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小青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脾的解剖位置

[复制链接]
101
匿名  发表于 2005-10-28 20:36:11

中医脾的解剖位置

战争中,潜水艇和飞机各起作用,虽目标相同,但二者有可比性吗?中西医结合只能在高层此上融合,虽然车有双轮,但此双轮却不能交叉。
李阳波的“开启中医之门”对次有详细论述。
102
发表于 2005-10-29 09:24:5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脾的解剖位置

信真者至圣,信贤者至谜!
103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 17:47:4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脾的解剖位置

下面引用由zajian2005/10/28 06:50pm 发表的内容:
西医的脏器:是孤立的、死的结构认识。
中医的脏象:是脏器的结构认识(加)脏器的功能认识(加)脏器间的结构功能认识(加)生理、病理规律。
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在天者以龙探之,在地者以眼见之。——中西 ...
我一直都是在以中医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去探讨脾的位置---并理解中医脾的实质!!!
104
发表于 2005-11-1 19:36:3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脾的解剖位置

引用小青草“ 我一直都是在以中医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去探讨脾的位置---并理解中医脾的实质!!!”
中医的脏象:是脏器的结构认识(加)脏器的功能认识(加)脏器间的结构功能认识(加)生理、病理规律。
    如果这样认识应该会更全面,如果你能从这个观点出发,并彻底解决就能开始发现中医理论的深奥与完善性。因人体许多生理规律现代医学都没能彻底认识。有待今后人类去发现。如国家重视,这些知识早就与世人见面了。
   希望你能不断进步!
105
匿名  发表于 2005-11-2 14:13:58

中医脾的解剖位置

肝硬化的病因在脾,我赞成,但也有肝阳胜的因素,肝硬化的治疗兼顾肝脾,我说的肝就是现代的解剖部位,而脾则不是现代的脾,肝硬化若说不是肝在病,是说不过去的。
106
匿名  发表于 2005-11-3 09:32:39

中医脾的解剖位置

推陈出新,寓意深刻,我有同感。
107
发表于 2005-11-7 15:13:4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脾的解剖位置

中医从解剖学上讲,没有胰腺这个器官,可是有消喝一说,中医讲的脾是从功能上讲的
108
 楼主| 发表于 2005-11-9 20:24:2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脾的解剖位置

下面引用由抚顺金峰2005/11/02 02:13pm 发表的内容:
肝硬化的病因在脾,我赞成,但也有肝阳胜的因素,肝硬化的治疗兼顾肝脾,我说的肝就是现代的解剖部位,而脾则不是现代的脾,肝硬化若说不是肝在病,是说不过去的。
宋‘朱肱《活人书》说:“病人寒湿在里不散,热畜于脾胃,腠理不开,瘀热与宿谷相搏,郁蒸不化,故发黄,”金·刘完素《河间六书》说:“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复大如杯,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食不为肌肤。”金·成无已《明理论》说:“大抵黄家属太阴,太阴者脾之经也,脾者土,黄为土色,脾经为湿热蒸之,则色见于外,必发身黄也。”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说:“黄疸乃脾胃经有热所致。”明·戴思恭《证治要诀》说:“黄疸大略有五黄,脾土色也,脾脏受伤,故病见于外,通身面目悉黄。”清·陈士铎《石室秘录》说:“黄疸虽成于湿热,毕竟脾虚不能分消水湿,以致郁而黄。”清·蒋宝素《问斋医案》说:“疸虽有五,总是湿郁于脾。”
宋、元、明、清的中医名家都认为肝炎黄疸是温郁于“脾”。怎么会说不过去呢???
109
匿名  发表于 2005-11-9 21:18:36

中医脾的解剖位置

小青草先生,你的讨论很有新思路,但你举的所有前人的论断,或他们根本不知脾是什么,或他们知道他们所说的脾是什么,但他们借用了古人的概念,其实在肝硬化的概念下,不是中医的肝是脾,而是古人的脾是现代的肝,但不是古人的所有论及的脾都是肝,这里有很多的概念,都是混乱的,我们有必要以中医的理论,以现代的清楚的脏腑的定义来再造中医。
110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0 11:15:2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脾的解剖位置

下面引用由抚顺金峰2005/11/09 09:18pm 发表的内容:
小青草先生,你的讨论很有新思路,但你举的所有前人的论断,或他们根本不知脾是什么,或他们知道他们所说的脾是什么,但他们借用了古人的概念,其实在肝硬化的概念下,不是中医的肝是脾,而是古人的脾是现代的肝 ...
是的古人所说的很多关于心的论述也不是指现在人体的心要怎么样来理解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7 19:53 , Processed in 0.05531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