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tuyuanzh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水煮中医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0:28:2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12/27 05:36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赐教。
先生不用客气,还望以批评的眼光审视!
10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0:33:3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下面引用由gl01012009/12/27 07:16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认为中医的什么医理和药理还没有理顺呢?怎么才能理顺呢?
欢迎先生加入讨论!
10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0:39: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题外的话:
                  千古名方“烧裈散”
    在谈论<伤寒论>之前,先说说里面争议最大,理解最难的一个方子“烧裈散”。三百九十二条说: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
     烧裈散方
     取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以,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原文不难理解。“阴阳易”:男女互相传染之病。“裈”指有档的裤子,“中裈”指“内裤”。
    记得医学院上生物课,老师在抨击中医时说“柴柴草草能治病?”然后就举了这个例子,说明中医是多么龌龊和不可信。讲的同学们轰堂大笑,但我却无法笑。我当时已读过《伤寒论》了。我当时想,既然中医界都尊张仲景为医圣,既然他前面的方都写得那么好,为什么要出来这么一个不三不四的方,这不自毁声誉么?郁闷中!
    接下来微生物课中的免疫学部分使我醍醐灌顶,张仲景真是个圣人啊!我们现在都知道,对于传染病有三种策略:1,切断传染源,2,预防性疫苗,3,杀灭病原体,这还有两种方法:一是抗微生物药,二是痊愈病人血清和治疗性疫苗。
    烧裈散是最符合治疗性疫苗特征的:1。制备方法:烧。古人没有治疗疫苗设备,怎么灭活?那就是烧。2服用方法:口服,简单易行。3疫苗性质:治疗性疫苗。4,疫苗特异性:谁传的就从谁取材,保证了疫苗的特异性和疗效。5归转:服后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
    治疗性疫苗的研制,在全世界范围内也不过是几十年而已,而且真正的成果不多。我们有理由认为,烧裈散是世界上第一例有效的治疗性疫苗。
104
发表于 2009-12-28 11:23:4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下面引用由tuyuanzhi2009/12/28 10:39am 发表的内容:
题外的话:
                  千古名方“烧裈散”
    在谈论<伤寒论>之前,先说说里面争议最大,理解最难的一个方子“烧裈散”。三百九十二条说: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 ...
    猜想过于大胆了!细菌或者病毒,经过燃烧,已经变成碳原子了,哪里还能成为疫苗?!
     5-HT作为自体活性物质,约90%合成和分布于肠嗜铬细胞,通常与ATP等物质一起储存于细胞颗粒内。在刺激因素作用下,5-HT从颗粒内释放、弥散到血液,并被血小板摄取和储存,储存量约占全身的8%。5-HT作为神经递质,主要分布于松果体和下丘脑,可能参与痛觉、睡眠和体温等生理功能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5-HT含量及功能异常可能与精神病和偏头痛等多种疾病的发病有关。
     5-HT与肺的关系?请说明出处。
10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3:11: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回复:
关于第一个问题有两个知识点:
一是所有中药中要烧灰的,必须要存性,怎样才能存性?那就是要掌握火候,不能烧成碳.
二是关于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和蛋白质的变性和复性的知识,这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因为这也是个温度问题.
关于第二个问题:
1.国内综合性文献中对此描述较少,最早可追溯到1981年上海第一医学院主编,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详细内容在767-778页.
2.最近几年由于方法学的改善,关于5羟色胺知识均来源于基因敲除和RNAi技术.资料较多,全面的总结性的知识来源于① Dennis L.Murphy and Klaus-Peter Lesch. targeting the murine serotonin transporter: insights into human neurobiology.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9 85-94(2008)
②Patricia Gaspar,Olivier Cases and Luc Maroteaux The Developmental role of serotonin:News from mouse molecular genetics.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4 1003-1010(2003)
3.最直接的关系我前面说过,这个知识来源于Xennex公司 Gene cards www.xennexinc.com中关于SP1,SP2,SP3,SP4基因的描述.
4.因为这是论坛,我不知道如何处理参考文献,希望高手教我.
不知说清楚了没有?谢谢先生!
10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20:45:4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九.《伤寒论》的中西医对照
《伤寒论》是世界医学史上又一个奇迹。在近两千年的中医药历史中,《内经》以下,它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成书到晚清,注家数百,有名者上百,知名者十数。各执一词,众论纷纭,但有一点没有人否认:就是它可靠的疗效。为什么中西医结合难?就是因为醉心于中医者大部分是临床医生,你结合它也有效,不结合它也有效。而且当《伤寒论》临床做到一定时候,都会以为自己领会的是最正确的,这就是《伤寒论》的魅力。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希望要从中找出这一体系中的解剖结构支撑,就目前看,只有结构是确切的,所有理论,都是在结构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层次在自圆其说,理论的成功度取决于你在一个相应的高度上解决问题的能力。
1.脉学中西医对照的解剖基础:
对《伤寒论》而言脉是实在的。
⑴.取脉在寸口。
⑵.寸口脉反映全身的病理状态。
⑶.我们必须假定它是正确的—尽管它很难量化和掌握,因为他已经成了一个诊断的工具。
对现代医学而言,关于血管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
⑴桡动脉是存在的。
⑵它是和心脏搏动密切相关的。
⑶血管的活动与体内各种不同层次分泌的激素,神经肽,神经递质这些实体物质有关。
⑷这些物质对血管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⑸这些物质的分泌有明确的器官定位性。
这也是中医号脉的基础。
下面是一张脉血图。我们握住寸口就会感受到病变部位的激素分泌异常对血管各层次组织的作用。
10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10:06:3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2.荣,卫
   荣卫和营卫是不同的,荣卫在《内经》和《伤寒论》中均指气,营卫则指血和气。虽然许多老师都认为是一个概念。《素问》中以荣卫合称为主,营卫合称较少。《灵枢》中则营卫合称为主。《伤寒论》则只有“荣卫”没有“营卫”。没有荣卫,就没办法说清太阳病,没办法说清为什么六经都会中风。强调《伤寒论》和《素问》的渊源有利于解决《伤寒论》的理论问题。
⑴关于荣的定位问题
《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说:“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是也。”
⑵荣是实指
《素问﹒八正神明第二十六》说:“刺必中其荣”
⑶关于卫的定位和定性
卫为气,行于脉外,在《内经》和《伤寒论》都没有什么争议。
⑷荣卫可以互相作用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说:“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写于荣输,余知之经也。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
   从大体解剖来说,“荣”就是含有乙酰胆碱的自主神经系统,“卫”就是含有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系统。
   从便于理解的角度来看,用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更合适,但从神经化学的角度讲,可能不太精确,因为一些新的发现正在突破这中分类,如股神经内的交感神经可能是多巴胺能的。还如,支配小汗腺的神经纤维是交感纤维,但它却是胆碱能的。所以,我们这里全部用乙酰胆碱能和去甲肾上腺素能来表述。
  根据前述“荣卫”的表述,它们几乎和含有乙酰胆碱的自主神经系统,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系统的表述完全重叠:
  ⑴.“项上三椎陷者中”是副神经分支,胆碱能的;“荣在骶,”骶的自主神经是胆碱能的。我对古人观察的精细和描述的准确感到敬佩和惊讶!
  ⑵.荣卫是如何倾移的?
   乙酰胆碱能系统对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是正向性的,因为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是乙酰胆碱能的,而节后纤维是去甲肾上腺素能的。换句话说,乙酰胆碱能神经系统的幸福可以引起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的兴奋。这是结构上最可靠的证据。
  这些结构知识对于理解针灸原理和《伤寒论》的治理方法都是至关重要的。
10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10:11:5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更正:106楼20行:“脉血”为“脉学”
      107楼倒数第二行:“幸福”为“兴奋”
109
发表于 2009-12-30 08:38: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持续关注。
1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11:07:3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谢谢先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1:02 , Processed in 0.18011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