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期待现代人有自己的思想
下面引用由zhengyou在 2009/09/01 08:56pm 发表的内容:
先下,明天再整理。 呵呵 各位大爷奉献的吃饭理论,本人外行,整理真不容易,很是辛苦.还不知道是否有谬误,再请扶正,先谢谢!
在争论之中,各人有各人的依据,各有道理,各有渊源;也就使中医产生众多门派;一个题目的争论,折射了中医的现状。
《伤寒论》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争论的焦点有4:
;
1,热在表还是在里,
1)河南岐世雄先生:大青龙汤,是治疗外有表寒,内有阳郁化热的病证
2)哲学家先生:首先大青龙汤是解表之剂,因其内热比麻黄汤的太阳表实证来的强,所以脉是浮缓的,
3) gonmai先生:“可改为“不兼里郁热的太阳伤寒表证,不宜用大青龙汤”
三位大爷的认识似乎差不多。
但是在河南岐世雄先生与哲学家先生之间发生了争论:哲学家先生说:呵呵 解表清热。还有什么难的吗??&}
遭到河南岐世雄先生反唇相讥。(100楼)1麻黄走表,而石膏走里, 2麻黄伤阴助热,并不是直接伤阴助热,而是因为发汗消耗人体阴液的方式来伤阴助热,39条的虽然仲景没有写里热的症状,但我们可以判断有里热,而这种里热是由于外邪闭郁而造成,所以麻黄发汗这样可以使汗孔打开,里热邪气外散。3体内阳气闭郁较重,故加石膏???
——有种麻黄、石膏各自为战的感觉。
哲学家先生认为:肺胃有热,表有寒,始肺的宣发作用无法实现,导致了肺功能受阻。
——感觉与伤寒论的分类方法不同
2,少阴证所指是什么?
哲学家先生: 一个脉微细,但欲寐吗??你用这个做诊断行吗??
河南岐世雄先生:少阴病属于阴证的后期,病位在肾,属于阴证,寒证。
仁海中西医:请问,少阴病的诊断就是脉微细,但欲寐吗?少阴病就属于阴证、寒证吗?
——争论的关键似乎是表述侧重“病”与“证”的不同,少阴系水火两脏,心为一身君主之官,一句简单的少阴证,是以少阴完全病所体现的证而言,体现在<少阴病脉证并治〉开首两条,代表证应该是阳虚神疲,特别阳虚应该禁用石膏。292条“反发热者,不死”就体现了阳气的重要。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 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3,湿邪是否会有浮脉?
1)gonmai先生 :“湿邪能致脉浮“,正面回答是或不是。
河南岐世雄先生:正面回答:是。同时提出:表有寒为何脉见浮缓?
2)哲学家先生:什么药是去湿邪的,麻黄吗?那麻黄汤是不是也是去湿邪的??
3)gonmai 先生:中医认为,外感风邪时才致脉浮,浮脉与风相关。当然,风有风热-火、风寒-湿等。但都是风为首的。没有风,就无所谓“脉浮”。
是不同性质有风才致脉浮。而湿邪所致脉态变化是沉迟-缓。湿滞、湿困缠持,脉态是不能浮得起的。“风湿”与“湿”是不能等同的。 但重:“脉浮”已定位了病邪在表。表邪重也可显身重。
gonmai先生是明显地以外邪立论。
——其实无论外湿、还是内伤脾胃致湿,以阳气根本受伤,寒湿下滞;而风湿以中风为病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2:太阳中风,阳浮阴弱”;也就是说,沉、浮表示阳气的多寡。
——忽略太阳中风也是表有寒(外寒),《伤寒论》太阳中风与伤寒的区别在于,太阳中风是外寒凑营气不固,中风内生;“伤寒”是外寒凑卫气不固,闭塞生内寒。
4:麻黄之功用:
gonmai先生: 因本证是伤寒太阳表寒重兼里存郁热之证,加重麻黄之在于发表驱邪;
yszyzy先生 :似乎持反对意见,举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的条文: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越婢汤大量使用麻黄也是为了发汗吗,]
反对麻黄是发表;支持麻黄是利水除湿?——麻黄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功效
——留有一问:麻黄为啥能够利水除湿?
另有石依先生:观点是39条可多定为新病或病将愈而不远
“其实脉浮缓,定决不会表痛,切脉一下可知,也可多定为新病内热传表或表热郁热不化.病将愈而不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