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老中医1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医要发展,中医药也要发展,有几个问题谁能回答我。

[复制链接]
131
发表于 2008-12-18 17:04:45 | 只看该作者

西医要发展,中医药也要发展,有几个问题谁能回答我。

中国医学经理了几千年的考验,没有必要再把这些已经是非常可靠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再让老鼠点头了,浪费资源又浪费精力。因为它治好了疾病,再用同样的方法去治疗一下老鼠,这期间中医学的造模存在一定得误差,而且它与人的生理特性又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很多的工作都浪费了。
132
发表于 2008-12-28 11:58:50 | 只看该作者

西医要发展,中医药也要发展,有几个问题谁能回答我。

     刺五加液在临床上的确有很多特别的效果 ,问题出在哪里,就去解决哪里的问题。对哪些不负责任的人应严惩,不可就此把 刺五加液给璧了呀。三鹿牌奶制品出了问题,人还要吃奶制品的啊
1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17:31:02 | 只看该作者

西医要发展,中医药也要发展,有几个问题谁能回答我。

控制论(cybernetics)是以生物和机器中信息传递、处理、利用和控制的共同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是自动控制、通讯技术、数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学科互相渗透的边缘学科。其有三个特点:着重研究关系;着重研究信息;着重研究动态。系统论(systems theory)是控制论重要的理论基础。系统是结合在一起并共同完成一定功能任务的部件的集合。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输入系统的输入量(input)与输出系统的输出量(output)之间的对比及干扰系统而影响输出量的因素的研究而达到了解整个系统的目的。系统论与控制论密不可分,两者的紧密结合为医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其实,系统论与控制论的概念在古代就有了萌芽。一方面,中医在创建自己理论时实际用了控制论的黑箱理论等方法,这便可提示我们用控制论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从中医理论体系中整理出人体复杂系统的整体规律性来,为中西医结合理论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中医的“五脏相生相克”理论,即心、肝、脾、肺、肾之间的生克承化关系,便使人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十二官的相使贵贱(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便是一个“多级系统”的雏形。因此,中医在系统控制论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样,我们便可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医系统控制论”方法。运用系统控制论中的数学模型及理论知识使中医参数化、标准化。这样便会使中医更易于深入信息社会,取得更大的发展,走向世界。 现在,合理地应用系统控制论来研究中医无疑将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前文所述,传统中医的显著特点就是强调整体观,把疾病看成病因对人体的整体反映,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把人、病、症结合在一起考虑,而且把人与周围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加以考虑,然而做出合理的综合的治疗方案。如阴阳、五行、气血、脏腑、经络等系统,均有丰富的辨证思想,与现代系统的有序性、整体性、动态性、关联性等原则都有一致之处。因此,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用先进的诊断、治疗手段,运用系统控制方法将使祖国医学在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例如(example):中医诊断热证的状态变量是烦躁谵语、甚则发狂、伸足仰卧、恶热喜凉、面色红赤、头身少痛、喜冷饮、手足温暖、爪甲红紫、肌肤燥热、有汗、口渴咽干、小便短少赤涩、大便秘结、有时下利、口唇色红、舌质红绛紫、苔黄躁、灰黑而躁、脉滑数等。这样一来,医护人员便可从患者中找出这些状态便量,从而确定病的性质。另一方面,它可结合另外一些状态变量(即干扰因素)来确定具体的病因,如病势急、病程短、状热、舌红苔黄、脉洪数滑实、则为实热;病势缓、病程长、潮热盜汗、五心烦热、、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则为虚热。甚至由此可判断疾病的寒热转化与发展趋势。这里热证便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医生可以利用这一系统及其变化来判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目前,这些工作有许多人已经做过,而且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论体系。但是我认为现在最缺乏的便是用系统控制论的方法加强对中医药治疗方面的研究,如中药制剂及成方的研究。因为方剂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个大系统,利用系统控制论开发出更多更好更实用更有效的解决疾病的方药,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因此,中医药治疗的研究应用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当然,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分支的“系统控制论”将会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手段。
13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17:36:58 | 只看该作者

西医要发展,中医药也要发展,有几个问题谁能回答我。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与系统控制论密不可分。由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说、内分泌学说、受体学说、应激学说、环境医学、社会医学等学科的建立,开始揭示了人体正常生理与病理的系统性。于是,便出现了系统控制论的应用,并为医学的实践与科研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论方法。过去的医学模式强调生命现象的线性相加,即“物理现象+化学现象+数学模式”,忽视了生命现象的不确定性、多能性、多变参数性,使整体直接分解成部分,而系统控制论便会更好地说明生命的本质、疾病与健康,真正使人本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
藏象学与控制论
  本次讲座为学校教务处主办的中医名家讲座系列第三讲。由凌耀星教授主讲。凌教授已八十高龄,从教务十多年。钻研《内经》、《难经》五十多年,可谓中医界中泰山北斗级人物。凌教授对中医界及教育界所做出的贡献不可估量,曾获得多项国家表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报告主题为“藏象学说与控制论”凌教授主要以它所推崇的一篇论文为线索加以自己的观点和研究《内经》的心得展开的报告。报告分为九点:控制论;随机调节;对症治疗;辨证论治;审证求因;藏变量与象变量;阴阳辨证;内稳定器模式;中西医结合。内容主要关于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学特色及中西比较。
控制论(Cybernetics)是一门研究一切控制系统的结构共性和一般控制规律的科学,也可以说是多种学科渗透的产物,是本世纪40年代末期产生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控制论一词是从希腊字“鸵手”借用而来的,它在研究机器与生物的控制和通讯理论的同时,将两者的某些机制加以类比,抓住了一切通讯和控制系统所共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概括而成的一种理论。
  创始人N.维纳曾于1935年8月-1936年5月到过中国,并在清华大学电机系和数学系任教。当时他接触到东方传统文化,并受到东方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中医的阴阳学说,对他创立控制论有较大影响。
  维纳从1919年研究勒具格积分时,就开始接触到控制论的思想,他批判并改造了吉布斯的古典统计力学,把控制论建立在统计理论上。维纳在回顾和总结了自牛顿以来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论发展的趋势时,发现统计和进化的观点正在渗透到科学的各部门。而控制论所面对的解决自动控制系统的问题,这个系统的特点就是要根据周围环境的某些变化来决定和调整自己的运动,这是牛顿力学的传统方法所无法解决的,建立自动控制理论,就必须突破传统的力学方法,摆脱普拉斯的机械决定论,所以维纳曾说过:“我接触控制论的思想要追溯到1919年。”
  维纳认为,控制是广泛存在的,生产中有控制问题,自然社会和思维也都有控制问题;生物体中有控制问题,人的大脑也有控制问题。控制论可以看作是对控制机制进行探讨的一种尝试,也就是说,控制论对其所研究的系统提出一种模型,以便模拟各种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
  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控制论的定义和特点,控制论是一门研究系统控制规律的科学。它只研究系统的动作方式,即信息控制的过程,它的特点是完全不考虑能量,功率及物质的性质等因素,而是注重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着眼于预见整个系统的行动。换句话说,控制论突破了无机界和生命有机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界限,撇开了各种被研究对象的物质和能量的具体形式,从动作行为,信息传递和交换以及内外环境的相互联系上去寻找共同的规律,它是一门具有自己的原则、概念和方法的科学,着眼点是系统所开展的信息和管理的过程,或“预见整个系统的行为”。
  控制论研究的对象是一切形式的动态,只要是有规则的或一定的或可再现的,它又是一种“机器理论”,研究的是动作方式;同时还研究系统的信息和控制的过程。
  控制系统,是指由各种控制之间有机地联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功能,可完成某种控制认为的有组织的系统,它是对功能系统客体的有目的的调控。控制系统有四方面组成:控制对象、控制装置、执行装置、反馈装置。
  注:控制对象:在生物控制系统中,控制系统对象可能是某种生物器官、生物过程等。
  控制装置:生物控制系统中的各级中枢神经,如延脑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在接受外界输入信号及反馈装置传来的反馈信号,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处理,向执行装置发出适当的控制信号或指令。
  执行装置:它接受并执行来自控制器的控制信号或指令,进行功率放大,或能量转换,产生相应的控制作用,施加到控制对象上。
  反馈装置:它观测控制对象的输出或被控制量,估算其运行状态的性能指标,进行放大、交换,产生相应的反馈信号。
  反馈是控制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如人开汽车偏歪就要矫正,这就需要反馈。在无线电电子学中,是指电路。反馈离不开信息,因此,反馈线路取决于有没有信息回输。
  反馈的原则:是将已经施行的控制作用的结果,作为下一步修改控制作用的依据,是在控制或调节过程中的定向性的校正。
  负反馈:反馈信息对控制信息的制约,也可说是信息的减弱,如治疗疾病,减少或控制亢奋症状的出现。
  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断加强控制信息,使其不断得到完善。如分娩、血凝的过程,或某哦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前馈:干扰信息作用于执行装置,在负反馈;也可直接作用于控制装置,它常发生在负反馈之前,如汽车行使中偏歪在人为矫正之前就出现干扰现象或在治疗疾病前受到某些信息影响或干扰等。
  反馈原理就是原因和结果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以完成一个共同的功能目的。这是控制论的核心思想。如血压偏低,精神疲乏的病人经用补益药物治疗,血压回升,这是正反馈的应用;血压偏高,头痛、失眠的病人经用泻肝火方法及药物治疗,血压降至正常,这是负反馈的应用。
  控制论的方法通常分四种:一、黑箱方法(另述),二、功能模拟方法,是在未弄清或无需弄清原型内部结构的前提下,仅以功能和行为的相似或等效为基础,用模型模仿原型的功能和行为的方法;三、反馈控制方法;四、其他方法:如同构理论(同构是指“格局相同”),模糊方法,是由模糊数学总结而来的。
135
发表于 2008-12-28 18:37:13 | 只看该作者

西医要发展,中医药也要发展,有几个问题谁能回答我。

楼主,为何没有人研究中医理论?
中医的理论是高层次的,西医低层次的,低层次的好研究,高层次的不好研究。这就是研究中医者少,研究西医者多的原因。中医
136
发表于 2008-12-28 20:02:23 | 只看该作者

西医要发展,中医药也要发展,有几个问题谁能回答我。

中医的当务之急是继承。政府似乎也在为中医投资,但是方向错了,投向了中医现代化、中医西化。投向了消灭中医的方向。比如,投入大量资金,以中药为原料研究“新药”。其实,中医的治疗效果取决于中医的辨证是否准确、用药是否得当,而不是靠什么“新药”,研究“新药”是为西医用的,为西化中医用的。政府采取措施保证中药质量,取缔假冒伪劣,是第一要务。
137
发表于 2008-12-29 04:38:47 | 只看该作者

西医要发展,中医药也要发展,有几个问题谁能回答我。

我们都知道,现在绝大多数中医,尤其是在医院工作的中医们,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大都是用西医的诊断方法确诊,用西医的思维与理念处方、用药,用西医的规范标准验效。这些完全失去中医特点和优势的,不伦不类的中医所开具的不中不西的处方,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由于疗程长、效果差,所以现在认同中医中药的人越来越少了(其中也包括部分中医本人及其家属)。特别是年轻一些的人更是如此。而那些还坚持服用中药的患者,一是由于西药的副作用太大、价格太贵;再就是用西药治疗慢性病的效果十分不理想,无奈之下也只好如此。现在的中医是“大病治不了,小病治不好;成药加吊瓶,跟着仪器跑;离开检查单,啥都不会了”。中医成了二流西医,中医院成了二流的综合医院,这就是我国中医药界的现状。
   而造成中医药行业这种尴尬局面的,除了在教学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外,恰恰就是实行了多年的严重束缚和阻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荒唐的中医药法规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几届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我国的中医药事业。曾多次发表讲话或做出批示,关心中医药的改革和发展。为了鼓励和扶持中医药事业,国家除加大投入外,还先后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然而,正是这些中医药的管理部门,不知是错误的领会中央领导的精神实质,还是有意愚弄国家领导人。总之,这些年来所看到的政府关于中医药的法律法规,没有一条是保护扶持和鼓励中医药发展的,而是在重视中医药的口号下,采取了限制、控制、压制中医药的政策。制定了一系列荒唐的甚至要把中医中药逼到绝路的法律法规。比如 :                                                                    一、中医部分 :       1、不允许老中医带徒,尤其是个体中医。不管你的技术水平有多高、有什么特长、有什么特效良方,甚至是盖世之作,只要你不是专家、教授,没有高级技术职称和10年以上的高级技术职务,就没有带徒资格。换句话说只要是你当过10年以上的业务领导,即使没有什么技术特长也可带徒。而为徒者也必须具备有相当高的技术职称。这是在带徒吗?这分明是在为医院培养业务领导的接班人。而不是为农村和广大老百姓培养直接能为他们服务的中医。这和过去的中医带徒有本质上的区别。过去中医带徒是在实践中学习,边学习边实践,他们一经学业期满经考试合格就能立刻参与临床,直接服务于普通患者。2、中医也要象西医一样明确分科;内科医生只能看内科病、外科医生只能看外科病,否则就算无证行医。就有被取消行医资格甚至被判刑的可能。3、不允许中医院(诊所)配制除汤剂以外的其他制剂!如丸、散、膏、丹等。即使在自己医院或诊所使用也按假药论处.....等等。我国中医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史。各朝代都涌现出了许多济世良医、名医。他们中间除了金元时期的张子和做过几天御医并很快辞职自己单干外,诸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或是自学成才,或是跟师学徒、或是半路学医。他们既没有高级技术职称,更没有什么高级技术职务。同时他们又精通内、外、妇、儿各科。他们发明的许多丸散膏丹等中成药,至今仍被广泛使用。试想当时的政府若推行现在的中医法规,恐怕这些名医们早已被绳之以法或者和华佗一样的下场了。这些流传至今的中成药也不会为今人所用了。                                                              二、中药部分,
   4、中医各医院、诊所所购进的中药饮片,必须到药监部门指定的厂家购买。并且要有统一包装(塑料袋)、批号、产地、生产日期等;也不许各医疗单位自己采药、种药。否则一经查出一律按假药论处。这样一来由于增加了药品的流通环节,致使中药价格飞涨。受害的首先是老百姓,而真正受益的并不是药农,正是个别执法者们或他们所参与的饮片加工厂。另外,由于是用塑料袋包装,透气性能差,药品容易变质,其责任也要算医疗单位。5、所购入药品必须符合《药典》所规定的有效成分含量,若成分超标或不足都算做假药,时刻都有被处罚的危险。如此一来各医疗单位就只好增添检测设备(其实设备再先进也不如执法者的一张嘴),否则就要随时等待接受来自各级药监部门的处罚,真是防不胜防啊。6、西医可以在任何地方从事医疗活动,甚至可以开展一些复杂的手术。而中医只能在户口所在地行医,画地为牢。即使到异地会诊也要按游医、巫医论处。
   中医药政策和法规的制订,一定要符合中医药行业的特点和其自然发展规律。应该听取各级中医药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使之有益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不应该几个人仅凭自己的想象和主观臆断,甚至考虑自己部门的既得利益,参照西医的规范标准来制订中医药政策;而过度的监督和不必要的管理(制),则是造成中医药处境尴尬甚至于窒息的又一个原因。由于我们现在的中医药政策和法规,严重违背中医药的自然规律,因此执行起来也比较困难,这反倒给一些执法者制造腐败的机会。比如,有一个叫于飞的执法者,每到一处检查药品,都会指出许多违法的地方。临走时就会说:“怎么样,是花点钱哪还是交点罚款”。彼此都心知肚明,只要你马上交点钱就保你一年平安无事。奇怪的是对这种明目张胆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人,广大中医药人的态度却是坚决保护!原因很简单:如果告倒了一个于飞,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姬飞、马飞或张飞来执法。到那时我们的处境可能就会比现在更惨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各行各业都在突飞猛进,都取得十分可喜的成果。唯独中医药行业,不但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市场上销售的依然是几百上千年前的传统中成药),反倒把中医管理得象似被裹足的老太太;使他们成了即不象中医也不象西医的医生。难怪那些主持公道的人们联名要求取缔这样的中医!请问这些中医药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者们,难道中医药若不严加管制就会象洪水猛兽一样的危害人类,危害社会吗?你们除了制定那些限制、控制,最终要取缔中医药的法规外,就不能做一些你们份内的,早该做却一直不去做的事吗!就不能为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铺路而不是层层设置障碍吗!例如:
  1、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等,他们究竟相反、相畏吗?程度如何、后果如何?为什么这些“相反”“相畏”的药,同时用起来不但不相反,反而效果更好呢。你们不去调查、实验、研究,不负责任的就把它写进中医药法规。给现在医生在临床上造成很大麻烦。其实这只是清朝一位医生的己见而已。
  2、中草药(有些毒性大点的)必须要经过炮制才可以使用吗?为什么使用生药的效果要远比使用炮制过的药效果好呢?你们在把这些炮制规定写进法规前做过实验研究吗?
  3、目前在市场上广为使用的中药煎药机,都通过你们药监部门检测过吗?各项技术指标都是如何定的,算是合格产品吗?为什么同样的中药,经煎药机煎制的药效远不如传统煎药的效果好呢?
  4、中药的服用方法,还要规定每日两次、三次吗?旧社会人们鸡鸣而起,日落而归的状况早已被电视、电脑、夜生活所替代。服药的时间是不是也应该有所变化。
  5、前阶段有服用“龙胆泻肝丸”至“肾衰”、服用“大黄”至便秘之报道。这都是那些对中医药半懂不懂者用药不当而造成的个案。药监部门本该用你们的检测仪器,以理据争为中医药讨个公道。可是你们却急忙下通知、发公告禁止使用上述药品。而服用个别西药有至“白血病”“再障”“骨质疏松”等毒副作用,且又是屡屡发生的,你们怎么不去严加管理甚至取消呢!中西药同归你们管理,为什么对中药如此苛刻却对西药那么宽容放任自流!
  6、现在中医教学的四大经典:“内经”是理论基础不可不懂;“金柜”是临床指南,不可不会。而“伤寒论”“瘟病”呢,除了其中的一些药方疗效很好外,“六经辨证”,“三焦辨证”,究竟有多大的临床意义呢?(特别是“瘟病条辨”,那是清朝吴鞠通效仿张仲景的写作方式,用一些高奥难懂的词语,杜撰而成的)。古人尚且如此,不知现在有哪些专家、教授在临床中,在治疗哪些病时使用的是“六经辨证”或“三焦辨证”?是在治疗“非典”时吗?在治疗“非典”时使用“三焦辨证”时不觉得很牵强吗,所选用和向全国推荐的那些处方真的恰当吗?效果真的那样好吗?(如真好,领奖的就不会是钟南山了)。既然如此,做为中医药的管理部门,为什么不对“四大经典”重新安排;把《伤寒论》和《瘟病》留给那些继续深造中医学的学者(硕士生、博士生)搞学术研究用。而学习中医主要是能早日为病人治病,早日能为家挣钱为目的学生,应该学习更有临床价值的《医宗金鉴》更为适宜。
  7、个体中医是我国整个中医队伍的一部分。个体中医诊所在满足广大患者就医、缓解大城市大医院的门诊压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是,做为国家中医药工作的管理部门,你们除了掌握他们的一些枯燥的数字外,还了解他们多少情况?当然,他们处境的艰难你们完全可以值之不理,不闻不问。可是,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科技成果你们就不应该总结和推广一下吗?还要等到他们完全去世后再由后人去挖掘吗?这些科技成果即使不算你们所承认的中医的成果,那也是国家的财富啊!据了解,现在广大的个体中医们虽然处境困难,但由于他们有广泛的中医各科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并能和现代医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因此在中医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尤其是在从根本上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上效果明显。无论是在内、外、妇、儿、皮肤等各科,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治愈并不易复发(因怕有做广告嫌疑,故不能一一列举)。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个体中医们除了在治疗慢性病上的优势外,在治疗一些急症的疗效上,完全可以和西医相比。比如:用纯中药可以在24小时内退烧(各种发烧疗效100%);24小时内治愈小儿腹泻(疗效100%);48小时内止咳(急性咳喘疗效90%以上)等等。如果把这些科技成果收集起来并加以科学的分析、总结,然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这也是对人类的一份贡献。
   中医的现状是非常严峻的,甚至到了生存和废除的关键时刻。党和政府能不能也给中医药一个开放搞活的机会。让他们在共建和谐社会,在建造农村卫生事业上充分发挥他们(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年党中央充分肯定并正确引导安徽农民按农村自然规律自发组成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成就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丰功伟绩。今天,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之际,也能允许中医药按着自己的规律进行改革。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医药事业一定能科学的发展,稳步的提高,为中国的医疗卫生改革做出惊人的贡献,为世界人类做出非凡的贡献。  
13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9 17:47:16 | 只看该作者

西医要发展,中医药也要发展,有几个问题谁能回答我。

   哪门科学深入研究都不容易, 西医是科学,它的研究力量及设施是庞大的,当然就进步快。中医基本理论研究没人给饭吃。谁能说清两者之间的投资比例?我的回答你不会不高兴吧?
139
发表于 2008-12-29 18:01:38 | 只看该作者

西医要发展,中医药也要发展,有几个问题谁能回答我。

   136楼,说的好。支持。
140
发表于 2008-12-30 20:53:49 | 只看该作者

西医要发展,中医药也要发展,有几个问题谁能回答我。

“我国的西医学发展很快,中医药学发展很慢,这与科研导向有关。中医有它自己的理论体系,近几十年来,从没有人去认真的研究过它,不是么?因此,有人提出要消灭中医。好像因为它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才辛免劫难 。请问。西画是艺术 国画也是艺术呀。用西画法的透视学去分析研究国画大写意,说它好与不好,艺术与不艺术,对头么?用美声唱法点评民族唱法 ,说它好与不好 ,对头么?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都为人的健康作出了贡献。按理都应发展,不是么?评心而论,真正支持中医研究的有多少,接近零吧?西医从大体解剖到生物分子化学,利用微观世界解读人与疾病。中医以宏观的整体的观念看待人与事物,动态的观念看待人与事物 。天人合一 的观念看待 人与自然,人与疾病。为何用西医的研究方法去揭视中医,说中医对与不对呢?中医的理论谁研究了?不研究就说对与不对,这就是你的科学态度?你霸道不霸道?西医科学,中西医结合科学。中医有理论常在临床中取胜利,有科学内含 。为何没人研究?什么理由?我说是科研导向问题。多少年来中医研究一至是这个那个指标,那是中医的啥东西 ?多年的耗资耗神有那些突破?都解决了那些临床实际问题?我不反对中西医结合。中医的深入研究也应给点关注吧?不能把中医研究的希望寄托与洋人吧?让中过人去研究中医不好么?每年用于中的基本研究经费 西医的研究经费。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经费各是多少,这些数据保密么?人民的钱,人民的事业能叫人民知道么?为中医事业王国强部长累的上气不接下气 ,可怜可怜他吧。给点支持吧?不能认为中国人的汗毛短少就说中国人种不优秀 。不要把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对立起来,各自都应发展不好么?不当之处 请同道批评指正 。”
这些问题提得好。我认为:目前中国重视西医、轻视中医的不良倾向是存在的,在社会上,岐视中医甚至仇视中医的现象也都存在。必须引起人们的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5 23:23 , Processed in 0.19695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