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tuyuanzh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水煮中医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11:14:3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3.症,证,病的中西医对照
   症,证,病作为临床要素对中西医临床医生都是一样的.但我们还是要通过对照来了解产生分歧的原因.
   ⑴症:
   关于症状,对所有临床医生都是一样的,因为这是不同原因在患者身上引起的不适反应.如“头痛”这一症状,中医问是头痛,西医问也是头痛。《伤寒论》中所有症状都适用于西医。
   ⑵证:
“证”之所以对中医显得尤为重要,是因为在西医存在的背景下,“辨证论治”成了我们中医临床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继承中与西医不同的地方。我不习惯用西医这个词是因为现代医学是全世界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包括中国。
  《伤寒论》中的证:
   ①脉证并举,是构成病的要素之一。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余同。
   ②“证”是症状群:
   a.“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病名叫太阳病,脉缓是脉象,“发热,汗出,恶风,”是症状群,是证。
   b.“第三十四条:太阳病,桂枝证…”“第十二条: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
也就是说,桂枝证,就是太阳中风,太阳中风的证就是“发热,汗出,恶风”条文中脉均另举。
   ③《伤寒论》中治的是证。这一点参阅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我们在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在《伤寒论》中,病是没法治的,如太阳病,没有一个专方是治太阳病的,但我们可以治证。余同。
但由此我们会生出另外一些问题:为什么一个太阳病会有哪么多证?这是因为“荣,卫”在不同的脏腑,不同的位置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群”也就是自主神经在不同部位产生病理状态的表现。
  ⑶病:
中西医病名都是由疾病分类方法决定的.
  病名有三个属性:①法律属性,一个病名既要保护患者的权力,也要保障医生的权力.②医生属性: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病名对全球同行间的交流是必须的.③患者属性;一个确定的病名是患者对自身身体状态评价的开始,也是患者对医生信任的开始.
  现行西医疾病的命名方法常见的大致有以下几类:①在现有解剖定位的基础上,加上病理改变,如“肝硬化”“IgG肾炎”等。②,以病原体命名,如:“钩端螺旋体病”等,③以病人的症状命名,如“眩晕病”④以首次描述和定义的医生或科学家名字命名。如“美尼尔氏综合症。”等。
   中医的病名常见的大致有以下几类:①以病位命名,如“太阳病”等,②以症状命名,如:“咳嗽”,“呕吐”等,③以病的形态命名,如:“癥”“瘕”等。④以气候特征命名如:“湿热”等。⑤其它:如“百合病”“狐惑”等。
4.“证”与“病理学”,“表型”与“基因”
  无论中医西医,一个确定的病理改变一定会出现一个确定的症状群,也就是“证”。如果病理改变是已知条件,西医的证也是已知条件,我们对照出中医的“证”,如果中医中指的病理状态是正确的,那么它和西医所指的病理改变一定是一样的。
  基因敲除技术和RNAi(RNA干扰)技术使我们很方便的找到病理改变的结构基础,一个分子一个症候群,也就是“证”,也就是“基因的多效性”,也就是表观遗传学状态下的“表型”。
  由于神经系统对外周系统的绝对控制作用,所以临床所见的症状都与神经系统的表现有关,这是用五行的方法辨证的基础。
1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13:08:4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题外的话:
                         我的临床决策:
1.一定要搞清病人现在哪里最难受?或者他要解决什么问题?哪里最难受就是主诉,但是你遇到的病人不同,不同的教育水平,不同的生活状态,从事的职业,都会影响主诉的方向,医生必须迅速搞清这一问题.有些病人对自己一些一明确诊断了的疾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会提出他对这一疾病的治疗要求,所以你得知道他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了这一条,你就掌握了诊疗过程的主动权.
2.有了主诉,必须主动问诊,这是对一个症状形成原因的探索.以胸疼为例,当拿到一个胸疼的主诉后,迅速在大脑中搜索你知道的所有于胸疼有关的所有疾病诊断标准.引起胸疼的常见原因不外乎心肺感染性疾患,心肺慢性疾病,脊柱疾病,食道和胃部疾病,心包膈肌疾病等,一定不要忘了外伤,病人会考你.然后查体,对于不能迅速辨别的疾病,查体非常重要.迅速完成初步鉴别诊断,看从治疗的角度和法律的角度有没有必要做相关检查.
3.给出诊断.确定的诊断是医生的决心和病人的信心,要正确估价误诊的客观存在,并要正确估计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这一点取决于你的知识范围和社会经验.
4.给出预后.这是病人最想听的一句话.给病人看病,病人最想知道两条,一是我多长时间就不难受了,二是我什么时候好.对疾病预后的准确性取决于医生对药学知识的理解和诊断的符合性.
5.选择治疗方法.作为一个临床医生目的就是解决患者的临床问题,这同治“病”不同,治“病”是临床科研人员的事。动员你所有的治疗方面的知识,无论中药西药,针灸拔罐,以取效为主。要注意患者的要求和承受能力。要注意不要超药典规定剂量用药。其实每一种病都有多种治疗方法,因人因时因地选择。
6.如果你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做出一个临床决策的时间为平均6分钟。而这种决策的后果就是累死你。
113
发表于 2009-12-30 17:14:4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由于神经系统对外周系统的绝对控制作用,所以临床所见的症状都与神经系统的表现有关,这是用五行的方法辨证的基础。DA=
     基因敲除技术和RNAi(RNA干扰)技术使我们很方便的找到病理改变的结构基础,一个分子一个症候群,也就是“证”,也就是“基因的多效性”,也就是表观遗传学状态下的“表型”。7tmD
===========================================================================
     片面了!
  


114
发表于 2009-12-30 17:37:1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无论中医西医,一个确定的病理改变一定会出现一个确定的症状群,也就是“证”。如果病理改变是已知条件,西医的证也是已知条件,我们对照出中医的“证”,如果中医中指的病理状态是正确的,那么它和西医所指的病理改变一定是一样的。K
===========================================================================
     临床实际并非如此!医学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自然科学遵循着严格的逻辑规律,医学不能严格地遵循逻辑规律,医学更多的依赖于经验,特别是诊断与治疗。
1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17:38: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愿闻其详!先谢了!
116
发表于 2009-12-30 17:47:5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下面引用由tuyuanzhi2009/12/30 05:38pm 发表的内容:
愿闻其详!先谢了!
    先生的研究非常深入了,为了不打乱先生的思路,我想先把先生的论述听完,我们再讨论。请先生继续发布论述。
117
发表于 2009-12-30 20:21:3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西医治标,中医重本!!!
11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22:45:1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下面引用由病猫2009/12/30 08:21pm 发表的内容:
西医治标,中医重本!!!
欢迎讨论!
11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22:50:3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十.药,方,治疗,评价
1.药:
通过几千年的沉淀,经过历代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中药已积累了相当庞大的资料库.中药来源于中医独特的理论指导与临床实践.单分子单靶点,追求有效精细可控是西药发展的一惯方法.对控制常见病,多发病,提高人们的寿命起到了关键作用.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新药的研制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为中药的发掘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根据中医理论的观点.
⑴.一个穴位一组药,是什么药取决于穴位的位置和取穴的深浅(层次).
⑵.自然界所有物质均可作为药物,它的效应本质是该物质对人体不同部位的作用.
根据现代医学的观点:
⑴一个基因一个药(这个观念正在过时)
⑵具有明确靶点的先导化合物才具有候选药物的资格.一是要发现致病的靶,二是建立小分子化合物库,从中筛选出先导化合物.
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有理由认为:如果从分子生物学整合的角度看,多靶点多层次的思想更具有前瞻性,我国在这一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集》等,大连某公司的中药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必将为中药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⑶药物学的发展需要一个新的中西医通用的理论,既要有宏观特征,又符合分子生物学原理,只要在组合化学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就可达到目的了,这里不方便讲。
2.方
方是药的延伸,中医的方里面包含了治法和对结构的理解,
西医的方包含了西医解剖中内科解剖上的分割特点.
3.治疗和评价
对于疾病的治疗和评价,历来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看法;
⑴:患者的立场是:以临床改善为依据.
⑵临床医生的观点是:以病人满意为依据.
⑶科学家的观点是:以统计学为依据.
⑷社会学家的观点是:以人均寿命的增长为依据.
⑸法学界的观点是:是否能做出清晰的判断为依据.
因为治疗和评价早已超出了医学的范畴.作为政府部门,制定一个标准是必要的,代价就是会影响临床医生的创造性.
在医学科学的国际性事物中,具有符合国际通用规则的标准的制定能力,是医学作为一个行业的现实的最高目标.
                       结束语
这盘菜总算作完了.作这样一个帖子并不是要把中医和西医的零散的知识翻译一遍,而是想说明我们虽然人类可以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认识事物的方法,但我们的身体结构只有一个.不管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我们感觉到中医是对的,,但一个对的东西总是需要证明的.
在证明了中医是正确的以后,我们还有两件事要做:一是把全部编码蛋白的基因标注在一张图上.二是让新的药学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药.
一切皆有可能!
谢谢网友关注,特别要感谢中西医融合观先生的支持,鼓励!
还是那句话:欢迎拍砖!
120
发表于 2009-12-31 09:56:2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先生对于学问的态度是认真而执着的,对于分子生物学以及基因调控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在这方面我的知识非常少,先生运用分子生物学及基因调控理论论证中医藏象经络理论以及临床问题,意义深远,值得学习与尊重。
    愿与先生讨论。
    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有人说是一个复杂巨系统或者超大巨系统。在人体内进行的任何过程都不是单因果关系,而是一因多果或者一果多因。在实验室里运用【基因敲除技术和RNAi(RNA干扰)技术使我们很方便的找到病理改变的结构基础,一个分子一个症候群,】但是在生活着的人体上,改变一个分子并不一定能够出现一个症候群,因为生活中的人体具有巨大的代偿能力,而且一个确定的病理状态(或者病理改变)根据病人的体质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症候群。
    神经系统对于其他系统也不是绝对的控制作用,人体是一个自稳态系统,一个器官系统的稳态及其稳态的维持是分层次的,神经体液整体机制是一个层次,每一个器官系统还具有自己的趋稳机制,这是另外一个层次。也就是说:一个完整正常的、没有任何改变的神经体液机制,也可以出现疾病!例如某些先天畸形唇裂、腭裂之类,他们的神经体液调控机制与正常人可以没有任何区别!
    请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0:59 , Processed in 0.14758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