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一吐了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帝内经》的真谛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19-9-1 19:29: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22
 楼主| 发表于 2019-9-1 19:43:10 | 只看该作者
医见钟情 发表于 2019-9-1 19:05
一吐,你胡说上为阳下为阴,为什么太白山顶终年积雪,太白山脚下热浪袭人,难道是阴阳逆转???阴阳五行 ...

又不懂了吧,好好学,我教你。上为阳是请气上升,积阳为天。如水蒸气上升为云。下为阴是浊气下降积阴为地。如云下降为雨。山顶积雪是高处寒。山下温是低处暖。高低不是天地,是阴中之阴,阴中之阳。这些道理不懂,你怎临床呀。
123
 楼主| 发表于 2019-9-1 19:46:37 | 只看该作者
医见钟情 发表于 2019-9-1 19:29
无知无畏,一吐,针灸通过刺激神经系统治病岂是你个医学白丁能够明白的!!

又吹牛,论坛上都是白丁吗?是真是假,拿出来亮亮。
124
发表于 2019-9-1 19:50:13 | 只看该作者
汤峪的海拔有500多米,从这里到海拔2800米的下板寺可以乘车,在那里乘索道到达海拔3200米处,之后的路就要全靠步行了,经过上板寺、拜仙台最后到达海拔3511米的“天圆地方”,在那里,能感受到中国的南北分界线,看到海拔3666米的少太白。由于时间有限,我们计划在到达“天圆地方”后返回,因为从那儿到太白山主峰拔仙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途中要经过冰斗湖——大爷海,有经验的登山者说,从下板寺到大爷海一去一回,最少要一整天时间。

汽车顺着汤峪山谷往上开,海拔越高,雨下得越大,经过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记者到达下板寺,此时山上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足20米。常年住在这里的下板寺服务站经理陈满良说,天气晴朗时,山上阳光强烈,十分干燥,到了下雨天,又会非常湿润,雾气沉沉,“山下下小雨,我们这儿就下大雨。”想起来出发前,西北大学地质系的朱坤显老师告诉记者,一般能引起降雨的云层多集中在海拔2000~3000米,所以这一高度的山区降雨非常充沛,气候也较湿润。
125
发表于 2019-9-1 19:50:47 | 只看该作者

景名胜

编辑

   


太白积雪六月

“太白积雪六月天”是关中八景之一。《水经注》有太白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之记载;唐代诗人杜甫有“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之诗句;柳宗元的《太白山祠记》一开头就写到:“雍州西南界于梁,其山日太白,其地恒寒,冰雪之积未尚已也。”宋代苏轼在《太白山祷雨记》中就有春季发生大旱,天气干热,麦苗枯萎,而山上却依然是“岩崖已奇绝,冰雪戛琱锼”的描述。元代朱铎《太白山》一诗中有“雪花点翠屏,秋风吹不起”之句,极言降雪、积雪之早;元《一统志》中载:“山(太白山)极高,上恒积雪,望之皓然”;明代王圻《三才图会》中,对太白山终年积雪的描绘是:“山巅常有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烂然”,何景明在《太白山歌》中也有“阴崖皑皑积古雪,绝壑长松几摧折”的诗句以描写太白山积雪时间之久。可见太白盛夏积雪之奇丽景色,确实来历已久,蔚为奇观非夸张与虚构。在过去那寒冷多雪的年代里巍巍高峰,终年积雪、银光四射,百里可见,故“太白积雪六月天”之奇观胜景则由此而来。近年来,由于气候逐渐变暖,兼之冬季降雪减少,盛夏又多出现伏旱高温炎热天气。因而“太白积雪六月天”的胜景现已很难看到了。 [1]  
126
发表于 2019-9-1 19:51:27 | 只看该作者
天气晴朗时,山上阳光强烈,十分干燥,
127
发表于 2019-9-1 19:54:12 | 只看该作者
针灸不是刺激神经系统治病岂是你个神经白丁能够明白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28
发表于 2019-9-1 19:55:11 | 只看该作者
,盛夏又多出现伏旱高温炎热天气。因而“太白积雪六月天”的胜景现已很难看到
129
发表于 2019-9-1 19:56:15 | 只看该作者
专治你这样的江湖骗子。针是中医的针,针就是刺经络的,不是刺神经的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9-9-1 19:58:25 | 只看该作者
衷心感謝龙泽杰、钟彬峰诸位的收听和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1 00:20 , Processed in 0.05048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