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梁常兵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擂台赛(一):老年泌尿系感染重症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2:04:55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12-8 11:16
本案讨论有一个焦点,湿热。

哈哈,好,李老师考虑的仔细啊。

舌脉均为热像,病在尿道及小便,小便者水也,在邪为湿,故而认为是湿热。

李老师多指正啊

点评

舌脉均为热像,病在尿道及小便,小便者水也,在邪为湿,故而认为是湿热。 ----------------------------------------------------- 前一句可以勉强算证据,后一句就不一定了。小便的病,可以和湿邪无关的呀。比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8 13:15
9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2:07:37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12-8 11:16
本案讨论有一个焦点,湿热。

中医对于病机的认识,核心是正确的,只是表述有差异,或者说有表达不清的地方,这也是需要我们努力的地方。
谢谢李老师提醒

点评

截止今日,此病例已讨论5天,参与者约有十人左右,李老师也没少分析。 我想,该是梁院长公布治病处方和治病结果的时候了。 请梁院长登台宣布处方和结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8 15:37
93
发表于 2014-12-8 12:16:14 | 只看该作者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12-8 12:04
哈哈,好,李老师考虑的仔细啊。

舌脉均为热像,病在尿道及小便,小便者水也,在邪为湿,故而认为是湿 ...

舌脉均为热像,病在尿道及小便,小便者水也,在邪为湿,故而认为是湿热。
---------------------------------
明白了。谢谢!
94
发表于 2014-12-8 13:15:48 | 只看该作者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12-8 12:04
哈哈,好,李老师考虑的仔细啊。

舌脉均为热像,病在尿道及小便,小便者水也,在邪为湿,故而认为是湿 ...

舌脉均为热像,病在尿道及小便,小便者水也,在邪为湿,故而认为是湿热。
-----------------------------------------------------
前一句可以勉强算证据,后一句就不一定了。小便的病,可以和湿邪无关的呀。比如小儿尿炕。
说勉强,是因为并不突出,本例病人首次发病的时候,可能热像很明显,拖延了半年以后,就不一定了。


中医辨证,最后的的检验证据是处方和疗效。梁院长治好了这例病人,咱们等答案公布出来再讨论“湿热”在本例中的意义。
95
发表于 2014-12-8 13:23:29 | 只看该作者
本案引出另一个题外话,淋证和心有什么关系?


淋证里,热淋为首,其他淋证也多有热像,属寒属虚的不多。
治淋证,清心火是经常用的,虚证的还有补心气、养心阴、安心神的。到很严重的虚损时,才用到补肾法。本帖里大家拟出的处方,有的就和心关系大。


心与小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淋是膀胱的病,怎么不找肾的麻烦就跟心较劲?
96
发表于 2014-12-8 13:34:54 | 只看该作者
温病上有句话: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这句话早就记的很熟了,可是我老是在讲课引用时,担心说成“治淋之法”,人的记忆有时候有这种怪现象,担心记错,备课时常要核对一下。原因就是治淋,也确实经常用清心、利小便之法。请大家讨论心与小便的关系。





97
发表于 2014-12-8 13:36:18 | 只看该作者
综合梁总版在1楼提供的各项参数,本人诊断和处方如下,欢迎批评,欢迎检验:

西医诊断:尿道膀胱刺激征

中医诊断:太阳病

处方:桂枝10 芍药10 泽泻10 甘草10
98
发表于 2014-12-8 15:24: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2-8 15:56 编辑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12-7 10:15
还请梁院长见谅,我这里隔着手。不能直接处方。我只有把我们这里的中医师的类似病案发出了。
我手头病案 ...


陈xx  女   48岁   西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2013年2月8日(腊月28)晚8时30分电话求诊。
突然尿痛、尿涩并带有大量血尿。病人根据症状自己估计为急性膀胱炎。因天晚不愿意打吊针,也不愿意采用抗生素治疗。她家小区门外就是药店,故求中医应急处理症状。待春节后详治。
中医生电话开出处方,只开了一付草药。要求煎药时加大水量,每半个小时服一次(量约为300毫升)。病人晚10时开始服药,半小时后排尿通畅;一小时后尿痛、尿涩全部消除;两小时后血尿(肉眼下)全部消除。三小时后病人把剩下的药全部服完后入睡。次日起床全身感觉舒畅,好像昨日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病人打电话问,是不是病好了?
中医师答,还差得远。还需更方服药一个月,可保不再复发。

我只找到了首方,呈上。望大家指教!
【生地12g   白芍12g   猪苓15g  土茯苓15g  泽泻10g   柴胡15g  黄芩10g   知母12g   半枝莲25g   黄芪30g    旱莲草12g   二花15g】    (1付,开水煎服)
————————————————————————————
     岳先生介绍的这个病例,一付药拿下,疗效的确很好。
    根据上面的病情介绍,只有“突然尿痛、尿涩并带有大量血尿”两个典型症状和血尿,没介绍有无发热、腰疼等症状,也无舌、脉诊和化验结果。在资料不全的情况下用药,就只有凭经验用药。
    从上述表现看,还不是膀胱炎,而应当是尿道炎。
    从用药成分上看,以清热解毒为主,兼顾利水滋阴。从此方收效显著来看,此病收到的是对症治疗的效果,据此推测,此病必是急性尿道炎症反应,而且只是局部症状,由于没有引起全身发热反应,故属于发病早期。
    这例病人之所以收效快,疗效高。原因主要在于对症治疗,适用于急性炎症。清热解毒相当于西医的抗菌素治疗,利水相当于西医的利尿,以上二法中西医相同。只有滋阴,具有降火的作用,西医则没有。此外,黄芪补气利水,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进一步分析,患者既然患的是急性炎症,反证近来因各种因素导致身体虚弱,以致于免疫力急剧下降,从而患此急性炎症。由此推断,急性症状控制之后,只需十多付药善后,针对病因和体质两方面加以调整和补虚处理即可恢复原状。

     梁院长的病例,是个慢性复杂病例,治疗要比这个急性炎症复杂得多。我的治疗意见是,可分为两个阶段或三个阶段,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先于一方调整兼顾对症治疗,继而补虚调节,重在肾脾双补。对于这类衰老的病人,补虚需要花费时日,达到短时期不复发,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但若做到永不复发,则难以实现。因为即使将导致这个疾病的外在因素去除了(因家庭条件所限有时不易去除),还有自身免疫力因素,再有就是医患的配合因素等等。这些因素都是医生无能为力的。

      请岳先生提宝贵意见。
   ,

99
发表于 2014-12-8 15:37: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2-8 15:40 编辑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12-8 12:07
中医对于病机的认识,核心是正确的,只是表述有差异,或者说有表达不清的地方,这也是需要我们努力的地方 ...


      截止今日,此病例已讨论5天,参与者约有十人左右,李老师也没少分析。
      我想,该是梁院长公布治病处方和治病结果的时候了。
      请梁院长登台宣布处方和结果!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6:09: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梁常兵 于 2014-12-8 16:12 编辑

本案例我使用的方药:

  1、大柴胡汤合一贯煎、归脾汤加减:


           柴胡12        苏子12       红参10      甘草6     黄芩9     生姜15     大枣6枚

           川楝子9    麦冬6      沙参6         枸杞6     云苓9     当归6        黄芪15

           木香3       龙眼肉9    益智仁9     白芍9     枳实9    川军9         枣仁9

                                                                     七剂    水煎服

   2、导赤散、补中益气汤加减,为散剂:


          木通30          生地 45      竹叶30     生甘草20     黄柏 20   五味子10   
   
          萆薢 30         生晒参 20   黄芪45      陈皮20       升麻15     柴胡20
         
          芡实30  
                     

                   粉碎,取80目药粉    每次5克、日3次 ,开水冲服。

           根据以上方案加减,共治疗四次,历时一个月,患者症状完全消失,遂停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8 06:09 , Processed in 0.07242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