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tuyuanzh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水煮中医

[复制链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11:17:4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先生的问题非常到位,愿与先生共同探讨:
关于复杂性问题:
1.中医崇尚简单性.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中医把在现代医学中看来如此纷繁的结构和功能特征正确的用阴阳,五行,经络,气血津液等简单的术语阐述清楚,说明了中国人具有从复杂事物中迅速抓住本质的能力.
2.现代医学依赖与复杂性,它的特点是精细化和定量化.它使我们方便的了解了一些宏观特点的分子机制.基因是构建人体结构的原始材料.这些原始材料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建了人体,现代医学追求的就是这种自组织的规律.
3.一个基因能不能表现出一些症状群,取决于它的表观遗传特征.
4我还是举一个五羟色胺功能的例子:五羟色胺在肺内内皮细胞和神经上皮小体内的主要作用起监测缺氧的作用,在延髓中缝核具有调节呼吸的作用,在大脑皮层具有调节精神状态的作用,在血小板具有参与凝血机制的作用,在肠道具有影响消化的作用.其它递质略.这些就是产生症状的单分子机制.这些分子在进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也就是说在其它物种也是一样的.
5.<黄帝内经>中最令人惊讶的就是运气七篇,因为它作了一个把时间,空间,人体,自然现象,以及外界的理化特征对生命的影响.西方有许多大科学家都试图作这一工作,最终都知难而退了.
关于神经系统的问题:
1.我们传统上认识的神经系统是指我们看见的那些“线”但我在这里强调的是这些线里面的物质。包括经典递质,和与之共存在“线”内的神经肽和一些激素。
2.神经控制的层次有“阴阳”“五行”“经络”三个层次。
3这些参与调控的神经递质本身就参加了发育环节。
4先生所举腭裂,唇裂均为多基因遗传病。发育中相关神经递质基因也起了作用。
谢谢先生!
12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11:23:0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第一个问题5“影响”后面有“整合在了一起的工作”几个字。
123
发表于 2010-1-1 09:36: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下面引用由tuyuanzhi2009/12/31 11:17am 发表的内容:
先生的问题非常到位,愿与先生共同探讨:
关于复杂性问题:
1.中医崇尚简单性.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中医把在现代医学中看来如此纷繁的结构和功能特征正确的用阴阳,五行,经络,气血津液等简单的术 ...
  与现代多数学者一样,先生没有摆脱自然科学线性思维的羁绊,在进行中西医比较、评述的时候,无意识地自由调换了不同学科的概念,无意识地使自己陷入混乱。
   【5.<黄帝内经>中最令人惊讶的就是运气七篇,因为它作了一个把时间,空间,人体,自然现象,以及外界的理化特征对生命的影响.西方有许多大科学家都试图作这一工作,最终都知难而退了.】其中【外界的理化特征】是现代的自然科学概念,指的是诸如:大气的化学成分、气流变化,具体温度变化,甚至于磁场变化,紫外线强度,臭氧层变化等等!《黄帝内经》根本没有涉及这些问题!只是笼统地说明了人体疾病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3.一个基因能不能表现出一些症状群,取决于它的表观遗传特征.】除了遗传体征之外,外界环境的不确定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基因与一个确定的症候群之间有关系,但是这个症候群能不能表现出来,绝对不是线性关系,还要许许多多的因素决定着,余类推。
     【4我还是举一个五羟色胺功能的例子:五羟色胺在肺内内皮细胞和神经上皮小体内的主要作用起监测缺氧的作用,在延髓中缝核具有调节呼吸的作用,在大脑皮层具有调节精神状态的作用,在血小板具有参与凝血机制的作用,在肠道具有影响消化的作用.其它递质略.这些就是产生症状的单分子机制.这些分子在进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也就是说在其它物种也是一样的.】这些话没有错误!但是,在逻辑学上,正定理正确,逆定理就不一定正确了!医学上并不能完全遵守形式逻辑的规则!五羟色胺参与凝血机制的作用,在肠道具有影响消化的作用,但是除了五羟色胺之外,还有许多物质参与凝血机制的作用,还有许多物质在肠道影响消化作用,因此五羟色胺的变化不一定能够表现出对于凝血机制的影响,也不一定影响到消化功能!因此,也不一定出现症状!余类推。
    【 2.神经控制的层次有“阴阳”“五行”“经络”三个层次。】先生不可能把这个问题直接说清楚!这是现代许多中西医结合学者的普遍错误!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概念不可能直接相互沟通。
    请批评。

12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 10:54:2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回先生:
首先祝先生新年快乐!
为了清楚起见,我按先生问题的顺序回答。其实除了的一个问题(先生序号为5)我回避了之外,其它问题的答案均在前面。
5.我之所以回避这个问题时因为我对天文学知之甚少.关于外界的理化特性我想举<内经>中的例子说明:关于光线对人体的作用,内经中具有丰富的论述,声也一样,温度变化更是讲的很多.里面和现代知识有分类学上的差异.中医崇尚简单性,并不是说中医就简单,它在当时的认识条件下,把外界因素对人的影响作了认真而有条理的描述.虽然没有化学的概念,但对“化”这样一个物质产生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描述,最为精彩的对环境对人影响的还有“岁有胎孕不育”的描述。气味对人的影响也算是化学影响吧。
我反复强调我们要把不同的思维方式转换到结构的描述上来,只有结构是实在的,任何理论都是在结构的基础上自圆其说。解剖结构原文中有关于理化环境对人影响的部分,发帖时我删了,原因是对光谱和声音频率的分类学上的差异没办法把握。
3。这个答案在前述《解剖模型》中,您所说的和我说的一样。
4。这个问题在前述五个递质系统的相互关系中。我还举过对《素问。咳论》中的例子。
2。这个问题需要对照前面两个解剖模型。我的所有证明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提出这个问题不能怪先生,因为要把五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论坛上展开说一遍显得太繁琐,只举了五羟色胺一个系统的例子。
非常感谢先生,先生的每一个问题都使我要把所有知识在脑中都搜索一遍,使我受益匪浅。
125
发表于 2010-1-1 17:54:2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以下是孙曼之先生的文章,可供参考。

在中医临床师授交流群里的留言:辨证论治琐谈(二)
   下面谈一下辨证论治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及其解决办法。  
   辨证论治要求我们把四诊所得出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得出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的结论。换句话说,辨证就是把这些资料贯穿起来,进行完整的、逻辑上互不抵触的解释,从而形成一个具有逻辑意义的,完整的病机演变情节,然后据此制定出合理的最佳治疗方案。然而,辨证论治的具体运用,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推理过程。
   最常见的情况,是一病当前,我们所面对的却是互相矛盾、互不相关的四诊资料。比如,明明是面黄肌瘦,气血亏虚的局面,一望却精神不衰,甚至于言谈滔滔不绝,虚耶,实耶?又如,明明是大热大渴,体温高烧,却是脉象微弱,舌淡苔滑,热耶,寒耶?又如,舌红苔黄焦少津,而脉象却偏偏细弱无力;头晕目眩,动则气短,却形体壮盛。或者,泄泻腹鸣,腹痛畏寒,喜温喜按,却又纳健能吃。或者,食凉食则泄泻,吃苹果却不泄。诸如此类,举不胜举。这里只举出了这么几个互相抵触的症候例子,而在现实中,往往是许多个互相矛盾的症候要求我们把它们统一起来,做出合乎逻辑的、前后一致的合理解释,这样一来就会遇到漫无头绪的困难。
126
发表于 2010-1-1 18:22: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请教:哪一条血管、哪一条神经联系起来就成为大肠经的经络图?
   余类推。
   【5-HT能神经元内递质是为肺经气。】
    请教:5-HT能神经元内递质是不是只在肺经存在,只在肺经内传递?其他经中没有或者不存在5-HT?或者说5-HT在不属于肺经的神经血管中不存在?
    余类推。
      【5-HT能神经元】与手太阴肺经的相关神经血管是否一样的?手太阴肺经是由那一条血管、那一条神经联系起来的?
     不知我的提问是否合理?
127
发表于 2010-1-1 18:26:0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李老是真正上心了!难能可贵!
128
发表于 2010-1-2 09:18: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神经系统中流动的递质为人体之经气,Ach能神经元内递质为肝经气,NA、A能神经元内递质是为心经气,DA能神经元内递质是为肾经气,H能神经元内递质是为脾经气,5-HT能神经元内递质是为肺经气。
===========================================================================
    一种神经递质与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具有固定的关系,按照中医理论,经气在经络里是不间断循环流动的,那么这五种神经递质在经络里是怎么样传递交接的?先生有什么证据证明这种交接过程?
     按照中医理论,血在脉管里流动是经气推动的结果,中医的血就是在脉管里的血,不分哪个经的!那么,五羟色胺只推动肺经脉中的血?余类推,是这样吗?
1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09:21: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10/01/01 05:54pm 发表的内容:
以下是孙曼之先生的文章,可供参考。
在中医临床师授交流群里的留言:辨证论治琐谈(二)
   下面谈一下辨证论治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及其解决办法。  
   辨证论治要求我们把四诊所得出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从 ...
我很敬重孙曼之先生,我也敬重孙先生对中医临床研究的态度。我个人在临床上的决策思路前面已提到。就中医临床而言,特别是应用伤寒论解决临床问题,我更倾向于柯琴的治疗思路,“以方测证”因为它也符合我的解剖思路,欢迎先生和网友就这一问题探讨。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09:27:2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10/01/01 06:26pm 发表的内容:
李老是真正上心了!难能可贵!
欢迎mawenhui3366加入讨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1:02 , Processed in 0.07532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