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期待现代人有自己的思想
[这个贴子最后由zhengyou在 2009/09/02 03:04pm 第 3 次编辑]
劳动各位大爷,也献个丑,说说本人对《伤寒论》38条的理解,
个人对[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的理解,认为应该与38条对照,
38条: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
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与39条“伤寒,脉浮缓”,是互为发明。并不是如河南岐世雄先生引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老师的看法:“38条中的中风就是伤寒的互词。为伤寒之意”。
若如此,则整个《伤寒论》之中,中风、伤寒就白唠了,
桂枝汤麻黄汤的标准也模糊了,38、39条岂不多此一举?
首先:太阳中风也是表有寒(外寒),所以需要发汗解表;《伤寒论》太阳中风与伤寒的区别在于,太阳中风是外寒凑营气不固,中风内生;“伤寒”是外寒凑卫气不固,闭塞生内寒。
38条“太阳中风”是营气受病导致卫气受损闭塞,脉浮见紧;39条“伤寒,脉浮缓”是说见伤寒其他症状而出现“脉浮缓”是因为“中风”,以示与直中卫气的伤寒区别。
“但重”表示伤寒其他症状不明显,只有“重”,是用大清龙汤的指标,“重”是风气郁而化湿,与“脉浮缓”并见,说明卫气受损极轻微。
“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因为症状不明显,所以注意与少阴病区别。“乍有轻时”表明阳气在抗邪,少阴未病。
对于麻黄是走表还是走卫?是极易替代的用语。
[ 宋•成无己:麻黄,甘草开肌发汗;
明•李时珍: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 身,天之象也。证虽属乎太阳,两肺实受邪气。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荣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泻肺而利 气。是则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伤寒论集注》)。
清•吕震:“此太阳伤寒之治病也……麻黄走卫发汗,杏仁下气定喘,以是为主”。]
若理解为麻黄走卫,就是说麻黄除了有协助“卫外而为固”的作用,还有协助“卫走脉外”的作用。
就不难解释yszyzy先生提出的 越婢汤大量使用麻黄治疗“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同时请各位注意,此 越婢汤石膏半斤,对应的是“无大热';.有“风水恶风';。
倒感觉石膏不是针对内热呢?而是用于镇风调营卫?
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