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3-22 00:36 编辑
2.疟母-疟原虫肝脾肿大证态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第2条: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方:鳖甲12分(炙),乌扇3分(炮),黄芩3分,柴胡6分,鼠妇3分(熬),干姜3分,大黄3分,芍药5分,桂枝3分,葶苈1分(熬),石苇3分(去毛),厚朴3分,牡丹5分(去心),瞿麦2分,紫葳3分,半夏1分,人参1分,蛰虫5分(熬),阿胶3分(炙),蜂窠4分(炙),赤硝12分,蜣螂6分(熬),桃仁2分。
右23味药,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解读:中医认为疟病迁延过久,反复发作,必致正气渐衰,疟邪则可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而成疟母。疟母不消,则疟病寒热就很难痊愈,故应“急治”,方用鳖甲煎丸。鳖甲煎丸,为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行气化瘀,除痰消癥的方剂。
中西医融合:
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说明癥瘕包括疟母,癥瘕的范围大,疟母只是癥瘕当中的一种。
中医的疟疾与西医由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病是等同的,这是一个共同参照物。所以,西医疟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中医疟病的病理变化是一致的。西医学的病理变化: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所致。在脾内含有大量吞噬细胞,他们吞噬含原虫的红细胞、及被原虫破坏的红细胞碎片与疟色素,因而患者脾肿大,肿大的脾脏质硬、包膜厚。反复发作者网状组织纤维化,因而病愈后脾肿不能缩小。疟原虫引起肝脏轻度肿大,肝细胞混浊肿胀与变性,小叶中心区尤甚。Kupffer细胞大量增生,内含疟原虫及疟色素。肝脾肿大的位置在季肋区,肋沿下,中医称为胁下,所以,疟母就是疟疾病时形成的肝脾肿大,疟母与疟疾引起的肝脾肿大是一个证态。
“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就是说肝脾肿大是由于炎症、血液破坏、纤维化共同引起的。
疟母即肝脾肿大,已经成为中西医的共识。这是一个共同参照物。
《伤寒论》中太阳蓄血证、热入血室证的结局,均可以形成癥瘕。大黄蛰虫丸、桃核承气汤、抵挡汤(丸)、鳖甲煎丸治疗不同类型的癥瘕痞块。癥瘕积聚综合征包括:疟母-疟原虫肝脾肿大证态(鳖甲煎丸);干血痨-机化、纤维化证态(大黄蛰虫丸)等等。
鳖甲煎丸的药理作用:①抗肝纤维化作用:本药中鳖甲、地鳖虫、桃仁有抑制结缔组织增生作用,鳖甲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故能提高血浆蛋白。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贺松其等用复合因素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鳖甲煎丸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鳖甲煎丸可使模型大鼠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减轻,假小叶结构明显减少,并有效抑制肝纤维化组织CTGF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提示鳖甲煎丸可有效治疗复合因素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肝纤维化组织CTGF的表达进而阻断TGF-β1促胶原合成作用,抑制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最终延缓肝纤维化的进程。谢世平等研究鳖甲煎丸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TNF-α表达影响的实验中,用猪血清诱导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模型,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模型大鼠肝组织中TNF-α含量,结果表明TNF-α在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脏表达明显增加,而鳖甲煎丸能够明显抑制TNF-α的表达及抑制肝脏纤维化病理改变,提示鳖甲煎丸可能是通过抑制TNF-α的表达,阻断或减弱其生物学效应,诱导HSC凋亡,从而调节ECM的生成和降解,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②免疫调节作用 鳖甲能增强体液免疫功能,而桃仁、丹皮等能抑制细胞免疫功能,故本药对肝病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有一定的调节作用。③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韩琳等在研究鳖甲煎丸对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鳖甲煎丸可以增加肾组织中的ADM的含量,上调肾上腺髓质素在蛋白及基因水平的表达,这可能是鳖甲煎丸治疗肾脏疾病的可能作用机制之一。④抗肿瘤的实验研究 张绪慧等以H22荷瘤小鼠为对象,环磷酰胺为阳性对照药,来观察鳖甲煎丸对瘤块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鳖甲煎丸高剂量组和鳖甲煎丸低剂量组的抑瘤率与阴性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鳖甲煎丸高剂量组与环磷酰胺组比较其抑瘤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说明鳖甲煎丸能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其作用与环磷酰胺相似。⑤鳖甲煎丸可通过降血脂、抗过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方面抗动脉粥样硬化。
3.干血癆-腹腔、盆腔良性包块、纤维化证态(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