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6-13 22:14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下篇
外感染热病学
导论
机体的免疫功能、营养状态、体质及基础病情况构成了机体的抵抗力,其中免疫功能是研究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免疫功能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机体的抵抗力也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内容是环境免疫学与心理免疫学研究的对象。正气就是机体的抵抗力,正气与免疫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学的正气是相对邪气而言,概括机体内一切抗病物质和功能,包括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的正常生理功能。邪气是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既指外界六淫之邪,又指机体内阴阳失调所产生的病理改变和病理产物等病邪。正气具有祛除邪气,调节阴阳,保护机体的作用。这与西医免疫系统的防御、自稳、监视三大功能基本一致。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是正气重要成分。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免疫反应起到防止疾病的作用,即正能胜邪,身体健康;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免疫系统出现过高反应或过低的反应,正不胜邪,就产生疾病。 一、正气-防御机制及其相关因素
(一)宿主的防御机制:正气的基础。
机体的防御机制可以人为的分为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及特异性防御机制,前者是先天的,后者是在感染后形成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包括:(1)屏障结构:体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2)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两大类;(3)NK细胞:能够杀死病毒感染的细胞,在抗病毒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4)正常体液和组织中的抗微生物物质:补体、溶菌酶、乙型溶素、干扰素、吞噬刺激素、C-反应蛋白等。一旦被感染,宿主能针对微生物特异性抗原产生多种抗体。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为一种复杂的糖蛋白,抗体能与特异性抗原相结合,引起宿主一系列生物学反应(包括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由此引起的反应称为特异性防御机制,又称特异性免疫。 1.天然屏障 皮肤如未受到物理性损伤(外伤、静脉插管、外科手术、昆虫叮咬等)能有效阻止微生物侵入,但也有例外,如引起疣的乳头瘤病毒能侵入正常皮肤,某些寄生虫也能穿过完整皮肤(如曼氏血吸虫、粪类圆线虫等),但这种情况在细菌尚未发现。 粘膜表面盖有一层分泌物,有抗菌作用(如宫颈粘液,前列腺液和泪液中含有溶菌酶,造成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损伤),是有效的屏障,局部分泌物中含有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G和sIgA,可阻止微生物吸附到宿主细胞上。 在呼吸道,吸入的微生物必须通过上呼吸道和气管支气管的滤过系统,如果微生物到达气管支气管,粘膜纤毛会运送它们远离肺脏,咳嗽也能排出微生物。如果微生物到达肺泡,会遭到肺泡吞噬细胞和组织细胞的吞噬;肺部炎症可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特异性免疫(如调理素)的存在,可加强它们的吞噬作用。但是,当侵入的微生物数量多或由于空气污染(香烟烟雾),人工呼吸,气管切开等造成上述功能受损时,防御功能就可被打破。 在胃肠道,胃酸、胰酶、胆汁、肠液等的抗菌作用构成了胃肠道屏障。正常的上皮脱落有助于排出有害微生物,用颠茄和阿片碱抑制肠道蠕动减慢了某些病原体的清除,延长了病情,如菌痢。防御机制改变的病人易产生某些感染,如胃酸缺如者易患沙门菌感染和结核病。肠道正常菌群间的竞争也有重要保护作用,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调可导致病原微生物的过度生长(如鼠伤寒沙门菌)或常见共生菌(如白色念珠菌)的迭加感染。 在泌尿生殖道,长的尿道(男性成人有20cm)有防护作用,大多细菌很难通过,除非经器械带入。女性阴道酸性pH也有保护作用;肾脏髓质的高渗状态也不利于大多细菌生长;Tamm-Horsfall蛋白是肾脏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大量分泌在尿液中,极易与某些细菌结合,使其不能粘附到尿道上。 2.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淋巴循环网络组成。外周血中的白细胞即主要的免疫细胞,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树突细胞(DC)等。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及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及粘膜淋巴组组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来源于骨髓,具有很强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不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常被冠以不同的名字,例如肝脏中的巨噬细胞称为库普否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巨噬细胞被称为小胶质细胞。树突细胞(DC)是具有许多分支(树突)的细胞,其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在外周血液循环中数量极少。在上皮层的树突细胞被称为朗格汉斯细胞,间质树突细胞广泛分布于许多器官的结缔组织中,分布于外周淋巴器官的树突细胞被称为滤泡树突细胞。 近代的研究早已明确,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内就变成以前所谓的网状内皮细胞(或称网状细胞)。因此,目前已将网状内皮系统一词改称为单核呑噬细胞系统(也有人译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病原体侵入机体能否致病与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有关,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的功能,它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与特异性免疫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 主要有巨噬细胞和活化的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是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前奏,不管是局部或全身感染,这些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1,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介导了宿主一种非抗原特异性的急性期反应。发热是急性期最显著的症状;由于细胞因子对骨髓的作用,白细胞总数和不成熟的循环白细胞数增加;通过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和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作用,骨髓细胞向成熟的嗜中性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加强。内皮细胞产生的大量白介素-8,是使嗜中性细胞局限化的重要介质。 炎症反应吸引免疫系统组分进入损伤或感染部位并表现为血供增加和血管通透性提高,导致趋化多肽、嗜中性细胞和单核细胞离开血管而进入组织,微生物被吞噬细胞(嗜中性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力图使感染局限于最小范围。炎症反应包括在微生物产物的趋化作用下,吸引吞噬细胞(嗜中性细胞和巨噬细胞),使其向炎症部位移动,与微生物接触并吞噬微生物,针对微生物产生氧化爆发,吞噬体和溶酶体融合并伴随溶酶体内容物脱颗粒,最后微生物死亡和降解。当嗜中性细胞有质和量缺陷时,感染时间延长,易反复,对使用的抗微生物药物反应迟缓。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常是引起这种类型感染的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功能包括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两大类:1.体液免疫由抗体介导、主要对细胞外的细菌及其毒素起作用,体液免疫应答是通过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与微生物或其它抗原的特异性结合而介导。这些抗体于循环中或粘膜表面可能有助于宿主直接或间接地消除微生物,使机体免受相同微生物的再次攻击,此即为体液免疫;2.细胞免疫指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介导和调节的免疫,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它免疫系统。细胞免疫在防御细胞内繁殖的微生物中起主要作用,同样在细胞免疫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中也起关键作用。对细胞内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的清除则以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为主。 一旦被感染,宿主能针对微生物特异性抗原产生多种抗体。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为一种复杂的糖蛋白,抗体能与特异性抗原相结合,引起宿主一系列生物学反应。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能加强宿主效应细胞功能,活化补体系统有助于清除感染的微生物。补体系统与特异性免疫相结合,可通过经典途径破坏细胞壁溶解微生物。补体的替代途径也能被某些微生物表面成分激活,此外,特异性抗体还可促进调理素类物质(如C3b)粘附到微生物表面,有助于吞噬后的破坏。有荚膜的微生物(如肺炎球菌和脑膜炎球菌)的清除主要靠调理作用,这种作用的缺失会导致对这些微生物易感和病情的加重。 3.粘膜免疫系统(MIS)(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