广告么!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11月11日 11:34pm 时添加 -=-=-=-=-
还“穿”着个“马夹”在论坛“拉客”呢!————————————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1&topic=3962&show=0
100
发表于 2009-11-11 23:44:58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盲目的“中西医结合”导致 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下面引用由wangmengying2009/11/11 11:31pm 发表的内容:
那“证”是花钱买来的,你也信!
去看看那个“仁丹论坛”————不就在推销卖什么“性**”假药的广告么!-=-=-=-=-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 在 2009年11月11日 11:34pm 时添加 -=-=-=-=-
还“穿”着个“马夹” ...
这个“证”就如拿尺买些一般。
现在政府就认尺,不认自己的脚。
真可怜!
不尊重科学知识,不尊重人才,后果不看想象。
许多优秀学者只能在外才能发挥作用,真是遗憾!

-=-=-=-=- 以下内容由 和氏璧2009年11月11日 11:45pm 时添加 -=-=-=-=-
“些”——换为“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6 16:54 , Processed in 0.07568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