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哲学家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里的假学问

[复制链接]
101
发表于 2009-1-31 12:18:1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里的假学问

      用欧氏几何证明出地球是方的不是欧几里德几何学的错,而是错误的使用欧氏几何的人的错误。
    基本同意99楼“说阴阳是不科学的人,责任在于他们自己不懂阴阳。说中医是不科学 的人,责任在于他们自己不懂中医。”的观点。
===========================================================================
     科学人士没有揭开的谜底,中医人揭开了.看来中医大有希望.
     用科学证明中医,是用错了地方.
102
 楼主| 发表于 2009-1-31 16:51:5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里的假学问

下面引用由中华不败12009/01/30 08:08pm 发表的内容:
你怎么理解],他是对的吗??
中国文化的阴阳使用很活,“阴生阳长” 这里的“阴”是组织者,“阳”是能量。“阳杀阴藏”这里是对阴阳功能描述,“阳杀”是指去除能量中的糟粕的功能。“阴藏”是指去除能量糟粕 ...
我为什么不敢说,“阴生阳长,阳杀阴藏”是对还是错,原因在于他是有条件的,这个问题考察中医是否明白了,阴阳五行的试金石,我知道论坛的中医朋友也知道的,但我相信会有很多人不明白和理解此外。我们既然是论中医,我们就要把这个问题,拿到和中医的辨证和治疗上,最好是把他和用药结合,这样会更加便于讨论,而不是没标准的争吵。
103
 楼主| 发表于 2009-1-31 16:57:0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里的假学问

下面引用由甲lijhvc2009/01/30 04:55pm 发表的内容:
为什么 不能 用来 帮助 诊断 呢?
为什么我们 不能 用来 帮助 诊断 呢?因为,一个同样环境下的广大地区,在同样的季节里,会有千变万化的疾病。我们不可以单纯的凭一点而下结论的
104
 楼主| 发表于 2009-1-31 17:11:1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里的假学问

我为什么反对现代中医用取象比类来解释问题,因为,他对中医的影响太大了,他在历史上是有功劳的,但在现代,想把中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就必须要反思这个被我们经常应用,并习惯了使用的这个取象比类,中医今天的进步缓慢和取象比类不被中医抛弃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看看中医里有多少是把取象比类当法宝来解释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的地方,我们就知道取象比类在中医里的影响力了。我们再看看,反中医的人,是以什么样的口实来攻击中医的,也是以取象比类的荒谬来打击中医的,他们打击的对吗,我说,他们打击的是正确的,他们看到了中医里错误的东西,但他们没看到中医里正确的东西。鲁迅,孙中山,都是为大的人物,他们放对的中医的地方是没理的吗?不是。他们反的地方是对的,但他们错在把中医全否了。
105
 楼主| 发表于 2009-1-31 17:26:0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里的假学问

我为什么要反对有取象比类这个认知方法那,因为,这种认知,不可以作为医学根据的,虽然他有对的,有合理的地方,但现代中医是不可以永远这么粗糙的,那样,中医就会停在历史,不进步了。中医不进步的原因,还有不少。下次在聊
106
发表于 2009-1-31 18:08:4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里的假学问

下面引用由哲学家2009/01/31 05:11pm 发表的内容:
我为什么反对现代中医用取象比类来解释问题,因为,他对中医的影响太大了,他在历史上是有功劳的,但在现代,想把中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就必须要反思这个被我们经常应用,并习惯了使用的这个取象比类,中 ...
毛主席 还 支持 中医 呢!
107
发表于 2009-1-31 19:25:2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里的假学问

下面引用由哲学家2009/01/31 05:26pm 发表的内容:
我为什么要反对有取象比类这个认知方法那,因为,这种认知,不可以作为医学根据的,虽然他有对的,有合理的地方,但现代中医是不可以永远这么粗糙的,那样,中医就会停在历史,不进步了。中医不进步的原因,还有 ...
弄清楚 象 很 重要,是 进行 认知 建模 的 基础。以下 是 有关 象 的 相关 知识。

象 形  器 阴阳 道  是 中国 哲学 中的 核心概念,是 紧密 联系 的。弄清楚这些东西,对 中医 同样 重要。
象,通假 像,与象 连用的有 实像、虚像、抽象、 景象、脉象、病象。
见乃谓之象。又,象也者,像此者也。——《易·系辞》
物生而后有象。——《左传·僖公十五年》
象者,各辨一及之义者也。——《易·略例》
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鲁灵光殿赋》
言意之辨”及其美学意义  http://www.govyi.com/lunwen/2008/200811/274724_3.shtml
王弼在言意关系的问题上基本是继承《易传》思想的。王弼所忘之象乃是汉人的“象”, 不是《易传》的“象”。盖不过所处之时代不同, 其所偏重之处不同罢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大抵乃是《周易》所奠定的“取象”的思维方式, 此“取象”的思想方式大不同于所谓的“形象思维”。简言之,“形象思维”不过是于人观察物事时所得的虚假之幻象, 这种虚象不过是关于此事物表面形状的照相而已; 而“取象”的思想方式, 乃是“度物象而取其真”, 乃是得一关于物事的“真象”, 这种“真象”乃是事物之所以为事物者。故自《易传》说圣人“观物取象”至王弼“得意忘象”都是这种“取象”思维方式在起作用。“取象”思维首先是“观物取象”, 这种“观物取象”不是照相, 复制,
-=-=-=-=- 以下内容由 甲lijhvc 在 2009年01月14日 00:26pm 时添加 -=-=-=-=-
王弼的思维路子明显是沿着《易传》的路子在走的,“夫象者, 出意者也; 言者, 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 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 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 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 象以言着”。可以说这正是《易传》“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 系辞焉以尽其言”的不同表述方式而已。不过王弼在这里针对汉人拘泥于“象”的情况, 特别申言在寻求“意”的过程中要不执着拘泥于象。须知道,“象”是对天地日月星辰和万事万物的模拟, 取类。“象”取像于某物,乃是取其物之“意”, 非只是该物也,“象”与物不具有那种僵硬的一一对应性, 即“故触类可为其象, 合义可为其征。义苟在健, 何必马乎? 类苟在顺, 何必牛乎? 爻苟合顺, 何必坤乃为牛? 义苟在健, 何必乾乃为马? ”所以王弼说要忘象以寻意, 即是指不能拘于所取类之某个具体之物象而得的卦爻象, 乃是直趋卦爻象所想要反映的那个“意”。执着拘泥于“象”者, 明显就是没有体悟到“象”所反映的那个“意”者, 因为象具有个体性, 有限性, 而“意”是全体, 是无限, 故而要得“意”就必须超越有限的“象”。即“忘象者, 乃得意者也; 忘言者, 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 得象在忘言”。

得意忘形
这个 成语 实在 是 妙。
-=-=-=-=- 以下内容由 甲lijhvc 在 2009年01月14日 01:10pm 时添加 -=-=-=-=-
http://exhibit.artron.net/zl.php?zlid=5494
庄子曾云:“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是说语言的作用最主要能够传情达意,当这任务圆满结束,便不去计较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完整了。魏晋时期学者王弼将庄子的理论引申到玄学上,认为“言者所以明象,得意而忘象”。“象”,可涵盖意象/气象/事象/景象等;“忘象”,即不要刻意在乎可视可觉的形相。而《晋书?阮籍传》中形容这位竹林七贤之一,“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言语之间,也颇有赞羡之意。这可视为成语“得意忘形”的最早明确出处。后世追求“传神”、“气韵生动”,注重“心斋”、“坐忘”,讲究“意在笔先”、“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思想均师出此门,发展深化,成为贯穿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精神脉络。

-=-=-=-=- 以下内容由 甲lijhvc 在 2009年01月14日 01:12pm 时添加 -=-=-=-=-
时至今日,“得意忘形”为何衍变成为贬蔑之意不得而知,但其音节组合中透露出的三种层次却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第一种层次,《庄子?内篇?养生主》的《庖丁解牛》,说的是一个厨师手拿菜刀,不费吹灰之力便为梁惠王切好了牛,其动作中似乎还带着音律和节奏。王问他为什么能够如此,他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即因为爱好,加之经过长年的磨炼,最后已经可以无视牛的存在而随意宰杀了。这就是精于技,得其意,而忘其形。
  第二种层次,是不但忘记了外物之“形”,同样也忘记了自己之“形”,即所谓的物我两忘。如李白《敬亭独坐》中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前者是人格化山峦的同时物化了自身,后者是提醒人们身在事中需超然物外,都是看重“意念”、弱视“外在”的表现。
  最后一种层次,则是陶源明《饮酒》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此时,这位魏晋名士不但“得意忘形”,甚至连同“意”本身也一并超脱了,那种状态只能以沉默来表达,即“得意忘意”。
108
发表于 2009-2-1 09:10:5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里的假学问

下面引用由阜新汪海升2009/01/30 07:57pm 发表的内容:
91楼的问题涉及极限、近似运算,以及科学定理定律使用范围等问题。
你证明的地球是方的,其实你的命题开始就错了,地球是个球面,我们只能说在较小的范围内可以近似把地球的一小块,也就是我们眼睛所见的范围的 ...
     科学定律使用必须在他的适用范围内使用,出了这个范围运用就会得出谬误来。
     那么,运用自然科学方法验证或者证明由取象比类方法得出的中医理论,其结果是什么?必然是谬论,正确吗?
     为什么楼主不回答我的问题?是因为他不自觉的(错误的)运用科学方法衡量取象比类!包括许多院士、高级政府官员。他们自觉与不自觉的认为科学是唯一正确的!
109
发表于 2009-2-1 12:11:3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里的假学问

答108楼中西医融合观 版主
取象比类是一种思维的方法,而不是结果。用取象比类得出的结论也许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也许不是。取象比类对于科学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如果仅仅满足取象比类的结论,而不进行实证,那么得出的只能是假说。既然是假说就可能是真理,也可能是谬误。
  我们的祖先运用取象比类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果,当然也有不少的糟粕。古代无法用实验验证取象比类结论的正确性,我们也不能用今天的眼光责难古人。但是今天还满足于取象比类的结果则是抱残守缺。
110
发表于 2009-2-1 14:07:3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里的假学问

下面引用由阜新汪海升2009/02/01 00:11pm 发表的内容:
答108楼中西医融合观 版主
取象比类是一种思维的方法,而不是结果。用取象比类得出的结论也许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也许不是。取象比类对于科学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如果仅仅满足取象比类的结论,而不进行实证 ...
在此 谈 当然 是 方法,而不是 结果。
就好比 拿 牛顿定律 去 处理 高速 情况 一样,牛顿定律 也会 得出 谬论 一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7 02:47 , Processed in 0.05527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