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桂亮邮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23:18:57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自首届培元针法活动结束以来,陆续接到许多网友的短信和电话,并相应的提出一些问题,笔者在此进行总结性的答复:
首先这些朋友对传统针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传统针法的喜爱溢于言表。他们虽然有着一定的针灸理论与实践,却无法贯穿于整个针灸治疗实践中,他们希望能够真正的学会正宗的针灸传统技法。传统针法有了这些忠实的信徒,笔者相信传统针法不会在我们这一代消亡。他们提出了学习传统针法应该从何入手的问题,笔者认为传统针法,并不是只要简单的知道经络和穴位就已经足够了。笔者一直强调理论指导实践,更应该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运用之中。那么首先具体表现应该在穴位的配伍上,穴位的配伍讲究的是少而精。在理论的指引下精心挑选的每一个穴位的组合,并不是单纯的某穴治某病的累计,也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而是完成了一个整体的攻守转换,形成了最完美最完善的结合。这种有机组合穴位的能量,远远超越了当前全身插满针的疗效。为了指引网友们走入传统针法的正途,笔者也总结提取了当前大家所关注的一些穴位配伍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配穴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取各家之精华完成了以下的研究:
1五俞穴与八脉交会穴的联合运用法则
2《内经》中脏腑相通的原理及其运用
3配穴的技巧奥秘,如何取穴少而精,达到四两拨千斤的疗效。
4常见病的配穴攻守方法
不少网友在网上或电话中都表达了希望笔者能够帮助他们学习到正宗的传统针法,笔者也自知自己的能力有限,只能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将多年的研究成果结合师承授受精华,将传统配穴理念传播于众,为振兴祖国传统的中医文化稍尽绵薄之力,有志者也可短信或电话与笔者联系。
102
发表于 2008-10-28 11:51:00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在百度填入 林中鸟袁文德 点后出窗,内容丰富___揭开了经络与气功的秘密,经络是气感循行的轨迹,两千年前出现的轨迹记录在古书上,是记录,轨迹瞬间存在,无法找到,经络是古书上的记录,不是管道,不通气血,是记录。
10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0 19:31:35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答疑
近期网友们通过短信和电话的形式提出了一些关于针灸的一些问题,笔者现总结起来一一进行解答:
1网友问:当今各种针灸方法层出不穷,使我们一些初学者目不暇接,不知道如何辨别?
答:《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 因此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调气血,来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目的的。因此通过这些分析针灸是不能脱离经络的。《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当然我们必须认同《黄帝内经》的这些理论,才能进一步进行深入探索。当今中医药的发展还是有相当的成果的,因为它们都在同一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才能继承发展发扬光大。而针灸也应该在《黄帝内经》《难经》的经络和腧穴理论指导下,进行摸索实践,这样才更能有利于针灸的发展。(待续)
10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6:43:06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2网友问:在临床中将传统针法和各种针法混合起来运用以提高疗效,这样的思路可以吗?
答:的确针灸就是为了治愈疾病,只不过几千年来历代针灸名家都是以传统针法治愈百病的,并且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理论与实践,这些知识是经过几千年累积而成,而当前的一些针法不用说千年历史即使百年传承也没有,继承发扬必须是先继承后发扬。如果运用传统针法疗效不明显,那只能说明您对传统针法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任何一门学问,必须要深入进去,而后再触类旁通,方可有所成绩,这是学习方法的问题。研究学问是没有捷径可以走的,《内经》《难经》等经典是中医的根源,只有一步一步深入探索,不可怀有侥幸心理。如果研究学问不能专一,杂乱而又肤浅,传统的研究不下去,同样其他学术也不可能深入研究,就好比研究中医不看《内经》《难经》等经典一样,会是一个真正的中医吗?当年窦汉卿进行深入研究《内经》《难经》等经典,才能运用八法五门治百病无不愈。如果针灸疗效不明显,那说明是未得其术也。针灸各种技法必须围绕着传统经络系统来展开,那才是几千年流传至今中国特有的医学。如果当前各种针法脱离了传统经络理论,那就达不到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作用,与《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背道而驰,正所谓本末倒置,那就不是真正传统意义的针灸。
10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17:34:29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3桂老师您提到五俞穴和八脉交会穴的配穴方法与子午流注针法有什么区别?
答:《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人体气血流注犹如河流,调节五腧穴实乃清其源头,治其根本。因此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六十六穴。在李梴《医学入门》中更是提出“六十六穴,统于八穴”,即六十六穴全部统于八脉交会穴,因此这样的方法是最完善的配穴方法。笔者常用五腧穴与八脉交会穴合用,疗效颇佳。如何灵活应用五腧穴,关键在于悟出五行生克变化,才能守规矩脱规矩。而子午流注则更进一步,是天人合一的最完美针法,它将六十六穴和八脉交会穴结合人身气血周流的规律,与自然界融合为一,以达到最佳的治疗状态和疗效。因此如果能够灵活运用六十六穴和八脉交会穴及其变化,那么学习子午流注就事半功倍了。
10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17:16:35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4请问初学者先看什么书?
答:其实个人认为直接从《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入手,这样起点就高,直接进入中医理论的核心。而且《内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内经》入手,可以知道其中每一篇文章都相互联系,相互呼应的,并且从《内经》等经典入手中医的整体概念就容易形成。历代名家到了晚年都以注解《内经》,为一生荣誉的事情,所以《内经》《难经》等经典是必须看的书籍。
10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10:59:33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师从桂亮老师
    事有凑巧,我去年来苏州体验桂亮先生的整体针法后,表示次年一定再来学习。今年11月28日晚,我在汉口乘车赴苏州向桂亮先生学习,时间刚好整整过了一年。在这一年之中,我结合《内经》学习了经络穴位等针灸理论知识,将各种针灸歌赋背得滚瓜烂熟,同时也学习了针灸发展史及针灸各家学说。总的感觉是针灸理论博大精深,而且流派纷呈,各种观点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初学者易望洋兴叹,无所适从,一旦误入门径,虽耗尽毕生精力,也未必能得要领。
    我之所以要拜桂亮先生为师,除了对去年针法体验很满意之外(补充说明:因时间有限,我去年并没有完全达到二肾发热的效果,左肾只是微有热感而已。而热量主要集中在受伤的右膝盖,这一点桂亮先生亦早有预见,并有令人信服的解释)。还有二点值得补充说明,一是在我拜访桂亮先生之前,也曾经寻访一些针灸高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说法是“要成为针灸高手,必须学习气功”。我当时心里就感到十分遗憾,并不是我不愿意去练气功,而是我认为:如果真如他们所说,那么针灸就不是一门独立的完整的学术。去年我也用这个问题询问桂先生时,他说“针灸是一门独立的学术,它以调气为核心,只要处理好理,法,方,穴,术各个环节,针灸无需所谓的气功功力的。”这也解除了我心中的一大遗憾。其二:当桂亮先生第一次给我扎针后,气感明显并且出现了凉热感。我当天夜里就做了个梦,梦见来了客人,我要泡茶。而茶叶之中混了很新鲜亮红的枸杞和清爽又干燥的仙令脾,茶叶的清香和药香混合泌人心脾。我后来向桂亮先生讲述此梦,桂先生说正是使用补肾之法促使心肾相交。这使我想起了徐灵胎治一昏睡病人,病人醒后说梦见一白虎,结果徐灵胎就是用的白虎汤,传统学术之妙,岂可尽言哉?
   桂亮先生正式答应收我为弟子后,我非常高兴,将此好消息与几位同行分享,结果遭到了几桶冷水。最主要的问题是我告诉他们说“桂老师说只要三天的学习,就可以学会针法,且疗效卓越。”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甚为好笑。其中一人说“如果一套针法三天学会,那就说明一文不值。”我说这只是你的见识,然此言差矣!因为自古就有“真传一句话,假传万言书”“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言,并且大道至简至易,《内经》中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张仲景决定将《伤寒论》的精要传授于你,那只要大半天就能完成,岂不是半文都不值了?他们被驳得哑口无言,只好说“我们巴不得你能学成回来,为我们解决问题,我们拭目以待。”
    我于11月29日抵达苏州,从30日起,桂老师每天上午为我讲课。桂亮老师说,他的授课虽然名义上只有三天,确是要受教者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尤其是比较扎实的临床医学实践,授课的内容直接跳开基础环节,而直击问题的核心。虽然讲课时间不长,却一直围绕着针灸学术进行辩难和答疑,在短时间内使我大获教益,真是“遇高贤真趣,则超然得悟。逢达人示教,则表我扶危。”学习内容分为基本理论,配穴和手法三方面,可以说桂老师理论精深,配穴精要,手法精炼,令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豁然开朗。这三方面的总结只有一二句话,大道至简,通一毕万。真可以说是字字珠玑,一言千金,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简洁明了,却又都是以《内经》理论为基础,毫无奇谈怪论和故弄玄虚之处。既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隽灵秀之感,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浑超然之气概。桂亮老师说过“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才看得更高更远”。除了自身的努力,有缘得到了苏州殷铁珊殷氏针法的嫡传,又得到北方单玉堂学派的真传。殷氏家传针法桂冠苏州,是纯正的《内经》针法。单氏是近代公认的全国子午流注学派最杰出的大家,他提出的“一四二五三零”法规律是前无古人,不仅使子午流注理论完美无缺,也增强了可操作性。从针灸学术史来看,我个人觉得可以肯定桂亮老师的二大成就:一是整体针法,它是以子午流注为基础,但又有所发展完善和超越。二是提出针灸可以量化的理论,我敢断定:如果桂亮老师的针法得到重视并在全国传授,那必然使我们全国针灸水平得到一个大的飞越,不仅可以收复中医的失地,还可以改变现在中医针灸的尴尬局面。我虽然是一个无名小卒,但我坚持上述信念,只要有一个合适的舞台,桂亮老师的针法必能发扬光大,为中国的针灸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弟子:湖北当阳姜廷海
                                               2008.12月3日
                                              戊子年甲子月丁丑
10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9 20:47:22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金针探秘之论“针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道可道,非常道”,“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由此可见“道”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正如最柔的东西是无法剪断的一般。所谓“针道”在《内经》中曾反复提及,那么什么是道呢?《说文解字》曰“道,所行道也”(道者人所行,故也谓之行。道之引伸为道理,亦为引道)。“道”这个概念在中国哲学之中也一直具有“人的行为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的意蕴;如孔子主张的“中庸之道”,墨子主张的“圣王之道”,孟子主张的“仁政王道”等等,主要就是一些与人为活动直接相关的“道”。
   在老子那里,“道”的概念包含了宇宙观方面的丰富内涵,更明确提出了“道常无为无不为”这一著名命题,老子不仅试图从“为”的视角来解说“道”,而且从“道”的高度来解释“为”,从而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把“为”从一个普通字提升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基本哲学范畴。
   在《道德经》“道”虽然无法下定义解说的,但老子却将“道常无为无不为”界定为“道”的本质特征,其中包含了几个层面的哲理:
首先“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对它们具有生化养育的功能,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所谓“大道泛兮,衣养万物”(三十四章)。这里所说的“生”“衣养”,其实就是意指“创作制造”。其次,“道”对于天地万物的生化养育,虽然是一种创造制作的活动,却又纯粹是出于无目的无意图的自然而然,所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因此老子认为:“道”虽然生万物,却又常“无为”。最后,“道”在无目的无意图地生化养育万物的时候,又能够实现合目的合意图的有常有序,以致可以说“道”仿佛有目的有意图的生化养育了天地万物。所以在《道德经》(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招而自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认为:“道”虽然“常无为”,却又“无不为”。而老子在论及“大巧若拙”,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巧”就是意指有目的有意图的创造一切制作一切的“无不为”;所谓的“若拙”,则意指无目的无意图的创造一切制作一切的“无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回归针灸,笔者个人理解针灸达到一定的境界,它的精髓与老子之道本质上有相通之处,也因此《内经》中冠以“针道”之名。我们将针灸之法融入老子之“道”,回归“道”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中医针灸以调气为根本,道以一气生万物,所以本质上它们是相通的。结合“针道”治病的境界,我们无需刻意的有目的有意图的去攻克疾病,而是要通过调气之法,顺其自然的实现合目的合意图的有常有序去引导疏通疾病,使疾病在无形之中自然消退,而一切又是如此的平淡无奇简简单单,这就是顺应自然的力量。疾病是生命抗争的表现和反应,我们不仅要读懂生命抗争的外在表象,更要探知是什么引起了生命的抗争,所以我们真正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表象,而是表象背后的生命异样的活动。结合针灸之法,笔者借用《内经 九针十二原》“ 迎之随之,以意之,针道毕矣。”来理解自己的针道,即是圆融的技法,从有为自然过度到无为,再加上平和的心态,这即是笔者的“针道”。因此欲对针道有所精进,必先对意志进行锻炼,忘却成败得失,以求达到内心的空无一物,来开启智慧的火炬。“无为无不为”不仅是指导我们治病的理念,心态的体现,更要贯穿调气的整体过程之中,来达到大巧若拙无法之法的境界。从这意义上讲针灸之术已经与“道”的本质相通,故可以称作“针道”。
10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 19:56:50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这个贴子最后由桂亮邮箱在 2009/01/02 07:58pm 第 1 次编辑]

补命门元气之体悟
培元者:娄涛
电话:15895564820
本人娄涛  男  25岁  河南人氏  未婚。因自小体质较弱,之前也练了几年静坐修炼,却无任何感觉。后从网上看到桂先生《金针探秘》系列文章,一方面仰慕桂先生之针技,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针灸培元来改善体质。与先生进行联系后,请求针灸调理。于2008年12月5日至12月22日进行治疗。以下便是整个针灸培元治疗过程:
12月5日
    13:00进针,进针后两脚针下发痛,一段时间后,大脚趾发凉,如坠冰窟,直至一小时后起针。起针后,小腿内侧疼约一小时。
12月6日
    13:00进针,进针后针下仍然发痛,几分钟后,两脚前脚掌冰凉,小腹微热,有响声,有冒气泡的感觉。
12月7日
    13:00进针,几分钟后,整个脚底即发凉。约半小时时,两大腿发热,随后下至膝盖,至14:30起针时,热感一直停留在膝盖。
12月8日
    13:00进针,整个脚底冰凉,半小时后,膝盖先发热,随后两个大腿内侧也有了热感。
12月9日
    进针后,两脚脚底微发凉,继而两大腿发热。
    针后嘴唇上火,起水泡。
12月10日
    针灸之前先告诉了昨天的不适感觉,桂先生对针法进行了调整。进针后,两脚脚底微发凉,只有膝盖处感觉暖烘烘。右手小指冰凉,麻木。
    由于今日改了穴位,针后没有任何不适。
12月11日
    今日感觉膝盖以下全是冰凉。气感从右手小指传至肩膀一线发疼。
12月12日
    今日仍是感觉膝盖以下全是冰凉。
12月13日
    今天感觉很好,虽然膝盖以下仍是冰凉的感觉,但两大腿都是热烘烘的,很舒服。
12月14日
    又有些变化,膝盖以下全都冰凉,只有右大腿有一点发热。
12月15日
    膝盖以下仍是冰凉,随后右大腿发热,上到胯部,臀部,继而右腰发麻。胃部也有热感。
12月16日
    膝盖以下全是冰凉,先是右大腿有点发热,继而胃部发热,心口发热,然后一股热气直往上冲,直到“膻中穴”。然后桂老师加刺一针,热气停止上冲回落,两腿内侧发热。
12月17日
    两脚发凉,两条大腿都发热,命门有点胀。
12月18日
    两侧胯部,臀部都有点热,然后右腰发热,发胀。右腰有时会有气通往左腰。小腹丹田发紧,微热。
12月19日
    同昨天一样。
12月20日
    没有针。
12月21日
    右腰热感很强,左腰微热。小腹丹田处微微发紧,温热。
12月22日
    10分钟后,右腰微发热,继而命门,左腰发热。一个小时左右时,整个腰部暖洋洋的,如同泡在温水中;左腿胯部,右大腿至腰部,都感觉很热;小腹丹田处微微发紧,热感也很强。一个半小时起针时,整个腰腿已经全部温热,腰部热感已至脊中穴,命门处感觉有一股暖气围绕。
通过这些天的针灸培元治疗,使我真正感受到传统针法的博大精深,也真正体验自己身体内阴寒之气竟有这么厉害。因为本人虽然体质较弱,但并无生过大病年纪也轻,竟然排寒邪之气足足排了十几天。这次针法培元体验真是对我来说真是一场及时雨,使我及时改善了体质排出了寒邪之气,最终终于达到培元的目的,再次感谢桂先生这些天对我的精心调理。

点评:娄涛朋友针了这么多天,之前也没有完全料到。一般在他这年龄段本身元气充沛,大多数人一星期就会有明显的疗效了。其实这也是每个人个体差异的区别,也就是本身元气的厚薄的不同和体内寒邪多少的问题。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我们要一方面处理好理,法,方,穴,术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要注意每个人个体差异的不同,这样才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娄涛朋友这次能够这么多天坚持下来也实属不易,这也许就是“有缘者遇针”的一种体现吧!
转载于金针网之培元实例:http://www.jinzhentanmi.com/index.html
1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9:45:34 | 只看该作者

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针道
自笔者研究针道以来,已经匆匆过了十几年。这期间由于出自内心对针灸的热爱,也庆幸自己能够一直执著着坚持到底。一路走来,回首过去长路漫漫喜悦痛苦兼有。笔者经过了这些年的研究,结合了师承及自己的研究成果,完善并创造出一系列针法。之前曾在《气功》杂志2000年12期刊登了《针法助通小周天》一文及《武当》杂志于2005年第02期刊登了《针道通周天》一文,并且也在《上海针灸杂志》发表了一些文章。笔者完善并创造出经得起科学检验可重复的系统针法,研究成果如下:包括子午流注针法,培元针法,通十二经脉针法,小周天针法,奇经八脉针法及中脉针法和整体系统针法。
通过这些年不断的深入研究笔者认为要真正领悟针道,则必须直指针灸体系的核心,将越来越复杂的针灸理论体系及各种针灸技法简单化,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境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代的先哲们将世间复杂的问题进行了高度提炼和总结,大道至简至易,其中《易经》中的阴阳,老子的道,儒家的中庸,皆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回顾《黄帝内经》针灸真正的目的和作用本质是什么?《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通过《黄帝内经》等经典的破译和理解,我们将直指针灸体系的核心,它的真正的目的和作用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针灸是通其经脉,调其血气来战胜疾病的。只有真正理解了针灸的作用和目的,结合丰富的中医理论基础,再向纵深阶段发展,那么这样的针法才有强大的活力。中国古代佛家有“迷时师渡,悟了自渡”的著名禅理,笔者所制定创造的这些针法训练课程,就有如一条渡你过河的船,载着你通向真理的彼岸。学生刚刚进入琥术之门,未曾悟道之时,由老师传授知识、技法,摆渡你过河;当你豁然开悟,登堂入室,到达真理彼岸时,今后的路就要自己走了(真理彼岸不是人生境界的终点,而是通向更高境界的新的起点)。同时,那载你过河的船,亦不必总是背在身上,而是应当建造完全属于自己的新渡船了,这也是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的必经过程。因此笔者传授针法目的,正是在于引导学生悟道,最终"自渡渡人,自觉觉他".
笔者认为针道的目的就是治疗和战胜疾病,也提出大道至简的原则,却不愿将针法固定僵化为一种模式,因此笔者制定创造了一整套应对各种疾病的完整系统的针法,供弟子们去探索和领悟。正因为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来治疗疾病,那必须要从有为过渡到无为,才是针道的正确方向,再经过不断的调整,最终达到“无法之法”的最高境界。如果一味的盲从和模仿是永远无法找到针道的真谛的,这需要你个人素质和悟性,正如学针的人只有诚心实意,才能真正领悟步入针道的大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24 01:51 , Processed in 0.06382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