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141
 楼主| 发表于 2020-5-3 21:47:08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0年5月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常见中医心理养生------第二节中医心理养生常用方法,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xlx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讲述 《中医心理学》常见中医心理养生的常用方法。
       中医主张形神一体,“上守神,粗守形”,五脏都与精神情绪有关系。
大众都知道“十指连心”,也就是说,脚趾头上也有神明,与人的精神情绪有关系。
       西方精神归教堂,肉体归医院。
西方医学强调大脑与人的思维有关系,其他脏腑、组织,与精神没关系。
因此,西医治疗精神问题,不是抑制剂,就是兴奋药。
         中医的各种治疗,都离不开心理,因此,“治五脏,就是治精神”
方法非常丰富,效果也很突出,绝对不是只有兴奋与抑制药。

1142
 楼主| 发表于 2020-5-5 08:56:2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晚上(2020年5月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遍身骨痛门》。

      本周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1,人有一身上下,由背而至腰膝两胫,无不作痛,饮食知味,然不能起床,即起床席,而痛不可耐,仍复睡卧,必须捶敲按摩,否则其痛走来走去,在骨节空隙之处作楚,而不可忍。

      2,人有遍身疼痛,至腰以下不痛者,人亦以为痛风也,谁知乃火郁于上中二焦,不能散而成者也。

      3,人有遍身生块而痛者,此虽是痛风,然因湿气不入脏腑而外走经络、皮肤以生此块,乃湿痰结成者也。

      4,人有遍身疼痛,殆不可忍,然有时止而不疼,人以为风湿相搏,谁知是气血亏损,凝滞而不通乎。

      敬请期待马京雪医师的分享。http://www.ynjkcy.com/bzl

       祝贺马京雪医师讲述《辨证录·遍身骨痛门》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4个病例。

            1,人有一身上下,由背而至腰膝两胫,无不作痛,饮食知味,然不能起床,即起床席,而痛不可耐,仍复睡卧,必须捶敲按摩,否则其痛走来走去,在骨节空隙之处作楚,而不可忍。

          湿邪内着,多由正气虚损。陈士铎说,方用并祛丹∶

黄芪(一两)白术(五钱) 茯苓(五钱) 甘菊花(三钱) 炙甘草(一钱) 羌活(五分) 防风(五分) 水煎服。一剂而痛减,二剂而痛除,三剂而痛全愈矣。愈后,用八味地黄丸调理,永无再犯之患。

此症亦可用芪术两活汤∶

人参 肉桂(各三钱)白术 黄芪(各一两) 茯苓(五钱) 甘草(一钱) 羌活 独活(各五分)水煎服。四剂愈。



      2,人有遍身疼痛,至腰以下不痛者,人亦以为痛风也,谁知乃火郁于上中二焦,不能散而成者也。

          气血瘀滞,不通而痛。陈士铎说,方用逍遥散加味治之。

柴胡(二钱)白芍(五钱) 当归(一两) 甘草(一钱) 炒栀子(三钱) 陈皮(一钱) 茯苓(三钱)白术(二钱) 羌活(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痛如失矣。

      此症也可用和肝消火散。

柴胡 栀子丹皮 苍术 天花粉(各二钱) 白芍(五钱) 茯苓 生地(各三钱) 甘草(一钱)陈皮(五分) 川芎(一钱) 水煎服。四剂全愈。



      3,人有遍身生块而痛者,此虽是痛风,然因湿气不入脏腑而外走经络、皮肤以生此块,乃湿痰结成者也。

           湿结成块,阻滞气血,身痛日久。陈士铎说,方用消块止痛丹∶

人参(三钱)黄芪(五钱) 防风(一钱) 半夏(三钱) 羌活(一钱) 白术(三钱) 桂枝(五分)茯苓(五钱) 薏仁(五钱)水煎服。二剂而痛轻,四剂而痛止,十剂而块消,二十剂而块尽消也。

此症用防芪分湿汤甚效。

黄芪 白术茯苓(各五钱) 薏仁(五钱) 防风 柴胡 天花粉(各一钱) 桂枝(三分)麻黄(五分) 水煎服。四剂愈。



      4,人有遍身疼痛,殆不可忍,然有时止而不疼,人以为风湿相搏,谁知是气血亏损,凝滞而不通乎。

           气血虚损之身痛,陈士铎说,方用忘痛汤∶

当归(一两)黄芪(二两) 肉桂(二钱) 延胡索(一钱) 天花粉(三钱) 秦艽(一钱)水煎服。一剂必出大汗,听其自干,一服即愈,二服不再发。

此症用化凝汤亦妙。

当归(五钱)黄芪(一两) 肉桂(五分) 茯苓(五钱) 柴胡 甘草 羌活 半夏(各一钱)水煎服。四剂愈。
1143
 楼主| 发表于 2020-5-5 21:21:28 | 只看该作者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5月5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29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



  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弱,胆为怒,是为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脏所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1144
 楼主| 发表于 2020-5-5 21:43:2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5月5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刘英锋教授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演讲---<厥阴主风病机与乌梅类方活用>,继续学习刘英锋教授运用乌梅丸类方的心得体会。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

        祝贺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刘英锋教授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演讲<厥阴主风病机与乌梅类方活用>(下)。

        厥阴病在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体系之中,位于六经病之末,按照《素问·热论》的说法,外感热病逐渐传变,从太阳到厥阴,已经有六天左右,并且经历了不同的证候演变,在张仲景《伤寒论》之中,前面几节论述的病证、方药,又大量出现于厥阴篇之中,这是为什么?难道只有一个乌梅丸可以解释吗?

假如一定要用乌梅丸作为厥阴病的“主方”、代表方,那么它的意义何在?

       我原来说过,厥阴病就如同“一盘残棋”,很多复杂的临床表现,交错杂合地出现在厥阴篇之中,说明了外感热病后期演变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病人体质、治疗情况对于证候的影响是巨大的。也就是,外感与内伤交织在一起,有的人“突变虚寒,转为内伤”,也有的人仍然有外感病证的实热证没有得到消解,还没有走出“表热实”的阶段。

        也就是《素问·热论》的“日传一经”,与张仲景不按日期的“辨证论治”交织在一起,就把厥阴病的格局复杂化了。

        乌梅丸,作为厥阴病的一个主要方剂,它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也可以说是“此处无方胜有方”,“有方必须善应万变”,这就是乌梅丸布下的八卦阵。善用者,可以加减药味,变化用量,用之似乎是“以不变应万变”(固定的方名),万变不离其宗(随证治之)。
1145
 楼主| 发表于 2020-5-7 21:16:2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0年5月6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老热病研究》的第41讲-战胜非典的理论依据与特色
        邓铁涛先生说:“世人多不理解为什么中医没有细菌学说,却能治疗传染病,对病毒性传染病的治疗效果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为中医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中医虽无细菌学说,但细菌早已被概括于“邪气”之中。吴又可的戾气、厉气、杂气学说,已非常接近对微生物的认识,可惜明代无光学上的成就,致未能进一步发展耳!但温病的病原说发展到吴瑭,却使中医理论从另一角度认识了发热性传染性及流行性疾病,提出独特的温病的病因理论。
        让我们敬请期待武宁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dttrbyj
      祝贺武宁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著作稿《邓老热病研究》的第41讲-战胜非典的理论依据与特色
        邓铁涛先生在2003年非典流行的时候,提出“战胜非典我们中医有个武器库”,他之所以能够这样说,是因为深刻认识了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理论依据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邓老对历代医家,尤其是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他说:“总括言之,吴鞠通之病原说为:(1) 岁气、年时(气候与环境因素);(2) 藏精、冬伤于寒(人体内在因素);(3) 戾气、时行之气(致病物质)。气候环境——致病物质活跃;发病的变化——正气不足以拒邪;这样的病原说比之只重视病原体的现代医学理论似略胜一筹。当然吴氏对于微生物的认识与现代微生物学相比,就有天壤之别了。如果我们今天把微生物学的知识,取代比较含糊的戾气与时行之气,那就是比较完满的传染病流行病的病因学说了。我们的治疗不是只知与病毒对抗,而是既注意祛邪,更注意调护病人的正气,并使邪有出路。正如叶天士所说,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结,势必孤矣。这是一个多么高明的战略啊!中医注意祛邪或透邪,不是杀病毒。所谓祛邪,叶天士认为可以汗解,也可以从小便去,而仲景早就有三承气汤之法以祛邪,吴鞠通又将三承气汤扩而广之,还有杨粟山升降散之法,可谓丰富多彩。西医知道发汗可以退热,今天不少青年中医也学了西医用退热针退热,而不知应该以微汗出才能祛邪,大汗淋漓病必不除。大汗能退一时之热,过后又热。西医还有一个理论就是高热会损脑,故一遇高热便用冰敷,不知一冰便使邪气内伏,邪无出路,病必缠绵或有后遗症,特别是乙脑之类属暑热之证。前人说:‘暑当予汗出勿止’,故中暑证冰敷者多死也。中医之三宝是高热护脑的圣药,但今天的药监部门又认为三宝有重金属!药监部门无中医药之才,中医则无权,可悲又可叹!”
邓老这段论述,一般人不容易弄明白,西医不明白,中医之中许多人也未必看得明白。原因是“中医西化”很严重。



1146
 楼主| 发表于 2020-5-7 21:52:4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晚上(2020年5月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李杲一一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2》。



        今天我们继续讲述李东垣的学术思想经验一一内外伤辨和阴火论。李东垣从辨脉、辨寒热、辨手心手背、辨头痛、辨口鼻、辨渴与不渴等12个方面对内外伤疾病进行了详细的辨析;关于阴火,自提出以来,遵李氏之论治疗确具佳效,但这一观点自提出以来却引起了历经数百年来至今的争论不休。具体内容请听陆续讲述。。。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syj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易水学派研究》之李杲的有关内容。

       李东垣经历了蒙古兵围困开封城之后的难民大死亡,提出《内外伤辨惑论》,这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课题,意义非同一般。从此之后,内伤虚损病机的研究,得到空前的重视,很多医家从致力于外感伤寒,逐渐“眼睛向内”,让人们“求之于己”,开发内在卫生资源。

        事业发展,需要学术思想的引领,也需要有可操作的技术措施。

       阴火论是李东垣的思想武器,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是他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李东垣从辨脉、辨寒热、辨手心手背、辨头痛、辨口鼻、辨渴与不渴等12个方面对内外伤疾病进行了详细的辨析;

       尽管李东垣细心教导,但是关于阴火的概念解释,很多人不理解,争论了很多年。

       其实,就是争论者把外感、内伤的界限看得过于严重,对于外感转变为内伤,虚人外感的复杂情况,估计不足。因此,难免“少见多怪”了。
1147
 楼主| 发表于 2020-5-9 21:39:0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晚上(2020年5月8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的第六讲,题目是:凝聚众人智慧,破解扁鹊之谜。2014年年初,《中国中医药报》十分关注四川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十部古代医书,被有关专家初步认定为扁鹊学派的著作,从而引起了中医界的高度重视,也引发了一些学术争鸣。为了探索历史真相,破解扁鹊之谜,曹老师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扁鹊是先秦时期的超级明星人物,有关扁鹊的记载很多,拿他说事的故事也很多,如果不认真辨别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古今关于扁鹊的记载分歧很多,几乎是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让人难以取舍。曹老师认为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记载,首先要分清楚有关记载是“因事为文”,还是“因人为文”,尽管其中会有交叉,但是侧重点不同,取舍的意义就不一样。《史记》《汉书》对于人物的记载不一样,史家的传统是实录,所谓“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行”,是现场直录或者属于事后总结整理而成的文字记载,因此比较可靠。司马迁出身于史官家庭,博学多才,他的《史记》之中有当朝的事件,但是更多的则是对于历史的考证记录,目的是通过记述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兴衰的原因,“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扁鹊学医的时候,他的身份是旅社的负责人,并且长达10年之久,突然之间成了治病救人水平很高的医生,这在一般人看来不是神仙传授是做不到的,但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扁鹊有师傅,即使知道了长桑君给扁鹊禁方书,也会说他是天外来的神仙,“忽然不见,殆非人也”。出没旅店达10年之久的长桑君,在扁鹊开始行医的时候突然消失了,其忽然不见的原因,一个是可能避免被追究泄露禁方书的责任,第二个是传承人扁鹊经常外出行医,他们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师承传授,切磋医学学术了。扁鹊“视病 尽见五脏症结”不是靠透视,而是司外揣内的技术非常高,是四诊技术达到了神圣工巧的程度。扁鹊在“言病之所在”的时候,运用了阴阳学说,表里相关理论,通过外在的变化就可以了解内在的病情,这就是《内经》所说的“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也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也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传统。如果没有阴阳表里相关的思想,没有脏腑经络学说的支撑,对于尸厥的外治措施就是乱治,有了这些理论支撑,外治就是最方便、最直接的治疗措施,并且通过在体表进行治疗,就可以改变体内的病情,这在今天也是中医不同于西医的特色和优势。扁鹊治疗虢太子尸厥的时候,运用的急救方法,是综合治疗的方法,而且突出了内病外治的特色,经过厉针砭石、针刺、药熨在前,病人苏醒以后才开始服用汤药善后。如今的三伏贴火爆中医院,针灸、按摩、药浴、刮痧,盛行于大街小巷,都是学习与运用扁鹊内外相关医学思想的结果,只不过是意识到与没意识到,明确与不明确的区别而已。扁鹊医学思想的成败得失,绝对不是他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整个中医学术体系。扁鹊脉学、扁鹊医学所创立的方法,代表着中医学的特征,也代表着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贺刘敬章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曹东义出版的《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的有关内容,讲的题目是:凝聚众人智慧,破解扁鹊之谜。
       扁鹊本名秦越人,是我国先秦时期最为著名的医学家,司马迁经过考证认为:“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序,弗能易也。”“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他的贡献极为巨大而可贵,研究他的生平事迹,对揭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对先秦医学史的研究,都有着于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扁鹊秦越人的生乎事迹,首先要珍重的就是《史记·扁鹊传》,“司马氏世典周史”,既有悠久的“记事”“载言”的传统,又占有丰富的史料,司马迁《史记》成就之高,早在汉代就
被公认,所以《汉书.司马迁传》云:“自刘向,杨雄博及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隐善,故谓之实录。”
因此,司马迁《扁鹊传》是我们研究扁鹊名号、里籍,医学授受,行医概况、学术特长等诸多问题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司马迁对“扁鹊以其技见殃”的悲惨遭遇深为同情和感慨,他说:“女无美恶,居官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故扁鹊以其技见殃……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岂谓扁鹊等邪!”道出了太史公对扁鹊这位伟大医学家敬仰和爱戴的心情。但扁鹊秦越人距司马迁生活的年代较远,其史料多而复杂,远不像仓公诊籍那样详实可靠,要达到“实录”入传的目的,必须进行一番考证,所以《扁鹊传》中许多文字都是司马迁去粗取精,弃伪存真后的论断。由于年代久远,《史记》传抄中也出现了某些文字讹误,司马迁所依据的原始资料多已失传,要正确理解司马迁论断的原义,也必须下些功夫,否则便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著名中医专家张灿玾教授曾经感慨地说:不知为什么,《扁鹊传》有些问题写得这样模糊。“甚至可以说我们至今仍没有读懂《扁鹊传》”。因此,张教授主张进一步深人研究、探讨。
或许正是因为没有透彻地理解《史记·扁鹊传》,才在扁鹊名号、里贯、生活年代等许多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出现很多互相矛盾的说法。
《列子·汤问篇》说,扁鹊为赵齐婴与鲁公扈“互换心脏”。两个互换了心脏的人,因为“心主神明”所以互换了“面孔”,也换了思想,他们各自回“自己”家时遇到了麻烦,其妻子儿女都不承认这个新面孔,就一起到扁鹊那里去“要说法”。两家人经过扁鹊“心主神明”的解释,都接受了换心之后,必然随之改换面孔、躯体的事实,大家高兴而去,闹出来一个人间大喜剧。细想一下,假如扁鹊做过互换心脏的手术,必然留下刀口疤痕作证据,也就不用再找扁鹊去说明了;按现代医学的理解,即使换了心脏,也不可能换了思想,找扁鹊也不会有《列子》记载的结果。所以,此事与愚公移山一样,只是一个寓言故事,不可据以为真。
研究扁鹊必须“有破有立”
破了扁鹊见秦武王这件事,不是亲见秦武王,而是有人对秦武王谈扁鹊;
我们确立了扁鹊诊赵简子,这是历史上的真实过程。
这样就维护了扁鹊事迹的完整性,不会割裂他作为一个具体人的历史真实性。
剩下的扁鹊救治虢太子,望桓侯等,这些记载应该如何看?也需要逐一分辨清楚。
1148
 楼主| 发表于 2020-5-9 21:40:5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0年5月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这本书的内容。
        第五章医话随谈中第24节《问斋医案・诸血》阐发(一)以内衄为例,执简驭繁。(二)从脏腑经络辨证,审因论治。(三)治循缓急先后之序,法度井然。
       第25节《问斋医案》对奇经八脉的阐述(一)七疝系任脉主病,方药以通调为贵。(二)治哮当除其宿根,通补肺督辟蹊径。(三)带下缘带脉失束,大法宜通塞互用。
        敬请关注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祝贺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朱良春》的有关内容。
       朱良春大师当年对于《问斋医案》进行过深入研究,总结其中血证治疗经验,法度井然。对《问斋医案》关于奇经八脉的阐述也认真考辨,认为七疝系任脉主病,方药以通调为贵;治哮当除其宿根,通补肺督辟蹊径;带下缘带脉失束,大法宜通塞互用。为大家继承发展中医学术,提供了参考,做出了榜样。
       朱老说,蒋宝素先生对奇经八脉学说有较深的研究,在其所著《问斋医案》中,这一学术思想得到了较为集中的体现。探询其对奇经八脉学说的应用规律,对加深这一学说的理解,为临床提供借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朱老说,带下—证,从奇经论治居多。《内经》指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责之任脉不胜其任。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皆络带脉,此脉起于季胁之章门穴,环身一周,状若束带,对十二经脉及奇经之冲、任、督、阳蹻、阴蹻起约束作用,故带下虽系冲任不固,实与带脉失束攸关。金·张子和从带脉横束腰际的生理特点出发,深刻地指出:“诸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儒门事亲》),故带下热证居多,这是符合临床实际的。清·王孟英论带下注重区分虚实,谓:“带下一症,湿热下注者为实,精液不守者为虚”,亦很中肯。
蒋氏是很喜欢用《内经》“四乌鲗骨一藘茹丸”治带下的,此方原治妇女“中气竭,肝伤”,“时时前后血”,“月事衰少不来”之证,他以为“思入八脉之方,惟《内经》乌贼鱼骨丸可入冲脉”,而带下“赤属于冲脉,白属任脉,皆假道于带脉而下”。蒋氏治带下赤白俱见者,多仗此力之力,其功甚厥。

1149
 楼主| 发表于 2020-5-11 19:19:2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0年5月1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曹传龙讲《温病学》,上次他大概讲了温疫的源流与发展,这次再讲讲疫病的基本概念。疫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传染病,尤指烈性传染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至今仍然是临床医学面临的一大棘手难题。世界卫生组织在《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躲避这场危机……抗生素在阻止传染病流行时已越来越无效果。”近年来,“非典”猖獗、“甲流”肆虐,业已向人类社会敲响了警钟,而今风靡全球的新冠肺炎又再次向人类社会敲响了警钟。疫病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在《黄帝内经中》首先提出了疫病之名,并且还明确指出了疫病有“皆相染易”的传染性。东汉张仲景著《伤寒论》中指出疫病病因为“时行之气”,并在辨证基础之上创立了相应治疗的经典方剂。唐宋以后,中医学对疫病的认识与研究日渐深入,相关专著相继问世,如明代吴又可所著《瘟疫论》不仅明确了疫病的病因为“戾气”,而且还指出了疫病传播的途径以及是否发病与人体抵抗力强弱之关系密切,在治疗方面强调以驱邪为第一要义,创疏利透达法。历史的年轮到了清代,涌现出较多的温病学家,如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建立了以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为中医疫病学在“病因”、“病机”、“辨证”、“治疗”方面奠定了基础,进而形成完整体系。新中国成立初期,时逸人先生撰《中国传染病学》、蒲辅周先生撰《中医对几种传染病的辨证论治》等,都属于有关中医疫病学专著中的上乘佳作,为众多中医同仁所借鉴。可以说,中医疫病学中蕴含着历代中医学家们防治疫病的丰富学术理论和经验,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中医药发挥的重要作用足以证明了这些理论和经验具有相当的优势;而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又再一次证明了中医的有效性,从而让世人更好地认识了中医。http://www.ynjkcy.com/wbx
          祝贺曹传龙讲《温病学》成功!他讲了温疫的有关内容。
       都在东汉建安时代,张仲景、华佗把流行的疾病称为伤寒,而文人曹植称之为“瘟疫”。
       伤寒是说这个流行病与外感寒邪有关系,瘟疫是强调这个病的流行性。
甲骨文之中就有瘟疫的记载,并且探索的是“御疫”,也就是如何抗击、预防瘟疫流行。
对付传染病的威胁,中医探索的几千年,先后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学派,从热病、到伤寒,再到温病,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邓铁涛先生于《新中医》1990年11期刊登了“展望温病学”一文,指出:“马王堆出土之帛书《导引图》已有‘引温病’的记载。《内经》有《热论篇》,仲景根据《内经·素问》:‘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而名其著作为《伤寒杂病论》。从此千百年来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以《伤寒论》为宗师,自金元以降,有‘六气皆从火化’(刘河间)之说,又有古方不能治新病(张元素)之论,宋代《和剂局方》这一官颁药典多用温热之剂,医界治病多用温药,流弊不少,因此治发热性疾病开始有寒温两派。明代吴又可独树一帜,提出瘟疫多于伤寒十倍,遂开温病学说之先河。清代叶天士集前人之大成,加上他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创造了温热之论,对病因病机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说,辨证论治以卫气营血为提纲,遂与伤寒派寒邪自皮毛而入沿六经而传变之旨大异。温病学说至叶氏开始自成体系,脱离《伤寒论》之藩篱,再经吴鞠通之《温病条辨》和王孟英之《温热经纬》之补充整理,乃进入成熟时期。当然吴氏主张三焦辨证,与王氏强调卫气营血辨证有所不同。此外还有薛生白等名家之论,各有发明,但终未有学者全面地加以统一,成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使后之学者有多岐之患。但温病学派已经形成,虽屡受经方家的批评,讥为果子药派,而温病学说之流行已不能遏止了。”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于1985至1988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读硕士期间,在国家首届名中医余瀛鳌先生指导下,对“宋金元伤寒学术源流”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摘要刊登于1988年 的《中华医史杂志》,阐述的主题是“外感热病学说的演变”,主要论述宋金元时期如何发展了张仲景的伤寒学术,以及如何启发了明清的温病学。此后继续探索,非典期间向国家三次提建议重视中医历史经验,得到国家中医管理局回函感谢。他逐渐承担了河北省与国家局的相关课题,2004年出版了《中医外感热病学史》,2005年拜师邓铁涛先生和朱良春先生,得到他们的悉心栽培,于2006年主编并出版了《中医群英战SARS》,2008主编了《中医热病新论》等著作,提出病证结合分层诊疗思想,是一个包容古今开放的传染病的中医诊治新体系,简称“河舟码头学说”,它是邓铁涛先生、朱良春等前辈“寒温统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是“以热病统寒温、病证结合分级诊治体系”的理论创新,对于指导中医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及未来的传染病,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150
 楼主| 发表于 2020-5-12 11:28:5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晚上(2020年5月1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五郁门》。

本周学习的主要内容:

1,人有心腹饱满作胀,时或肠鸣,数欲大便,甚则心疼,两胁填实,为呕为吐,或吐痰涎,如呕清水,或泻利暴注,以致两足面跗肿,渐渐身亦重大。此等之病,初起之时,必杂然乱治,及其后也,未有不作蛊胀治之,谁知乃是土郁之病乎?

2,人有咳嗽气逆,心胁胀满,痛引小腹,身不能反侧,舌干嗌燥,面尘色白,喘不能卧,吐痰稠密,皮毛焦枯,人以为肺气之燥也,而不知乃是肺气之郁。

3,人有遇寒心痛,腰椎沉重,关节不利,难于屈伸,有时厥逆,痞坚腹满,面色黄黑,人以为寒邪侵犯也,谁知是水郁之症乎?

4,人有少气,胁腹、胸背、面目、四肢䐜胀愤懑,时而呕逆,咽喉肿痛,口干舌苦,胃脘上下忽时作痛,或腹中暴疼,目赤头晕,心热烦闷,懊憹善暴死,汗濡皮毛,痰多稠浊,两颧红赤,身生痱疮,人以为痰火作祟也,谁知是火郁之病乎?

5,人有畏寒畏热,似风非风,头痛颊疼,胃脘饱闷,甚则心胁相连䐜胀,膈咽不通,吞酸吐食,见食则喜,食完作楚,甚则耳鸣如沸,昏眩欲仆,目不识人,人以为风邪之病,谁知是木郁之症也。

6,人之郁病,妇女最多,而又苦最不能解,倘有困卧终日,痴痴不语,人以为呆病之将成也,谁知是思想结于心,中气郁而不舒乎?

敬请期待马京雪医师的分享。http://www.ynjkcy.com/bzl

祝贺马京雪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和分析了《辨证录·五郁门》的六个病例。

1,人有心腹饱满作胀,时或肠鸣,数欲大便,甚则心疼,两胁填实,为呕为吐,或吐痰涎,如呕清水,或泻利暴注,以致两足面跗肿,渐渐身亦重大。此等之病,初起之时,必杂然乱治,及其后也,未有不作蛊胀治之,谁知乃是土郁之病乎?

     脾升胃降,中焦顺畅,一有瘀滞,吐泻交作。

陈士铎说,方用善夺汤∶

茯苓(一两) 车前子(三钱) 白术(三钱) 柴胡(一钱) 白芍(五钱) 陈皮(三分) 半夏(一钱)水煎服。连服四剂,而诸症渐愈。

此方利水而不走气,舒郁而兼补正。不夺之夺,更神于夺也,何必开鬼门、泄净府始谓之夺哉!此症用疏土汤亦佳。

白术 茯苓(各一两) 肉桂(三分) 柴胡(五分) 白芍(三钱) 枳壳(三分) 半夏(五分)水煎服。四剂愈。



2,人有咳嗽气逆,心胁胀满,痛引小腹,身不能反侧,舌干嗌燥,面尘色白,喘不能卧,吐痰稠密,皮毛焦枯,人以为肺气之燥也,而不知乃是肺气之郁。

     肾水虚,心火旺,肺气不利,升降失常。

《难经》说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

    陈士铎说,方用善泄汤∶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玄参(一两) 荆芥(三钱) 牛膝(三钱) 炒枣仁(三钱) 沙参(三钱) 贝母(一钱) 丹皮(二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又轻,十剂全愈。

此方滋肾水以制心火,实滋肾水以救肺金也。肺金得肾水之泄而肺安,肾水得肺金之泄而水壮,子母同心,外侮易制,又何愤懑哉!此金郁泄之之义,实有微旨也。

此症用和金汤亦效。

麦冬(五钱) 苏叶(一钱) 桔梗(二钱) 甘草(一钱) 茯苓(三钱) 黄芩(一钱) 半夏(五分) 百合(三钱)



3,人有遇寒心痛,腰椎沉重,关节不利,难于屈伸,有时厥逆,痞坚腹满,面色黄黑,人以为寒邪侵犯也,谁知是水郁之症乎?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阳虚水湿内停,陈士铎说,方用补火解郁汤:

熟地(一两) 山药(五钱) 巴戟天(五钱) 肉桂(五分) 杜仲(五钱) 薏仁(五钱)水煎服。连服四剂自愈。

此方于补火之中,仍是补水之味,自然火能生水,而水且生火,水火两济,何郁之有,正不必滋肝胆而调脾胃也。

此症用濬(jun)水汤亦效。

白术(一两) 杜仲(三钱) 山药(一两) 薏仁 芡实(各五钱) 防己 桂枝(各五分)水煎服。四剂愈。



4,人有少气,胁腹、胸背、面目、四肢䐜胀愤懑,时而呕逆,咽喉肿痛,口干舌苦,胃脘上下忽时作痛,或腹中暴疼,目赤头晕,心热烦闷,懊憹善暴死,汗濡皮毛,痰多稠浊,两颧红赤,身生痱疮,人以为痰火作祟也,谁知是火郁之病乎?

    阳虚不运,瘀而化火。陈士铎说,方用发火汤∶

柴胡(一钱) 甘草(一钱) 茯神(三钱) 炒枣仁(三钱) 当归(三钱) 陈皮(三分) 神曲 炒栀子(各一钱) 白芥子(二钱) 白术(二钱) 广木香末(五分) 远志(一钱)水煎服。一剂而火郁解,再剂而诸症愈矣。

     此症用通火汤亦妙。

白芍 玄参 麦冬(各一两) 生地(五钱) 甘草(一钱) 陈皮(五分) 荆芥(一钱) 白芥子(二钱)茯苓(三钱) 半夏(八分)水煎服。一剂而郁解矣,二剂全愈。



5,人有畏寒畏热,似风非风,头痛颊疼,胃脘饱闷,甚则心胁相连䐜胀,膈咽不通,吞酸吐食,见食则喜,食完作楚,甚则耳鸣如沸,昏眩欲仆,目不识人,人以为风邪之病,谁知是木郁之症也。

   肝郁脾虚,病深日久,补虚开郁。

陈士铎说,方用开郁至神汤∶

人参(一钱) 香附(三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当归(二钱) 白芍(五钱) 陈皮(五分) 甘草(五分) 炒栀子(一钱) 柴胡(五分)水煎服。一剂而郁少解,再剂而郁尽解也。

此症用舒木汤亦效。

白芍 当归(各三钱) 川芎 荆芥 郁金 苍术(各二钱) 香附 车前子 猪苓 甘草(各一钱) 青皮(五分) 天花粉(一钱)水煎服。四剂愈。

  

6,人之郁病,妇女最多,而又苦最不能解,倘有困卧终日,痴痴不语,人以为呆病之将成也,谁知是思想结于心,中气郁而不舒乎?

     妇人优思,肝郁脾虚。陈士铎说,方用解郁开结汤∶

白芍(一两) 当归(五钱) 白芥子(三钱) 白术(五钱) 生枣仁(三钱) 甘草(五分) 神曲(二钱) 陈皮(五分) 薄荷(一钱) 丹皮(三钱) 玄参(三钱) 茯神(二钱)水煎服。十剂而结开,郁亦尽解也。

此方即逍遥散之变方,最善解郁。凡郁怒而不甚者,服此方无不心旷神怡。正不必动之以怒,引之以喜之多事耳。

此症亦可用舒木汤加栀子一钱、神曲五分,殊效(方见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25 20:43 , Processed in 0.09257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