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孙殿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复制链接]
101
发表于 2008-6-18 01:39:5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即使古今谈先生,还是李生先生
他们其实是想法不一致的人,
古今谈先生是从来不相信“医易同源”的,我常笑他是个老学究,
而李生先生则多次批驳过这种观点,
尽管如此,两人完全是据理而言,摆事实,讲道理,是学术之争论
却不像知易子先生这般漫骂
102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22:07:2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第五篇 《周易》构建嘉靖社会稳健发展的革命观①
孙殿文
古今中外,圣人探索、创建唯物辩证法,让人们学习、研究以及继承与发展唯物辩证的根本目的,而是《周易》•《系辞》曰:“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也。”这种,“以完备物质取得应用的力量,来树立成器以为天下利的理想,是没有什么能大过圣人的精神”,在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今天,已发展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理论思维的启发下,从研究《周易》经、传,以及《道德经》作者们的逻辑思维方法及其世界观入手,而运用中、西哲学融合贯通后的新思维科学方法,历经十五年艰辛,最终取得了破译《周易》秘籍的成功,经历史的考证,已得到了海内外的社会认可的。为了让《周易》哲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而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文言》对《周易》•《乾》卦“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的诠译,结合《周易》作者之一周公在《尚书•无逸》对此的有关论述,在已发表的拙作《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的起源是中国》和《<周易>社会革命理论哲学思维提要综述》的基础上,而将《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合、和”为中心的载体哲学思维,来构建人类“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是“乾道变化,各自端正生命存在反映的社会历史观。保卫人类合作、尊重人类和平,乃有利政治认识,是首先生产出众多的物质财富,而万国都安宁发展的世界观。”为其反映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而是构建“嘉靖社会”稳健发展的革命原理和基本观点归纳综述于下:
103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20:28: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原创】第五篇 《周易》构建嘉靖社会稳健发展的革命观②
孙殿文
一、“唯万物”世界本原的“君子以经论”
对待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周易》是以物质存在容身处所为前提的载体思维,来反映物质存在第一性认识的世界观。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不仅可以更具体地、更精密地表述客观实在具体的存在,而且还可以利用事物存在容身载体,来排除非物质存在认识,以及超越客观实在性的物质存在认识,所给人们认识造成的惑乱和危害。例如:反映一个国家社会矛盾的整体性,则必须是首先肯定国家领土完整的不可分割性;而反映人类世界社会矛盾的整体性,则必须首先肯定人类家园是“天覆地载”生态环境矛盾的统一性。为此,《黄帝内经素问》在《阴阳应象大论第五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大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以“物质存在的自然规律处居府地”,来反映人类世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载体思维,是历代前贤称赞《周易》“圣人亦有天覆地载之德”之所在,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要反映的实质。
104
发表于 2008-6-23 22:05:1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易经》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何况中医?因此,说医易同源是不妥贴的。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医只是分支。易经的辩证思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决不能说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它对《黄帝内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天,地,人相互联系;辩证思维方法。这些精神财富至今也未过时。
105
发表于 2008-6-23 23:34:0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医,易,本来风马牛也,只是都承载了相同的哲学思维,才让他们看似成了亲家!
106
发表于 2008-6-23 23:38: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在中国,“书画同源”倒是没有任何纷争。
107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22:17: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复楼上诸位网友:
楼上诸位网友说得有理。“太极、阴阳、然其要一”哲学思想,所构成“天人合一论”的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渊源的活水源头,《周易》与中医仅是发源于此,而同源于“究之性命之理”,在探索真理上的两大主流而已。虽然《周易》与中医在共同“究之性命之理”上,《周易》所反映的对象是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而预防和治疗的是社会疾患;中医所反映的对象是人之生命与发展,而预防和治疗的是个体疾患;因此二者必然各有各自独立的理论体系,而存在着巨大差异,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二者在世界观与方法论上确是同源于“太极、阴阳、然其要一”,均是“天人合一论”的思维的具体,所以,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而是中医理论开拓创新,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之必须。这是因为唯物辩证法在阶级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已成为统治阶级必须所要否定的对象,《周易》为了保护自身“利用安身以崇德”,而将其内容写得如同“天书”;也是中医运用中国唯物辩证法,作为指导自己开展辨证施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理论工具,只让医者如何掌握具体应用则可,而勿需全面阐述其哲学原理,之所以造成至今人们仍然对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甚至连中医界也是如此状况的原因。为此,我个人认为,只有运用医易有关同源“太极、阴阳、然其要一”哲学思想理论之互补,全面“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让“太极、阴阳”到底是什么的原理大白于天下,使“百姓日用而所知”,才是中医走出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瓶颈,而唯一可行之途径。这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讨论探索“医易同源”,而勿需追究到底“医同源于易”,还是“易同源于医”之真正价值之所在。
108
发表于 2008-6-26 04:57:3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107樓主講的非常好!支持!!
正所謂:智者看门道,愚者看熱鬧!
109
发表于 2008-6-26 05:24:5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同意105楼,107楼的观点!!!!!!!
110
发表于 2008-6-26 10:05: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易"来源于天圆地方学说,运用取象比类方法"天圆地方学说,天人合一"来源于男女交媾生儿育女的医学知识!所以,"易"来源于医!

   1   医学是人类一切知识,科学的母体,人类脱离动物时就有了自救的能力,诸如分娩时的断脐带,男女交媾生儿育女等,这是最古老的医学知识,当然不能称为科学,因为这种能力是从动物那里遗传下来的!
   2  中国天圆地方学说的起源
     天园地方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哲学、宗教、医学、伦理道德都与这个学说有关。
    自从人类脱离动物界,就以“人”的感觉器官感知世界,并以“人”的思维判断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必须有参考系,以什么为参考系呢?最直接的、最熟悉的就是人体本身和自己脚下的土地。“人”以不同于动物的睿智和灵气,以人体本身和自己脚下的土地为参考系,观察天空、大地、海洋、以及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企图解释宇宙的起源与人的起源,因此产生了古代的各种学说和神话。人和宇宙的起源问题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基本解决了,但是人类的未来和宇宙的未来特别是地球的未来,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全世界的有识志士特别是中国的哲学家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因为中国饱经忧患,中国知识分子又有“杞人忧天”的传统。
    宇宙观一直是进步思想与落后思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与迷信邪说斗争的重要问题。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是一个在斗争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的过程。“宇”就是四面八方的空间,“宙”就是古往今来的时间,合在一起就是指天地万物,空间是无边无际,时间是无始无终。
    就宇宙的结构,在文明时代初期,限于科学水平和思维能力,人类只能凭直觉来判断。有趣的是,各个民族都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实际上是以自己为参考系观察、认识宇宙),中国有“天园地方说”,欧洲有“地心说”。这是人类在认识宇宙时最初的结论。到十六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这是第一次冲破了宗教束缚,打开了自然科学的大门,引起了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革命。
     “天圆地方说”是我国古代流传的对天地结构的一种认识,又称“盖天说”。古人把天穹看成一个盖子,大地则看成方形的大块,整个天盖绕着天极旋转,日月星辰则附着在天盖上,随天盖旋转,这就是人们看到的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这个说法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的古钱币,多为外圆内方孔形,就隐含着这个含义;又如,北京的天坛是圆形的,地坛则是方形的,也是这个含义。许多专家认为“天园地方说”产生于商代,从现在的考古资料来看,“天圆地方说”并不诞生于商代,在濮阳西水坡的一个6000多年前的墓穴已形成了“天圆地方”的原始盖天图式。
商代人还有了方位观念,在甲骨文中就发现了东西南北中等。在他们的观念中,东西南北四方都有神灵。不但在地上的各个方位有神灵,在天上也有东母和西母等方位神灵。方位观念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为参考系),依据太阳的运动对空间进行标定,把空间分为东西南北中。
     古撒玛利亚人也有类似的认识,他们认为大地是一块平坦的盘状物浮在水面上,在大地的上方则是象倒扣着的大锅一样的天穹,在天和地之间,日月星辰运行在大气中。
     古埃及人则把天看成是女神黛娜的身躯,她伸开四肢环抱宇宙,在她身上布满群星,太阳每天晚上被她吞入腹内,早晨又吐出来;白天,太阳划着小船横越女神的身躯,从天空的一边到达另一边。
    古迦勒底人认为大地的四方为大洋所包围,中央象高山一样耸起,地的上方是天穹,象挂着的大钟,上面布满星辰;地底下有一个通道,在东西方各有一个出口,太阳每天从东面的出口爬出,沿天穹漫游,傍晚从西方的洞口落入,夜里,太阳沿着这个通道又运行到东方去。
     古印度人的看法最有趣,他们认为大地驮在四头大象身上,大象站在一个巨大的龟背上,龟则浮在水中,至于水在哪里就没下文了。
    总体上看,远古时期的人们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对天文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观察和想象的阶段,以人类自己为参考系观察天体运动,观察山川海洋,想象或推测宇宙的形成与构造。这是“地心说”的渊源,本来是唯物的,后来被宗教改造为神学理论的基础。
    据学者研究,“天圆地方”的观念起源于立杆测影所用晷影盘的形制。陆思贤先生说:“晷影盘必然是方中套圆,即‘方数为典,以方出圆’,才能控制太阳东升西落的座标点,也才能保证每天太阳上中天时的晷影落在同一条南北纵线上,这是产生‘天圆地方’观念的基本实践活动”。有学者认为:“‘天圆地方’是一种观测天文的方法,因为天体是运行不息的,故曰‘圆’;地平作为固定不移的对照标准,故曰‘方’。所以,取法地平作为观测天体运动的标准,有如物理上作相对运动的两物体,必取一个物体作为静点(参照物)以计算之,由此而得出的结果是完全正确的”。
     根据《周易•系辞传》记载:古者(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远古伏羲氏是父系社会的首领,他长期仰首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低头观察大地的一切现象,发现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轨道是圆的,特别是太阳的运行轨道,无论用山或树作参照物,或者用插在地上的木棍作参照物,都不难发现它的轨道是圆形的。既然太阳的轨道是圆的,当然可以推知天是圆的,因为太阳是在天上运动的。他又以自己为中心(参考系)从四个方向观察大地,看到地平线是直的,四条地平线相交,从而得出结论:地是方的。“天圆地方说”产生于父系社会,是经过无数人、经过几万年的经验积累才得到的认识,而不是一个人发明的。相传伏羲创制《河图》、《洛书》时也用了“天圆地方”这个学说。
    3  既然天在上,地在下,那么如何解释天地之间万物的生长发育呢?能够作为参照物的只有人,以男女交媾生儿育女作参照物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参考系,因此,伏羲氏认为,天地交媾,交换位置方能生长万物,于是创立了“天地相交说”,这就是“天人合一”学说的渊源。《易经》是在“天圆地方”“天地相交说”“天人合一”学说基础上形成的。
    4  《易经》的作者不可考,它的创制可追溯到远古传说中的伏羲和周文王的时代。周文王姓姬名昌,所在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1世纪。如果说它在殷末周初已见雏形,那么它大概是三千年前的作品。《易经》后来按照道教的需要进行了全面的诠释,成为道教教义的组成部分,就更增加了其神秘性。
     从远古到现代,易经文化在中华大地相传已经几千年了。它已成为一种历史文化,在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与古代思想、哲学、民俗、语言、文字、历法、气象、地理、人体、心理、农牧、建筑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四书五经”,就曾把《易经》作为群经之首来认真加以学习。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自然也把《易经》的学习作为必修的课程,所以说《易经》是儒、道两家的共同源头。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却有着各自的方式,儒家主张济世,道家主张无为,对事物的看法主张顺其自然,即所谓的“道法自然”。《易经》的产生是古时的贤明之士,把人与自然巧妙的结合,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又在自然中生存并发展的这一过程理论化了,并总结其内在的规律,所以说《易经》是劳动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在大自然的生存状态下总结出来的一套完整的朴素的哲学体系,后来曾有人说《易经》是一部以卜筮为形式的古老的哲学著作。
    宋初著名道教养生家陈抟继承了《周易参同契》等早期炼丹理论,又得到麻衣道者所传《正易心法》等著述,在此基础上汲取了先秦道家老庄的阴阳学说,绘制出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太极图》。此图的含意是:“其外一圈者,太极也。中分黑白者阴阳也。黑中含一点白者阴中有阳也,白中含一点黑者,阳中有阴也。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陈抟以道家学说为核心,对传统易学加以改进,并汲取某些佛教禅定学说,形成了他的内丹理论,又绘《无极图》加以说明。《无极图》的主要观点是“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仙成佛”。通过修身养性,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阶段,最后达到脱胎成仙的境界。道教内丹“修仙”目的当然达不到,但道教内炼过程客观上起到巨大的保健祛疾、养生长寿的作用,至北宋中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周敦颐完全采用了陈抟《无极图》,但加上了不同的说明,用来作为“理学”宇宙生成论的学说。
    秦、汉以前,道与儒,本不分家,甚之诸子百家,也统统渊源于“易”,而“易”渊源于天园地方、天地交会、天人合一。儒、道分家,与诸子百家分门别户的情形,是由战国末年到秦、汉之间的事,尤其汉初有了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观念以后,相承因袭,愈来愈明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9 06:29 , Processed in 0.05354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