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融合观续

[复制链接]
111
发表于 2014-3-23 09:33:2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12
发表于 2014-3-23 09:48:5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4 16:28:17 | 只看该作者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3-23 01:48
请问中西医融合观先生您是现代化中医?赝品中医?还是僞中医?

请问先生的理论是现代化理论?赝品中医理 ...

        中西医融合既不是中医,也不是西医,更不是中医现代化,也不是以西解中,因此与赝品中医理论、僞中医、现代化中医无关!
     中西医融合指的是包容中医与西医的新的理论体系。他既没有破坏中医理论体系,也没有干预西医理论体系,只是把二者的共同之处融合在一起,以解决临床问题。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4-3-24 16:32:32 | 只看该作者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3-23 01:33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说   以西医直接解释中医是最常见、最危险的错误!许多医疗事故就是这样不知不觉之中 ...

   这个问题我在另外一个帖子了已经回复了,还需要转过来吗?
115
发表于 2014-3-24 16:41:1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4-3-24 16:52:30 | 只看该作者

      5.出血与瘀血  吐、衄、下血和瘀血,皆为血脉之病,发病的原因有寒热虚实之分,病变的部位又有上、中、下之别,故其治法也应随证而异。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14条: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柏叶汤方:       
      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右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解读:柏叶汤、泻心汤均出自《金匾要略》,是仲景治疗吐血之方。一般认为前方温中止血,宜于虚寒吐血,后方清热泻火,宜于热盛吐血。查阅文献资料,柏叶汤仅见少数临床个案报告,未见实验报告,这可能与方中马通汁现已不入药有关,虽然后世医家主张以童便代之,但仍不便临床应用。
      实验结果表明,脾胃虚寒胃出血病证小鼠模型组体重、血小板计数少于正常对照组,而凝血时间、胃溃疡指数多于正常对照组,服用柏叶汤、泻心汤后其血小板计数增多,而凝血时间、胃溃疡指数减少,其中泻心汤组血小板计数多于柏叶汤组,提示二方对脾胃虚寒胃出血模型均有促进止血凝血、减轻胃粘膜损伤的作用。模型组脑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低于正常对照组,服用泻心汤后NE、DA无变化而服用柏叶汤后NE、DA上升,提示柏叶汤有使其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增高的作用。
     17条: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解读:本证多兼见心烦不安,面赤舌红,烦渴便秘,脉数等症状。本方与柏叶汤同治吐血,但柏叶汤主治中气虚寒之吐血;泻心汤则治热盛之吐血。
    本方是治疗三焦热盛的常用方,临床多用于火热邪毒充斥上下表里所致之病证。如热毒上扰的面赤目赤、口舌生疮、齿龈肿痛、烦热胸闷;火热迫血妄行的吐血衄血;热毒外发,损伤肌肤的疮疡肿毒等。
泻心汤为“吐衄之神方”,本方对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多种出血,有较好的疗效。对上消化道出血其效尤佳。临床治疗溃疡病或炎症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血宁”冲剂,即本方之制剂;
     药理作用:①抗缺氧作用:实验表明,本方水醇法提取液对常压下异丙肾上腺素、亚硝酸钠和氰化钾等引起的急性缺氧现象,有明显对抗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增强心肌耐缺氧能力、降低脑耗氧量、提高脑对缺氧的耐受力以及减小整体细胞耗氧量有关。②抗凝血作用:据实验,本方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抗凝血作用。认为可用于某些血管梗塞性疾病。
     应激性溃疡(SU)是指机体在应激状态下胃和十二指肠出现急性糜烂和溃疡。应激性溃疡多见于应激后5~10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在重度创伤、感染及休克状态下出现消化道出血。胃是应激状态下最为敏感的器官,情绪可抑制胃酸分泌和胃蠕动,紧张和焦虑可引起胃黏膜糜烂,早已由冷束缚动物实验证明。将大鼠绑扎在木板上或放置于与其体积相同的铁网笼子内,约束其活动,然后放入4℃的冰箱内,或将大鼠颈胸以下浸入冷水中,2h 后胃黏膜即出现糜烂及出血,实验还发现冷束缚后,血清胃泌素水平升高,可能和迷走神经兴奋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直接影响的胃酸分泌和胃动力,有三条途径下达冲动,即下丘脑前部-迷走神经系统、下丘脑后部-交感神经系统、下丘脑后部-垂体-肾上腺系统,在应激时,是否通过一条,或一条以上的途径,不很清楚。大手术、严重创伤、全身性感染等应激状态,特别是休克引起的低血流灌注,均能减少胃壁的血流,发生SU。黏膜缺血的后果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毒性氧代谢产物,如NO(内皮细胞衍生松弛因子EDRF)是强烈的血管扩张物质,导致微循环完全停滞,使黏膜损害成为不可逆性。
     上消化道出血的西医分类与中医证的关系: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很多,常见者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胃癌。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可归纳列述如下:①上胃肠道疾病:常见的有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胃癌,急性胃扩张,十二指肠炎等。②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常见的有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门静脉阻塞:门静脉炎,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受邻近肿块压迫等等。③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④全身性疾病常见的有血液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他凝血机制障碍。  
        呕血、柏油便的临床表现:①呕血和(或)黑粪: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有呕血和黑便,在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黑便。但是出血量少而速度慢的幽门以上病变可仅见黑便,而出血量大、速度快的幽门以下的病变可因血液反流入胃,引起呕血。呕血与黑便的颜色、性质亦与出血量和速度有关。呕血呈现红色或血块提示出血量大且速度快,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短,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即呕出;如呕血呈棕褐色咖啡渣样,则表明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长,经胃酸作用形成正铁血红素所致。柏油样黑便,粘稠而发亮,是因血红蛋白中铁与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当出血量大且速度快时,血液在肠内推进快,粪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需要与下消化道出血鉴别;反之,空肠、回肠的出血如出血量不大,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也可表现为黑便,需与上消化道出血鉴别。②出血量400ml以内可无症状,出血量中等可引起贫血或进行性贫血、头晕软弱无力,突然起立可产生晕厥、口渴,肢体冷感及血压偏低等。大量出血达全身血量30~50%(约1500~2500ml)即可产生休克,若处理不当,可导致死亡。③氮质血症。④中度或大量出血病例,于24小时内发热,多在38.5℃以下,持续数日至一周不等。中医谓:无表里热。⑤伴有症状:消瘦,左锁骨上凹淋巴结肿大、上腹包块者多见于胃癌;蜘蛛痣、脾大、腹水者多见于门脉高压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黄疸、胆囊肿大、剧烈上腹痛,呕血呈条状血块,提示肝外型胆道出血;皮肤粘膜出血提示有全身性疾病,如皮肤粘膜尤其颜面、上肢皮肤及口腔、鼻咽部粘膜有毛细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瘤,见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高烧昏迷、皮肤粘膜出血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呕出;如呕血呈棕褐色咖啡渣样,则表明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长,经胃酸作用形成正铁血红素所致。柏油样黑便,粘稠而发亮,是因血红蛋白中铁与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当出血量大且速度快时,血液在肠内推进快,粪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需要与下消化道出血鉴别;反之,空肠、回肠的出血如出血量不大,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也可表现为黑便,需与上消化道出血鉴别。②出血量400ml以内可无症状,出血量中等可引起贫血或进行性贫血、头晕软弱无力,突然起立可产生晕厥、口渴,肢体冷感及血压偏低等。大量出血达全身血量30~50%(约1500~2500ml)即可产生休克,若处理不当,可导致死亡。③氮质血症。④中度或大量出血病例,于24小时内发热,多在38.5℃以下,持续数日至一周不等。中医谓:无表里热。⑤伴有症状:消瘦,左锁骨上凹淋巴结肿大、上腹包块者多见于胃癌;蜘蛛痣、脾大、腹水者多见于门脉高压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黄疸、胆囊肿大、剧烈上腹痛,呕血呈条状血块,提示肝外型胆道出血;皮肤粘膜出血提示有全身性疾病,如皮肤粘膜尤其颜面、上肢皮肤及口腔、鼻咽部粘膜有毛细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瘤,见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高烧昏迷、皮肤粘膜出血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上消化道出血分别与中医的以下证相关:阳明蓄血证,以柏油便为主,最常见的原因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泻心汤以呕吐血液为主,最常见的原因是胃部局部的病理变化,常见的有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胃癌,急性胃扩张,十二指肠炎,应激性溃疡等等。温病血分证,犀角地黄汤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为主,属于全身出血、凝血机制障碍,所以,对于某些血液病出血有效。阳明蓄血证与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及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是一个证态;应激性溃疡与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是一个证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热入血分犀角地黄汤证是一个证态。参看《中西医融合观》相关部分。
      6.外伤瘀血(待续)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4-3-24 16:57:49 | 只看该作者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3-24 08:41
中西医融合既不是中医,也不是西医,更不是中医现代化,也不是以西解中,因此与赝品中医理论、僞中医、现代 ...

      先生的……,是地地道道的僞中医!
118
发表于 2014-3-24 17:03:2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07:03:30 | 只看该作者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3-24 09:03
麻烦中西医融合观先生看看这篇文章,是不是属于伪中医理论?

【原创】经络的本质——不过是古人对于 ...

        请问:先生看见过几根神经?神经细胞分几根叉?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07:15:35 | 只看该作者
        6.外伤瘀血       
      《金匮要略•杂病方第二十二》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
      大黄(一两,切,汤浸,或半两) 绯帛 乱发(如鸡子大,烧灰) 败蒲席(三寸)久用炊单布(一尺,烧灰) 桃仁(四十九个,去皮尖) 甘草(如中指节,炙,锉)
      上七味,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汤,或纳酒一大盏,次下大黄,去渣,分温三服。先锉败蒲席半领,煎汤浴,以衣被盖覆。斯须通利数行,通后立瘥。利后浴水赤,勿怪,即瘀血也。
      解读:外伤出血是血瘀证的一个类型。《金匮要略》应用内服加败蒲汤浴之法,内治方功能消淤血,通气滞;败蒲汤浴能活周身气血,内外治相合治疗顿挫伤,消除皮下淤血。本方实乃桃仁承气汤去桂枝、芒硝加败蒲、乱发、绵帛、炊单布而成,功在活血引瘀,消肿镇痛。
      《素问•缪刺论》云 :“人有所堕坠 ,恶血留内 ,腹中胀满 ,不得前后 ,先饮利药”。是指跌打损伤引起内出血,软组织损伤或者骨折之后,由于内出血的血液分解,吸收人血,大出血可以引起氮质血症,氮质血症出现之前其前期征兆,或者出血量比较小时,因胃肠道水肿,常有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腹部胀满、大小便不通畅等症状等消化道功能紊乱症状。有氮质血症时,上述症状加重,所谓“利药”即攻下之药,这是加减桃仁承气汤的适应症。
     头发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可检测的就有20种以上,如铁、铜、碘、氟、硒、锌、砷等。这些元素的含量大大高于血、尿中的浓度。头发烧灰,这些微量元素不会减少,而且成为离子状态,容易被消化道吸收,其中铁、铜等有利于骨折愈合。
     中医认为:败蒲席须作帆之蒲,惟乡船中尝以为卧具者佳,借其精神所凭,可以伏阳;且陈蒲可逐上焦瘀血。炊单而久蒸,则受汤熟之气,可以化阳自熄,湿肿除陈。
       败蒲汤:(参考蒲灰散)夏季出汗纳凉,蒲席上沉积大量汗液,水分蒸发之后,盐分积淀于蒲席上,主要是钾盐与钠盐。烧汤之后无机盐溶解于水中,与温水一同泡洗,相当于现代的温盐水热敷,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瘀血吸收,并从皮肤排出瘀血。
     炊单布:烧火蒸饭时,铺在甑(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上面以防蒸气外泄的布单。李时珍曰:“……盖此物受汤上之气多,故用此引出汤毒。亦犹盐水取咸味,以类相感也。”(《本草纲目》)说明该物有消肿解毒之效。“亦犹盐水取咸味,以类相感也。”古代中医认为炊单布经过水煎煮之后,其作用和盐水的作用是一个道理。
      人尿:从健康人尿中分离的尿激酶,由分子量分别为33000 (LMW-tcu-PA)和54000(HMW-tcu-PA)两部分组成。本品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后者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亦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使新鲜形成的血栓溶解从而发挥溶栓作用。本品对新形成的血栓起效快、效果好。本品还能提高血管ADP酶活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本品在静脉滴注后,患者体内纤溶酶活性明显提高;停药几小时后,纤溶酶活性恢复原水平。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脑血栓形成和脑血管栓塞、肢体周围动静脉血栓、中央视网膜动静脉血栓及其他新鲜血栓闭塞性疾病。该品对陈旧性血栓无明显疗效。亦适用于治疗脑血栓形成、周围血管栓塞、中央视网膜血管栓塞、急性心肌梗死等新鲜血栓栓塞性疾病,以及肾移植、整形外科手术等出现的血栓形成,均有较好的疗效。尿激酶是人尿(童年)发挥治疗作用的原因。
      绯帛:为茜草所染,茜草为人类最早使用的红色染料之一,故茜草又名:破血草、染蛋草、红根草等。茜草所染不是红花那种鲜艳的真红,而是比较暗的土红,在印染界有专门的术语叫做土耳其红,茜草即“西”加上草字头,说明与西方土耳其相关。古文献中早有记述,《诗经》有“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东门之墠茹藘在阪”等句。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茹藘,茅蒐,蒨(音茜)草也(按:蒨草即茜草)。《汉官仪》记有“染园出卮茜,供染御服”之句。《史记》中亦有“千亩卮茜,其人与千户侯等”的记载,可见当时栽植茜草可享有厚利,茜草染红在周朝以前即受到相当的重视。
     茜草药理作用:①止血作用:实验证明该品有轻度止血作用。茜草根温浸液能缩短家兔出血和凝血时间,炒炭后作用更显著。②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在试管内,茜草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卡他球菌、流感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紫茜素对人型结核杆菌有微弱的抑制作用。③止咳、祛痰作用:茜草根煎剂给小鼠灌胃,有止咳、祛痰作用。④对平滑肌的作用:对离体兔回肠,茜草根煎剂能对抗乙酰胆碱的收缩作用.根的水提取物对离体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产妇口服亦有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在小鼠离体小肠试验中,紫茜素、茜素无明显解痉作用。
      本方来源于《伤寒论》太阳蓄血证的桃核承气汤,经过加减治疗外伤引起的瘀血、肿胀、疼痛,对于西医来说是个难以理解的事情,太阳蓄血证与急性盆腔炎是一个证态,在西医理论中急性盆腔炎与外伤出血、软组织损伤、骨折没有任何联系,但是在中医理论中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病理过程:瘀血,使用了相类似的治疗方剂。
      7.肝着-肝充血证态(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2 23:27 , Processed in 0.09643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