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翟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黄岐建中汤兄讨论阴阳问题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07-5-2 07:20:20 | 只看该作者

与黄岐建中汤兄讨论阴阳问题

好大一根杆
此即为静!
长时间不动即为太静,
保持永恒的不动则是极静,
其中就有了太极,
太极就是不懂的意思,


92
发表于 2007-5-2 17:47:46 | 只看该作者

与黄岐建中汤兄讨论阴阳问题

下面引用由翟鉴2007/05/02 05:26am 发表的内容:
逸湘 兄说:
這是物理學,如你認為錯,請提出反證("動為陰,靜為陽,動能為陰,靜能為陽,動能轉靜能是為"陽出"靜能轉動能是為"陰入")。
答:您可能不懂中国文字吧?我已经举例做了 ...
"日静"
有何依據
照宇宙學日是動的

-=-=-=-=- 以下内容由 逸湘2007年05月02日 05:48pm 时添加 -=-=-=-=-
你可能不懂物理學
93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05:16:10 | 只看该作者

与黄岐建中汤兄讨论阴阳问题

soni 兄谈到了“太极”阴阳,这也是我的强项:谈太极首先要确定“太极体”,从天地而言,我把地球为一个“太极体”,蒸汽为阳的一端,向上向外升散(输出);雨为阴的一端,向下向内降聚(输入),生生不息,环流不止。如果把人为一个“太极体”,动脉血为阳的一端;静脉血为阴的一端(周而复始)。
   
  逸湘 兄问: "日静"有何依據
答: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月行倍离,即日行180度,月行360度),所以,月与日相对而言即月动为阳,日静为阴。
您说:照宇宙學日是動的
质疑:这不是胡扯吗?宇宙中的天体哪个不动?再说,您说的也不是阴阳学说的行内话呀,只有日动,而没有静啊?
94
发表于 2007-5-4 11:56:45 | 只看该作者

与黄岐建中汤兄讨论阴阳问题

問題快兜到一起了
太極正也是我的強項
我本屬道家太極一脈
先說蒸氣與雨
蒸氣是水的氣態
雨是水的固態
其中是能量的吸收與釋放
不改變水的本質
太陽是在燃燒發出光與熱
本質在變化
地球上循環使用的能量
大都來自太陽
月球不發光不發熱
月球之動是被動
所以月只能為陰
95
 楼主| 发表于 2007-5-5 05:37:31 | 只看该作者

与黄岐建中汤兄讨论阴阳问题

几年的挑战,为什么没有遇到过对手?
原因只有一个:中医基础理论部分是谬论,而我质疑的正是这些谬论。
从迎战者的帖子看,这些人错把阴阳学说当成永远揭不开谜底的灯谜了。当然,如果揭不开谜底,就更显得阴阳学说神奥;就更显得这些人比别人高明。
需要说明一下:黄岐建中汤兄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错了就是错了,即使自己拿不出支持自己观点的根据,也不任意信口开河)!这也是我尊重黄兄的主要原因。
“阴出阳入”是阴阳之谬论!而五积散兄在谬论的基础上节外生枝说:“ 本于阴者亲之下,本于阳者亲之上”。
按五兄这句话中的“亲”字只有两个意思:一是把“亲”字作为“交通”(在上者交于下;在下者交于上‘阴阳相交’);二是把“亲”字作为“在”(阴在下,阳在上)。
但是,这两种意思五兄不敢当众说出来了,因为这两点哪个都能致五兄的命!如果亮明第一个意思(阴阳相交之意),但是,致命的是阴阳的定位阴在下,阳在上!在阴在下,阳在上的基础谈阴者亲于下,阳者亲于上,等于阴阳相脱离(死也);如果五兄把在上者交于下,在下者交于上(阴阳相交),就等于否认了传统的阴在下,阳在上。
如果亮明第二种意思:把“亲”字作为“在”的意思(阴在下,阳在上),那么,阴已经定位在下了,何必再用“亲”字多此一举呢?
也就是说,五兄谈阴阳竟然把一个“亲”字变成了两个死角。这就是五兄的阴阳成了永远也揭不开谜底的灯谜。因为我看透了五兄善谈阴阳,但离阴阳千里。所以,在五兄刚一开口,我就是说,我有能力让五兄自毙!
96
发表于 2007-5-5 07:47:54 | 只看该作者

与黄岐建中汤兄讨论阴阳问题

下面引用由翟鉴2007/05/05 05:37am 发表的内容:
几年的挑战,为什么没有遇到过对手?
原因只有一个:中医基础理论部分是谬论,而我质疑的正是这些谬论。
从迎战者的帖子看,这些人错把阴阳学说当成永远揭不开谜底的灯谜了。当然,如果揭不开谜底,就更显得阴阳 ...
你汉语的水平确实太低,根本就不适合学中医。
“亲”字不是你理解的那样。
97
发表于 2007-5-5 11:24:20 | 只看该作者

与黄岐建中汤兄讨论阴阳问题

下面引用由丁和2007/04/16 10:21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失落的东西太多。《内经》里到处是根据,但是要悟性。谨摘几段:
《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歧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此段一方面说脾与四肢的关系,另一方面说“水谷气”是长养筋骨肌肉,产生功能的必备条件。,举一反三,病气有余,形气不足,也是形气层未能禀水谷气而不用。
《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此段虽然以腹背分阴阳,实际以隔肌以下为阴,隔肌以上与背为阳,隔肌以下与隔肌以上有两点区别,一是六腑在腹,但有明文,六腑为阳,不能作为腹为阴的根据,那么腹为阴的根据是什么呢?唯一就是水谷饮食在腹,
“水谷气”是生命的依托,“气”贯穿与《内经》全文,治也是以平气、恢复神气为目标,如果医理论阴阳,不是以关系生命与治疗的主要物质为根据,而以其它方面内容为根据,何异于检验人的动脉血而以狗的静脉血当样品?
翟先生说:请拿出“五俞穴”阳气由外入里的原文
《通评虚实论》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结合《异法方宜论》“针从南方来,灸从北方来”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解释春夏秋冬死生,经气阴阳出入尽在其中。
在《内经》阳气由外入里的原文好像还有,不过是该执业医师钻研。不在本人目标内。
很高兴先生的加入!
先生的讨论与引述,句句有所本,并且胸中有主见,足见您渊博的学识与大器之度量,希望先生常来论坛指导。
从“不过是该执业医师钻研。不在本人目标内。”说法看,您好象也主要是一位中医理论爱好者,但不是中医执业人。再次感谢先生,并致以崇高敬意!
98
发表于 2007-5-5 11:44:25 | 只看该作者

与黄岐建中汤兄讨论阴阳问题

[这个贴子最后由黄岐建中汤在 2007/05/05 11:53a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翟鉴2007/04/22 05:32am 发表的内容:
日行180度,月行360度(月行倍离),所以,以动静阴阳而言,月为阳,日为阴。
先生引用的数据有差误,内经的原文是“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也”,这是指的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一周(约365.25度),需要一年,一天运行一度;这一天的时间内,月亮在黄道上运行大约13度有余。___“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
中国的古历法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以阳历而确定,二分二至为其本;晦朔弦望为特征的月则是阴历,必须是初一、十五符合月相才行。这样一来,阴历的一个月大约29天半,阳历的一年却有365天多,阴历要大小月相间(大月30天、小月29),一个太阳公转年却又有12月或13月,常常是五年二闰,或者更精确是19年7闰,这就是“积气余而盈闰矣”的意思了。所以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先生却说“日行180度,月行360度(月行倍离),所以,以动静阴阳而言,月为阳,日为阴”恐怕有数据差误,更不合传统的、约定成俗的阴阳理论,请先生自明。
(原文见于《六节藏象论》“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99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04:46:44 | 只看该作者

与黄岐建中汤兄讨论阴阳问题

逸湘 兄说:
  問題快兜到一起了,太極正也是我的強項,我本屬道家太極一脈,先說蒸氣與雨:
蒸氣是水的氣態,雨是水的固態
回复:这么说我遇到知音了!而且,蒸汽是气态,雨是固态我们的认识也相同。
您说:地球上循環使用的能量,大都來自太陽,月球不發光不發熱,月球之動是被動,所以月只能為陰。
回复:请按您上所述“地上的能量;太阳;月亮”绘制一个“太极图”,并阐明其中的道理,谢谢!
100
发表于 2007-5-6 23:13:44 | 只看该作者

与黄岐建中汤兄讨论阴阳问题

[这个贴子最后由soni在 2007/05/06 11:17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翟鉴2007/05/04 05:16am 发表的内容:
soni 兄谈到了“太极”阴阳,这也是我的强项:谈太极首先要确定“太极体”,从天地而言,我把地球为一个“太极体”,蒸汽为阳的一端,向上向外升散(输出);雨为阴的一端,向下向内降聚(输入),生生不息,环 ...

如果把人为一个“太极体”,动脉血为阳的一端;静脉血为阴的一端(周而复始)。@
 
因此人就象是河流, 地球就象是一个锅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8 01:24 , Processed in 0.05412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