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8-7-31 11:37 编辑
在此转一篇网上关于哲学的介绍文稿,如有不妥,删除即可。哲学探索: 世界观(共16个种类) 白月光轻舞 |2018-07-01 | 5.0分(高于99%的文档)|1907|238 |简介 | 举报 手机打开 哲学探索: 世界观(共16个种类) 世界观,也称为“宇宙观”,它是哲学学说中的基本概念之一。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人们在对整个世界的认知过程当中,把感觉结果经过人的大脑的逻辑(数理逻辑和物理逻辑)思维、进行去伪存真,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得到感受结果,形成人们的世界观。 世界观的根本问题是: 1、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2、客观世界是可知和不可知的问题。 世界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另一类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唯心主义世界观又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类。根据它们与所使用的“方法论”又形成“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小类。 客观唯心主义包括“客观机械唯心主义”、“客观辩证唯心主义”、“客观四维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包括“主观机械唯心主义”、“主观辩证唯心主义”、“主观四维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世界观又分为“客观唯物主义”和“主观唯物主义”两类。根据它们与所使用的“方法论”又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小类。 客观唯物主义包括“客观机械唯物主义”、“客观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四维唯物主义”; 主观唯物主义包括“主观机械唯物主义”、“主观辩证唯物主义”、“主观四维唯物主义”。 其对应关系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机械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心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四维唯心主义”与“四维唯物主义”。 第一节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是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的最基本的两个哲学派别。 一、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即是把客观世界看作是虚有的“上帝”或人们的主观意识创造出来,并推动客观世界发展变化。 唯心主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论的感受结果是“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意识是客观世界的本源,客观世界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的产生是由于原始人对客观世界的无知。但它发展成为“哲学体系”的社会根源却是人占有物、人占有人的剥削和阶级的产生。唯心主义成为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思想工具。 1、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世界看作是虚有的“上帝” 创造出来,并推动客观世界发展变化。人们对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 2、主观唯心主义:把客观世界看作是人的主观意识随心所欲地创造出来, 并推动客观世界发展变化。人们对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 二、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即是把客观世界看作是自然规律和人们的主观意识改变客观世界,推动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 唯物主义把客观世界看作是纯质的世界,不是由虚有的“上帝”或是人的主观想象创造出来。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论的感受结果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和精神,物质是客观世界的本源,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承认宇宙统一于物质。唯物主义是劳动者阶级与剥削着阶级进行斗争的思想工具。 1、客观唯物主义:认为自然规律改变世界,推动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人们不能改变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 2、主观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改变世界,推动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人们可以改变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是可知的。 第二节 机械唯心主义与机械唯物主义 一、机械唯心主义 机械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上帝”和人们的主观意识按照机械论改变世界。 1、客观机械唯心主义:“上帝”可以按照机械论改变世界,推动客观世界发展变化。人们对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 2、主观机械唯心主义:人们的主观意识可以按照机械论改变世界,推动客观世界发展变化。人们对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 二、机械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自然规律和人们的主观意识按照机械论改变世界。 1、客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规律可以按照机械论改变世界,推动客观世界发展变化。人们对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 2、主观机械唯物主义:人们的主观意识可以按照机械论改变世界,推动客观世界发展变化。人们对客观世界是可知的。 第三节 辩证唯心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心主义 辩证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上帝”和人们的主观意识按照辩证法推动客观世界发展变化。 1、客观辩证唯心主义:认为“上帝”按照辩证法改变世界,推动客观世界发展变化。人们对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 2、主观辩证唯心主义:人们的主观意识可以按照辩证法改变世界,推动客观世界发展变化。人们对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 二、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自然规律和人们的主观意识按照辩证法改变世界,推动客观世界发展变化。 1、客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规律按照辩证法改变世界,推动客观世界发展变化。人们对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 2、主观辩证唯物主义:人们的主观意识按照辩证法改变世界,并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推动客观世 界发展变化。人们对客观世界是可知的。 在社会上,对我们影响较大的错误的人生观有: 享乐主义人生观、拜金主义人生观、悲观厌世人生观、实用主义人生观。 1、享乐主义人生观。 持有享乐主义人生观的人,主张人生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个人的物质享受和生理本能的需要。享乐主义者往往有一种与死亡抢夺生命空间的感觉,认为“人生在世,吃喝玩乐”。所以,享乐主义者往往不顾后果,眼前的享乐就是一切,包括酗酒、纵欲、贪食、吸毒。 持这一人生观的人最后往往认为人生是绝望的,对这个世界绝望(认为没有什么值得追求)、对自己绝望(反正迟早都是死)。这与我们主张从劳动和艰苦奋斗中获得适当合理的享受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 2、拜金主义人生观。 持拜金主义人生观的人认为:“有钱就有一切”,“钱能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主张“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钱可以不顾一切,甚至可以出卖国格、人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十分重视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拜金主义思想划清界限。一方面,我们鼓励诚实劳动致富并鼓励钱财的合理使用;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钱终究买不到一切,更不能把人生的幸福与钱划上等号,让钱财迷住了心窍,忘记了人生的丰富内容和真正意义。 3、悲观厌世人生观。 持悲观厌世人生观的人认为:世界如同梦幻,变化无常;人生苦海无边,前途渺茫;人生是无意义、无乐趣的,死亡是摆脱痛苦的捷径。 人若受这种人生观影响,遇上挫折和困难,便很容易陷入悲观绝望的状态,或者精神颓废、得过且过,或者厌倦人世、轻生妄动。这与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以信心、勇气和力量去搏击,并从中领略人生的意义和乐趣的人生态度是不相容的。 4、实用主义人生观。 实用主义人生观主张“有用就是真理”,一切只要求实用、实利、实惠。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可以背信弃义。 这种人生观在当今对青年人的影响也颇大。受这一人生观影响,人往往把钱财视为动力,把理想歪曲为“有利就想”,把前途歪曲为“有钱就图”。当然我们不能不讲究物质需要,不能不讲究实惠。但是,如果把追求物质利益作为人生惟一动力,只讲实惠,不讲原则,不讲贡献,那是十分错误的。 以上种种错误人生观,都是以“个人”、“自我”为中心的,是与以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集体主义为出发点的人生观格格不入的,是极不可取的。青年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应是: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在于努力掌握本领,为祖国现代化建 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正确人生观 人生的意义 人活着为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认识和态度,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 (一)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目的。 1、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幸福呢?这就需要有一个幸福参照系。有时候我们常常羡慕别人:“瞧,人家有豪华别墅、开宝马车、穿名牌时装、吃山珍海味,真幸福极了”,其实有钱并不一定幸福。幸福生活的标准并不是那些富人们定出来的。电影《甲方乙方》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权贵明星说:“要能像普通百姓一样随便逛逛街吃饭多好啊!”有的大款说:“要能像农民那样天天呼吸新鲜空气,自由自在多好啊!”可见,幸福快乐其实跟物质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只是每个人心理属于自己的歌。我们也许终生都不能大富大贵,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自己平凡普通的生活中找不到幸福,找不到健康的身体,充满活力的心,相亲相爱的家人,志同道合的朋友。 2、人生幸福三决。 88岁老人张允和,是语言学家周有光的爱人,沈从文的姐夫,在总结人生的苦难与艰辛时总结出“人生幸福三决”。一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如果一有过错,就终日陷在无尽的自责、哀怨、痛悔之中,那么其人生的境况就会像泰戈尔所说的那样:“不仅失去了正午的太阳,而且还将失去夜晚的群星”。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人们往往会为自己的过错而痛悔,但有些人,痛悔归痛悔,受伤的虚荣心还要疯狂地寻找能够掩饰伤口的更大虚荣,于是,他就情不自禁地要去惩罚别人;而那些无辜地受到惩罚的“替罪羊”或迟或早势必都要奋起自卫。这样,“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人生岂能不累?因此,“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并不是一种很容易达到的境界,它需要“胸茂万汇凭吞吐”的大器量。三是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他考试作弊,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取得好成绩,那我为什么不能;他不遵守交通规则,跑到前边没人管,我为什么不能?他占公家便宜,领导不管不问,我为什么不能?他都敢见死不救,我又何必见义勇为,他敢贪污受贿,我又何必廉洁自律,他都敢男盗女娼,我又何必故作清高?别人做错了事,你如没能力制止、批评、帮助也就罢了,千万不要跟着他学,无论多小的事,无论能占多大的便宜,都不能去做,等到把错的当成对的,成为顺理成章的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3、快乐——人一生的不断积累 快乐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隐藏, 认真投入地去做事,它就会来找你。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群年轻人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