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 水煮中医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在 2010/01/01 06:22pm 发表的内容:
请教:哪一条血管、哪一条神经联系起来就成为大肠经的经络图?
余类推。
【5-HT能神经元内递质是为肺经气。】
请教:5-HT能神经元内递质是不是只在肺经存在,只在肺经内传递?其他经中没有或者不存在5 ... 回先生:
先生问题提得非常好.先生一定没有注意到<一种动态的多维的人体解剖模型〉和教科书的不同,我希望先生能仔细对照一下,这一部分内容我就不补充了,后面两段不好找,我把它挑出来。
1.首先还是和先生回顾一下前面对经络图的描述:
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个标准穴位挂图含盖了<内经>中所有关于穴位,皮部,经络,经筋,经脉的描述.毋庸置疑,这张图为针灸事业的传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却在针灸现代研究中遇到了障碍:明明是对的,为什么就说不清呢?我们还得把这些概念还原到<内经>中.
⑴.穴位:关于穴位<素问>中有两篇专论,一篇是<素问﹒气穴论篇第五十八>,一篇是<素问﹒气腑论篇第五十九>,虽都为讨论穴位,但侧重点不同.<气穴论>中总结说: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气府论>总结说: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这一篇有三个问题要考虑:a.什么是气府?b.什么是脉气所发者?c.三百六十五穴中除了任,冲脉外,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急脉各一,手少阴各一,阴阳蹻各一。为什么这些脉气所发者都在阳经?其实这些问题是不用回答的。看过原文,搞解剖和针灸临床的很容易理解指的什么。d)
⑵.皮部:《素问﹒皮部论篇第五十六》:“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n{[>';
⑶.经络:《素问﹒经络论篇第五十七》:讲的是络脉。T
⑷.经脉:《灵枢﹒经脉第十》:“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F!/X
⑸.经筋:《灵枢﹒经筋第十三》:其循行同经脉。jF<0q
⑹.针灸中的层次问题:《素问﹒刺要论篇第五十》“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寒栗。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亻亦)然不去矣。”lk
《素问﹒刺齐论篇第五十一》“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勿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之谓反也。”uJ)q5?
我们现在研究的经络就是上述描述的总和。而不是后来画的那一条线.
2.关于大肠经的发育的结构关联。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顒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在表2中
(实在报歉,那个表缩小后可能不太清楚)
B3:在结肠上皮、副交感神经嵴细胞和内脏中胚层ToViq6
A4:全肠;涉及溃疡性结肠炎和相关癌`_3\-
A5:胚胎呼吸道形成,肺和肠,前椎骨、肩胛骨,近端前肢芽,胃和肠SCg?`
A9:大肠,胸骨^
A11:尺桡骨、尾部体结、骶节形成jB
D11:桡骨、尺骨、腕骨、骶节形成[
在这些HOX基因位置特化的基础上,用血管淋巴管神经结缔组织等联系起来就成为大肠经的经络图。
先生一定要看清楚HOXB3这个基因,它表达在在结肠上皮、副交感神经嵴细胞。副交感神经嵴细胞的发言命运详细请参阅蔡文琴,李海彪主编的《发育神经生物学》120-140页。A4,A5,A9,A11,D11分别显示了大肠于肺,及其相关区域的结构关联,从发育上看,生皮节,生骨节,生肌节,血管和局部节段关联,而神经布线则与神经嵴迁徙有关。
3。结肠的神经支配:
分为两组:外在组和内在组,内在组是位于管壁内的各种神经细胞和纤维:外在组则是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该两组神经分布支配的细节就不说了。但下面一句很重要:
由延脑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发出的纤维和脊髓骶节发出的盆神经及内脏神经都是节前的胆碱能纤维。它们分别与肠肌丛细胞形成突触,而这些细胞之间也有突触,又发出节后的胆碱能和肾上腺素纤维而与粘膜下丛神经元形成突触。但此处的节后纤维能抑制食管下段到胃底部的肌肉活动。
4我们还得回到前面基因多效性和位置规定性和神经布线,它和宏观(其实靠肉眼也不能分辨)解剖是一致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
5-HT产生于:松果腺,肠嗜络细胞,肺内皮及神经上皮小体,甲状腺滤泡旁细胞,脑中中缝核群(B1-B9细胞群),血小板,肠隐窝细胞,存在于所有它要与之作用的所有部位,这些部位分别由5-HT18个受体介导它的功能。5-羟色胺对其他组织的作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神经递质方式,一种是以激素方式。我们还不清楚外周是否存在以递质释放为主的5-HT能神经纤维。
5-羟色胺,在不同部位介导了不同的生理功能;如在大脑皮层介导精神活动,在中缝核群介导呼吸功能,在肺内介导缺氧监视,在血小板介导凝血功能,在松果体介导睡眠功能,在肠嗜铬细胞和隐窝细胞介导消化功能。
手太阴肺经不是由那一条血管、那一条神经联系起来的,它不是一条线。而是与手太阴肺经的相关神经血管它们发育的位置身份和层次相关的.它的神经布线过程是同脊髓内神经节段和脏器的关系决定的。
我在所有的描述中都采用了从发育过程得出的那一个解剖图,因为这个解剖模型是我做出来的,而大家脑中的解剖图是现在教科书描述的,所以我还不能确定我和先生说一些概念的是不是一个意思。
谢谢先生!
|
|