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日出江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08-11-24 16:53:5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下面引用由日出江花2008/11/24 02:50pm 发表的内容:
只有一开始就认准了方向才可能走对路。
如果方向错了,必定要走无数的弯路,甚至永远都不可能走对路。
   你连最基本的概念都不清楚,还奢谈科学,你用错误的概念“分析中医”!岂不笑话。
   你连最基本的概念都不清楚,"方向错了,必定要走无数的弯路,甚至永远都不可能走对路。"
122
发表于 2008-11-24 21:39:5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下面引用由日出江花2008/11/24 11:42am 发表的内容:
我之所以要请张建国先生先去中学深造,是张先生连怎么建立基本理论都不懂。我在这里讨论理论的科学性,是基于对已经建立的理论进行分析,譬如对中医理论分析,对西医理论分析,对物理理论分析等等。而张先生的东 ...
     “我之所以要请张建国先生先去中学深造,是张先生连怎么建立基本理论都不懂”。——这是因为你刚开始上中学,刚听你的老师对你演说简单的例子进行启蒙。
     “我在这里讨论理论的科学性,是基于对已经建立的理论进行分析,……”。——你的题目叫“略谈什么是科学”,而不是“理论的科学性”。中学程度犯这样的错误可以理解,因为这里有那么一点奥。
     你用“已经建立的理论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其“共同点”,此时,因为你还没说清什么是科学,就把这“共同点”称作“科学”,然后再用这“共同点”去判断其他理论是否“科学”。这是你老师的孙子都不会做的荒唐事。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别急,听你的老师教下去,你可能会懂一点。
     “张先生滔滔不绝地谈论什么科学,但据我看来先生根本不懂科学。先生不要以自己的无知而推论到科学”。——别说我不懂,就连你的老师也不懂你的“科学”。那是你臆想出来的,我只是用你的矛攻你的盾,证明你臆造的那“几点特征”不成立。
     “建立医学理论必须先从医学感性资料入手,从中提炼出医学参量,这其中是必须遵循一定科学规律的。这是建立理论最基本的步骤”。——你是照搬西医的那套啊,以为那是唯一正确的途径了啊。对刚上中学的来说,不懂没关系,但喜欢说大话就太浅薄了吧。
     不举例子启蒙你,量你不会懂。有一本设备维修理论书,是设计师编写的,他把设计中的某些零部件失效后,对设计功能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出现什么现象写出来,就成了一本优秀的设备维修理论书籍。他并没有“从感性资料入手”,而纯粹从设计意图这个理性入手, 看看,你的步骤乱了吧,浅薄吧。
     “我请张先生到中学深造,是因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提供了大量的参量定义例子,先生可以去仔细研究其中规律,有心得后再研究医学理论”。——哈哈,你以为课本的顺序就等于建立理论的过程?井底之蛙。
     告诉你,研究与建立理论是两码事,写成课本又是另一码事,批驳你的大话更是另一码事。你中学的老师连什么叫“概念不清”都没教你?
     看到没有,说话要有理有据,光喊口号说明你知道的不透彻,找不出依据来支撑。
     你呀,你呀,你知道你迷迷茫茫的原因吗?我再举个例子看看你能不能醒悟:
     就拿你的得意之作,随便地从前面抽几句:“当我阅读其他专业书籍时,很容易区分哪些是理论,哪些是感性资料。但是当我阅读现代医学书籍时发现,想要做此区分是很困难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编著者缺陷所致”。
     看,先找别人的原因,没有找一找自己的原因。上述出现的问题,至少有两种可能,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先入为主”,你习惯了先前阅读的一类书籍,就以为那是标准,对其他类型的书籍不习惯,“我怎么读不懂啊,怎么这么乱啊”,产生了抵触绪,越是读不懂,看看人家都能读懂,于是怪罪作者。
     你老师没教你读书的方法?先统览,了解大意、叙述结构,找出重点,再……。中学生,耐心点吧!
12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3:23:2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不知道红杉树先生期望得到什么样的答案?
12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3:37:2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欧几里德和哥白尼先生都没有错,而是先生错了!先生为什么不反问你自己呢?

先生的大作如同污水,有必要抄袭吗?不知道先生的什么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阳明腑实证与肠梗阻等等又抄自哪里?这样的书让我想起赵本山宋丹丹的小品中白云的书,只能派那样的用场最合适。

既然先生要我谈热实结胸证以及急性腹膜炎,那么请先生首先给出诊断标准和治疗处方,我再给与中医西医的统一论述。因为先生给的诊断标准和处方就是先生自己选定的预控参量,先生这个都不明白吗?你怎么能做医生呢?更不配做中医!你既然提出来,就要首先把自己的摆出来。不要这样空谈什么,因为这样是难以有统一的认识的。

既然要发镖,请先生不要虚晃一招。

12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3:45: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4.中西医学认识的差异

人类对复杂系统的认识是在不断的进步之中,这种认识进步重要体现之一是对复杂系统可辨别参量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以及对控制路径的认知。系统的参量可以分为可控和不可控。在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时代认识背景下,可控和不可控的界限是会发生变化的。譬如在内科领域,我们无法对已经表达遗传规律的物质进行改造。但是在育种领域则会想各种手段改造遗传物质。古人也有类似说法,即所谓先天和后天。

中医之所以能在中国出现,是和古人的系统控制思想发展有关系。虽然系统控制这样的概念只是近代才出现,但是其实在中国古代早就已经在具体实践使用了。诸子百家中的医家,法家,兵家,儒家等都是系统思想发展的结晶,都是系统控制研究的重要成果。譬如,兵家研究控制影响战争的一切因素,所以有孙子兵法这样杰出的著作;而法家则以规范人的行为准则做系统研究和控制;儒家则是规范人的思想准则,规定什么是正确的思想,什么是不正确的思想,从影响思想的多方面因子加以研究和控制——封建帝王正是看见儒家的这种思想能稳定社会秩序,因而几乎定为“国教”,即使今天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中医也是系统控制研究的结晶。

中医以为功能性变化(即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其他各种病症只是疾病发生的结果,即功能性变化最终导致了器质性病变。而实际的治疗也以纠正功能性病变为主,当功能性变化恢复正常,局部的器质性变化必然遏制,这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决定的。

而西医以为器质性变化导致功能性变化,因而在治疗上以纠正器质性病变为主,这种机械的观点显然是有缺陷的。这是因为人体自身存在抑制疾病发生的反馈控制机制,只有当这种机制被破坏时,疾病才会发生,而正常人体具有抑制疾病的功能。这种反馈机制基础正是中医认为的功能性平衡。譬如,免疫效应是现代医学重要认识之一,现代医学将许多疾病归结于自身免疫疾病,即认为是自身免疫损伤,或免疫复合物沉积损伤等所致疾病。更有许多人以自身免疫损伤为根本病因,研究疾病。而从系统的角度看,只要不是先天功能缺陷所致,自身免疫损伤不是疾病发生的原因事件,而是疾病发生的结果事件。即在自身免疫损伤发生前必定有其他原因导致局部损伤存在,从而继发自身免疫损伤,如果修复其他原因所致局部损伤,自身免疫损伤必然也遏制。当然,如前面所述,当器质性病变非常严重时,也可以导致功能性病理变化,即下游参量也可以转化成上游参量,因而只有在长期严重疾病刺激下,才可能导致免疫亢进成为重要病因。所以在不同的病况下,疾病症结侧重各不相同。


图2—12 严重损伤的自身免疫正反馈效应以及血流量的负反馈修复效应(略)

举个简单的例子表明中西医认识的差异。譬如甲亢,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出现的心率加快,多汗,多食,凸眼等症状是甲状腺病变激素分泌过多所致,即器质性病变导致功能性变化。而从中医来看,则是心率加快,脉压差加大,多汗等功能性变化导致了甲状腺病变,从而继发了各种形式的甲状腺疾病。这种认识差异的孰对孰错只有通过实践检验证实,中医的有效治疗足以证明其认识的可取性。

许多疾病严重发展会出现不可逆性病变,譬如局部组织异常增生,纤维化,硬化,萎缩,恶性化脓坏死等。这种活性生物组织的异常改变是难以逆转的。而其实每次疾病损伤都可能出现不可逆性变化,只是程度差异而已。轻度的不可逆性损伤的功能会有其他正常组织功能增强代偿,而严重的不可逆性损伤则会终生留下功能缺陷,类似局部残疾。 这将导致人体系统内部存在的正反馈和负反馈效应减弱,从而使疾病发生概率增大,人体应对外界刺激的能力下降,故常见这样的人群疾病频发频治,难以终了。因此对疾病预防要比疾病发生后再治疗更加有意义。由于疾病的产生首先是从功能性变化开始,以后才导致器质性病变,所以当出现功能性病态时积极治疗,是最好的策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普遍的现象看,未病不是没有病,如果真的没有病,就不需要治。治未病也不是一般意义的疾病预防。古人又说:“上工治未病。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无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却体现了前期干预的重要意义。

《灵枢•官能》认为:“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可见人体刚出现功能性病态时是完全可以察觉的,有经验的医师固然可以知晓,而病人本身也是最好最精密的感觉仪器,必然首先会出现精神不济,以及饮食,二便,睡眠等有偏差,多多少少会影响生活、工作、学习等。所以只要有预防疾病的正确常识和心态,防患未然才是最明智的。

以上内容摘自我发在科学网论坛书稿《中医分析》,不知道中西医融合观先生看明白中医西医的认识差异了吗?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forum.aspx?forumid=75
12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3:56: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不是先生的书出版了就可以牛了,也许只会贻笑世人而已。

伤寒论中的东西并不是完全正确的,甚至也是很不完善的。所以请先生不要抄袭张先生言论,多发表属于自己的东西。当然以先生的学识是难以看出其中的问题的。

先生一直振振有词地说“中医和西医的关系是不是学科与学科的关系?”,我看先生的脑子才有毛病。先生这样先入为主地认为中医和西医不是同属于医学学科,如此偏执的人怎么能学医呢?
12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4:19:0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不举例子启蒙你,量你不会懂。有一本设备维修理论书,是设计师编写的,他把设计中的某些零部件失效后,对设计功能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出现什么现象写出来,就成了一本优秀的设备维修理论书籍。他并没有“从感性资料入手”,而纯粹从设计意图这个理性入手, 看看,你的步骤乱了吧,浅薄吧

---------张建国先生,您不觉得自己如此浅薄吗?我们还有什么好谈的呢?请先生自便。先生的学识不足以和我讨论任何东西!
12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4:29: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虽然我在这里讨论了一些简单的内容,但我发现以中西医融合观先生的学识是难以理解的。如果讨论更高级的内容,恐怕先生只有干瞪眼了。也许先生已经在干瞪眼了。直言,万望见谅!


世上最无奈的事莫过如此。我看先生的言论如同小儿之言,而先生却已经看不懂我在说什么了。奈何,奈何!
12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6:04:5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其实我具体的发言很多了,中西医融合观先生不妨跟进,譬如我发在论坛上对糖尿病的论述,对癌症的论述,以及对其它疾病的论述,都是摆出了自己的看法,是将中医和西医统一阐述。先生不妨批判。而先生并未对你自己的举的病症系统阐述,我怎么跟进批判呢?那不是笑话吗?要我空批吗?

请参阅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18&topic=8583&show=25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11202&show=75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18&topic=8724&show=75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18&topic=8654&show=75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18&topic=8755&show=50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18&topic=8754&show=50
13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6:10:4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活到老学到老,欢迎跟我学中医。学而后知不足。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forum.aspx?forumid=7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5 07:25 , Processed in 0.1108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