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wahaha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必将走向死亡,现代医学必将胜利。 (辩论,勿删)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04-5-29 10:23:1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必将走向死亡,现代医学必将胜利。 (辩论,勿删)

你们中医学的怎么样?中医的基础都掌握了吗?中医的东西都掌握了吗?就在这里说中医必定死亡?你治好了多少病人?就在这里发这样的评论?
122
发表于 2004-6-12 10:19:5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必将走向死亡,现代医学必将胜利。 (辩论,勿删)

老兄,你究竟对中医了解多少?问当今天下,有谁能穷中医之理?中医的源源流长和博大精深,又岂是世俗之人所能知?可叹,可叹啊!
123
发表于 2004-6-25 23:47:5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必将走向死亡,现代医学必将胜利。 (辩论,勿删)

中医的基础经络研究
经络研究的定位和研究工作的方向

[录入时间 2003/12/31 11:12 ][浏览次数 9]
                        胡翔龙 福建中医药研究院 (福州 350003)
一、经络的概念、核心、内容及实质
  经络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怎样认识经络?经络是什么东西?《黄帝内经》早已指出,它是以十四经为主体的复杂的体系,就是人体功能的联络、调节、反应系统。
  经络学说的核心,就是十四经特殊的循经路线和它相应的脏腑功能的调控作用。其他问题都是在这个核心上派生出来的。经络学说用一种跟现代医学和现代生命科学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人体调控和生命过程,这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科学。经络虽超出了西医的研究范围,但在临床上行之有效,也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实验工作的证实。
  经络学说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现象事实,二是理论框架。《黄帝内经》以来的著作中都包含有这两部分内容。现象事实,这是古人创造经络的重要基础,而理论框架包括十二经,或类似这样的描述,这可能与当时的哲学思想有关系。因为任何一个时代的自然科学离不开当时的哲学思想指导。
  对于我们来讲,最主要的现象是事实。所以过去20多年中,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证明有没有古人所描述的经络现象。如果它只不过是一个推导出来的理论框架,那么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就应该是另外一种研究方法。如果它确有这么多的事实、现象,那么我们研究它的时候,自然就要特别强调实践工作。我们工作重点应该摆在研究事实和现象上,在此基础上提升出它的规律,即在研究感传时的合作会议上曾经提出的“十六字”:肯定现象,找出规律,提高疗效,查明本质。核心部分是从掌握现象开始,逐渐推出规律,一步一步走。
  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广义上说,它是人体功能的联络、调节、反应系统。人体各个系统都是实现经络调节的物质基础,如果不包括肌肉、血管、神经,那么它就不可能实现经络调控的整个过程。
从狭义上说,就是十四经的循经路线、调控规律、相关的物质基础。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去研究经络问题,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但不能解决这个最重要的问题。
二、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尚难以肯定的事实
  我国从50年代末开始研究经络,到现在已有40几年,中间经过了几个阶段,有起有落,有经验,也有教训。目前我们能肯定的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 ,多年的研究工作肯定了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循经感传现象,包括可见的经络现象、证候等。古人所论及的东西究竟是不是事实,需要通过今天的工作来验证。结果表明,这些东西是存在的,同时我们还对它的机理做了一些探讨。
    第二,经络脏腑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关于经络、脏腑之间相对特异性联系问题及其途径。这个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就一直在做,名字也有变化,如“经表内脏相关”、“经表脏腑相关”、“经络脏腑相关”等。实际上,不同的名字,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出发点。如果将此项研究叫做“体表内脏相关”的话,至少不涉及经络,或者是不认可经络。如果提“经络脏腑相关”,则体现了经络之间的输送关系,所以这两种说法并不一样。研究工作就是不断的深入,虽然还存在着很多争论,但是“经络脏腑相关”这个客观的事实是存在的。
     
124
发表于 2004-6-25 23:49:1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必将走向死亡,现代医学必将胜利。 (辩论,勿删)

第三,关于经络的客观检测事实,物理化学方面的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它的物质基础,这些方面我们也获得了比较重要的实验结果。对此争论比较多,为什么呢?因为它跟现代医学的概念出入太大。人身上有没有另外一个体系问题,自然会引起很多人的反响。我们从电和磁的角度,做了很多工作。如化学方面的钙离子,钾钠离子,以及武汉有关人员所做的液晶研究。在物理、化学各个方面的研究,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反应出经络的理化特性确实是跟周围的组织有些不同。在“八五”和“九五”期间,我们做了经络循经路线的显示,进一步研究了它的热学特性,可以把十四经的路线用红外显示出来。中国中医研究院也在动物身上做了一些研究,所以以前认为“经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的论断,还有待商榷。目前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利用一些先进的仪器,可以看得见,至少可以看到十四经的路线,虽然这个问题没有彻底的解决,但是至少可以把它显示出来,说明它是存在的。
    总之,这三方面开展的工作,加上我们一些新的交叉学科的介入,都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得到很多启示。“复杂系统”等理论,也给我们一个认识这些问题的向前看的基础。从事现代医学的人,现在觉得经络看不见、摸不着,能把它挖出来看吗?做不到。其实,有些东西可能需要一些新的科学思维来解决。所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李福利教授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江河中有一个漩涡,水流动的时候这个漩涡可以看见,可以拍照,丢一个东西下去,就被它卷进去了。但是你拿一个桶,把它的水打起来,再分析,跟其他地方的水一样。但在物理学上,谁都承认漩涡的结构,它是在一定的力学条件下形成的。类似这样的科学前沿的思想,对于研究经络,是很有启发的。
三、经络研究目前存在的争论
  20几年来,经络研究取得这样的成果,非常不容易。但也存在着很多争论,最大的分歧就是外周跟中枢的争论,无论是循经感传形成机理,或者经络调控的机理。所谓的“外周”是在人体的体表,按照中医理论是体表和内脏究竟有没有经络?“中枢”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争论的实质是要完全从经络的角度研究它呢,还是从神经的角度研究它?究竟有没有经络这么一回事?人体的调控跟神经系统的关系非常密切。神经生理学中有一个普遍的法则,叫做“外周结构决定中枢的功能”。在第一届世界经络大会等会议上,我都放过一个幻灯片,是在20世纪30-40年代,原苏联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安诺生做的,叫“中枢功能改造”实验。迷走神经支配胃和消化系统,前臂神经支配前臂和感觉,他把迷走神经切断,然后与前臂神经交叉分割。这样,输入到迷走神经核里的传入信息就不再来自胃,也不是来自于呼吸道,而是来自于前肢。实验后的头半年,或者是10个月里,一碰前肢,就会咳嗽、呕吐。但是过了1年,这种情况就消失了,再去碰他的前肢,它就是一个防御反射了,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说明迷走神经被改造了,改造的动力在于外周输入的信号,所以说外周决定中枢。我们已经做了这么多的外周实验证明经络的存在,问题是如何能够把它找出来。
  此后七八年中,我们又进一步提出,以外周循经过程为主导的外周循经感传统一论。人体的功能调节不可能排除中枢神经,但是以谁为主呢?我们认为是外周为主,是外周循经过程为主导的“外周中枢统一论”。反过来也有同志认为是中枢为主的,现在也有人提出来,是以中枢功能为主导的“中枢外周统一论”,从神经角度研究的人存在排斥外周的现象。
    我对外周、中枢的关系,也有一个认识过程。最初我也是从中枢这个角度来考虑。因为一讲到感觉,当然就是中枢。但我开始做了感传以后,角度就慢慢在改变。我的认识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认为必须认识外周的工作。因为经络表现在外周,不去做就不会知道是否有更多的内容。
第二个阶段是10年后,我认识到在外周可能有经络,因为已经有很多经络现象证明了外周有这个东西。
  第三个阶段,是从用红外来做研究开始,我开始认为经络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
四、获取经络研究成功的条件
(一)原创性成果来自何处
  现在都强调科研要有原创性的成果。大家都认为中医可能是我们对世界贡献很大的一个项目,中间肯定有很多原创性的成果,特别是在循经规律和它的机理研究方面。但如果只是从神经生理的角度去解释某个现象,则很难说出有什么原创性的东西。我们在21世纪初叶,工作的重点就应是解决循经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逐渐逼近实质。
(二)正确对待经络学说
  我们一定要科学地看待经络学说,一定要处理好神经体液和中枢理论的关系。西医认为人体信息传递靠的是神经体液,中医认为靠的是经络。经络学说和神经体液调节学说,是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个是从临床的实践上升起来的,一个是从实验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是以宏观调控规律为主导,一个是以结构为基础进一步深入下去。
  但是一个人身上绝对不会有两套截然不同、毫无关系的东西。可能再过20年,这两个东西会统一起来。所以研究经络的过程中,也会促进神经科学来了解经络,这必然是互相促进的。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把这两套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这样,就等于把对于人体机能调节的认识,整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就是中国的水平。
(三)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
  我们要改变指导思想,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必须坚持认识论的基础内容。搞科学研究,就是要认识未知的世界。所以应本着“现象是本质的显现”这么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还是应着重把握这个现象,逐渐地解释、揭示它的规律、本质。
  经络现象并未认识得非常清楚,认识论是一个原因,认识论中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在研究经络中,也是很重要的,应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通过实践来发现真理。古书上记录的是古人的实践;我们今天做的东西,是我们在当前科学技术水平前提下的实践结果。所以有古人的实践,有今人的实践,谁为准?这里面就存在一个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古人的东西,我们验证是对的,我们就承认;有些东西,我们验证不了,就应以今天我们的实践为主。因为,古人只是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舞台,无论提供的素材也好,基础也好,还是要靠我们来掌握、检验。所以,掌握现象,提炼规律,非常重要。
(四)今后工作的布局
  首先,必须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基础性研究周期很长,一个重大的发现和突破,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
  经络现象及其机理的研究、经络脏腑相关联系途径的研究和经络特性的研究等三方面工作,被称为“三足鼎立”。所以今后的工作的布局,总体上来讲,应保持严肃性,保持三足鼎立的局面。而这三大块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用新的手段、新思路,来解决这些问题。
  还有,应注意多学科的交叉和新技术的应用。这个工作在“七五”和“八五”都在做,“九五”也在做。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这是技术优势。
(五)国家要处理好布局的五个关系
    在这个布局下,要处理好五个关系。第一,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在目前的条件下,应该是宏观及宏观调控规律为主,我们现在对于宏观调控的规律还了解不够,如果过早的把大量的力量投入到微观上去,它解决不了大问题。所以应以宏观为主,微观为辅。在课题的安排、经费的安排上,要引起注意。
  第二,功能和结构的关系。中医是在人体功能观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是用手术刀建立起来的理论,但是它有这个功能,就一定有相应的结构。只要有这个功能的表现,就应该解决好结构的问题。
  第三,要注意好人体观察和动物实验的关系。人跟动物有很多区别,经络学说是建立在对人体观察的基础上。有些东西必须做动物实验,但是要处理好人体观察与动物实验的关系,以人体观察为主,再辅以必要的动物实验。现在有一种趋势,做人的实验的越来越少,这对于经络的研究来说,是不利的。
  第四,要处理经脉和穴位的关系。应该是研究经脉为主,研究穴位为辅。因为它的调控规律是表现为一条经。另外,在解释上也完全不一样,如果是研究穴位,就可以完全用纯生理学的说法来解释,但是如果是研究一条经脉,就解释不了。这里面的差异很大,出来的结果也不同。
  第五,关于古人的经验和今天实践的关系。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注意创新。对于古人的描述,我们也要分析,最后还得靠实践来检验它。
(六)阐明经络实质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掌握十四经的路线,把它真正的检验显示出来,搞清楚。现在已经有些苗头,不可以轻易地抛掉;第二,要弄清楚十四经与人体机能调控的关系、规律;第三,要弄清经络跟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的异同。
(七)经络功能是综合性的东西
经络功能不是任何一种单一因素所能够实现的,不能把这个东西看得太简单,实际上它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也可能说,它是一个多元结构的东西,包括神经、细胞外机制等。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殊的东西呢,这可能涉及到仿生学的问题。
五、经络研究的进展
(一)经络研究会不会落空,经络研究是什么
  首先,经络是一个探索性很强的科研工作。现在不必过多考虑将得到什么结果。因为它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现有的资料来说,应不会落空。第二,研究者哲学指导思想如何,科学研究的经历如何,有多少实践的经历来供判断,知识有多少,范围多大等等因素都决定研究的结果。所以,一个有远见的有成就的科学家,能够抓住隐藏在一些复杂现象背后的那些最有意义的苗头。我们现在还是要抓苗头,要有这个勇气,当决定要从事科研的时候,就是要像进地狱一样,只有具备这种勇气,你才能去做,并做好。
(二)经络基础研究不能急功近利
    不能急功近利对于基础研究很重要的,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在“八五”工作计划启动的时候,当时科技部的领导如当时的朱丽兰、邓楠常务副主任,还有社会发展司的同志。他们要求我们10年、20年,甚至30年,能够找到一个突破口,或者是一个可靠的突破方向。这种看法是很实事求是的,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做了10年了,我们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不能说找到突破口。作为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要稳步的解决。
(三)经络研究阻力很大
    阻力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中西两种医学,不同体系,在学术思想上的对立。所以国家要保护、扶持和发展中医药。这确实是重要的,中医需要保护和扶持才能发展。
    说到阻力,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实例是,“八五”攀登计划启动的时候,一切都是按照程序做完了,一些搞神经生物学的人站出来反对,在报纸上写文章,向相关的部门反应,就是认为经络不能立项。第二,重大基因科学计划,中间两个内容,一个是针灸的内脏理论,一个是理化的内容。理化一个课题都没有,还有一个是经络。一些单位被迫转向,原来搞经络搞得很好的,为了投标,只好放弃了他原来的计划。因此,政府的行为很重要,一些大的项目都需要政府的扶持。攀登计划得到了政府的大力的扶持,要不然“八五”计划就上不去。
(四)经络研究需要政府的支持
  现在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对经络非常关心,令人感动。现代科学研究有两大难题,一个是大脑,一个是经络,大脑科学让外国人去做吧,因为与外国人相比,经费投入太悬殊,外国人做的比我们多;但是经络呢,应该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做,这需要政府的行为,做一些引导。如果国家不抓这个问题,慢慢的也就放弃了。所以我们对于科技部的领导,是非常感谢。
    同时,在政策、措施上,应该有一些倾斜、指导,应该旗帜鲜明地支持经络,应建立一个专项,保持这个项目的连续性,一定不能断。我们很多单位做了很多事,可惜就是中断了,断断续续的,所以它不能够出大成果。
(五)加强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加强队伍建设,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过去做经络研究的人,都相继退休了,如果没有从事过经络的一些基础研究和对经络现象的观察,则对经络现象的认识是肤浅的。比如说现在做感传机理的研究,就是想这一条线有一个感觉往上走,但是感传中间有很多的内容,没有做就不知道,也不理解。所以队伍要建设,后继要有人,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具体一点,我们要做到“团结一批人”,“建设几个点”。这个点要选好,从主客观条件选好,真正的发挥这个点的作用。我想我们经络研究还是大有希望的。如果真上不去,这支队伍散了,我们会遗憾,要再建立一支队伍很难。
125
发表于 2004-6-29 11:31:5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必将走向死亡,现代医学必将胜利。 (辩论,勿删)

看了搂主的“高论”就知道这并不是一个很有医学经验的人的意见,特别对中医可以说是不了解,本人是一个有二十年临床经验的西医,对西医应该说较了解,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很多西医疗法对病人疗效并不好,甚至基本就没办法,而用了一点中药之后,可以说是立起沉疴,例如:一位胃溃疡并反流性食道炎患者,顽固反酸,先后用了吗丁啉甲氰咪胍西沙必力洛塞克等胃动力药及制酸剂,服用两月之久,顽固反酸仍不缓解,不得以换用中药,用某方剂仅十天左右症状大减,巩固五剂痊愈,临床上我遇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实践应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吧!
126
发表于 2004-7-2 11:22:0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必将走向死亡,现代医学必将胜利。 (辩论,勿删)

中医和西医本来就不是一个理论。各自有各自的理论依据。要说副作用。想必西医也很多吧?简单例子”本人就是一个青霉素过敏者。小时侯差点没名。青霉素过敏后果想必大家都知道吧~~~~~
127
发表于 2004-7-5 12:50:2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必将走向死亡,现代医学必将胜利。 (辩论,勿删)

中医走向灭亡跟政府政策有关,中医的历史发展来源于民间医学,而现代的民间医学受到压制,很多对中医研究有一定特点的民间医学人士由于无医师资格而无法一展所长,且因无正规文凭不能参加执业医师考试,悲夫!中医自古以来一直在民间发展成熟,独现代百年了却无进步,原因何在,在于国家将中医模式化而非自由化,大大限制了中医之发展。
128
发表于 2004-7-9 20:39:2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必将走向死亡,现代医学必将胜利。 (辩论,勿删)

to jlx "看了搂主的“高论”就知道这并不是一个很有医学经验的人的意见,特别对中医可以说是不了解,"
我是99年执业中医师,西医经验不足请多指教。
中医方面从大学读书到现在混了12年,也请多指教。
129
发表于 2004-7-12 13:59:2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必将走向死亡,现代医学必将胜利。 (辩论,勿删)

[这个贴子最后由秦越人在 2004/07/26 07:59pm 第 1 次编辑]

[转帖]一位自学中医者的告白
以下文字转载自 Diagnosis 讨论区
【 原文由 Ipoke 所发表 】中医有用乎?无用乎? (一位自学中医者的告白)\
************************************
某君发表「中医无用论」,中医界一片哗然,群起而攻之,在攻伐之余,我们要回头想一想,孔子在数千年前说了一句很有意义的话: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中医是门临床应用科学,要弘道,千言万语,就是要把病人的病治好,治不好病,多说无益。
在人类的思维上,常会有一种牵怒的自然现象,如中医这门学术与使用者的关系,当使用者出了问题,人们很自然地会牵怒到中医学本体,说个甚么「中医无用论」,中医这门学术之有用与否?不在于学术的本身,而完全取决于运用这门学术的「人」,作为一个有理性思维的人,不应该使用牵怒的习惯,比如科学好了,科学可以造福人类,亦可危害人类,我们可以说科学是危害人类的吗?
明乎此,可知「人」才是最重要的关键所在,医学亦如科学一般,可以救人,也可杀人,如果人能弘道,中医就能治病,治大病,古往今来太多太多的医案都足以证明,反之,人不能弘道,中医不但不能治病,反而误病,也就是所谓的「庸医」,从来医学(包括西医)没有百分之百的,我们不要太理想化,古人说「三分医七分病」,它的意思说,除了医师的诊治外,尚须病人的饮食,生活起居的配合,以及情绪的调适,医学不是万能,还需要病人充份的配合,从古至今,良医救人多,庸医杀人多,同样的一门学术,因为使用者程度的深浅,竟有如此不同的结果,可知,「人才」的良寙才是中医界最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不是学术本身。
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想尽办法,为自己的行业,招揽人才,培训人才,选拔人才,至于中医界需要甚么样的人才,如何培训?如何去选拔?这几个主题,才是当急之务,当有人发表「中医无用论」时,我们是否应该感到惭愧,进而检讨自己,中医的人才跑到那里去了,如果社会大众,普遍的心里,对中医望闻切后,所下的处方感到满意时,怎会有此牵怒的文章出现?
是否现代的中医出了问题,我们是如何培训,如何选拔人才的?
如果只知多设几个中医系,而不去探讨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如果只知广设题库,填鸭式的考题来选拔人才,而不谈分析,比较、理解、综合、运用的层次,也就是中医常说的「悟性」,长此下去,在对中医学不求甚解的情况下,只知执死方、死药以治活病,那我们中医还有前途吗?不需要他人来打压,自己却先把自己的武功废了,难怪一些老一辈的中医,不禁要感慨「中医之将亡,是亡在自己的手中」。
当下,此时此刻,我们中医的程度是比古人进步了,还是退化了,当我们学校教育,数理生化的程度提高了,是否也表示,中医的程度也相对提升了?
世风日下,举目坊间,我们中医的专长,到底是推销黑药丸呢?还是很愚笨地效法日本人随便套方治病?挟秘方以自重呢?抑是拉下布帘以推拿按摩?此不无感概系之,置中医学术于乌有,中医的人才到底那里去了。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对于如何弘扬中医之道,我们不妨听听大陆顶尖科学家,有飞弹之父之称的钱学森先生,他对中医有番精辟的言论,兹录于下:
一.「我们中医要求得发展,首先得把中医这套东西保存下来,真正的吃透,这是最主要的目标。」
二.「中医不能用现代医学那一套来套中医,…中医不像现代科学,它给你讲得那么清清楚楚的,一是一,二是二,中医没有,它是给你一个引导,给你一个考虑问题的方法。」
三.「要把古典的中医著作来学好,然后又要经过长期的,在老师下的临床实践,慢慢才把你学的那些东西,和临床的经验结合在一起,然后可能弄通了,也会慢慢地变成一位好中医,最后成为良医,是这么一个过程。」
四.「作为一个中医学生要去实践,恐怕还得靠老师,老师经常看你的处方,看了以后,老师说不对,给你改一下,你再领会,通过两次、三次、四次的给你改,逐步也就深入领会了,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综观以上,钱先生对中医认知的谈话,不禁佩服再三,身为世界级顶尖的科学家,对事理分析的清清楚楚,钱氏对中医应如何求得发展,中医与现代医学之不同,以及中医如何的养成,都有明确的说明,望中医界能多加体会,留意钱氏的谈话,要将中医这套东西保存下来,真正的吃透,千万不要把中医西化了,满脑子西医,西药、特效药的观念,不再谈中医的专长「辨证论治」,以致沦为西医的附庸,最后走向自我毁灭的路线,这是当今中医最大的毛病,在治病的思想上,观念上完全西化了,产生了质的变化,如肝病用甚么方,用甚么药?糖尿病用甚么方,用甚么药,完全是西医、西药、特效药的观念,用中药如不依中医辨证的寒、热、虚、实,极易造成「虚虚」「实实」的错误,中医就是中医,西医就是西医,此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体系,而使用中药便要以中医的学术体系来作指导这是极自然的事,否则「张冠李戴,削足适履」,徒误人误己。
钱氏所说:「中医不能用现代医学那一套来套中医」,真是一针见血的苦心良言,也是科学家作学问的客观态度。
中医,此与乡下人用草药头治病何异!如果有一天,中医治病不谈「证」了,我个人是举双手赞成废除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命脉,中医应积极争取,在健保的病历表上,写下中医诊断的结果—证名,而不是使用西医的统一病名,推动「辨证论治」的概念,这是中医对社会大众的社会教育,中医师有义务,有责任,告之病患,中医诊断后的结论--证名,当社会上普遍存有「证名」的概念时,对病人而言也是份保障,不至为江湖术士所欺蒙,误导,对中医而言,才能向下扎根,可长可久。
大家应当明白,西方传统医学之所以落没,无法与近代医学抗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西方传统医学没有有效地建立诊断与治疗之间的函数关系,这函数关系,也就是中医的术语「证」。证,是功能性的名词,虚拟体,也是指路标,以数学名词而言,就是函数(function),由定义域(四诊搜集来的数据) ,透过函数(function)的转换,对映到值域(治则以及方药) ,大家都同样使用草药(含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 治病,何以我们中医可以屹立不摇,而他们反而一蹶不振,万不能因他们不行,也推论到我们也不行。
使用草药,中国人用之,西方人亦用之,西方用草药治病的方式已被淘汰,而我们中国人用草药治病的方式依然长存,可知其中的道理,就是我们中国人,很成功而有效地建立了一套系统化、理论化、函数化的医学,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除近代医学外还有那个民族,能将千百年来,人类治疗疾病的经验,予以系统化、理论化、函数化。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例如头痛,西方仍停留在头痛医头的阶段时,中医已将头痛的治疗,有效地建立了数十个函数治疗模式,头痛分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两大类,外感头痛又可分风、寒、暑、湿、燥、火等治疗的函数,内伤头痛亦有气、血、痰、瘀等治疗的函数,疾病因个体的差异而千变万化,头痛者又可有复合函数的出现,这数十种头痛函数的治疗,是否比单一头痛治头、原地踏步的方式,要来的更精细,更精准了,其它如发烧的函数,水肿的函数,黄疸的函数…洋洋洒洒,函数的建立与发展,使得诊断与治疗之间的联系,更加精细、准确而有效,这些函数关系都是依据中医的医理、哲理而建立,而对映之方药,其有效无效,是经过长期的实证而筛选的,中国人真了不起!
中医学,要是不能系统化、理论化、函数化,那将与西方传统医学没有甚么两样,一样地会遭到淘汰的命运,中医学之优越与可贵,就是在临床治疗经验上予以系统化、理论化、函数化,进而使得,中医学成为一门精确而有效的实证医学,一言以蔽之,中医学,成功而有效地建立「辨证论治」的系统,辨证论治四个字,如以浅显的近代语言而言,就是「分析与设计」,因此,任中医者,他是分析师,也是设计师,中医非有才智之士,博学广闻,头脑清晰,如此才能如茧剥丝般地厘清问题,进而设计方药,如以临床中医学的角度来谈,中医学系应该并入大学教育中的设计学院,因为整个中医学是谈分析与设计的。社会上,能担任分析师与设计师者,都需要某种程度的智能,中医也不例外,我想要复兴中医,一定要培养优秀的后继人才,或可设立实验中医小学,中学…. ,一路培养上来,首先要将中医古典著作传承下来,以先中后西的方式,学问要有根,古典着作是活水源头,这是中医界要争取的地方,要复兴中医,要采精兵主义,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是独立而完整的「分析与设计」的学问,从小学一路培养上来是可行的,即使这些儿童长大后,不从事中医,反而从事西医或生化科技的研究,对中医也有很大的帮助,至少不会像现在的生化家失之于偏,因为他们了解中医是甚么,如果政府不愿意办理,何不比照森林小学的方式,自筹办理,兵不在多,而再在精,将来会有很大的作用,拭目以待。
我,曾受过大学四年理工应用科学的训练,对于中医这门临床实证医学,亲自作实验,完全封闭在中医学的世界里,阅读中医著作数百余册,并随恩师马光亚教授,临床侍诊,幡然觉悟,中医学与我学习理工科学的训练没有两样,从资料搜集开始(四诊) ,然后作资料分析(依据中医理论) ,分析完后获得结论(证),再依结论作方药设计,其思维程序为﹕资料搜集→分析→结论→设计,若在中医的学术理论指导之下,经过以上的思维程序,常能获得很好的疗效,中医学已经是很科学化了,有人说「中医应科学化」,我实在不明白,其所谓的科学化,究指何意,还是意指中医应予西化。
中医本来就是很科学的,理、法、方、药都是经过观察、假设、人体试验、学说理论等步骤,其理论如「火郁发之」、「甘温除大热」....等等都是经过人体试验而确立的,后人再以此理论去指导临床实验,只要正确使用便会重复取效,这难道不科学吗?
任何学问都有其理论,理论是精炼的思想语言,如果对自己本行的思想语言不够精炼,相对其认知的中医医理自然一知半解,难免会有「画虎不成反类犬」及「东施效颦」的谬误,这是人的问题不能诿过于理论?中医的理论是很合理的,只要正确的使用,便会有水到渠成的效果,我常说,中医是非常科学的,中医未来要走的是科技化,如针剂的使用,脉波仪,经络仪....等等,如果我们另一个从长远的角度来谈近代的科学,近代的科学历史很短,不过数百年的历史,不要以为近代科学很了不得了,如以人的成长过程来比喻近代科学,近代科学学研究的草药趋之若骛,对中医的医理及辨证论治却束之高阁,故有「废医存药」的观点,乍看之下,这些科学万能者,好象是最科学,但仔细深思,他们是最不科学的一群,缺乏科学客观的精神与态度,因为他们违背了事实,比如中医医理有用「引火归原」的办法将病治好,这是事实,你不能说引火归原的理论与思想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这么认为「引火归原」的理论是合理的,只要正确使用,便会获得一个合理的结果,也就是说,理论与疗效之间,存有某种因果率的关系,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学问,难道不科学吗?
对于中医,近代科学如有知,也会客观而谦虚地回答:「我的学问很浅,只能研究研究你们的草药而已,对于组合方剂,因为变量太多,我没办法去研究,对于你们中医的医理,辨证论治等事实现象,我没有办法提供解释,真的很抱歉很惭愧,这些问题留给以后的科学吧!」
总之,科学不能离开事实,离开了事实便不是科学。
以中医医理治好病是个事实。浅显的近代科学无法阐释事实现象时,如果便去否定它,这是科学万能者的心态,也是另一形式的法西斯思想,一笑置之吧!
有人说,中医擅长治疗慢性病,西医擅长治疗急性病,此似是而非的假象,其假象的形成,我以为是现代中医的程度比不上从前了,愈来愈多的现代中医,不会看热性病,急性病,事实上,中医对热性病,急性病的治疗是很有成就的,以往的名医都是以治疗热性病,急性病而成名的,如说西医的疗效很快,也不尽然,您看满路的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终其一生,要服西药一辈子,西药之疗效何尝快也。
如说中医的疗效慢也未必如此,有发烧经打针,吃退烧药,烧仍不退,反服中药二、三剂,烧即退,又如登革热,西医谈虎色变,其死亡率很高,因此,造成大家的恐慌,事实上,登革热以中医治疗、疗效甚佳,登革热在古代称之为「暑热疫」「七日疫」,在清、干隆年间、余师愚先生所着的「疫疹一得」,对登革热的治疗有详尽的描述,我曾听闻,有登革热患者,高热发斑,头痛身痛如劈,医者以余师愚先生之清瘟败毒饮加减而治愈,据说大陆云贵等地带,患登革热的很多,在大陆「中学西,西学中」的医学政策领导之下,他们西医知道,中医对登革热的治疗很有办法,于是遇到登革热的患者,西医会主动转介给中医治疗,中医在热性病、急性病方面的治疗,有许多是比西医占优势的,就看我们中医的学养了。
我,虽不是中医师不以医为业,但我研究中医,进而热爱中医,对中医有份期许,我认为,现代中医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多读书,多思维,多交流,先把古人的成就承继下来,行有余力,再研究新的东西,也就是先衷中,在再参西,年轻人要求新求变不是不可以,但要问问自己,站稳脚根没有?我喜欢用国父的寓言故事,来告诫自己,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说:「从前,有一位作苦力的码头工人,以竹杠在码头帮人挑物为生,生活很苦,好不容易省了一点点钱。有一天,心血来潮,买了张彩卷,因为家穷无立锥之地,这张彩券无处可藏,只好藏夹在相依为命的竹杠里,又因为不好随时拿出来看,因此,只好把采彩卷的号码记住了,到了开奖那天,竟然中了大奖,这位苦力一时高兴,兴奋地手舞足蹈,得意忘了形,想想从此不必为人挑东西了,于是顺手将竹杠丢入大海中。」
想想看?我们中医治病的凭借是甚么?我们可以加入新东西,但我们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千万不要将自己凭借的竹杠丢了,保有竹杠才有彩卷,丢了竹杠,甚么都没了。
孔子说: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是这个意思。
这些年来,我的实验证明(以治愈亲友疾病为证) ,中医是门非常有用的医学,中医是针对性(个别差异)很强的医学,许多西医不易治的病中医轻而易举的将之治好,也证明钱学森先生对中医的看法是对,望高明之士,能投入中医的学习,亲自作实验,下个六、七年的功夫(实验时间),不参杂近代医学(控制因子),亲自来操作中医这门学术(操作因子) ,以临床治病疗效(实验方法),来证明古人不欺我也(实验目的) ,这才是比较客观而务实的态度,如站在门外,门内甚么宝物都看不清楚,便胡乱吠叫,此好比「蜀犬吠日」,徒贻人笑柄,爱好科学的人士,具有科学精神的朋友,不妨与我一样,作作实验,看看古人欺我欤!
然而要化为美丽的蝴蝶之前,首先您必须要作茧,这样有个极大好处,可以保持巩固中医思想的纯度与精度,在控制的环境下,来学习中医这门学术,以中医的理论思想及分析设计的技术,来指导临床实践,若干年后,您会发现,中医不但很科学而且很有效用,更是上乘的医学,正确「辨证论治」不会有「螳螂捕蝉,麻雀在后」的危机感,这是我多年来,自我实验的感想,聪明的您,不妨重复作这项实验,美丽蔚蓝的天空就等着您了。
(李祖光一位自学中医者的告白 87年4月21日 )


[move]由秦越人重新排版,一字未改。[/move]
130
发表于 2004-7-24 01:44:2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必将走向死亡,现代医学必将胜利。 (辩论,勿删)

中医是一门地地道道的实践科学,她不是玄学,这个是不容质疑的。
但有人不懂,不明白,有疑问,出来问几句,争论一下,这个也是好事,说明中医的
确是有魅力的也的确是点问题的,至少当今的中医在发展中,是存在着让国人疑虑和
伤痛的地方,比如:在医师考试的时候,西医不考中医的内容,但中医必须要考很多
西医的内容,我一直也搞不明白,这个是为什么!!中国的决策层,要怎样引导中医
的未来!!娃哈哈朋友尽管在很多方面陷入了形而上学的错误里,但他的很多话,也
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
百家争鸣,应该是学术界的一件大好事,也是中医界的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我们可以
坐下来,好好聊聊,自古以来总是以理服人嘛,为什么要那么大的火气呢!!我想
说:谢谢娃哈哈以及牛道士,你们给中医的同行们,注入了新的能量,我们因此会更
加明白肩膀上的重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5 13:07 , Processed in 0.13407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