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tuyuanzh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水煮中医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5 18:08:1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从现代分子生物学资料整合的角度来看,这张表中相互矛盾和混乱的结果无规律可循,从经典经络的角度讲,它从实践中形成了一个规律,却缺乏分子水平研究的支持。我们从表中很快就可以勾勒出经络的轮廓:
  1)肺手太阴之脉[4],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这一循行路线描述非常具体清晰,用之临床亦有效应,下面这张图是用微阵列技术(Affymetix gene chip)显示的肺的HOX基因中的表达模式[5],和上表对照: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   A
■———————□—□—□—■—□—□—□—■—□   B
□—□—□—□—□—□———■—□—□——————   C
□—□—□—□—□—□———————□—□———□   D
Human normal adult lung
图2、用微阵列技术(Affymetix gene chip)HOX基因中的表达模式。图中黑框代表该基因被表达。
在表2中:
A1:表达在后脑和菱脑组织。菱脑中逢核有5—HT神经元群,调节呼吸。
A4:胎儿肺,肠,胃,颈,胸区
A10:尺骨、桡骨发育。
B2:成体肺、腹侧体壁
B6:成体肺,胚胎肺,发育的上皮和皮肤
B13:发育皮肤     B13还特化骶骨体节。
C6:肺组织发育,胸耆的位置,肋骨和神经。
D11:尺骨、股骨、桡骨
在这些HOX基因位置特化的基础上,用血管淋巴管神经结缔组织联系起来就成为肺经的经络图。
(待续)
9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5:57:1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2)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顒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在表2中:
B3:在结肠上皮、副交感神经嵴细胞和内脏中胚层
A4:全肠;涉及溃疡性结肠炎和相关癌
A5:胚胎呼吸道形成,肺和肠,前椎骨、肩胛骨,近端前肢芽,胃和肠
A9:大肠,胸骨
A11:尺桡骨、尾部体结、骶节形成
D11:桡骨、尺骨、腕骨、骶节形成
在这些HOX基因位置特化的基础上,用血管淋巴管神经结缔组织等联系起来就成为大肠经的经络图。
3)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在表2中
B3:副交感神经嵴、肠神经节、胸腺Hascll体、后肠上皮、十二指肠和回肠
A4:胃肠道间质
A5:胃、脾、胸腺
D3:胃、第二颈椎、牙上平面、第一颈椎、甲状腺
D8:下胸腰水平、骶水平和后肢位置、上颈背根神经节肢芽极性活性带
B1:迷走神经(X)
A7:上胸区、第一二肋弓
C5:在前肠
C10:较后的脊髓和后肢
D12:表达在大拇指,D12、D13表达影响肢芽的较前的区域
D9:后肢周围神经的组织和投射、后肢肌肉系统、足胫水平肢芽形态形成。
在这些基因位置特化的基础上,用血管淋巴管神经结缔组织等联系起来就成为胃经的经络图。
4)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在表二中:
B3、B4在胸腺Hascoll小体
B4:造血干细胞、成体干细胞、腹侧胸腔
B6:血细胞的生成、白细胞、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
B9:胸骨的骨元件、第一二肋骨、B6、B9骨髓分化
A5:胸腺
A7:上胸区、造血细胞
A9:胸腺、血细胞生成、脾脏、腰骶轴骨模式和肢体形态形成(在足胫水平)
A10:胸腺、肢芽的形态形成、后肢的分布和发育
C4: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
C8:胸骨硬化(6-10)前胸  前肢发育
D3:胸腺
D8:下胸、腰椎、骶水平、后肢位置
在这些基因位置特化的基础上,用血管淋巴管神经结缔组织等联系起来就成为脾经的经络图。
5)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在表2中
B1:心脏、Ⅻ颅神经
B7: 胎心,平滑肌细胞:
A3:颈总动脉—起源于第3咽弓
A5:心、肺、肢体、胃肠道、前椎骨的颈上胸区、颈脊髓、甲状腺
A7:在上胸区
在这些基因位置特化的基础上,用血管淋巴管神经结缔组织等联系起来就成为心经的经络图。
6)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在表2中
B3:前肢芽的间质,副交感神经嵴,肠神经节,十二指肠和回肠,甲状腺,体节
B7:Ⅸ、Ⅹ神经节,人胎心平滑肌细胞
A4:主动脉弓间质,胃肠道间质
A5:心、胃肠道、前椎骨、近端前肢芽、肩胛骨、肺和肠、肩峰、胃上皮、发育肠的间质成分、Ⅺ、Ⅻ颅神经
A1:颅神经和神经节、内耳、颅骨、耳形成
A2:HOX a2突变鼠舌骨被下颌骨和中耳结构取代
C8:胸骨硬化、前肢发育、回肠、体节、神经管、肢芽
D3:血管形成、脊髓背根神经节,第一颈椎、甲状腺、肾管、食管、胃、小肠
在这些基因位置特化的基础上,用血管淋巴管神经结缔组织等联系起来就形成了手太阳小肠经络图。
7)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骼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在表2中:
A10:在腰脊髓和环绕的中胚层,骨和后肢的分布和发育,胫腓骨神经元。股骨,子宫,腰脊髓,影响运动神经元模式,后体节中间和腹侧灰质,腰运动柱,节段特化,腰运动神经元,性器官发育,前后肢骨,骶骨,尾骨。
    A11:肾发育,子宫,肢芽的肌肉形态形成,胎儿肾,尾部体节,控制背腹肾轴的发育,间质,上皮,椎骨,肢芽和泌尿生殖系统,表达在贯穿肢芽的间质。
C10:表达在背侧脑室带,A10/C10/D10被表达在腰脊髓并有严格的表达模式,影响运动神经元模式化,后肢。
D8: b8/c8/d8双突变和三突变显示有冗余功能,在上胸和骶水平包括后肢的位置。
在这些基因位置特化的基础上,用血管淋巴管神经联系起来就形成了手太阳小肠经络。
8)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在表2中:
A10:见膀胱经
A11:肾发育,黑色素瘤、子宫发育、胎儿肾、肢体、尾部体节,背腹肾轴的发育,椎骨、肢芽和泌尿生殖系统。
A13:早期表达在尾侧中胚层和发育后肠的内胚层,苗勒氏管,泌尿系膀胱。
C3:第三胸椎骨前界,后肢芽,较后的前椎,正在发育的肾皮层。
C11:子宫、后肾、大腿骨和腓骨较后的间叶区域,而没有延伸到胫骨和附骨。
D3:肾管、颅颈关节。
D11:脊柱、肢体和泌尿生殖系统,肾和女性生殖系统,尺骨、骨、股骨。
D13:生殖泌尿系统,骨发育的建立,生殖道和消化道的终端部分。
在这些基因位置特化的基础上,用血管淋巴管神经结缔组织等联系来形成足少阴肾经经脉。
9)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立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在表2中
B2/B4:腹侧体壁(胸腔)。
A4:肢芽、主动脉间质、喉、气管间质,在胃肠道局限在间质、副交感神经细胞和内脏中胚层,十周胎心的上皮基底细胞层。
C4:十周胎儿上皮的基底细胞层、十七周皮肤的上皮、真皮。
D3:血管形成、滑膜增生、胶元合成和沉积、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
在这些基因位置特化的基础上,用血管淋巴管神经结缔组织等联系起来形成了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10)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在表2中:
B3:中胚层,后肠上皮,前肢芽的间质,泌尿生殖系统r5
A4:侧板中胚层,肢芽,胎儿肺肠肾颈胸区,a4/b4/c4/a5/c5副交感神经细胞和内脏中胚层
C4:十周胎儿上皮的基底细胞层,十七周皮肤的上皮和真皮
D3:寰椎、牙齿、皮肤血管形成 ,胶元合成和沉积   
在这些基因位置特化的基础上,用血管淋巴管神经结缔组织等联系起来形成了手少阳三焦之脉。
11)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在表2中:
A1:颅神经和神经节,内耳,颅骨,耳形成
A10:股骨,腰运动柱,节段特化,腰运动神经元鉴别,骨和后肢的发育,胫腓骨。
C10:表达在腰脊髓,并有严格的表达模式,影响运动神经元模式化,中间和腹侧灰质,后体节细胞群,背侧脑室带,后肢。
D10:踝 足、关节组织,后肢,外周神经组织的投射,远端后肢的肌肉,腰外侧运动柱,较后的后肢。
在这些基因位置特化的基础上,用血管淋巴管神经结缔组织等联系起来形成了胆足少阳之脉 。
12)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隔,上注肺。
在表2中:
A5:肝
A10:股骨、脱膜、肢芽、子宫的发育。前后肢骨、骶骨、尾骨、隐睾证,性器官的发育,骨和后肢的分布和发育。
A3:外展肌的体运动神经元
C6:肺、肋骨和神经、胰岛β细胞,乳腺
D9: 运动行为改变,后肢肌肉系统,后肢周围神经细胞的投射。腰骶轴骨模式,足茎水平肢芽形态形成,乳腺。
D10:同胆经
在这些基因位置特化的基础上,用血管淋巴管神经结缔组织等联系起来,形成了肝足厥阴之脉。
3.经络的五脏属性
经络学说以脏器命名系统之间的关系,表里脏腑,分阴分阳,五脏共有经络十条,另加心包和三焦,实为全身内膜系统,共十二条。
神经系统中流动的递质为人体之经气,Ach能神经元内递质为肝经气,NA、A能神经元内递质是为心经气,DA能神经元内递质是为肾经气,H能神经元内递质是为脾经气,5-HT能神经元内递质是为肺经气。(详见前述)
各能型神经元因与不同的其它组织相互联系,故有不同递质共存,体现了同一能型神经元在不同分布部位的功能差别。
4.经络的阴阳属性
把人体多维地,动态地分为神经系统和外周系统在发育知识上和神经科学知识上可以得到印证,把神经系统定性为阳,外周组织定性为阴,符合中医学所有知识对阴阳的描述。
1、背为阳,腹为阴,从神经管发育,到神经细胞的迁徙和成体神经系统的分布和支配证明。
2、四肢内侧为阴,外侧为阳,反映了伸肌和屈肌在递质上的差别,伸肌以兴奋性递质为主,屈肌以抑制性递质为主。
    3、头为诸阳之会。是各种递质和感觉功能整合的地方。
5.经络的中枢镜像
大脑皮质和器官系统有如下镜像关系:
大脑皮质中感觉区和运动区的位置关系等于器官系统中感觉和运动相应的位置关系和环境因素引起的颅内微观结构的变化(突触的可塑性)。
它们的位置关系是经典递质和不同部分分泌的递质共同决定的。
了解外周组织和大脑的关系,对经络的意义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1、外周组织的缺损,必然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络和大脑的皮质相应位置结构和功能的缺损[12]。
2、对幻肢痛的解释:外周结构破坏而中枢联系的存在,保证了外周联络结构在皮层的空间定位的存在。幻肢痛是真实的,而非精神性的。
这种镜像关系证明,大脑皮层存在同外周一样的一个经络系统,脊髓是两个经络系统和中继,而轴和树突是庞大经络系统的电路线。
9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6:04:4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补发一张轴突内物质移动的电镜照片,供理解时参考。
94
发表于 2009-12-27 09:47: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在这些HOX基因位置特化的基础上,用血管淋巴管神经结缔组织等联系起来就成为大肠经的经络图。
===========================================================================
    讨论到这里,就要具体化了。
    请教:哪一条血管、哪一条神经联系起来就成为大肠经的经络图?
    余类推。
    【5-HT能神经元内递质是为肺经气。】
     请教:5-HT能神经元内递质是不是只在肺经存在,只在肺经内传递?其他经中没有或者不存在5-HT?或者说5-HT在不属于肺经的神经血管中不存在?
     余类推。
    请先生仔细推敲。
9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7 13:21: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12/27 09:47am 发表的内容:
在这些HOX基因位置特化的基础上,用血管淋巴管神经结缔组织等联系起来就成为大肠经的经络图。
===========================================================================
    讨论到这里,就要具体化了。
  ...
回复先生:请教不敢当,共同探讨.
先生提了两个大问题,我想为了不引起混乱,两个问题均以肺经为例探讨.
1.首先,我们在对经络的描述上并没有采用从皇甫谧发端的分布依线的穴位排列方法,而是根据<内经>分类分层的方法,如前述,篇幅所限,未能全部引用.
2.在<黄帝内经>中,经络是一个很小的概念,参阅《素问﹒经络论篇第五十七》.而是分别用皮部,经络,经筋,经脉,经水,经别,等各种层次描述了它们与脏腑的关系.关于穴位,前面已两次解释.
3.关于经络的层次性,我几乎引用了<内经>中全部两篇原文,因为它强调的针灸解剖层次同前述解剖模型完全一致.
4.把十二皮部,经络,经筋,经脉,经水,经别,等各种层次的知识综合在一张图上,并用一条线穿起来,方便了针灸的教学和流传,但精确度下降.没有反映“ 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勿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的精神。
5.我们现在所说的经络就是十二皮部,经络,经筋,经脉,经水,经别等知识的综合。但它的线却是根据《灵枢﹒经脉第十》的循行路线画上去的。经脉是什么?我想再重复一下该篇中的原文:“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它就是深部血管。
如果我们不用线,而是根据发育节段的规定性和分子发育的多效性对照,就会发现与《灵枢﹒经脉第十》的循行路线的结构相关性。为了方便,我把肺经的结果再引下来。在表2中:
A1:表达在后脑和菱脑组织。菱脑中逢核有5—HT神经元群,调节呼吸。A4:胎儿肺,肠,胃,颈,胸区A10:尺骨、桡骨发育。B2:成体肺、腹侧体壁B6:成体肺,胚胎肺,发育的上皮和皮肤B13:发育皮肤     B13还特化骶骨体节。C6:肺组织发育,胸耆的位置,肋骨和神经。D11:尺骨、股骨、桡骨
这些知识从体表到内部完全证明了与肺经络(含上述关于经络的所有知识)相关的结构发育关系。肺的呼吸功能,肺与皮肤的关系,肺与胸骨,肋间神经,尺骨,桡骨的关系。我们还要特别关注B13,它特化骶骨体节,而骶骨体节同时特化大肠。
6.血管的发育是与局部发育直接相关的,换句话说,血管从出现起就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它既有血管本身的特点,也有发育相关组织局部的特点。肌肉组织,皮肤组织,骨组织,,淋巴组织都具有相同的特点。
7.关于5-羟色胺能神经递质的产生部位,现已较明确,前面已说过,但我还是要引一下:五羟色胺(S-HT)的分布:在颅内主要分布在包括中缝核群在内的B1-B9神经元群、松果体,外周主要分布在肺、肠嗜铬细胞、肠隐窝细胞、血小板[4]。它们是呼吸功能,肠道部分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发端地,别的系统不含有5-HT,但分布有5-HT受体,不同部位受体介导不同作用。
8.我们用中西医已知知识相互对照,找到它们的共同点是为了探索和解决未知问题。前面说过,如果中医理论框架是正确的,它就可以作为一个整合现代生物学知识的一个路标,而不是终结知识。
以上是对先生两个问题的回答,不知我说清楚了没有?打字速度太慢,敬请原谅。
9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7 13:26:2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八.针灸的理论与实践:
   神经科学的进展为解开针灸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困惑提供了一把新的钥匙,而针灸的方法也为神经科学的向前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功能磁共振(fMRI)和正电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ET)等从穴位刺激对大脑皮质区的反应位置的研究也积累了一定的资料,更为合理的科研设计,是研究神经通路和神经网络的关键,而这些设计的灵感将来源于已经积累的针灸理论临床实践.
   1.中西医针刺的双向对照;
   早期的神经科学方面的资料来源于大体解剖,而精细的神经支配关系则来源于对动物和颅脑外科手术中对大脑皮质区的直接针刺.而中医则是从外周穴位的刺激来探索脏器和相关各部分器官之间的关系.精细的针灸科研人员发现了这些穴位和神经之间的关系.仔细的比对发现,所谓气府(或脉气所发,或经穴)大部分位于神经丛肌肉的穿出点上,有人称为肌门。但中医对经络的认识远没有那么简单。《黄帝内经》用了两章专门论述针刺的层次,远远超出了我们过去神经知识的范围。这使得我们对解剖层次和神经化学知识重新整合,得出了全新的结论,而这些结论正是《内经》中精确描述的。
  2.从药学的理论看针刺麻醉
  如果我们不从药学的角度来来阐述针麻的机理,针麻就会沦为玄学或安慰剂。因为针刺的特性,我们这里只讨论局麻药,肌松药的特性,内源性阿片肽途径。
  ⑴局麻药:布比卡因,丁卡因,利多卡因,罗哌卡因,普鲁卡因等是常见的局麻药,都直接作用于细胞膜Na+通道,抑制Na+内流,阻断动作电位的产生,而起到神经阻滞的作用。现已克隆出Na+通道基因14个,它们主要表达在脑,脊髓,心肌,子宫和肠道平滑肌,主要介导疼痛的作用机理。由此,有理由认为针刺抑制Na+内流是针麻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也是《内经》中“诸痛疮痒,皆属于心”的分子证据。
  ⑵肌松药:卡肌宁,潘库溴铵,维库溴胺为非去极化类骨骼肌松弛药,司可林为去极化类骨骼肌松弛药。前者主要通过竞争胆碱能烟碱受体,阻断神经末梢与横纹肌间传导。后者主要与烟碱受体结合后,产生稳定的去极化作用,松弛骨骼肌。这也应该是针麻的途径之一。因为针刺很容易达到这一作用。
  ⑶阿片样镇痛药:通过内源性阿片样镇痛物质如:内啡肽,强啡肽,脑啡肽,孤啡肽,β内啡肽等途径。我国韩济生院士在这一领域颇有造诣。
  3.穴位与药
  根据前述解剖模式,刺激穴位不同层次,不同解剖位置,都会产生不同类型的神经化学效应,结合该部位受体作用特点,就会知道该层次,该位置的治疗的药物效应,如:乙酰胆碱激动作用,抑制作用,去甲肾上腺素激动作用,抑制作用,以及受体作用等。
  4.我们据此对《内经》《针灸大成》中所载治疗针灸处方进行对照,药理作用几乎大部符合。
  
97
发表于 2009-12-27 14:10: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下面引用由哲学家2009/12/24 06:29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 ,我说两句,欢迎派砖.
第一古中医,本身就问题不少,在理论和药性的认识上,问题很多,错误也很多,如果古中医在理论上的问题不解决,按他们的理论方向研究下去,其成果是可怕的.在药性的认识上,如果,中医的脾不是解剖概念下的,中药的药理我们就无法按解剖的概念去研究,和现代医学结合也是无法进行的.
-=-=-=-=- 以下内容由 哲学家 在 2009年12月24日 06:33pm 时添加 -=-=-=-=-
所以,发展中西医结合是可以的,但不是现在,是将来.在中医自己把医理和药理理顺后,中西医结合才会真的有价值.这也是这么多年,中西医结合无法出成功的问题所在.
-=-=-=-=- 以下内容由 哲学家 在 2009年12月24日 06:42pm 时添加 -=-=-=-=-
古中医的价值有二,一是古中医理论,开创了用哲学方法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哲学不是就是思想方法,就象数学不是就是数字,现代,自然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之上的,哲学也和数学一样,可以建立在思维方法后,具体的被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的.哲学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既高于数学科学,同时也落后于数学科学.当现代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他必然会转为衰败.被哲学思维和应用替代.
-=-=-=-=- 以下内容由 哲学家 在 2009年12月24日 06:46pm 时添加 -=-=-=-=-
古中医的价值的第二就是,千年的实践,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成方的疗效,事实可见.但,对于单味药的认识,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不把对的和错的高清楚,论证就没法进行.
先生说得好!
“所以,发展中西医结合是可以的,,,,在中医自己把医理和药理理顺后,中西医结合才会真的有价值.这也是这么多年,中西医结合无法出成功的问题所在.”
——这些意见也很好。

中西医结合的同时,也是在检验中医理论。首先我们对待中医理论,不能持全面肯定的态度。也就是说,要去结合那些正确的东西。如果本来是错误的话,那么无论如何也是无法结合的,那还不是做了无用功?因此,认识中医理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是中西医结合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现代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他必然会转为衰败.被哲学思维和应用替代.”
——这就是中西医必须相互学习并进行结合、直至融合的根本原因。中医长于宏观、西医长于微观,这是它们各自的长处,但同时又是对方的短处。中医必须借助现代科技去认识人体的微观世界,而同时西医也必须用中医宏观理论去统领那些松散的微观知识。
9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7 15:01: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欢迎仁海先生参加讨论!
“中西医结合的同时,也是在检验中医理论。首先我们对待中医理论,不能持全面肯定的态度。也就是说,要去结合那些正确的东西。如果本来是错误的话,那么无论如何也是无法结合的,那还不是做了无用功?因此,认识中医理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是中西医结合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
我非常赞同这个意见。也在这样努力。我们既要修正中医知识,也要修正西医知识,不断地用新的知识,补充和发展旧的知识,旧知识也不代表错误,新知识也不代表正确,一个思想既不敢想,又不敢做,何言成功?
   作学问忌讳做大题目,但总得有人做,谋划在人,实施在人,成之在天!
   后面到临床部分了,还望先生关注指正!
99
发表于 2009-12-27 17:36:0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下面引用由tuyuanzhi2009/12/27 01:21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先生:请教不敢当,共同探讨.
先生提了两个大问题,我想为了不引起混乱,两个问题均以肺经为例探讨.
1.首先,我们在对经络的描述上并没有采用从皇甫谧发端的分布依线的穴位排列方法,而是根据<内经>分类分层 ...
谢谢赐教。
100
发表于 2009-12-27 19:16:2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下面引用由哲学家2009/12/24 06:29pm 发表的内容:
所以,发展中西医结合是可以的,但不是现在,是将来.在中医自己把医理和药理理顺后,中西医结合才会真的有价值.这也是这么多年,中西医结合无法出成功的问题所在.
    先生认为中医的什么医理和药理还没有理顺呢?怎么才能理顺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3:49 , Processed in 0.05129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