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llyyjj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大家批判”日出北方“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14-12-22 13:09: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4-12-22 09:13 编辑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4-12-22 08:50
我与你对话已经告一段落了,你为何如此的纠缠不放呢? 反思一下自己的人品吧!

对不起,这一段时间(两天)已经过去了。论坛是公共平台,要么不说,要说,就不要怕被评论。有错必纠,也是每一个会员应该有的责任哟
92
发表于 2014-12-22 14:28:5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3
发表于 2014-12-22 14:30:2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4
发表于 2014-12-22 14:37:2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5
发表于 2014-12-22 15:25:05 | 只看该作者
         “日出东方”是公理、共设、规定。是以个人或者插一个杆子为坐标原点、作为参照物,把太阳出来的的方向标定为东方。全世界各民族、各个国家、地区都是这样规定的。到了月球上、火星上也是这样。
96
发表于 2014-12-22 16:11:56 | 只看该作者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12-22 14:30
2 经络就是神经,太阳经其循行从睛明穴到至阴穴的循行怎么来的,你看看哪个神经系统有这样的描述方向?  ...

无论你自认为对也好,错也好,我现在对你不感兴趣,请就此打住,也不要再向我发帖,谢谢!
97
发表于 2014-12-22 16:12:3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8
发表于 2014-12-23 22:15:4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3 22:18:29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4-12-21 17:08
以五味来描述中药的特征,本就是中医的特质,这有什么可疑惑的呢? 可以说大多数的中药的描述,都离不开 ...

先生探索学问认真,所以讨论时问题多了些,先生不可误会,决无质问之意。

以五味来描述中药的特征,本就是中医的特质,这有什么可疑惑的呢? 可以说大多数的中药的描述,都离不开这五味。 难道说,要推翻中药的性味归经作用吗? 你既然不同意立五味与中药的关系,那么您就应该尝试着不用五味来举例说明中药的作用, 总是站在质问者的角度问话是很轻松的,那么也请您去立一个,不用五味的中药,您来举例子,描述一个,请
-------------------------------------------------------------------------
以五味描述中药性质,是事实,是古代的唯一方法,也是现代的主要方法。正因为再没有好方法,咱们才有兴趣多做探讨。
药味和性、归经、升降浮沉不同。后三者都是对药物功效的总结,也就是对用药经验的归纳和解读,是打那指那,这个打那指那是正确的方法。有疗效在那里当证据。
药味是疗效和口尝的味的结合,多了一层限制。就有必要探讨了。
我们要讨论的是两部分内容,一是药味理论能不能指导药物使用,而是药味理论和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一个问题:
《神农本草经》最早有药味记载,但没有和功效直接联系起来,咱们平时说的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补能缓等等内容,是什么时候最先论述的我不知道,只是从这个过程看,本经记载了药味,但没有论述味的功效。说明,最早人们用口尝的味做为研究药物的一种方法。对味和功效的关系认识,是以后在用药经验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
    您前边说过:“经验类的经历总结五味的作用,用五行的理论反总结五味与五行的关系, 本身就是实践---理论---实践的,多次磨合的过程……”这个认识过程咱们看法一致。
  寒热温凉平五性和归经,是人为规定的,比如黄连治的病是为心火,所以就规定黄连入心经。就如人把日出的方向规定为东方,日出东方就是真理。除非日出方向来回变化,这是没有可能的事。
五味与五性、归经不同,五味首先是由人的味觉规定的,(先假设所有人味觉都相同),人的味觉和药效是不是完全重合,这需要多少次验证才能证明,恐怕谁也说不上来。

人们发现了一些药效,后来又发现了药味,而且发现药味和药效存在一定的关系,于是整理出来药味理论。假如这个理论可行,那么也是在已经发现的药效和药味中。如果用药味来推测未知药物的功效,就很难靠得住了。何况现有的药物功效也很难用药味来区分。
我曾发过一个帖子,请大家介绍各自认为最苦的药物,大家举出的有黄连、莲子心、龙胆草、葶苈子等等,就举出的这几种苦味药,功效的差别也是很大的。苦味药数量太多,即使归经、药性不同,也不可能区分开功效。

第二个问题,药味理论和五行学说的对应:
您对五行学说认识深入,前边用气机运行解读五行含义,合乎自然气候变化规律,让人信服,但药味理论是否能与之对应,需要对照:

木: 代表气机的疏泄作用------酸味,能收敛固涩。
火: 代表气机的宣通之意------苦味能降泄。
土: 代表气机的运化之意------甘味能补能缓。
金: 代表气机的肃降之意------辛味能散能行。
水: 代表气机封藏的意思------咸味能滋阴,能软坚散结。

仅从字面表达的意思看,五味与五行也很难联系到一块。
尝味分析药效,是中国古人发明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当时的条件下,古人积极探索,精神可嘉。但我们现在停留再古人的原始方法上,就不应该了。您前面说:'总是站在质问者的角度问话是很轻松的,那么也请您去立一个,不用五味的中药,您来举例子,描述一个”.您这话不假,找人的不足总比自己研究容易,可是也不能因为我不如古人,就不承认古人的错误啊。
药效如何解释,古人用了五味理论,现在人发现了五味的不足,又没有新的理论,怎么办?


宁可没有解释,也不要错误的解释。因为错误延续下去,只会妨害中医的进步。您前面说过,存在着药味与药效不符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很多的。既然存在较多的这种情况,药味与药效的联系就没有必然性。古人的探索在今天具有的就是参考意义而不是指导意义。这个意见一致了,我们讨论的目的就达到了。
另外,味中的涩与淡,为了适应五行学说,淡附于甘,涩附于酸。讲功效的时候,涩、淡与酸甘是有明显不同的。这是五行学说对药味理论的不好的影响。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00
发表于 2014-12-29 18:10:13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12-23 22:18
先生探索学问认真,所以讨论时问题多了些,先生不可误会,决无质问之意。

以五味来描述中药的特征, ...

木: 代表气机的疏泄作用------酸味,能收敛固涩。
火: 代表气机的宣通之意------苦味能降泄。
土: 代表气机的运化之意------甘味能补能缓。
金: 代表气机的肃降之意------辛味能散能行。
水: 代表气机封藏的意思------咸味能滋阴,能软坚散结。
仅从字面表达的意思看,五味与五行也很难联系到一块。---------是这样吗? 这五味本身就是另外的一套五行,只是您没注意到。

古人用了五味理论,现在人发现了五味的不足,又没有新的理论,怎么办?

宁可没有解释,也不要错误的解释。因为错误延续下去,只会妨害中医的进步。-----没发现错误解释,只是发现有特殊的特例;我们要抓住的是普遍性, 普遍性,不等于100%的准确性,没有100%的那回事。

大家举出的有黄连、莲子心、龙胆草、葶苈子等等,就举出的这几种苦味药,功效的差别也是很大的。苦味药数量太多,即使归经、药性不同,也不可能区分开功效。------------------记得上次,您提出黄连-----大黄的性味归经作用问题, 我在那次已经给你解释过了。就不一一的赘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15 04:12 , Processed in 0.2589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