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三节《内经》讲些什么?----《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2:28:00 | 只看该作者
⑻咳论:今本《素问》第三十八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在第九卷。篇名含义是:论述咳嗽病证。《素问注证发微》说:“内论五脏六腑之咳,各有形状治法,故名篇。”
本篇论述诸病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论述五脏咳嗽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阳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②论述六腑咳嗽
“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尿。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9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2:28:24 | 只看该作者
⑼举痛论:篇名含义见前文。本篇论述五脏卒痛诸病证及九气为病。见前“病因病机”补注。
9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2:29:02 | 只看该作者
⑽腹中论:今本《素问》第四十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在第五卷。篇名含义是:论述腹中疾病。如《素问注证发微》说:“篇内所论者,皆腹中之病,故名篇。”
本篇论述诸病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也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曰伏梁。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帝曰:善。有病膺肿,头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
金栋按:本篇论述鼓胀、血枯、伏梁、热中、消中、厥逆等疾病。
9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2:29:35 | 只看该作者
⑾刺腰痛:篇名含义见前文。《素问直解》说:“腰者,足三阳三阴之脉及奇经八脉,皆从腰而上。故举足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及奇经八脉并解脉肉理,皆系于腰而为痛。”
本篇论述诸病的主要经文如下: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
“同阴之脉(金栋按:指阳跷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衡络之脉(金栋按:指带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会阴之脉(金栋按:指任督二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飞阳之脉(金栋按:指阴维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昌阳之脉(金栋按:指阴跷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目荒)(目荒)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散脉(金栋按:指冲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
金栋按:论述足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及奇经八脉等经脉之腰痛病。
9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2:29:59 | 只看该作者
⑿风论:篇名含义见前文。本篇所论诸病的部分内容见前文病因病机补注。今再引五脏风病之症状。
本篇论述风病的主要经文如下: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嚇,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噎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痝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月真)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9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2:30:40 | 只看该作者
⒀痹论:篇名含义见前文。其中行痹、痛痹、著痹、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等痹病证,见前“病因病机”补注。
本篇论述诸病的主要经文如下:
“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金栋按:五脏之合以及久病内舍乃五脏附五行之推演。
9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2:31:12 | 只看该作者
⒁痿论:篇名含义见前文。本篇所论诸病的部分内容见前文病因病机补注。今再引五脏痿病之兼症。
本篇论述诸病的主要经文如下:
“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9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2:31:43 | 只看该作者
⒂厥论:今本《素问》第四十五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在第五卷。篇名含义是:论述厥病。如《素问注证发微》说:“详论寒厥热厥之分,及手足十二经之各有其厥,故名篇。”
本篇论述诸病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论述寒厥与热厥(的病因病机)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岐伯曰:阴气起于足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②论述昏厥(的病机)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和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③论述六经之厥的症状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骨行)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阳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痛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骨行)内热。”
“太阴厥逆,(骨行)急挛,心痛引腹”,“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痓”。
9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2:32:16 | 只看该作者
⒃病能论:今本《素问》第四十六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在第五卷。篇名含义是:论述病态,即疾病的症状、脉象等状态。
能,即態(态)。胡澍《素问校义》说:“澍按:能读为态……《病能论》,即《病态论》也。”
本篇论述诸病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为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2:32:42 | 只看该作者
⒄奇病论:篇名含义及所论诸病见前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4 03:02 , Processed in 0.08432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