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理论求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都是什么人在诋毁、污蔑中医养生?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15-1-7 02:48:06 | 只看该作者
理论求真 发表于 2015-1-6 23:38
你用你可笑的“牙神经”的智力否定针刺可以扎在神经上,我用针灸可以造成神经损伤打你“牙神经”的脸,针 ...

说的好,理论先生, 环跳这个穴位比较特殊, 我说的是,在针刺环跳过程中,针尖触及臀部坐骨神经,就有电辐射感觉到脚踝上,而此时针灸师再不可行针,行针就会伤及环跳神经, 这是我老师的针灸经验,到了他那里, 他只看到我说的针刺坐骨神经,就认为还要在坐骨神经上扎来扎去, 完全眼盲看不到我说的,不可行针,千秋雪先生也是这个意思。

他这种人是从来不会承认自己的问题的,一旦发现自己有问题,就想办法找别人的问题, 拿来与你争论而掩盖自己的问题,估计你就是拿来中国科学研研究的,针灸过程中,无可避免的会针刺到神经,也没有用。

原话 : -------------当时我们学院的老师讲授,你一旦针刺到坐骨神经上,传感立刻产生,~~~~而此时你根本就不用行针~~~,而没有刺到坐骨神经时,那个传感是不会产生的,因此行针的目的是点刺到坐骨神经上, 从生理解剖图,就可以看到环跳穴就在坐骨神经之上,而臀部坐骨神经的位置在于骶骨与髋骨之间的卡槽里,根本就不存在针刺时,坐骨神经要自动的避开,根本是无处可避。 --------------

点评

感觉从哪里来?——神经。  发表于 2015-1-9 20:52
92
发表于 2015-1-7 18:10:1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3
 楼主| 发表于 2015-1-7 19:19: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理论求真 于 2015-1-7 19:20 编辑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1-7 18:10
因此行针的目的是点刺到坐骨神经上, 从生理解剖图,就可以看到环跳穴就在坐骨神经之上,而臀部坐骨神经 ...

人类的医学从来就没有过『神经会自动避开针尖』的认识,这是你自己创造的,你承认吗?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正常人会认同你这没有任何医学常识的想象,你承认吗?


如果一个精神病患者也和你一样,没有任何人类常识的这样想象:
“人吃大便可以长寿”。你认为这种想象会有时间老人做裁判吗?



点评

学术争鸣首先要文明。  发表于 2015-1-9 20:54
94
发表于 2015-1-7 19:26:3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5
发表于 2015-1-7 19:45:4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6
 楼主| 发表于 2015-1-7 19:53:00 | 只看该作者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1-7 19:26
求真先生,谈学术东拉西扯,论扯淡无人能及!!!


哈哈 可笑的刘神经,脸被打肿,知道羞臊 不敢说神经 开始扯闲淡了
敢不敢回答:
人类的医学从来就没有过『神经会自动避开针尖』的认识,这是你自己创造的,你承认吗?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正常人会认同你这没有任何医学常识的想象,你承认吗?


如果一个精神病患者也和你一样,没有任何人类常识的这样想象:
“人吃大便可以长寿”。你认为这种想象会有时间老人做裁判吗?

点评

注意语言文明!  发表于 2015-1-8 19:57
97
 楼主| 发表于 2015-1-7 20:02:56 | 只看该作者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1-7 19:45
哈哈,不仅(按照中医针灸手法针刺的时候)神经会自动避开针尖这个观点是我自己发现的,而且经络的实体是 ...

你这“神经会自动避开针尖”和“经络的实体是神经系统”
完全是你无中生有的胡说八道 。
因为,
第一,没有任何人类医学的理论依据。
第二,这完全你是想象的,你根本扯不到发现上去。
发现是需要看到才能称为发现,你是怎样看到的神经会自动避开针尖”?

98
发表于 2015-1-7 20:04:2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9
发表于 2015-1-8 15:32:55 | 只看该作者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奥秘。至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因此,有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东汉的“方书之祖”,有着“救命活神仙”之称的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经络学说。他认为人所生的病是通过一条叫“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样的通路从体外向体内传输的,根据疾病所属的经络不同,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比如最初的风寒感冒病在太阳经,要用麻黄汤来治。他的《伤寒论》也是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在这个环境污染,充斥着抗生素、添加剂的时代,天然疗法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经络养生、经络治病法受到了无数人的追捧,很多中医大家对人体经络的护生作用也是倍加推崇。虽然医学技术很发达,但我们也不可能把医生24小时都带在身边,身体不舒服了医生也不能马上就为你手到病除,况且这个时代,还有很多人看不起病,去趟医院,一套检查下来,几百块钱没了,再开点药,又进去几百。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运用经络、穴位来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方法,这样也就等于有了个随身携带的“保健医生”,既方便又省时省钱。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生理功能
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1、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成,它们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只有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这些功能才能达到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通过经络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感应传导:经络有感应刺激、传导信息的作用。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刺激就可沿着经脉传入人体内有关脏腑,使其发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针刺中的“得气”就是经络感应、传导功能的具体体现。
4、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经络能调节人体的机能活动,使之保持协调、平衡。当人体的某一脏器功能异常时,可运用针刺等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激发经络的调节功能,从而使功能异常的脏器恢复正常。
临床应用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1、解释病理变化
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某一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2、协助疾病诊断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之处。人们根据经络循行通路,或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现的疼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皮肤的形态、温度、电阻改变等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肺脏有病,中府穴可有压痛。
3、指导临床治疗
经络学说早已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针灸、按摩和中药处方。如针灸中的“循经取穴法”,就是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如胃病,常循经远取足三里穴;胁痛则取太冲等穴。中药治疗亦是通过经络这一渠道,使药达病所,以发挥其治疗作用。如麻黄入肺、膀胱经,故能发汗、平喘和利尿。金元四大家中的张洁古、李杲还根据经络学说,创立了“引经报使药”理论。如治头痛,属太阳经的用羌活;属少阳经的用柴胡。
系统组成
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干,“内藏于府藏(脏腑),外络于支节”(【灵枢·海论】)。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奇经八脉具有特殊分布和一定的作用。十五络脉是指人体十二经脉加上躯干前的任脉、躯干后的督脉各自别出的一络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十二经脉按其循行顺序分别成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称其为“正经”。
循行走向
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正如 《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表里关系
一.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部位 内 侧 外 侧
手 前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中 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后 少阴心经
100
发表于 2015-1-8 16:05:09 | 只看该作者
深化研究
对唾液分泌的影响对110例健康者针刺足三里穴,引起唾液淀粉酶含量显著增加。亦有实验表明,针刺足三里,当拇指向前捻转时,唾液淀粉酶含量骤然增加,拇指向后则降低。
对胃蠕动的影响针刺对健康者的胃蠕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随机体功能状态不同,针刺反应胃功能也不同。从胃电图也显示出双向调整作用。针刺218例健康者的足三里穴,以观察其胃的张力、胃蠕动频率、胃的排空时间等,所得结果是,机体的功能状态不同,针刺反应也不同,是一种双向调整作用。已从正常与某些患者,在针刺足三里穴时,胃电的变化中得到证实。当针刺足三里时,胃电频率和振幅均有双向的调整作用。
对胃分泌的影响针刺足三里,治疗消化系统病时,针刺对胃酸和胃蛋白酶有调整作用,原来水平高者,针刺后降低,而低者则升高,对营养不良患者低于正常的胃总酸、游离酸、胃蛋白酶、脂肪酶等指标,针刺后可恢复正常。
对肠功能的影响:80例便秘患者,针刺后顺利排便;对腹泻患者有止泻作用。
对呼吸功能的影响:40名健康男女青年,针刺足三里时,安静肺通量比针前增加24.9%,耗氧量增强22.8%。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①针刺足三里可以促进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的提高。对免疫蛋白中的IgG、IgA有一定影响。能提高补体C3DHA值,从而控制发病。
②配三阴交,温针治疗121例,因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治疗6天后,白细胞升高的有效率为73.6%。
调整铜锌失调艾灸足三里,能调整老年人血中高铜与低锌。
对肠胃功能的影响:
①从大鼠、豚鼠、兔等动物的实验中可以看出针刺兔的“足三里穴”,对小肠的运动以减弱为主,亦有部分动物表现先减弱后增强。并从另一实验中得到,当轻捻转与留针时,小肠运动以增强为主,重捻则运动减弱。
②对兔小肠消化间期综合肌电有明显影响,可使小肠电周期缩短,III相时程延长,即小肠分节运动周期缩短,每一次蠕动持续时间延长,有助于小肠对食糜的消化。
③对引起肠运动效应的传导途径研究中得知,除神经的传导外,还有动脉壁上的一些结构参与,其中平滑肌的传导很可能参与这一效应。
④有镇呕效应,表现为呕吐的症状持续时间缩短。镇呕吐的机理,是通过迷走神经,当切断迷走神经后,电针镇呕吐的效应就消失。
对大鼠胃酸分泌有调整作用调整的机理可能是电针能引起鼠内啡呔含量增加,而使胃酸排出量增加。当切除迷走神经支配时,并不影响针刺对胃酸分泌的调整作用。从另一实验也证实了电针“足三里”对胃酸的分泌有调整作用,当造成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时,针刺“足三里”穴能抑制胃酸分泌,对应激性溃疡起保护性的作用。
对大鼠胰蛋白酶的影响当针“足三里”时,能明显降低大鼠胰蛋白浓度及排出量,即抑制胰酶分泌。对胰腺有保护性作用。这也许是针刺治疗急性胰腺以得良好效果的机理。
据报道针刺大鼠“足三里”时,下丘脑室旁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β-内啡呔含量下降。对免疫异常有调整作用,如对自发性高血压的胸腺细胞玫瑰花结形成率,初次抗体生成能力及血清溶血素,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正常大鼠的免疫功能无显著影响。
配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3 05:54 , Processed in 0.0561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